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第二節 投資績效分析

要估算模型的報酬及特性可透過以下公式:

期望報酬 = 虧損次數

總交易次數× 平均虧損金額 + 賺錢次數

總交易次數× 平均賺錢金額

= (1 − 勝率) × 平均虧損金額 + 勝率 × 平均賺錢金額

依據第一節的分析,可知因為投資命中率(Hit Ratio)約為

28

30~40%,故若要維持正報酬,則平均賺錢金額要較平均虧損金額多。

一、 1st 斜率績效分析

若以 1st斜率作為進場條件,依據斜率 5、10、20、30、40、50,

並配合 1~10%的停損率及四種不同的出場策略,做期望報酬率的評估,

若選擇 30 天斜率及停損率 10%的組合,則策略一的期望報酬為-0.61,

策略二為 0.05,策略三為 0.09,策略四為 0.21,可知在此組合中,

策略一為負報酬,但策略二至四均有正報酬,本研究將結果表示在表

【4-10】至【4-13】,有上底色的為擁有正期望報酬的組合。

若同時分析四種出場策略,可知策略一完全沒有獲利空間,是一 個擁有負期望報酬的模型;策略二及策略三有少數幾種組合會創造正 期望報酬,但若綜合評估,策略四創造正期望報酬的組合最多且績效 也最佳,在斜率 20、30、40、50 時,配合停損率 6~10%,平均期望 報酬是正數,尤其在斜率 30 及停損率 10%時,平均報酬最高,而平 均來說,期望報酬會隨著停損率的增加而增加,故若採取策略四的方 式出場,則較適合設定較高的停損率。

二、 2nd斜率績效分析

在 2nd斜率績效回測比較方面,採取當 2nd斜率大於零的時候買進,

29

小於零的時候以放空作為進場策略,斜率則以 10、20、30、40、50,

搭配 1~10%的停損率及四種出場策略,若一樣採取 30 天斜率及 10%

停損率,則策略一至四的預期報酬分別為-1.06、-0.38、-0.34、-0.32,

可知在同一組組合中,2nd斜率的預期報酬不如 1st斜率,回測的預期 平均報酬呈現於表【4-14】至【4-17】,一樣將平均報酬大於零的標 上底色,但顯而易見地,2nd斜率的績效遠不如 1st,沒有一組組合能 擁有正報酬,2nd斜率未能如預期般擁有更好的績效,應是與市場波動 特性改變有關,過去在程式交易未普及之前,追高殺低的順勢交易能 帶來高額報酬,但隨著程式交易愈來愈普遍,突破創新高或創新低其 實是假突破,此時去追高殺低反而容易落入陷阱,反而使績效不如預 期。

三、 1st & 2nd斜率績效分析

若將進場的濾網同時考慮 1st及 2nd斜率,當 1st & 2nd斜率均大於 零的時候買進,兩者均小於零時放空,斜率分為 10、20、30、40、

50,搭配 1~10%的停損率及四種出場策略,若一樣採取 30 天斜率及 10%停損率,則策略一至四的預期報酬分別為-1.09、-0.41、-0.37、

-0.35,可知在同一組組合中,1st & 2nd斜率的預期報酬亦不如 1st斜 率,結果呈現於表【4-18】至【4-21】,結果顯示,無論是何種組合

30

均無法創造正報酬。

四、 綜合比較分析

經過上述分析可知,2nd、1st & 2nd 斜率這兩種策略均無法創造正 報酬的模型,評估是因為突破型的操作方式較不適用於具有一定流動 性的台灣股票,創新高後拉回整理後再創新高的情況反而較常見,故 採取此兩種方式作為進場策略較易買在高點出在低點,或空在低點出 在高點,反而使模型績效表現不佳。

單獨以 1st斜率作為進場策略的方式較為可行,若進一步比較四 種出場策略,可知出場策略四的績效顯著優於策略一至三,且策略一 的平均報酬最差,其次為策略二及策略三,若股價碰觸到停損價就立 刻以市價拋售、或直接以停損價出脫,此時績效遠不如等到接近收盤 時再出脫股票,評估股價在盤中碰觸到停損價的價位可能常常是當日 相對低價,或是股價可能較常呈現盤中急殺甩轎但拉尾盤的方式,依 據台灣股票性質可判斷當股價於盤中觸碰到停損價時,應耐心等到接 近收盤時再出場。

表【4-10】1st斜率模擬期間採取策略一之期望報酬

斜率天數 停損率 虧損次數 平均虧損 賺錢次數 平均賺錢 勝率 平均報酬 期望值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