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驗組視覺 實驗組本質

第三節 正確性與一致性的比較

本節想要了解學生對於整體光學相關概念在前測、後測以及延宕測驗 的正確性與一致性,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兩組在前測、後測與延宕 測驗正確性與一致性的得分表現與分布圖,第二部分為兩組正確性與一致 性演變情形比較,詳細結果如下。

一、 正確性與一致性得分表現

正確表示學生擁有完全符合科學概念的答案,因此計算學生在光學 雙層測驗兩層皆答對的題數除以總題數,即可得到個人的正確性分數;

對於相同概念的題目,應該以相同的解釋來解答,每用1次相同的解釋 即給予一致性1分,計算一致性的得分後除以可能最高總分,即可得到 個人一致性分數。

1. 實驗組的正確性與一致性表現:

分別對實驗組的前測、後測及延宕測驗的正確性與一致性進行 成對t考驗分析,結果如下表4-3-1:

表4-3-1 實驗組前、後、延宕測驗的正確性與一致性表現 成對 t 考驗 概念 測驗類別 得分平均(標準差) 成對考驗

(平均數差) t 顯著性 前測 0.37(0.17) 後-前(0.19) 6.91** .000 後測 0.56(0.23) 延-後(-0.03) -0.98 .166 正確性

延宕 0.54(0.25) 延-前(0.16) 5.31** .000 前測 0.38(0.23) 後-前(0.07) 1.70** .049 後測 0.45(0.25) 延-後(0.01) 0.19 .426 一致性

延宕 0.45(0.22) 延-前(0.08) 2.26** .015 (p*<.1;p**<.05)

(1) 實驗組在前測的正確性平均為0.37,在後測的正確性平均為 0.56,在延宕測驗正確性平均為0.54,進行成對t考驗分析,

結果顯示後測正確性顯著優於前測(t=6.91, p=.000),延宕 正確性亦顯著優於前測(t=5.31, p=.000)。

(2) 實驗組在前測的一致性平均為0.38,在後測的一致性平均為 0.45,在延宕測驗一致性平均為0.45,進行成對t考驗分析,

結果顯示後測一致性顯著優於前測(t=1.70, p=.049),延宕 一致性亦顯著優於前測(t=2.26, p=.015)。

(3) 結果表示實驗組學生在教學後,後測對於前測在概念的正確 性與一致性皆會增加,且達顯著進步,而且在延宕測驗時,

正確性與一致性並不會隨著時間而退步。

2. 控制組的正確性與一致性表現:

分別對控制組的前測、後測及延宕測驗的正確性與一致性進行 成對t考驗分析,結果如下表4-3-2:

表4-3-2 控制組前、後、延宕測驗的正確性與一致性表現 成對 t 考驗 概念 測驗類別 得分平均(標準差) 成對考驗

(平均數差) t 顯著性 前測 0.36(0.19) 後-前(0.19) 6.59** .000 後測 0.56(0.17) 延-後(-0.04) -1.36 .091 正確性

延宕 0.52(0.22) 延-前(0.15) 5.49** .001 前測 0.36(0.22) 後-前(0.11) 2.36** .012 後測 0.47(0.22) 延-後(-0.06) -1.84** .037 一致性

延宕 0.41(0.26) 延-前(0.05) 0.96 .171 (p*<.1;p**<.05)

(1) 控制組在前測的正確性平均為0.36,在後測的正確性平均為 0.56,在延宕測驗正確性平均為0.52,進行成對t考驗分析,

結果顯示後測正確性顯著優於前測(t=6.59, p=.000),延宕 正確性亦顯著優於前測(t=5.49, p=.001)。

(2) 控制組在前測的一致性平均為0.36,在後測的一致性平均為 0.47,在延宕測驗一致性平均為0.41,進行成對t考驗分析,

結果顯示後測一致性顯著優於前測(t=2.36, p=.012),而延 宕一致性對於後測卻達顯著退步(t=-1.84 p=.037)。

(3) 結果表示控制組學生在教學後,後測對於前測在概念的正確 性與一致性皆會增加,且達顯著進步,但在傳統教學的進步 無法持續保留,因此延宕測驗對於後測在概念的正確性與一 致性卻有明顯的退步情形,且達顯著差異。

3. 分布圖則依照 Chi & Roscoe (2002) 的想法,將學生分為四類,

以數學四個象限來表示,橫軸表示正確性,縱軸表示一致性,正 確性全對為13題,取中位數為7題(13+1/2),除以總題數13,將0.53 定為正確性的分界值;一致性最高得分為6分,取中位數為3.5分,

除以最高得分6,將0.58定為一致性的分界值。

一致性

正確性≧0.53 一致性≧0.58 正確性<0.53

一致性≧0.58

正確性<0.53 一致性<0.58

正確性≧0.53 一致性<0.58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第二象限 第一象限

正確性

(1) 第一象限為正確性≧0.53與一致性≧0.58的學生歸類為科學 /科學有瑕疵的模式。

(2) 第二象限為正確性<0.53與一致性≧0.58的學生歸類為一致 但不正確的模式。

(3) 第三象限為正確性<0.53與一致性<0.58的學生歸類為不正 確又不一致的模式/混合模式。

(4) 第四象限為正確性≧0.53,一致性<0.58的學生歸類為正確 但不一致的模式。

將兩組前測、後測及延宕測驗的正確性與一致性依照上述方式畫 成分布圖(實驗組見圖4-3-1、4-3-2、4-3-3、控制組見圖4-3-4、

4-3-5、4-3-6)。由圖型發現兩組學生在經過教學後,不斷地精緻 化及修正對光學的概念,使其正確性與一致性皆呈現進步的方向 改變,學生的心智模式愈來愈接近一致且正確的科學模式。

-1.00 -0.50 0.00 0.50 1.00

-1.00 -0.50 0.00 0.50 1.00

正確性

-1.00 -0.50 0.00 0.50 1.00

正確性

-1.00 -0.50 0.00 0.50 1.00

正確性

-1.00 -0.50 0.00 0.50 1.00

正確性

二、 正確性與一致性的演變情形

1. 實驗組的演變情形敘述如下,詳細分布與演變途徑見圖4-3-7:

(1)學生教學前在科學/科學有瑕疵的模式(第一象限)有8.11%,

在科學但不的模式(第四象限)有8.11%,在一致但不科學的模 式(第二象限)有8.11%,在不一致且不科學的模式(第三象限) 有75.67%。

(2)在教學後科學/科學有瑕疵的模式(第一象限)有32.43%,在科 學但不一致的模式(第四象限)有37.84%,在一致但不科學的 模式(第二象限)有0%,在不一致且不科學的模式(第三象限) 有29.73%。

(3)在延宕測驗時科學/科學有瑕疵的模式(第一象限)有27.02

%,在科學但不一致的模式(第四象限)有29.73%,在一致但 不科學的模式(第二象限)有5.41%,在不一致且不科學的模式 (第三象限)有37.84 %。

(4)前測到後測的演變:從第三象限到第一象限的比例(即正確性 與一致性皆為增加)的比例有16.21%,從第二象限到第一象限 (在一致性≧0.58的條件下,正確性增加)有2.7%,從第三象 限到第四象限(一致性<0.58的條件下,正確性增加)有29.73

%,從第四象限到第一象限(正確性≧0.53的條件下,一致性 增加)有5.41%,從第二象限到第四象限(正確性增加,一致性 減少)有5.41%。

(5)後測到延宕測驗的演變:從第一象限到第三象限的比例(即正 確性與一致性皆為減少)的比例有5.41%,從第一象限到第象 限(在正確性≧0.53的條件下,一致性減少)有5.41%,從第四 象限到第三象限(一致性<0.58的條件下,正確性減少)有

(6)計算實驗組在教學後(前測到後測)正確性增加的比例和為 53.84%,一致性增加的比例和為5.41%。

圖表說明:

( )內數字表示前測、後測、延宕測驗在各象限的人數分布 [] 內表示前測、後測、延宕測驗在各象限的人數分布百分比

5.41%(2)

16.21%(6) 2.70%(1)

29.73%(11) 5.41%(2) 5.41%(2)

5.41%(2) 5.41%(2)

2.7%(1)

10.81%(4)

5.41%(2)

第二象限人數演變(3,0,2)

8.11%0% 5.41%

一致性

第一象限人數演變(3,12,10)

8.11%32.43%27.02%

正確性

第三象限人數演變(28,11,14) 第四象限人數演變(3,14,11)

75.67% 29.73% 37.84% 8.11% 37.84% 29.73%

 實線代表前測到後測的演變途徑,旁邊的數字代表此演變途徑的人數百分 比,()內的數字為此演變途徑的實際人數

 虛線代表後測到延宕測驗的演變途徑,旁邊的數字代表此演變途徑的人數百 分比,()內的數字為此演變途徑的實際人數

圖4-3-7 實驗組正確性與一致性的演變圖

2. 控制組的演變情形敘述如下,詳細分布與演變途徑見圖4-3-8:

(1) 控制組學生教學前在科學/科學有瑕疵的模式(第一象限)有 2.7%,在科學但不一致的模式(第四象限)有21.62%,在一 致但不科學的模式(第二象限)有16.22%,在不一致且不科學 的模式(第三象限)有59.46%。

(2) 在教學後科學/科學有瑕疵的模式(第一象限)有35.14%,在 科學但不一致的模式(第四象限)有24.32%,在一致但不科學 的模式(第二象限)有2.7%,在不一致且不科學的模式(第三 象限)有37.84%。

(3) 在延宕測驗時科學/科學有瑕疵的模式(第一象限)有18.92

%,在科學但不一致的模式(第四象限)有27.03%,在一致但 不科學的模式(第二象限)有2.7%,在不一致且不科學的模式 (第三象限)有51.35%。

(4) 前測到後測的演變:從第三象限到第一象限的比例(即正確性 與一致性皆為增加)的比例有13.52%,從第二象限到第一象 限(在一致性≧0.58的條件下,正確性增加)有2.7%,從第三 象限到第四象限(一致性<0.58的條件下,正確性增加)有 16.22%,從第四象限到第一象限(正確性≧0.53的條件下,

一致性增加)有16.22%,從第二象限到第四象限(正確性增 加,一致性減少)有2.7%,從第二象限到第三象限(正確性<

0.53的條件下,一致性減少)有8.12%。

(5) 後測到延宕測驗的演變:從第一象限到第三象限的比例(即正 確性與一致性皆為減少)的比例有5.41%,從第一象限到第二 象限(在正確性≧0.53的條件下,一致性減少)有5.41%,從

第四象限到第三象限(一致性<0.58的條件下,正確性減少)

(6) 計算控制組在教學後(前測到後測)正確性增加的比例和為 35.14%,一致性增加的比例和為18.92%。

13.52%(5)

正確性 一致性

第一象限人數演變(1 ,13 ,7 )

[2.7%, 35.14%, 18.92%]

第二象限人數演變(6,1,1)

[16.22%, 2.7%, 2.7%]

第三象限人數演變(22 ,14 ,19 )

8.12%(3)

2.70%(1)

16.22%(6) 2.7%(1)

5.41%(2) 5.41%(2)

5.41%(2)

8.11%(3)

第四象限人數演變(8 ,9 , 10)

[59.46%, 37.84%, 51.35%] [21.62%, 24.32%, 27.03%]

圖表說明:

( )內數字表示前測、後測、延宕測驗在各象限的人數分布 [] 內表示前測、後測、延宕測驗在各象限的人數分布百分比

 實線代表前測到後測的演變途徑,旁邊的數字代表此演變途徑的人數百分 比,()內的數字為此演變途徑的實際人數

 虛線代表後測到延宕測驗的演變途徑,旁邊的數字代表此演變途徑的人數百 分比,()內的數字為此演變途徑的實際人數

圖4-3-8 控制組正確性與一致性的演變圖

三、 小結

1. 在教學後,兩組學生的正確性平均約為0.5,表示學生在學習後對 於光學的知識還是無法完全符合科學想法;一致性平均亦約為 0.5,表示學生對於光學的概念仍無法形成完全一致的心智模型,

容易隨著情境而有不同的解釋。

2. 在教學前,兩組學生的一致性的平均約為0.4,這樣的結果顯示了 學生的一致性並為完全如同diSessa (1998) 認為由原始現象所得 到的種種素樸概念皆是零碎的,但也未達到Vosniadou (1992) 認 為心智模式已有完整的系統性與一致性,因為即使在教學後,一 致性仍增加到0.5而已,所以本研究顯示支持 Chi 與 Roscoe (2002) 認為知識結構到底是片斷、零碎的,或是具有一致的系統 性,是與知識本質有關,他們稱為領域特化(domain-specific)。

3. 兩組在教學後,不論正確性與一致性在後測的表現相對於前測都 有顯著進步,也可從正確性及一致性分布圖,得知兩組學生在經 過教學後,不斷地經由精緻化與修正,對光學整體的概念在正確 性與一致性都呈現進步的方向,也就是說學生的心智模式會慢慢 趨向科學模式,形成正確且一致融貫的心智模式。

4. 實驗組在延宕測驗對後測的正確性有些微退步,而一致性有些微 進步,但皆未達顯著差異,表示在後測達到一定的正確性與一致 性後,即使經過一段時間,仍會維持一樣的表現,表示經由實驗 組的教學有助於學生保有正確性與一致性。

5. 控制組在延宕測驗相對於後測的正確性也是呈現些微退步,而一 致性則達到顯著退步。在正確性及一致性的演變圖,發現實驗組 從教學前到教學後的演變途徑至少都是往其中一個面向進步,但 是控制組卻有8.12%的學生在正確性不變的前提下,往一致性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