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技術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到自己的績效表現,但是因為個人能力的不同,部分的交易頻繁現象反而帶來優 於一般的績效表現。

第三節 技術分析

在投資市場上,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已經被廣泛應用,相較於基本分析已經 獲得普遍的認可,技術分析目前仍妾身未明,未能獲得學界的支持。

技術分析的使用者認為股價的走勢會重複,因此可以藉由分析過往的股價走 勢和資訊來預測未來股價的發展方向,甚至預測股價高低點。楊朝成(2006)

針對技術分析的假設整理如下:

一、任何貨品或服務的價格完全是由供給和需求決定的。

二、供給和需求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其中含有經濟 分析所應用的經濟變數,也包括意見、情緒與猜測。市場會自動地、連 續地將這些因素加以權衡。

三、除了平常的小波動外,市場或個股價格常會有一定的移動趨勢、而且會 持續一段顯著的時間。

四、價格趨勢如果發生變化,一定是因為股票的供給和需求發生了變化。這 些變化不管何時發生,早晚可以偵測出來。

簡言之,技術分析學派認為歷史是會一再重複地,價格行為亦會慣於重複其 本身的模式,因為投資者會集體地頃向某個制式的行為。此外價格是由許多複雜 的供需因素所決定,這些因素無法完全量化分析,但是始終會反映在市場交易中,

所以比起如新聞事件等「外部」分析,更偏向於在「內部」分析。因此,技術分 析主要專注在趨勢和形態的認定上,而各種技術指標則是可以發現其脈絡的線索。

技術分析指標專注住在趨勢和型態,並且認為這些趨勢和型態並非來自公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本身的消息或其他資訊,而是反應了投資人的交易行為,股價的決定正是由各方 的交易行為產生的結果,也因此高獲利的公司並不等於高股價,相同產業相同利 潤的公司,也不見得擁有相同的本益比。

相對強弱指標(RSI, Relative Strength Indicator),原理是假設收盤價是買 賣雙方力道的最終結果,上漲視為買方力道,下跌視為賣方力道。雖然 RSI 數 值越大代表買方力道越強,但物極必反,強弩之末總會衰竭,因此當 RSI 大到 某一程度時,代表買超現象,需注意反轉。同理,當 RSI 低到某一程度時,代 表市場出現非理性的賣超行為,表示底部區已近。RSI 可以視為一種觀察過度反 應動能指標。

MACD(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Divergence)是價格指標的重要工 具。利用快慢二條(快線:DIF,慢線:MACD)移動平均線的變化作為研判盤 勢的指標,以長天期(慢的)移動平均線作為大趨勢基準,以短天期(快的)移 動平均線作為趨勢變化的判定,具有確認中長期波段走勢並找尋短線買賣點的功 能。MACD 是確立波段趨勢的重要指標,可以視為一種觀察反應不足的指標。

然而技術分析自從道氏(Charles H.Dow)開創以來即遭受諸多批評,反對 者認為技術分析未能表現真正的經濟情勢和公司實際狀況,僅僅利用過去資訊和 交易經驗找出打敗市場的方法,且往往需要頻繁的交易,增加交易成本、承擔較 高風險。此外技術分析對於股價變動有跡可循的觀點也和傳統財務學相悖,Fama

(1970)的效率市場假說認為市場上所有的訊息都已經充分反映於價格上,因 此投資人收集的資訊將不能獲得超額利潤,也就是說技術分析無法在市場獲取超 額利潤。早期的實證也的確支持其效率市場(Fama and Blume,1966)、(Jensen and Bennington,1970)。然而卻也有愈來愈多的實證發現技術分析能為投資人 帶來超額報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Coutts and Cheung(2000)以 1985 年 1 月至 1997 年 6 月的香港恆生指 數做研究。利用移動平均線和突破交易法則作為買賣依據,發現在考量交易成本 後無法獲得超額利潤。

Gunasekarage and Power(2001)以南亞的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和斯 里蘭卡四個新興市場做研究。發現使用移動平均線能獲得超額利潤,因此認為這 些國家不符合弱式效率市場。

Hsu and Kuan(2005)針對 1989 至 2002 年間美國道瓊指數、S&P 500、

NASDAQ Composite 和 Russell 2000 四個主要指數進行研究,發現在成熟市場,

如道瓊和 S&P 500 無法獲取利潤;在年輕市場,如 NASDAQ Composite 和 Russell 2000 存在獲利可能,甚至考慮交易成本後,表現較佳的交易策略仍有可 以顯著打敗買入持有策略獲取超額利潤。

Marshall, Young and Rose(2006)利用陰陽線技術分析,針對 1992 至 2002 年道瓊指數的 35 支成分股作觀察,發現無法利用技術分析獲得超額利潤,證明 效率市場存在。

蔡尚儒(2000)以濾嘴法和移動平均法則針對台灣店頭市場 55 家上櫃公司 做實證研究,期間為 1997 年至 1999 年,分為第一和第二子期間,觀察技術分 析的有效性是否持續,另外將樣本期間分為多頭和空頭,藉以驗證在不同情況下 的表現。研究發現,在未考慮交易成本的情況下技術分析交易策略能夠獲得超額 利潤,顯示店頭市場並沒有符合弱勢效率市場理論的條件。

陳正榮(2001)以 1991 年至 2000 年的台灣股票市場做研究,利用移動平 均線、濾嘴法則、等技術分析法,發現研究期間內不論是否考慮交易成本,所選 擇的交易方法操作績效均優於買入持有法,進而推論台灣市場大致不具備弱式效 率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由以上文獻可以發現,愈成熟的市場,技術分析愈無法獲得超額利潤,弱式 市場效率假說得以被驗證;在新興市場則可以利用技術分析獲得超額報酬,弱式 效率市場假說並不成立。

不難發現,技術分析和行為財務學有些許類似,技術分析派相信歷史會一再 重複,而行為財務學則認為投資人的心理偏誤將使股價出現可預測性。技術分析 篤信影響股價的各種因素會充分表現在交易行為中,而各項指標是將無形資訊量 化後的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