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別與各問項之差異性分析

第四章 在學中青少年機車使用者調查資料統計與分析

4.6 各問項與社經背景特性之相關性分析

4.6.1 性別與各問項之差異性分析

為了瞭解性別於人格特質中是否有顯著差異,利用獨立樣本t考驗,針對不同性別在 人格特質中追求刺激問項填答情形中進行檢定。其中第1題、第2題、第3題、第5題及第

8 t t 3.25 0.02

(1-題等,其 值都達顯著,並由總量表得到 值為 、效果值(η2)為 及統計考驗力 β)為0.9,顯示性別對於人格特質中追求刺激是有所差異, 4.20、表4.21 所示。

其數據如表

表4.20 性別對於人格特質中追求刺激問項之t考驗摘要表

25.17 3.25 p<0.01 LB

0.02 0.9

題號 平均數

為了瞭解性別對於新聞媒體影響中是否有顯著差異 利 立樣 考驗

表4.28 性別對於風險感知問項之 t 考驗摘要表

表4.31 性別對於騎乘行為構面獨立樣本t考驗摘要表

5.37 8.26 p<0.001 LB 3.92

(one-way independent ANOVA)來進行分析,而使用此分析有三個基本假定:獨立性

(independence)、變異數同質性(homogeneity of variance)、常態分配(normality),在 進行分析前,應先對所蒐集的資料,是否符合上述三個基本假設。以下將針對不同學歷 對各觀察變數之差異性進行分析,使用one-way independent ANOVA進行考驗時,當變異 數同質考驗時,係採用Scheffe方法;而變異數不同質考驗時,則採用Games-Howell方法。

在刪除不符常態分配(第16題、第18題、第30題、第31題、第33題、第38題、第40 題、第42題、第43題及第45題)之問項後,其各問項構面之分析題數如下表4.32所示:

表4.32 本研究各構面之分析題數 1 人格特質-

追求刺激

V1、V2、V3、V4、V5、V6:變異數相等 V7、V8:變異數不相等

2 父母家庭影響 V9、V10、V11、V12、V14:變異數相等 V13、V15、V17:變異數不相等

3 同儕朋友影響 V19、V20、V23、V24:變異數相等 V21、V22:變異數不相等

4 新聞媒體影響 V25、V28、V32:變異數相等 V26、V27、V29:變異數不相等 5 風險感知 V34、V35:變異數相等

V36:變異數不相等 6 騎乘行為 V37、V44:變異數相等

V39、V41:變異數不相等

為了瞭解不同學歷對於人格特質中追求刺激構面是否有顯著差異,利用ANOVA來 對各問項進行檢定,結果發現除第7題問項F值為4.83有顯著差異,進行事後比較得到高 中追求刺激傾向明顯大於大學外;其餘各問項皆無顯著性差異,數據如表4.33所示。

表4.33不同學歷在「人格特質-追求刺激」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0.751 0.47

*** p< 0.001 , ** p<0.01 , * p<0.05

通法規,因此受訪者也可不遵守交通法規中,在進行事後比較得發現高中>研究所,由

為了瞭解不同學歷對於同儕朋友構面是否有顯著差異,利用ANOVA來對各問項進

為了瞭解不同學歷對於新聞媒體構面是否有顯著差異,結果發現第26題問項F值為

0.014 0.73

組間 1.64 2 0.82

為了瞭解不同學歷對於風險感知構面是否有顯著差異,利用ANOVA來對各問項進

2.36 0.10

組間 6.93 2 3.47

2.50 0.08

*** p< 0.001 , ** p<0.01 , * p<0.05

題號 變異來

在第10題問項,雙親會告訴青少年有關騎乘機車的危險性中,有駕照之平均值4.25 明顯高於無駕照之平均值4.06,其可能解釋原因為雙親擔心其小孩的騎乘機車的安全情 形,所以會對持有駕照的青少年更加注意。在第13題問項,我的雙親會教導我如何安全 騎乘機車的觀念,研究發現雙親對於持有駕照的青少年教導安全騎乘機車上明顯高於無 駕照的青少年。在第17題問項中,因雙親曾經不遵守法規而青少年也可不遵守法規的情 形中,發現有駕照之青少年明顯也高於無駕照之青少年。

在第18題問項談論騎乘經驗上,有駕照之青少年明顯高於無駕照之青少年;在第21 題問項因同學朋友不遵守交通法規而與他做出相同事情上,有駕照之青少年明顯高於無 駕照之青少年,其t值為7.42,顯示有駕照之青少年因同學朋友不遵守交通法規受影響的 情形比無駕照之青少年來的明顯。在第23題問項同學騎乘機車習慣(或行為)相互影響 上,無駕照之青少年明顯高於有駕照之青少年,其可能解釋的原因為無駕照之青少年因 沒有騎乘機車經驗,所以只好模仿同儕朋友的騎乘機車習慣(或行為)。

在第27題問項新聞媒體報導意外事故時,青少年會去瞭解該新聞報導的內容,無駕 照之青少年明顯高於有駕照之青少年,由此推測新聞媒體的重要性,因為無駕照的青少 年因沒有騎乘機車相關知識及經驗,只好藉由新聞媒體的報導去增進騎乘機車的安全知 識。在第30題問項新聞媒體報導有關青少年飆車事件,有駕照之青少年明顯高於無駕照 之青少年,因此新聞媒體若沒有報導闡述青少年飆車是錯誤的行為,而灌輸錯誤的觀念 到青少年的知識中,就會造成青少年飆車事件的頻繁,因為青少年並不知飆車而發生意 外事故的嚴重性。

綜合上述分析結果,本研究可以發現父母家庭、同儕朋友及新聞媒體的重要性,因 為這些影響因子皆會影響青少年正確騎乘機車的行為,而錯誤的觀念及知識則會造成青 少年可能置身於機車意外事件當中。

第五章 結構方程模型驗證與分析

本章將針對本研究所建立之構面,以 AMOS 18 軟體來析整個 SEM 模式之架構,利用 AMOS 軟體可以來檢驗資料是否符合所建立之模式,以及進行模式的探索。在對潛在變數 進行路徑分析前,必須先確認潛在變數之衡量問題,當潛在變數能充分有效被衡量表達 後,資料才能正確地估計路徑係數。本研究將根據 Anderson & Gerbing(1988)[3]所提 出二階段分析法(Two-Step Approach)進行研究。

第一階段將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藉由確 認因素分析可驗證資料對衡量模式之配適度,亦即檢驗外顯變數能否充分衡量潛在變 數,並可藉由模式修正的方式,來改善模式的配適度。

第二階段則針對修正完成之衡量模式進行路徑分析(Path Analysis),亦即探討潛 在變數及觀察變數間之因果關係及驗證本研究所提出之假設。

以下將針對本研究模式定義之 6 個潛在變數,包含「人格特質(追求刺激)」、「父 母家庭影響」、「同儕朋友影響」、「新聞媒體影響」、「風險感知」、「危險機車騎乘行為」、

等變數,個別潛在變數則另外包含衡量之觀察變數。本研究欲驗證之結構關係如圖 5.1 所示。

H1- H2+

H3-

H5-

H4+

圖 5.1 欲驗證之線性結構關係模式

5.1 驗證性因素分析

在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前,我們必須先篩選符合使用 SEM 模式假設之觀察變數,而 SEM 的統計假設前提為多元常態性(Multivariate normality)及線性關係。因此本章 先藉由第四章因素分析結果,將欲驗證之線性結構模式分為六大構面如圖 5.1 所示,

包括人格特質(追求刺激)、父母家庭、同儕朋友、新聞媒體、風險感知及危險騎乘機 車行為等 6 個構面。

5.1.1 參數設定

驗證性因素分析前,我們必須先篩選符合使用 SEM 模式假設之觀察變數,本問卷經 因素分析結果後共有 21 題問項來進行本研究之模式驗證,其中人格特質(追求刺激)

對應到外顯變數設定時,將以 V1、V2、V3、V4 表示;父母家庭影響對應到外顯變數設 定時,將以 V12、V13、V14、V15 表示;同儕朋友影響對應到外顯變數設定時,將以 V20、

V23、V24 表示;新聞媒體影響對應到外顯變數設定時,將以 V27、V28、V29 表示;在 風險感知對應到外顯變數設定時,將以 V34、V35、V36 表示;在危險機車騎乘行為對 應到外顯變數設定時,將以 V37、V39、V41、V44 表示。

5.1.2 配適度指標

本研究係以最大概似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s)進行模式配適度估計。

[28]

模式之主要配適度指標,並參考其他常見配適指標如 GFI、AGFI、RMR、RMSEA、NFI、

CFI 及 IFI 等。當χ2/df 值小於 5 即可接受該模型,而若χ2/df值小於 3 則表示模式

5.1.3 模式分析結果

Rigdon 曾提出卡方值 檢定會因為樣本數過大而無法通過假設,故以 /df 值為

具有良好的配適度。

後,得到本研究之模式配適度指標如表 5.1 所示。

配適度指標 檢定結果值 模式建議值

χ2 χ2

經過 AMOS 軟體分析

表 5.1 模式配適度結果

χ2/df 3.54 <5

GFI 0.885 愈接近1,適合度愈佳 AGFI 0.857 愈接近 1,適合度愈佳 RMR 0.069 愈接近 0,適合度愈佳 RMSEA 0.076 <0.08

配適度指標 檢定結果值 模式建議值 NFI 0.826 愈接近 1,適合度愈佳 CFI 0.867 愈接近 1,適合度愈佳 IFI 0.868 愈接近 1,適合度愈佳

本研究採用標準化因素負荷量作為評估效度(validity) 特性分 析如表 5.2 所示,由表中的 t 值顯示,各觀察值皆有達到顯著水準,而各衡量變數的

5.2 路徑分析

經過前述驗證性因素分析後,確定了本研究之最終模式,接著進行整體路徑分析,

其結果如表 5.3 所示。各個潛在變數之間因果關係均顯著存在,其 t 值都為顯著,且 影響符號也符合先前之假設,根據驗證性因素分析及路徑分析,本研究將影響青少年 危險騎乘機車行為之整體結構關係模式結果整理如圖 5.2 所示。

表 5.3 整體路徑分析結果

假設 構面 標準化路徑係數 t 值

H1 人格特質(追求刺激)

Æ風險感知 -0.15 -2.47*

H2 父母家庭Æ風險感知 0.17 3.08**

H3 同儕朋友Æ風險感知 -0.19 -3.26**

H4 新聞媒體Æ風險感知 0.25 5.01***

H5 風險感知Æ危險騎乘行為 -1 -14.25***

*** p< 0.001;** p<0.01; * p<0.05

圖 5.2 青少年危險騎乘機車行為之整體結構關係模式結果

「人格特質中追求刺激」對「風險感知」的路徑係數為-0.15,其p值為小於 0.05,

顯示人格特質中追求刺激對風險感知有顯著的負向關係,即追求刺激愈高的機車駕駛 人對青少年安全騎乘機車風險感知則愈低,故本研究之假設H1:人格特質中追求刺激 對風險感知有顯著的負向關係成立。

「父母家庭」對「風險感知」的路徑係數為 0.17,其p值為小於 0.01,顯示父母家 庭影響對風險感知有顯著的正向關係,即父母家庭教導正確的騎乘機車觀念對青少年 安全騎乘機車風險感知則愈高,故本研究之假設H2:父母家庭對風險感知有顯著的正 向關係成立。

「同儕朋友」對「風險感知」的路徑係數為-0.19,其p值為小於 0.01,顯示同儕朋 友間之影響對風險感知有顯著的負向關係,即同儕朋友間不正確的機車騎乘機車行為 影響愈高對青少年安全騎乘機車風險感知則愈低,故本研究之假設H3:同儕朋友對風

「同儕朋友」對「風險感知」的路徑係數為-0.19,其p值為小於 0.01,顯示同儕朋 友間之影響對風險感知有顯著的負向關係,即同儕朋友間不正確的機車騎乘機車行為 影響愈高對青少年安全騎乘機車風險感知則愈低,故本研究之假設H3:同儕朋友對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