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如何在市場獲利一直是所有投資人希冀的目標,傳統的投資理論以 Fama

(1970)提出的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為尊,若 市場具有效率性,則股價會充分反應所有的訊息;反之,股價將無法反應所有的 訊息,投資人有機會藉由特定的操作策略獲得超額利潤。效率市場假說主要建構 在三個假設下:第一,投資者是理性的,因此證券價格能夠合理地被評價;第二,

即使有些投資者是非理性的,但由於他們的交易是隨機的,所以能相互抵銷彼此 對價格的影響;第三,若部分投資者有相同的非理性行為,理性的套利者仍可使 證券價格回到合理的價格。總括來說,效率市場假說認為投資人是理性的,投資 人的個別心理和行為並不會對市場造成影響,因為即便有非理性的投資人也因為 行為隨機對市場不具影響力,加上套利者的存在,這些市場力量可以將偏離的價 格引導回正常價值。但是到了 1980 年以降,愈來愈多學者們發現市場效率假說 的 預 測 價 格 和 實 際 價 格 有 所 差 距 , 許 多 實 證 結 果 更 顯 示 市 場 有 異 常 現 象

(anomalies),例如和公司有關的小公司效應(small firm effect)、本益比效應

(price/earnings effect)、面值市值比效應(book value/market value effect),

和時間有關的元月效應(January effect)、週末效應(weekend effect),和投資 策略有關的動能策略(momentum strategy)、反向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

等,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 finance)因此獲得更多的重視和討論。

傳統上,投資 不外乎 使用技術分析 ( Technical analysis )和基 本分析

(Fundamental analysis)作決策,隨著行為財務學的發展,愈來愈多的投資人 行為被研究,行為財務學是否被實際應用在投資領域也成為話題,部分投資公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也開始將行為財務學的概念導入共同基金的投資當中。

根據不同的投資屬性、需求、期望等因素,共同基金也展現了多元的面貌。

歐美地區共同基金的分類,主要以基金的發行方式、投資標的或是投資策略等,

大致可分為股票型、債券型、混合型、貨幣型。台灣根據中華民國投信投顧公會 所做的基金績效評比分類,大致分為股票型、平衡型、債券型、貨幣市場型、組 合型和其他類型等。各主要類型下再細分,如平衡型包括國內、跨國、模組等不 同分類。不同的分類隱含基金的不同屬性,為了滿足不同投資人的需求,各式各 樣不同型態的共同基金如雨後春筍般增加。

共同基金標榜專業投資人和強大的研究團隊,但是隨著競爭加劇,為了創造 區別性,開始出現許多不同型態和類型的基金。計量基金強調程式模組交易,利 用設計的程式模組,挑出值得投資的標的,以高持股檔數、低周轉率、期貨避險 等手段進行投資,目的是用技術分析模型取代人為的判斷,忠實執行共同基金的 既定政策。主題式基金關注市場趨勢,不論是原物料、綠色商機、糧食議題等,

都是結合時下最流行的議題,利用群眾的羊群效應、代表性偏誤吸引投資人。行 為財務學基金則是試圖利用人們心理上的偏誤創造投資報酬率,將投資人的偏誤 歸類、統整、系統化,據此選股、買賣,目標賺取高於市場報酬的穩定超額利潤。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多數投資人在台灣的股票市場總是輸多贏少,有人歸咎資訊不對稱、專業能 力不足等原因,造成散戶投資人幾乎無法在市場獲利,因此共同基金被廣泛的鼓 吹,藉由集結小額投資人的資金,交由專業的經理人操作,預期達到雙贏。但是 綜觀市面上的共同基金,績效有好有壞,而且好壞差異頗大,甚至現在表現好的 基金往往不代表未來仍值得信賴,Hendricks、Patel and Zeckhauser(199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Brown and Goetzmann(1995)及 Elton, Gruber and Blake(1996)等的研究 結果雖然大都傾向基金績效具有相當的持續性,不過持續性大部分來自表現不佳 的基金持續不佳,較小部份來自表現優良的基金繼續保持領先。此外,如 Malkiel

(1995)及 Brown and Goetzmann(1995)皆發現某些樣本期間存在顯著的績 效反轉現象,亦即前期表現較佳的基金在次期反而表現不佳。Barber, Lee, Liu and Odean(2009)的研究亦指出台灣散戶投資人在 1995 年 1 月到 1999 年 12 月這五年間的股票市場中,交易損失的金額 2,490 億台幣恰巧是法人的獲利金額,

這當中還不包含交易佣金(3,020 億台幣)和證交稅(3,190 億台幣)的損失,

可見不僅在扣掉交易成本前散戶已經賠錢,加計交易成本後的虧損更是驚人,這 些現象背後隱含投資人的心理偏誤(psychological biases),例如過度自信伴隨 過度交易,造成交易成本的升高;又如認知失調的心理造成虧損的股票不敢賣,

賺錢的股票抱不住。

實證上,傳統財務學無法解釋的現象也開始由學者藉由行為財務學的範疇提 出相關研究報告,如 De Bondt and Thaler(1985)的研究認為投資人存在過度 反應(overreaction),發現股票 3 年後累積報酬率出現反轉,於是提出了反向策 略(contrarian strategies),建構同時買入前期輸家和賣出前期贏家的投資組合,

未來可獲得超額報酬。然而,Jegadeesh and Titman(1993)的研究則呈現完 全不同的結果,他們發現市場短中期存在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的情形,股 價呈現「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現象,因此提出動能策略(momentum strategies),

建構同時買進前期贏家和賣出前期輸家的投資組合,在短中期下將可獲得超額報 酬。Conrad and Kaul(1998)則發現投資者的過度反應是長期下的現象,中期 市場則存在反應不足,就長期(三至五年)而言,反向策略會獲得顯著之利潤,

中期而言(三至十二個月),動能策略會獲得顯著之利潤。

假使能洞悉投資者的心理與行為特性從而進行選股、投資,應該能從中獲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國外投資管理公司紛紛推出「行為財務學共同基金(Behavioral Finance Fund)」

(陳正佑,2002),例如荷蘭銀行(ABN AMRO Asset Management)在 2001 年 推 出 的 日 本 投 資 行 為 機 會 基 金 ( Behavioral Finance Style Japanese Universe),ABN 在 1995 年就開始建構量化的交易模組(Quantitative Trading Model),該基金主要著重在四大心理偏誤因素:印象偏誤(image bias)、過度 反 應 ( overreaction )、 反 應 不 足 ( failure to accept structural pattern or underrection),以及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此外,JP Morgan 在 1995 年推出行為財務學基金,之後更募集了一系列不同投資地區的行為財務學基金

(The Intrepid Funds),相較於 ABN,JP Morgan 著重在過度自信和損失趨避

(loss aversion)兩種行為偏誤。

投資人的心理偏誤是造成市場不效率的原因之一,就台灣市場而言,前面提 過的散戶總損失除了來自交易成本和證交稅外,交易損失等於法人的所得,在這 樣的情況下台灣仍是高比重的散戶市場,顯示出台灣散戶投資人的投資績效和自 我想像差距頗大的現實,也顯示出行為財務學在台灣市場上應有其發揮的空間,

目前行為財務學這門新興的領域尚未實際應用在台灣的投資市場,市面上也沒有 看到類似的行為財務學共同基金,鑒於國外已經行之有年,這套投資方式在台灣 是否有獲利的空間是本研究所好奇的。行為財務學的出現不僅提供了效率市場假 說外的其他解釋,也直接提供了投資操作的另一套思考方式,本研究希望能對行 為財務學的發展做出彙整,並且探討動能策略和反向策略在台灣的股票市場之適 用性,分別利用形成期三、六、十二個月和觀察期三、六、十二個月總共九種組 合搭配,觀察動能策略和反向策略在台灣對行的可行性,提供有別於傳統投資策 略外的新投資方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