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大學社會責任

第二節 推動大學社會責任

大學是集合匯聚專業菁英知識及公共資源之所在。近年來,社會對於身為高 等教育及專門學科研究領導地位、負有培育人才大任之大學,寄予高度期待,並 賦予更重大的責任,認為大學師生享有豐富社會資源的同時,應能更關心公共議 題、瞭解社會需求、回饋鄉里、帶動地方繁榮發展。如何在培養國家人才與專門 學科研究,同時挑起社會責任,是現今大學教育的使命,也是政府與大學共同努 力的方向。

現今的大學,已不再是個象牙塔。其實不只是因應社會期待,大學生自身也 開始積極主動地跨出校園舒適圈,利用其擁有的知識、力量與熱情,進行社會參

與。大學的角色與定位,已變成不只是提供社會所要的(want),更應提供社會所 需要的(need)[7]。

「大學法」第 1 條規定:「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 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而大學社會責任(USR),指的是大學除了善盡其教 學和研究責任之外,也要盡其所能負起服務社會的責任,培養學生具有社會方向 感和使感,帶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8]。

吳清山教授認為[8],大學社會責任,源自於企業社會責任。企業除考量自身 財政和經營狀況,也需顧及其對社會、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大學屬於重要的教育 產業,對社會具有一定影響力,實踐社會責任,屬無可旁貸。大學社會責任的層 級,主要有四:(一)地方層級:以學校所處的在地環境為主;(二)國家層級:

以整個國家整體環境為主;(三)區域層級:超出國家領之外的鄰近國家為主,

例如東南亞等;(四)國際層級:以全球各區域為主。目前我國各大學院校所推 動的社會責任,仍以地方層級為主、國家層級為輔。

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旭正以3 個角度指出大學的社會參與之價值 所在:第一、「利他」,大學作為地方的教育機構,應該對地方有所貢獻,與居民 共同面對地方的問題;第二、讓專業有回饋的機會,正因專業源自於社會需求,

讓真實的經驗及挑戰重新刺激專業,讓專業再次提升;第三、藉由與社會的真實 接觸,或是發揮專業助人,使學生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挑戰自己,從事真實的學 習[9]。

「大學社會責任」已成為國際趨勢,美國、英國、歐盟,以及日本等國家均 已積極展開。日本及歐盟實例簡述如下。

2.1.1 日本

日本為因應人口減少、超高齡化社會來臨,以及地方與東京大都會之經 濟差異日漸增大,而形成年輕就業人口由地方大量流向東京圈之情況,自 2015 年起,日本文部科學省推動大學與地方政府或企業合作,創造對學生有 吸引力之就業場所,並且為了培育對當地有助益之人才,支持進行教育課程

第二章 大學社會責任

改革,而實施「地方/知識基地的地方創生推進事業」(地(知)の拠点大学に よる地方創生推進事業,以下簡稱 COC+),以達到促進城鄉均衡發展、人 才培育、當地就業、產業深耕,及減少人口外流之目的。由於COC+重視地 方創生及發展,與大學社會責任的理念相同,故可稱COC+是日本政府推動 大學社會責任的手段之一。

日本文部科學省為執行 COC+,於 2015 年開始公開徵求各大學院校提 案申請,經由書面審查、面試審查等階段,選出大學予以補助執行,補助期 間最高為 5 年。依據日本文部科學省於平成 27 年(西元 2015 年)發布之 COC+公開招募說明,每校可申請件數為 1 件,每件補助金基準額為 6,800 萬日圓/年,且無上限額,惟考量補助期間結束後,該計畫依然能延續實行,

爰採取特別方式:於補助年度之最末第2 年,補助額減為當初預算額三分之 二;補助年度之最末 1 年,補助額減為當初預算額三分之一[10]。本 COC+

申請件數56 件,經過書面審查及面試審查,通過核准 42 件,補助期間為 5 年。流程為:申請與核准(第1 年)→持續追蹤(第 2 年)→期中評估(第 3 年)→持續追蹤(第 4、5 年),並於第 6 年施行補助結案後評估[11]。

以下列舉日本大學進行之計畫為例[12]:

一、岐阜大學:

成立地域教學中心」和「未來中心」,以醫學、獸醫、食品科學、

綠能、金屬加工等學校資源,結合地方、社區及產業,與在地企業及 地方政府合作;並以以課程調整與開設之方式,提出地域振興課程,

使學生瞭解在地發展並與在地互動,以培育出跨領域整合人才。

離開岐阜縣就讀大學的學生約占七成,形成人口外流。對此現況,

校方採取的方式是,大一新生必須修習「地域志向學」等相關課程,

以瞭解地方所面臨的困境,進一步提出解決的方法。除此之外,校方 以其醫學專業,並針對食品科學、智慧醫療、高齡長照等領域投入不 少心力;以及岐阜縣在日本全國的工業和農林業方面,其產值為日本 全國第三,具有相當重要之地位。經由發掘地方產業問題所在,校方 調整教學方式,充分和地方融合。

校方並成立「地域協學中心」,透過不同領域的專家、企業、居民、

學生進行對話,以瞭解地方需求。合作的地方政府有高山市、郡上市、

岐阜市;產業則有三菱重工、人力銀行及地方金融機構等。而地方上 面臨的真實問題,也能經由校方整合校內科系,進行研究以找尋解決 方法,例如郡上市面臨人口減少,如何吸引人口回流和外地人定居,

以及美濃柿子生產過剩,如何進行農產品加工與行銷等。此舉不但能 為地方問題尋求解決之道,更是培育有用人才之最佳途徑。

二、滋賀縣立大學:

滋賀縣立大學結合鄰近之滋賀大學、成安造形大學、聖泉大學、

琵琶湖學院大學,及琵琶湖成蹊體育大學共 6 校,共同規劃運作。一 方面進行教育改革,透過 COC+之課程設計,邀請企業與地方團體與 學生面對面,使學生瞭解地方發展;另一方面與當地政府與企業合作,

提供實作教學、實習、雇用,進而使學生畢業後留駐於當地就業。至 於地方課程,係設計為「地域共生論」、「地域溝通會話」、「近江樂座」

的課程模組,由滋賀縣立大學建立,再輸出其他5 校。

滋賀縣立大學的各學生團體,發起並投入多樣「關心在地」的活 動。例如日本最大的湖泊—琵琶湖位於該校附近,湖內已有多樣外來 入侵物種,破壞原有生態,學生由多面向著手,維護本地物種;以及 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後,建築系學生利用其具備之建築專業知識,於災 區宮城縣南三陸町進行設計及建造木構造建築以支持重建[13]。

三、與救災及災後重建相關之大學社會貢獻

日本的「國立大學法人法」第22 條規範國立大學法人可執行之業 務,其中第3、4、5、6 款包括受託研究、共同研究及與外界合作的研 究教育活動、開設公開講座與提供社會終生學習機會、普及與活用研 究成果、技術轉移與促進投資等,與「社會貢獻」有所連結。日本大 學已施行之社會貢獻相關計畫,數量繁多,面向亦廣,以下謹就 2004 年之後,日本大學與救災及災後重建相關之社會貢獻例如下表所列 [14]。

第二章 大學社會責任

2-1 日本大學社會貢獻例(救災與災後重建)

校名 社會貢獻例

名古屋大學 中京圈地震防災Home Doctor 計畫 廣島大學 地域防災網絡構築事業

山口大學 山口縣之社會基盤與防災整備相關的官學共同對策事業 三重大學 觀光地地震防災計畫

神戶學院大學 地震防災「社會貢獻活動支援士」資格 富士常葉大學 設立「環境防災學院」

關西大學 社會貢獻型都市校園(安全、防災、危機管理)

工學院大學 生命、連結、力量學生連攜型地域防災據點之構築 神戶大學 阪神・淡路大震災之震災文庫、足湯聯盟

金澤大學 2007 年能登半島地震救災

高知大學 南海大震災預演:自治體的防災準備

茨城大學 製作日本首見的地區「地質觀光地圖」,行銷觀光兼作為防災教育 和歌山大學 設立「學生自主創造科學中心」,利用當地間伐林之材料開發災害用燃料

岩手縣立大學 「你好嗎」電話報安系統 再生復興建材

德島大學 「地域防災推進員」養成講座 東北福祉大學 防災士養成計畫

東北學院大學 搶救文化資產計畫 筑波國際大學 災害互助手冊

神戶學院大學 神戶市長田區防災社區營造

(資料來源:[14])

2.2.2 歐盟

歐盟在2012 年時,提出歐盟大學社會責任架構(EU-USR),定義歐洲的 大學有責任採取透明化的策略和行動,正面影響社會和環境;而許多大學將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落實視為學校任務之一,提升未來與國際社會 實踐對接之可能性。

以下列舉比利時及盧森堡進行之計畫為例[15]:

一、比利時哈瑟爾特大學:

哈瑟爾特大學與比利時之霍格肯波國家公園合作,於公園內設置 四十餘個監視器,以瞭解歐夜鷹偏好的棲息地環境。根據所蒐集之基 礎資料,提出歐夜鷹之保護區域。除此之外,該校田野研究中心規劃 各類研究,如國家公園地面上之生態多樣性及系統功能研究,以及地 面下相關活動觀察與研究。

該校環境科學研究中心亦曾經與當地高中合作,推展未來城市綠 色屋頂計畫。鑒於高中學校經費有限,綠色屋頂材料費用由環境科學 研究中心負擔,高中端則由學生協助安裝屋頂工程或是在協助過程中 小型研究的資料蒐集。

二、盧森堡

盧森堡大學在永續發展方面,規劃 6 項活動課程,包括:(1)循環 經濟專題研究、(2)永續發展專題研究、(3)工作坊和研討會、(4)永續創 意發想午餐討論會、(5)不平等與其他專題究、(6)十月永續月活動(選

盧森堡大學在永續發展方面,規劃 6 項活動課程,包括:(1)循環 經濟專題研究、(2)永續發展專題研究、(3)工作坊和研討會、(4)永續創 意發想午餐討論會、(5)不平等與其他專題究、(6)十月永續月活動(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