• 沒有找到結果。

《水滸傳》寫 108 好漢的故事,哪些人得與 108 好漢之列?作者對此有 某些相關的描寫,而經金聖歎標示出來,例如第 17 回寫白勝,他參與晁葢 等打劫生辰綱集團,事發後他第一個被捉,小說文本寫白勝「死不肯招晁保 正等七人,連打三四頓,打得皮開肉綻,鮮血迸流。」金氏夾批云:「白勝之 所以得與於一百八人也。」(二十二/6 下)這裏寫出白勝的義氣,這是他所 以得列 108 好漢之原因。 

水滸好漢,大都好習鎗棒,有重義氣特質,作者往往將這種特質強調出 來,例如第 14 回寫吳用要遊說三阮,參與晁葢打劫生辰綱的集團,然吳用 為試探三阮的義氣,却反說晁葢有一套富貴,要三阮一起去打劫晁葢,阮小 五道:「這箇却使不得,他既是仗義疎財的好男子,我們却去壞他的道路,須 喫江湖上好漢們知時笑話」,吳用回道:「我只道你們弟兄心志不堅,原來眞 箇惜客好義。」金氏夾批云:「水滸一百八人人品心術,盡此一言,然則梁中 書之被劫,豈足惜哉?」(十九/19 上)這裏指出了三阮所以入選為 108 好漢 之列的資格為「惜客好義」。

(十八) 「綿針泥刺法」 ,或稱「皮裏陽秋」法、 「深文曲筆」 、 「閒 中冷筆」 、「史家案而不斷之式」

綿針泥刺,是比喻性用法。金聖歎於《讀第五才子書法》云:「有綿針泥 刺法,如花榮要宋江開枷,宋江不肯;又晁葢番番要下山,宋江番番勸住,

至最後一次便不勸是也,筆墨外,便有利刄直戳進來。」(三/12)指作者所 寓寄的深意或所作的褒貶,乃在「筆墨外」,並不形於字面或表面上,故如「泥 中有刺」或「綿中有針」之筆,刺在泥中,針在綿中,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

其中暗寓的深意及褒貶,必須深入其中才能得知,如第 35 回金氏夾批云:「一 路寫宋江都從銀錢上出色,深表宋江無他好處,葢作泥中有刺之筆也。」(四 十/24 上)可見前所謂「泥刺法」,乃「泥中有刺」之喻,故「泥中有刺」或

「綿中有針」法,則可簡稱為「綿針泥刺」法。 

「綿針泥刺」之法,既指作者所寓寄的深意或褒貶,皆在筆墨之外而非 字面上,故亦可謂為「曲筆」,第 59 回金氏夾批云:「上文若干篇,每動大 軍,便書晁葢要行,宋江力勸。獨此行宋江不勸,而晁葢亦遂以死,深文曲 筆,讀之不寒而栗。」(六十四/12 下)金氏明謂這樣的寫法為「深文曲筆」,

何謂曲筆呢?金聖歎第 35 回前之總批云:「一部書中,寫一百七人最易,寫 宋江最難,故讀此一部書者,亦讀一百七人傳最易,讀宋江傳最難也,蓋此 書寫一百七人處,皆直筆也,好即真好,劣即真劣;若寫宋江則不然,驟讀 之而全好,再讀之而好劣相半,又再讀之而好不勝劣,又卒讀之而全劣無好 矣。……史不然乎,記漢武初,未嘗有一字累漢武也,然而後之讀者,莫不 洞然明漢武之非,是則是褒貶固在筆墨之外也。嗚呼!稗官亦與正史同法,

豈易作哉!」(四十/1‐2)這裏將「直筆」與「曲筆」對舉,直筆的寫法是「好 即真好,劣即真劣」,如其他 107 好漢的寫法;曲筆的寫法,則如宋江的寫 法,一如《史記》寫漢武帝初年,皆為「褒貶固在筆墨之外」的寫法,則為 曲筆。 

《水滸傳》作者對宋江,用的是「深文曲筆」,而非「直書其罪」之法,

第 59 回小說文本寫「晁葢引兵渡水去了,宋江回到山寨,密叫戴宗下山去 探聽消息」,金氏夾批云:「此語後無下落,非耐菴漏失,正故為此深文曲筆,

以明曾市之敗,非宋江所不料,而絕不聞有救援之意,以深著其罪也。驟讀 之,極似寫宋江好,細讀之,始知正是寫宋江罪,文章之妙,都在無字句處,

安望世人讀而知之。」(六十四/13 下)晁葢番番要下山時,都是宋江力勸「山 寨之主不可輕動」,直到打曾頭市一役(第 59 回),晁葢又說要下山時,宋 江此回却不勸了,晁葢臨行之際,風吹折了認軍旗,是不好的預兆,宋江還 是不勸,晁葢去後,宋江密叫戴宗下山去探聽消息,晁葢明明有難,却不見 宋江有任何救援的動作,宋江是何意圖呢?作者雖無一字一句罪宋江,然對 宋江之褒貶看似漏失,其實「都在無字句處」的「筆墨之外」。 

此種「深文曲筆」之法,金氏認為與「皮裏陽秋」同致。第 59 回小說 文本寫「飲酒之間,忽起一陣狂風,正把晁葢新製的認軍旗半腰吹折,眾人 見了盡皆失色,吳學究諫道」金氏夾批云:「又大書吳用諫,以見宋江不諫,

深文曲筆,遂與陽秋無異。」(六十四/13 上)第 21 回金氏夾批云:「無人處,

却寫太公灑淚,有人處,便寫宋江大哭。冷眼看破,冷筆寫成,普天下讀書 人慎勿忽水滸無皮裏陽秋也。」(二十六/15 下)金氏認為,作者不明寫對宋 江的評價,從作者的創作角度來看,此正用「冷眼看破,冷筆寫成」,是訴諸 作者冷靜的觀察及客觀的描寫而成,換言之,作者將其褒貶寓寄於筆墨之外,

就此點而言,「深文曲筆」之法,亦是「皮裏陽秋」之法。 

「用筆極冷,寓意極嚴」的「閒中冷筆」,其實正是「深文曲筆」之法,

第 35 回金氏夾批云:「此篇於宋江恪遵父訓,不住山泊後,忽然閒中寫出一 句不滿其父語,一句悔不住在山泊語,皆作者用筆極冷,寓意極嚴處。」(四 十一/4 上)第 36 回小說文本寫宋江被追殺至眼前無路時,「宋江仰天歎道:

早知如此的苦,從直住在梁山泊也罷。」金氏夾批云:「在宋江是急時真話,

在作者是閒中冷筆。」(四十一/13 上)宋江在危急時所講的真話,可見其心 中是搖擺不定的。既是搖擺不定的,則宋江的「恪遵父訓,不住山泊」及「花 榮要宋江開枷,宋江不肯」的行為,皆是表面上,他心裏有多少真心與決心,

頗有可議之處。 

「宋江恪遵父訓,不住山泊」是《水滸傳》作者的「閒中冷筆」,若從史 學家寫史手法言,則是「案而不斷之式」。金聖歎於第 40 回前之總批云:「寫 宋江口口恪遵父訓,寧死不肯落草,却前乎此,則收拾花榮、秦明、黃信、

呂方、郭盛、燕順、王矮虎、鄭天壽、石勇等八箇人,拉而歸之山泊。後乎 此,則又收拾戴宗、李逵、張橫、張順、李俊、李立、穆弘、穆春、童威、

童猛、薛永、侯健、歐鵬、蔣敬、馬麟、陶宗旺等十六箇人,拉而歸之山泊。

兩邊皆用大書,便顯出中間奸詐,此史家案而不斷之式也。」(四十五/2)宋 江口口聲聲恪遵父訓,「寧死不肯落草」,可見落草為寇是不名譽的事,會讓 祖先蒙羞;宋江處處散漫撒銀,好像宋江非常有「義氣」。然宋江曾為了拉秦 明入夥,不惜殺了城外「數百人家,却都被火燒做白地,一片瓦礫場上,橫 七竪八,殺死的男子婦人,不計其數」(第 33 回),然後再嫁禍給秦明,逼 得秦明家破人亡,名譽掃地,不得不落草為寇,宋江這樣對朋友是真正的「義 氣」嗎?真正的「孝順」及「義氣」,都不該有這種草菅人命,為達目的不擇 手段的行為。然而《水滸傳》作者對宋江所作所為,沒有什麼褒貶之語,只

是冷冷地敷敘宋江如何將一批批好漢送上梁山泊,而這些好漢後來都成為宋 江忠實的擁護者,而晁葢則漸漸淪為有名無實的梁山泊主,這便是所謂「史 家案而不斷之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