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恆毅力的內涵及其相關研究

壹、恆毅力的理論與意涵

在恆毅力的研究尚未被發現與證實以前,各個研究學者往往是以智力、學業 成績等因素來預測個人成功,在過去研究也發現智力的確能有效預測個人未來成 就(Blackwell, Trzesniewski, & Dweck, 2007;Gottfredson, 1997)。研究中發現了 智力能預測個體的學業成績,更能夠進一步預測未來收入、未來生涯潛力與工作

14

表現(Bridgeman, Jenkins, & Ervin, 2000;Fergusson, Horwood, & Ridder, 2005;

Kuncel, Hezlett, & Ones, 2004)。縱然如此,研究者們仍然好奇,除了一般認知能 力之外,是否有其他項因素可預測個人成就,學者們發現,對於目標有足夠的企 圖心、對於事物有堅持的動力與努力、剛毅堅強的個人特質、與對自身能力的自 信心,都是能夠預測個人成就的非認知因素(Duckworth et al., 2007;Howe, 1999;

Terman & Oden, 1947)。Howe(1999)發現在棋藝、體育表現、音樂成就與視覺 藝術等領域中,「天賦」(inborn ability)並不像人們普遍地覺得對成就具有決定 性的影響力,然而「堅持」(perseverance)這個特質,更能指標性地代表及預測 一個人的成就。恆毅力(grit)是 Duckworth 所提出,Grit 原意是指砂礫的意思,

後來將其延伸成為有勇氣、毅力。這個字是從砂礫演變成將石頭研磨,變成砂礫,

有磨練、鍛鍊的味道在其中,接著才演變成今日所用的恆毅力的精神。「對於擁 有同樣天賦的個體,為何有些人能獲得更大的成就?」Duckworth 對此問題進行 了一系列的研究,從研究中發現,無論是天份或是努力,都不是能夠擁有高成就 的唯一條件,持久熱情、堅持毅力,才是人生成就更重要的致勝關鍵(Duckworth et al., 2007)。

「有潛力不等於發揮潛力」。Duckworth 曾為中學的數學老師,在教學工作的 經驗中間發現,有些天賦較高、數學領悟力與資質好的學生,在學校月考中的表 現上並不如預期中的好,相反的,那些花了許多時間才搞懂數學原理的學生考得 比預期還要好,因此,Duckworth 發現了,天賦好、資質高並不保證會擁有高成 就。Duckworth 在 2004 年對美國西點軍校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目的是想要預 測哪些參加訓練的學員可以堅持並完成校內課程的訓練。參與研究的對象為西點 軍校的 1218 名學生,施測方式為邀請學員填答恆毅力問卷,結果發現恆毅力量 表的分數與入學時所測的候選分數(包括美國高考 SAT 分數的加權平均數、班 級排名、領導經驗與能力以及運動能力)、學業成績(GPA)、軍事表現分數(MPS)

毫無關聯,意即恆毅力與天資毫無關係。然而,Duckworth 發現在嚴格訓練後,

留下來與離開的學員在在校成績是沒有差異的,而恆毅力則成為了可以進一步預

15

測學員是否能通過嚴厲訓練的可靠指標。之後Duckworth 與其團隊研究及訪談來 自不同專業領域的高成就人員,研究團隊發現受訪談人員在訪談過程中,都提到 了一個相同而顯著的特質,即恆毅力。

Duckworth 等人(2007)提出了「恆毅力」的概念:「個體在追求長期目標時,

即使面對困難與挫折,仍能對目標具有一致的興趣與熱情,並願意持續投入努力」, 而Duckworth 也提出恆毅力同時應具有兩個面向:

(1)鍥而不捨的努力(perseverance of effort):指在追求長期目標的過程中,

遇到挫折與失敗時仍能持續投入努力,是具有毅力的表現;

(2)一致的興趣(consistency of interests):指追求長期目標時,個體能持 續不斷地對目標保有高度興趣,是具有熱情的表現。綜觀上述,恆毅力之內 涵可歸納出以下公式:恆毅力=熱情 x 毅力。

Duckworth 認 為 恆 毅力 是 由兩 個部 分所 組成 : 熱情 ( passion )與 毅 力

(perseverance),熱情指的是長期不變的投入,而非對目標的投入有多熱切,對 很多人來說,熱情和痴狂(infatuation)或著迷(obession)是同義詞,但 Duckworth 訪問了許多高成就者成功的關係時,他們的描述不盡相同,然而,他們一再提到 的是長期不變的投入(consistency over time),而非投入的熱切程度(intensity)。 因此所謂的熱情可以定義為,不只是很在乎某件事情而已,而是持久地關注同樣 的目標,始終不渝。Duckworth 等人(Duckworth, 2013; Duckworth et al., 2007)

認為要達到成功的條件,除了熱情,努力也同樣重要,因此提出了兩個公式:一 個技能的習得是「技巧」與「努力」的乘積(Skill = Talent × Effort),而「成就」

則是「技巧」與「努力」的乘積(Achievement = Skill × Effort)。天分很重要,但 努力在算式中更顯得加倍重要,由公式可見,努力出現了兩次,因此,上述公式 可統整成:成就=天分 x 努力2(Achievement = Talent × Effort2)。Duckworth 也 近一步解釋,愈高的才能與愈多努力付出,愈能夠達到更高之成就。

恆毅力是因目標而產生的,Duckworth(2016)指出目標的建立應是有階層 的並依序達成,目標的設立分為底層、中層及頂層目標又或稱終極目標;底層的

16

目標是最具體、明確的,相對的頂層目標就會越抽象、越全面與越重要。目標層 級越高,目標本身就越接近最後的目的,而頂層目標其實就是目的本身,它就像 羅盤般不只能指引方向,也賦予中層、底層各目標意義。Buffet(張淑芳譯,2008)

認為確認目標的優先順序是成功的秘訣,當個體能夠越聚焦自身所設的目標或在 數個目標中找出共同目的時,便能使個體的熱情更專注。當然在執行目標過程中 會遇到阻礙,所以在對於底層的目標可以保留一些彈性做修改、刪除或替換新的 目標。恆毅力高的人其中層目標與底層目標通常都與頂層目標相關,反之,缺乏 恆毅力者則是目標層級間的關係是不太連貫的。恆毅力高的個體在面對失敗時也 會感到失望、傷心,但他們卻都不會失落太久,他們又會找到另一個能達成頂層 目標的中層或底層目標。

目前國內外與恆毅力相關之量表為數不多,Duckworth 等人(2007)所編制 的「恆毅力量表」使用 12 個題目來驗證恆毅力特質,包含了興趣的穩定性

(Consistency of Interests)以及努力的持續性(Perseverance of Effort),該量表之 內部一致性係數(α = .85),為可靠之信度,興趣穩定性分量表為.84,努力持續 性分量表為.78。Duckworth 及 Quinn(2009)以 Duckworth 等人(2007)所編制

「恆毅力量表」為基礎,保留了 10 個為數較少的題目,並發展了「短版恆毅力 量表」,經由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後亦有良好之信效度。

貳、恆毅力的相關研究 一、恆毅力與不同背景變項

就性別與恆毅力的相關研究, Duckworth 等人(2011)及 Bowman 等人

(2015)認為恆毅力與性別、年齡並無明顯關聯,然而,也有許多研究認為就性 別層面來看,女性的恆毅力是高於男性(Cross, 2014;Guerrero,Dudovitz, Chung, Dosanjh, & Wong, 2016);儘管如此,至今仍未有確切的理論與相關研究能夠解釋 此恆毅力在性別之間的差異。在年齡與恆毅的相關研究部分,有學者發現恆毅力 與年齡呈現正相關,意即當年紀增長,恆毅力也會增加,在恆毅力的理論中,證 實了恆毅力是可以經由培養與鍛鍊的,若在生活中的經驗增加,恆毅力也能提升,

17

由此論點可推論恆毅力為何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提升(Cross, 2014);Duckworth

(2017)針對美國所做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樣本中,六十五歲以上的成年人具有 最高的恆毅力,由此可見年齡越長,恆毅力也越高。

二、恆毅力與學業表現

在而在教育程度方面的研究中,Duckworth 等人(2007)以 1500 位 25 歲 以上的成年人作為研究對象,發現教育程度較高者,其恆毅力也較高;而在進一 步的研究中,學者排除年齡的干擾變項之後,亦發現相同的研究結果(Duckworth

& Quinn, 2009),由此可推斷,具有高恆毅力者同時也具備較高的學業動機,並 願意付出努力與熱情,進而取得較高的教育程度Duckworth(2006)、Duckworth 等人(2007)及 Duckworth 與 Quinn (2009)的研究當中發現恆毅力對於不同 年齡層、年級的學生的學業成績平均點數(grade point average,GPA),具有正向 的預測力;在更深的探究後發現恆毅力與個人取得最高學歷有關(Duckworth et al., 2007)。另外她也做了另一項研究,對象是芝加哥公立學校的學生,對於即將 畢業的學生進行預測,結果顯示能夠順利畢業的學生也擁有較高的恆毅力

(Duckworth,201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