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技術與騎乘效率間的關係…

在耐⼒運動項⽬中,擁有優異的有氧代謝能⼒是提⾼運動表現的先決條件,因 此最⼤攝氧量經常被⽤於評估耐⼒項⽬運動員體能的主要指標,也是眾多研究討 論的主要話題;但卻忽略了選⼿的「技術」對運動表現的重要性。在過去針對菁英

⾧跑選⼿運動表現的研究中發現,相較於最⼤攝氧量,選⼿的運動效率與運動表現 的相關性較⾼ (Cunningham, 1990);另⼀篇研究結果顯⽰,兩位選⼿雖然擁有相當 程度的最⼤攝氧量,但⽐賽成績卻出現顯著的差異;⽽另外兩位擁有相同⽐賽成績 的選⼿,最⼤攝氧量也存在著顯著差異 (林信甫 & 莊泰源, 2003)。從這樣的研究

結果可以得知,運動表現較佳的選⼿往往不是最⼤攝氧量最⾼的選⼿,這樣的結果 與普遍的認知有所差異,也說明了影響運動表現的主要因素除了選⼿本⾝的體能 之外,可能還存在著其他更為重要的的因素。在針對不同技術層級的⾃⾏⾞騎乘者,

騎乘效率的研究結果顯⽰,在次最⼤的功率輸出時,技術層級較⾼的⾃⾏⾞選⼿出 現較低的最⼤攝氧量 (Edwards et al., 2009),此外,另⼀篇針對踩踏過程中,曲柄 扭矩的研究提到,⾃⾏⾞選⼿踩踏的過程中,通過上死點以及下死點時出現較低的 曲柄扭矩 (Korff, Romer, Mayhew, & Martin, 2007),由於上死點與下死點是整個踩 踏過程中對轉動⼤盤最沒有幫助的兩個區域,因此如果可以降低通過這兩個區域 時所需要的⼒量,對整體踩踏有正向的影響;這樣的結果說明了⾃⾏⾞選⼿的騎乘 技術可以有效降低騎乘時不必要的⼒量消耗,以較低的體能消耗達到相同的運動 強度與表現。

綜合以上結果可以得到,雖然選⼿本⾝的有氧代謝能⼒是耐⼒運動項⽬中的 先決條件,但並不完全代表有氧能⼒越⾼的選⼿就會有較為優異的運動表現,從研 究結果可以看出,如何更有效率的運⽤⾃⾝的體能才是影響⽐賽成績的關鍵因素;

技術層級較優異的選⼿往往可以有較佳⽐賽成績,這樣的結果似乎說明了技術層 級與運動效率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騎乘效率的⾼低則代表騎乘者在騎乘 的過程中,運⽤⾃⾝體能的能⼒同時也代表騎乘者的技術層級,層級較⾼者技術較 佳,且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也較低。

騎乘效率是最直接反應騎乘的過程中,騎乘者是否能夠有效利⽤⾝體能量的⼀

項指標,⽽踩踏的過程中所輸出的⼒量是否能夠完全⽤於推進整體⼈⾞系統則需 要依靠效率的評估⽅式決定;在騎乘⾃⾏⾞的過程中,是騎乘者對⾃⾏⾞施加作⽤

⼒,利⽤⾃⾏⾞的踏板以及曲柄產⽣⼒矩,並透過傳動系統將機械能進⾏轉換與傳 遞,把能量經由後輪釋放到地⾯的過程;從以上的敘述可以得知,騎乘⾃⾏⾞的過 程中,下肢對踏板與曲柄的踩踏是主要提供推進⼒的部分,因此在對踩踏效率進⾏

評估及判斷時,在過去⼤部分的研究主要利⽤踩踏效率作為騎乘效率的指標

(Rossato, Bini, Carpes, Diefenthaeler, & Moro, 2008a)。

踩踏效率的評估與計算⽅式主要針對踩踏過程中有效⼒ (effective force, EF) 的⼤⼩與總和作為評估依據 (Coyle et al., 1991; Ericson & Nisell, 1988; Sanderson &

Black, 2003);⾃⾏⾞的踩踏過程是透過雙腳連續進⾏圓周運動將騎乘者的⼒量轉 換為推進⼈⾞系統的能量,⽽有效⼒在踩踏週期中計算的⽅式為與曲柄垂直分⼒

的總和;從機械動⼒學的⾓度來看,要對⼈⾞系統產⽣推進⼒騎乘者踩踏時對⼤盤 產⽣的⼒矩必須與曲柄垂直,由於其他⽅向的分⽴無法對⼤盤產⽣⼒矩,因此對推 進⼈⾞系統無法做出貢獻。綜合以上觀點,踩踏過程中有效⼒的⼤⼩以及總和即為 踩踏效率的主要指標 (Lafortune & Cavanagh, 1983)。踩踏效益的評估數值越接近 1 時,說明騎乘者擁有越優異的踩踏效益,代表在踩踏的過程中有較多的⼒量是可以 對⼤盤產⽣⼒矩,但也有研究發現,雖然較⾼的有效⼒與較⾼的總效率有關聯性

(Leirdal & Ettema, 2011; Zameziati et al., 2006),但在踩踏的過程中,⾮垂直⽅向的

⼒同時也扮演著重要的⾓⾊,雖然這樣的分⼒對轉動曲柄⼤盤沒有幫助,但有助於 騎乘的過程中讓騎乘者維持穩定的踩踏循環 (Leirdal & Ettema, 2011),尤其是在較

⾼的踩踏頻率且沒有穿著卡鞋的情況下,⾮垂直於⼤盤的踩踏分⽴可以讓騎乘者 的雙腳穩定在踏板上且跟上踩踏頻率。因此在實際騎乘情況下,騎乘者要完全將輸 出的⼒量⽤於轉動⼤盤曲柄是不可能的,在騎乘的過程中⼀定需要消耗部分的能 量來穩定整體踩踏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