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邱美虹(2008)從歷史演進的角度,比較探討不同時期概念改變理 論,提出了彩虹理論的概念改變觀點(Research And InstructioNal

第三節 心智模式的研究

我們認為心智模式是人類用來解讀外在世界的內在表徵,要了解學生 的學習狀況,必須了解學生心智模式,因此我們從心智模式的定義、特質 來探討。

一、 心智模式的定義

Kennth Craik (1943,引自 Gilbert, Boulter, & Elmer, 2000) 最 早提出心智模式,他認為心智模式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心智表徵,人們會自 動轉譯外在事件成為內在的符號或表徵,再利用這些內在的模式去進行解 釋、推理,用來回應所遭遇到的問題與情境,或是用來預測未發生的狀況。

Johnson-Laird (1983, 1989, 1999, 引自鍾曉蘭,2007) 主張心智 模式是一種動態的表徵或是對世界的模擬,表示心智模式不但是一種類 比,也是一種歷程,可用來理解語言與日常生活的現象,因此心智模式的 結構對應著所表徵的情境,也反應了外在事物的關聯,而且會受情境的影 響與限制。Johnson-Laird 認為心智模式的形成是透過感官知覺,在次概 念階層透過操弄這些符號或表徵而產生概念,並形成心智模式,這些心智 模式代表事物的狀態,可以讓個體據此作出推論與預測、了解現象、決定 並控制行動的進行,見圖 2-3-1。

心智模式 概念 次概念階層單元 感官(視覺、聽覺等)

圖 2-3-1 Johnson-Laird 提出的心智模式(1983,引自鍾曉蘭,2007)

Norman (1983) 認為心智模式最主要的角色是讓個體可以解釋與預 測外在世界的各種現象,也反映出個體對外在世界的認識,他提出心智模 式包含四個組成:

1. 目標系統(the target system):學習者用來學習或使用的系統。

2. 概念模式(the conceptual model of that target system):由 科學家、教師或專家所整理出具有一致性、正確性、完整性,並 且與科學知識相符合的知識結構,可用來傳送或是教導目標系統。

3. 學習者的心智模式(the user’s mental model of that target system):學習者與目標系統交互作用後,對目標系統產生的表 徵,並非一開始就是完全正確的,而是經過不斷地與目標系統互 動,學習者的心智模式會發生持續的修正與精緻化,逐漸達到切 實可行的心智模式。

4. 科學家心智模式的概念化(scientists’conceptualization of mental model):科學家在進行心智模式的運作時,對內在的心智 模式給予概念化的一種模式,換言之即為心智模式的概念模式。

因此他認為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必須透過科學家心智模式的概念模式以及 學習者的心智模式,去發展出適合且正確的概念模式,使學習者與目標系 統交互作用,經過不斷地修正與精緻化,建立與概念模式最相似的心智模 式,讓學生可以正確預測目標系統的運作。

Vosniadou 與 Brewer (1992) 認為心智模式的形成是為了回答及解釋 問題所產生的一種動態結構,而該心智模式受限於個體本身所具有的概念 結構,他發現學生在解釋自然現象時有下列三種模式:

1. 初始心智模式(initial models):表示孩童基於日常生活的經驗 建構出的心智模式,是由基礎的信念所組成。

2. 綜合模式(synthetic models):孩童基於日常生活的經驗,在文

3. 科學模式(scientific models):與科學觀點一致的模式。

建構主義比喻學生並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是帶著原本的初始模式來學 習科學模式,因此產生了綜合模式,再經由不斷的修正與精緻化,學生才 慢慢具有接近科學甚至完整的科學模式,但這不意味兒童具有科學概念 時,其他模式就會消失會被取代,兒童可能同時擁有兩種模式,會依情境 的不同而使用。

綜合以上各學者的定義,心智模式是一種內在的表徵、系統,用來解 釋以及表示外在的世界,用來解決我們所遇到的問題,心智模式的運作是 一種動態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了解在不同情況下學習者的心智模式,才 能隨時提供學習者最佳的學習環境。

二、 心智模式的特質

因為心智模式是內隱的、個人的,非直接外顯的,Franco 與 Colinvaux (2000, 引自林靜雯,2005) 指出要獲取心智模式的方法,可由檢測個人 的表達模式(expressed model)來達成。雖然心智模式不能直接取得,但 經由許多學者提出的心智模式特質,可以更了解心智模式。

Norman (1983) 提出心智模式的特質有:

1. 不完整性:對於現象所具有的心智模式通常是不完整的。

2. 局限性:執行心智模式時,能力是受限制的。

3. 不穩定的:一段時間沒有使用,通常會忘記所使用模型的細節。

4. 沒有明顯的邊界:常會混淆類似的機制或是操弄。

5. 不科學的:為了節省體力或心力,會使用迷信的模式。

6. 簡約的:減少心智上的負荷與複雜度。

Franco 與 Colinvaux (2000,引自林靜雯,2005) 提出心智模式的四 項主要特徵,用來界定心智模式:

1. 心智模式具有衍生性(generative):個體會藉由運用心智模式 進行推理,產生預測與新的想法。

2. 心智模式包含默示知識(tacit knowledge):心智模式的持有者 本身不會意識到心智模式每個組成的向度。

3. 心智模式是綜合的(synthetic):為了要有效率,心智模式包含 許多目標系統或事件的簡化表徵。

4. 心智模式受限於世界觀:心智模式會受到人們所持有的信念系 統影響。

Grosslight、Unger 與 Jay (1991) 認為心智運作建構一個特定的心 智模式來理解因果情境,所建立的心智模式又去影響產生新的心智運作,

形成連續不斷建構、再建構、回饋循環的過程。也因為這樣,心智模式會 受到個體的觀察與文化脈絡的影響,但每個個體的感受以及背景都是不同 的,因此學生的心智模式除了具有以上提到的各種特性外,不完整、不科 學、不穩定等,每個人的心智模式也具有獨特性。

三、 心智模式的一致性

diSessa (1998,引自林靜雯,2005) 認為素樸概念是片斷的、零碎 的、鬆散的,而且無一致的,他將孩童知識的最小單位稱為現象原生詞 (phenomenological-primitive principle 或 p-prims),而這些現象原生 詞所組成的系統缺乏系統性的連結,因此在解釋事物的時候,是缺乏一致 性的。

Vosniadou 和 Brewer (1994,引自林靜雯,2005) 則認為學生的素樸 概念是具有一致性的,他認為由孩童主動建構出的心智模式具有一致性,

受制於本體與認識論的預設,因此這些心智模式具有固著性的,所以概念 改變才比較難發生。另外他也提到了心智模是可以用精確性(accuracy)、

一致性(consistency),以及簡單性(simplicity)三個面向來分析。

Chi 與 Roscoe (2002) 認為心智模式為片段還是一致性的結構,必 須依據領域特化(domain-specific)的觀點來看,他提出心智模式具有三 個影響因素,為一致性、正確性及完整性,可用來將心智模式分為一致的 心智模式(coherent mental model)與不一致的/片段的心智模式

(incoherent/fragmented mental model),一致的心智模式又可分為正確 的心智模式(correct mental model)與有瑕疵的心智模式(flawed mental model),有瑕疵的心智模式命題雖然正確,但命題的連接有可能是錯誤的 或非系統的,因此對問題的預測與解釋仍無法產生一致性,見圖 2-3-2。

圖 2-3-2 Chi 與 Roscoe 提出的心智模式類型 (2002,修改自陳婉茹,2004)

四、 小結

學生會以既有的心智模式來推理並理解科學理論,本研究利用 Chi 與 Roscoe (2002) 對心智模式的分類來看學生在光學概念的心智模式,

具有哪些程度的正確、錯誤、一致與不一致情形。以正確性為橫軸,一致 性為縱軸劃分成四個象限,將學生分成四類,第一象限的學生命題正確且 連結方式是十分有系統的,具有正確且一致的心智模式;第四象限命題正 確,但命題的連結是非系統性或錯誤的,具有不一致的心智模式,因此在 預測問題時仍會產生不一致的解釋;第二象限命題不正確,但卻有系統化 的連結,具有錯誤但一致的心智模式,因此學生並不會有不了解的自覺;

第三象限的學生則具有命題不正確且為片段的心智模式,見圖 2-3-2。

一致性

第二象限 第一象限

正確且一致的心智模式 錯誤且一致的心智模式

(flawed) (correct)

正確性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錯誤且不一致的心智模式 不一致的心智模式

(incoherent/fragmented)

圖 2-3-3 心智模式依照正確性與一致性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