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態度的衡量項度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2-4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態度之文獻探討

2.3.2 態度的衡量項度

許多研究曾對態度提出解釋,先前曾提到 Rosenberg and Hanland【66】

指出態度是由認知成份(Cognitive Component)、情感成份(Affective Component) 及行為意圖成份(Conative Component)三部份所構成。認知成份主要是是指個 體對特定主體的知識及信念;情感成份是指對特定主體的感覺;行為意圖成 份是指對特定主體的行動或是行為的傾向。大多數研究都同意態度是由認

知、情感、行為意圖所組成,且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因此針對這三個 部分進一步說明:

圖 2.6 態度之三組成因素圖 資料來源:【66】

一、認知:認知是指個人對某些事物所擁有的信念,亦即消費者認為該標的 物擁有某些屬性,此一信念來自本身的思想、知識、觀念或是學習【66】。 二、情感:情感是指消費者對於某一品牌或產品的情感或感覺,及構成態度

的感覺部分。通常消費者會評估某項產品的屬性後,才會對該產品產生 喜歡或不喜歡的感覺【51】。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個人對某些線索(例如 來源國)的感覺或情緒,不必經由信念就可以直接影響態度。例如消費 者對特定國家的產品本來有正向的信念,但可能因為對該國有負面的刻 板印象,所以產生不願意購買該國產品的傾向。

三、行為意圖:行為意圖是指將自我與行動連結起來的主張。而意圖是指個 體在某事件下所形成行為之「主觀可能性」,因此意圖是指表現某種行為 想要或不想要之程度。綜言之行為意圖是指個人根據本身的信念或感覺 而採取行動的意圖【66】,在消費者行為或行銷研究上,常常利用購買意 願(Purchase Intention)代表行為意圖,許多購買意願的量表就是用來衡量 消費者的行為意圖。

四、認知、情感及行為意圖之關係:認知、情感及行為意圖構成消費者態度,

一個人對於某件事物的認知、情感及行為意圖三部份會趨於一致性,即 當其中某一部份改變時,其他部分也會跟著改變【51】。

認知因素 (Cognition)

情感因素 (Affect)

行為意圖 (Intenion) 態度(Attitude)

圖 2.7 消費者態度之構成模式圖 資料來源:【51】

因此可得知態度主要包括三個部份,其中第一部份是認知,即我們對態 度對象所有的認識,亦即有關它所有的信息;第二部份是評估的部份,包括 我們對態度對象的總體評估、情感心態,不論好的或壞的、喜歡的或是討厭 的;最後第三部份是對態度對象所想採取的行動。而態度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以下三種解釋是最普遍的三個理論:

一、態度是認知單位的統合結果。

二、態度可以直接由情感部份產生。

三、態度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而產生的。

也就是說,態度是一種訊息的體驗【15】,在消費者行為的研究中,態度 調查一直被廣泛的應用在行銷策略,且貢獻良多。其中的原因包括,態度可 用來評估行銷活動的效果,消費者是否透過對廣告訊息的體驗,形成或改變 對商品的態度;其次,態度也可以作為行銷活動可行性的判斷標準;再者,

態度也有利於行銷策略中建立市場區隔和目標消費者,以消費者對產品正面 態度為焦點,進行深度的消費者溝通或訊息體驗。

也因為態度是心理學中重要的概念,且也廣泛應用在社會學、行銷學中。

其大都認為所謂態度是指個人對人、事、物以及周圍世界,憑其認知及好惡 認知

行為意圖

情感

所表現一種相當持久的一致行為傾向。態度也是人們對事物持久的全面性評 價,因此態度在心理學中並具有以下三個特性:

一、態度是後天學習來的:人們不是生下來就對週遭事物產生態度,是透過 對態度標的物(attitude of object)的資訊或經驗,學習喜歡或不喜歡的感 覺,雖然態度有別於行為,但卻能驅使消費者從事某項行為的動機。

二、態度具有一致性:相較於消費者行為,態度具有較大的一致性,但是也 並非一成不變,這裡的一致性是指消費者的態度會反映在行為上,因此 態度與行為有一致性。

三、態度會受情境影響:態度與情境有很大關係,態度會隨著不同情境而改 變。

雖然各學者對態度的定義不完全相同,但他們都有一共同點,就是消費 者的購買決策中,態度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簡言之,態度提供個人方法去運用他們的知識以評估產品選擇,結果能 讓他們做較快、較容易及較少風險的購買決策來滿足他們的需求,故態度在 主要四個方面幫助個人:

一、獲得實質利益。

二、表達價值和生活方式。

三、防衛自我或自身觀念。

四、獲得環境中各個事物知識。

態度可說是消費者對一產品或是品牌的整體評估,相對地也決定了產品 或是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進而會影響到消費者行為。

Fishbein and Ajzen【31】提出理性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認為某些時候態度可以決定行為意向,某些時候主觀規範會主導行為意向,

有些時候是兩者因素同時影響,其架構如圖 2.8 所示。

圖 2.8 理性行動之理論架構圖 資料來源:【31】

Arjun【31】曾提出一個有關品牌態度、品牌忠誠度與品牌資產之間關係 的模式,如圖 2.9,他認為品牌態度會直接影響購買決策者的品牌忠誠度,並 且間接的影響品牌資產(此品牌資產包括了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品牌價格以 及品牌上架情形),由此可見品牌態度會直接影響購買決策者的購買意願與購 買行為,以及未來的品牌忠誠行為。

圖 2.9 品牌態度、品牌忠誠度與品牌資產之關係模式圖 資料來源:【31】

Schiffman and Kanuk【67】認為許多的消費者行為都與態度相關,包括 忠誠度購買、向他人推薦、品牌優先順位、信念、評估與意圖等,都與態度 有關。

因此就消費者行為領域而言,態度可算是一種習得的傾向,是個體表現 出對某種標的物(object)喜歡或不喜歡的一致性(consistency)反應。而所謂的標 的物(object)主要指與消費或行銷有關的各種實體或概念,諸如產品、產品類 別、品牌、服務、所有物、產品使用、問題原因、議題、人物、廣告、網址、

態度

主觀規範

行為意象 行為

品牌態度

習慣

品牌忠誠度 品牌資產

價格、媒體或是零售商等等。

不過,儘管態度具有一致性,卻非永久不變。還需要考慮到情境因素的 影響,當消費者受到特殊情境的影響時,可能表現出與態度不一致的行為。

而瞭解消費者態度在不同情境下的轉變是相當重要的,因為若不了解情境對 消費者行為的影響,可能會誤解態度與行為之間的關係。

態度主要有幾項重要的模式,包括三成分態度模式(tricomponent attitude model)、多屬性態度模式(multiattribute attribute model)、嘗試性消費模式 (trying-to-consume model),以及廣告態度模式(attitude-toward-the-ad model)

【67】。其中比較常用的模式為三成分態度模式,其模式之主要構面包括認知 (cognitive component) 、 情 感 (affective component) 以 及 行 為 意 圖 (conative component) 【36、38、66】,如圖 2.10 所示。

圖 2.10 三成份之態度模式圖 資料來源:【67】

一、認知元素

態度組成的第一元素「認知」,是對態度對象所持的信念(Belief),

其中包括了對訊息的了解,較理性的部份而不涉及主觀的情感和情緒。

行為意圖行為意圖

行為意圖行為意圖 情感情感情感情感

認知 認知認知 認知

消費者認為該標的物擁有某些屬性,此一信念來自本身的思想、知識 、 觀念或是學習【66】。李珮琳【3】與陳怡君【16】的研究中,認為消費 者的認知會受到產品屬性的影響。也就是說認知構面與產品屬性(可見 的)以及品牌屬性(不可見的)是有正向關係的。

二、情感元素

意指感情、心情、情感與回憶感覺【36】。消費者對於商品、服務和 企業形象等,所直接形成喜歡、不喜歡;好、壞的情緒性、評價性的字 眼。通常消費者會評估某項產品的屬性後,才會對該產品產生喜歡或不 喜歡的感覺【51】。

Bennett et al.【38】等學者認為「情感」在商業購買行為中是很重要 的因素,也導致高度的態度上的品牌忠誠度。

三、行動元素

行動的部份是態度中所指的「行為傾向」,即行銷和消費者調查中最 重要的關鍵-消費者的購買意圖。行銷人員可以從調查中了解消費者「可 能購買」、「確定會買」、或是「不一定會買」等行為的程度如何,作為市 場預測或擬定行銷策略。這種意圖也就是指個人根據本身的信念或感覺 而採取行動的意圖【36、66】。在消費者行為或行銷研究上,常常利用購 買意願(purchase intention)代表行為意圖,許多購買意願的量表就是用來 衡量消費者的行為意圖。

認知、情感及行為意圖構成消費者態度,一個人對於某件事物的認知、

情感及行為意圖三部份會趨於一致性,即當其中某一部份改變時,其他部分 也會跟著改變【53】。意即一個人對態度標的物的整體評估,是由一個人對標 的物的信念與感覺以及行為傾向所決定。對某些品牌或某種類型的品牌忠誠 者來說,也許是信念來決定態度;而對另一些品牌或某種類型的品牌忠誠者 來說,感覺可能是態度的決定因素;然而有些品牌忠誠者卻是必須同時透過 認知信念與情感因素共同決定其對品牌的態度。

早期的研究發現行為和態度是相關的,也就是人們的態度決定了行為,

但是,在 1960 年代,態度和行為的假設受到質疑,研究結果發現,態度和行

為之間並無關聯,不過如果把中介變數(intervening variable)考慮進去,態度 和行為之間的關係是可以測量的。例如可以用特定的行為和態度發現他們之 間的關係,或是用社會壓力或限制(social constraint)來作為中介變數。社會壓 力對個體的影響會造成行為和態度之間的差異,並使其行為遵循某一規範。

影響行為的第三個中介變數是體驗,如果個體具有體驗,則態度和行為之間 的關聯就更強【27】。

榮泰生【27】認為如果沒有加入中介變數之前,行為是否會影響到態度 的另一個觀點就是自覺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當人們被問到關於某些事 情或某些產品的態度時,他們往往會回想起過去有關的行為,並且從其行為 來推論態度。自覺理論認為,人們的態度都是在行為發生後被賦予的某種意 義, 而不是事前的一種「設計」。

Arnould et al.【36】認為消費者形塑、強化與改變對於許多目標與參考之 態度,來回應情境及決定行為,而且主要受到不同因素之影響,像是其他消 費者連續受到許多來源資訊之侵襲,試圖影響態度與決定。圖 2.15 指出態度 在特定文化與社會脈絡下彼此鑲嵌重疊,同時仰賴消費者目標、認知與體驗 等概念而定。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2-4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