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築工程技術研究成果結合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可行性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建築工程技術研究成果結合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可行性探討"

Copied!
1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

(2)

建築工程技術研究成果

結合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可行性探討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

109 年 12 月

(3)

建築工程技術研究成果

結合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可行性探討

研 究 主 持 人: 厲娓娓 研 究 期 程: 中華民國 109 年 3 月至 109 年 12 月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109 年 12 月

(4)

目次

目 次

表次 ... III 圖次 ... V 摘要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內容 ... 3 第二章 大學社會責任 ... 5 第一節 社會責任 ... 5 第二節 推動大學社會責任 ... 5 第三節 我國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案例 ... 12 第三章 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科技計畫簡介 ... 21 第一節 建築材料、整建維護及其他課題 ... 23 第二節 建築風工程課題 ... 27 第三節 建築結構與耐震課題 ... 31 第四章 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研究計畫之篩選 ... 37 第一節 教育部推動之重點議題 ... 37 第二節 本所研究計畫之對應及篩選 ... 39 第三節 提出 USR 計畫之雛型架構 ... 42 第五章 中長期避難收容 USR 計畫 ... 49 第一節 中長期避難收容場所整體配置規劃及組合屋 設計研究內容簡介 ... 49 第二節 計畫申請基本資料 ... 51 第三節 USR 計畫 ... 53 第四節 執行期程 ... 57 第五節 預期效益 ... 5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59

(5)

第一節 結論 ... 59 第二節 建議 ... 60 附錄一 本所建築材料、整建維護等課題之研究計畫清單 ... 63 附錄二 本所建築風工程課題之研究計畫清單 ... 67 附錄三 本所建築結構與耐震課題之研究計畫清單 ... 73 附錄四 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研究計畫成果與 USR 計畫之對應 ... 79 附錄五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說明 ... 97 參考書目 ... 107

(6)

表次

表 次

1-1 USR 計畫類型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比對情形 ... 2 2-1 日本大學社會貢獻例(救災與災後重建) ... 9 2-2 成功大學 206 震災重建韌性社區執行成果 ... 16 2-3 義築桃花源.港都山線人文心風貌營建計畫之目標、工 作策略及願景 ... 17 2-4 義築桃花源.港都山線人文心風貌營建計畫之協力情況 ... 18 3-1 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相關科技計畫之辦理緣由 ... 23 3-2 本所建築材料、整建維護等課題之研究計畫(民國 104~ 109 年) ... 25 3-3 本所建築風工程課題之研究計畫(民國 104~109 年) ... 29 3-4 本所建築結構與耐震課題之研究計畫(民國 104~109 年) ... 33 4-1 六大議題及其涵蓋範圍、相對應之 SDGs 目標 ... 38 4-2 第二期(109-111 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重點議題 SDGs 目標 ... 39 4-3 適合與 USR 計畫結合之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研究計畫 ... 41 4-4 調查評估類及收容安置類之研究計畫 ... 42 4-5 「保障安全環境•共築安心生活:安全安心建築」計畫之 具體工作策略 ... 44 5-1 USR 計畫執行團隊成員、實踐項目及外部合作單位 ... 54 5-2 本 USR 計畫之執行期程 ... 57

(7)
(8)

圖次

圖 次

2-1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規劃之發展願景 ... 11 2-2 國立中興大學 USR 計畫「浪愛齊步走」執行內容 ... 14 2-3 臺灣大學社會責任治理架構圖 ... 20 3-1 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相關科技計畫之歷程 ... 22 4-1 「這是安心的避風港,養精蓄銳再出發:中長期避難收 容」計畫之具體工作策略 ... 47 5-1 本所 108 年度組合屋研究成果 ... 50 5-2 本所 108 年度中長期收容場所組合屋配置規劃研究成果 ... 51 5-3 2018 年臺灣地震潛勢圖 ... 52 5-4 本 USR 計畫之架構 ... 56

(9)
(10)

摘要

摘 要

關鍵詞:大學社會責任、建築工程技術 一、研究緣起 大學是集合匯聚專業菁英知識及公共資源之所在。近年來,社會對於身 為高等教育及專門學科研究領導地位、負有培育人才大任之大學,寄予高度 期待,並賦予更重大的責任,認為大學師生享有豐富社會資源的同時,應能 更關心公共議題、瞭解社會需求、回饋鄉里、帶動地方繁榮發展。如何在培 養國家人才與專門學科研究,同時挑起社會責任,是現今大學教育的使命, 也是政府與大學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學社會責任」強調「在地關懷」與「永續環境」。教育部於 106 年 起啟動「大學社會責任(USR)實踐計畫」,已逾百所大學參與。經由 USR 計 畫,大學利用自身科系專長,使其成為協助地方政府解決問題的夥伴。而本 所執行與建築工程技術之相關研究,自民國 78 年配合「中華民國產業自動 化計畫」之營建自動化科技計畫開始,陸續進行有關建築物結構與耐震、風 工程、建築材料、整建維護等課題,並以此延伸觸角,研究建築工程相關領 域議題。由於本所執行與建築工程技術相關之科技計畫已進行逾 20 年,研 究範圍廣闊,且考量建築技術在此期間已有長足進化,爰本研究以民國104 年迄今(計6 年)之研究成果,進行盤點整理與探討。 將以上盤點結果,擇選適合之之研究成果與 USR 計畫結合,交由大專 校院學生操作,直接運用於生活周遭。若能以添加多項專業合作、並予以活 潑方式進行設計包裝,則有利於建築工程技術專業向下扎根,並可增加理工 學科特色,並且可達四贏: (一)對政府部門:可增加執行管道,加速政策推動;引進年輕人新創意, 擴大推廣效益及領域。 (二)對學生:促使年輕人樂於參與公眾事務;創造年輕人與地方交流機會 激發學生興趣與成就感;使學生瞭解政府政策推動流程;銜接學校理 論與實務工作,更快適應社會運作。

(11)

(三)對學校:回饋地方鄉里,搭起睦鄰橋梁;以實務習作做為教材,創造 教學新方式。 (四)對地方:讓地方永續;提升有形與無形價值。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一)蒐集國內外USR 計畫之政府相關政策,以及學校實踐案例。 (二)盤點本所近年建築工程技術研究成果,並予以歸類、分析,以篩選出 適合交由學生執行,且能顧及學生之學識程度與執行上的安全性,並 考量符合教育部推動 USR 計畫之核心、重點議題及聯合國永續發展 目標。 (三)以篩選出之研究成果為主體,提出結合USR 計畫之可行性分析。 三、重要發現 (一)參考國內大學所提出之 USR 計畫,與建築工程技術相關者為數極少。 或許是因為建築工程技術給予人的印象,總與「專業」、「生命安全」 聯結在一起,不適合交由大學生參與操作。 (二)將計畫內容侷限於建築工程領域,對 USR 計畫而言,似過於狹隘, 可規劃加入服務類、公益類型的內容,形成多種科系、多項專業參與 合作之計畫。 (三)本所 104 年至 109 年建築工程技術研究計畫,分為:(1)建築材料、 整建維護等課題、(2)建築風工程課題、(3)建築結構與耐震課題。經 考量擇選其研究成果,適合以USR 計畫方式推動者共計有 10 件研究 計畫。本研究嘗試規劃為 2 項 USR 計畫,分別命名為「保障安全環 境‧共築安心生活:安全安心建築」及「這是安心的避風港,養精蓄 銳再出發:中長期避難收容」。 四、主要建議事項

(12)

摘要 建議一 精進深化「保障安全環境‧共築安心生活:安全安心建築」USR 計畫:立即 可行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協辦機關:國內大專校院 本項 USR 計畫內容分為三面向:建築物耐震性能、耐久性能、耐風性 能等之調查評估,具體內容包括國內近年來政府推動施行之建築物耐震能力 初步評估、外牆飾面材料安全檢查等。現階段本研究已訂定此計畫 2 項目 標、三大口號,以及共 4 點具體工作策略,惟對其細部工作項目,以及執行 團隊成員、各自應負責之實踐項目、外部合作單位等細節則尚待規劃。 本項 USR 計畫所應用之本所研究成果,如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 外牆飾面材料安全檢查等,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業實施數年,民間團體已有 相當執行經驗。若能藉此 USR 計畫,由有經驗之專業人員帶領學生實際操 作執行,相信能加速政府政策之推動,對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更能及時給予保 障。 建議二 執行「這是安心的避風港,養精蓄銳再出發:中長期避難收容」USR 計畫: 中長期建議 主辦機關:東部大專校院 協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我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易遭受地震、颱風等肆虐威脅,而大型天災 造成大範圍的土地受創、設施損壞嚴重,如何安置災民成為災後的首要且棘 手的工作。如能在如此急迫且繁雜的狀況中,大專校院的學生們亦能快速投 入避難收容安置任務的行列,相信能成為政府的得力助手。 本研究報告第五章,已將大專校院投入此項任務進行初步規劃。按教育 部之USR 計畫推動,民國 107~108 年為第一期、109~111 年為第二期,據 此,第三期的可能推動首年為民國 112 年。本研究成果可提供有意願之大專 校院參考,利用 2 年期間依自身資源深入規劃、修改,提出第三期 USR 計 畫之申請。

(13)
(1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 大學是集合匯聚專業菁英知識及公共資源之所在。近年來,社會對於身為高 等教育及專門學科研究領導地位、負有培育人才大任之大學,寄予高度期待,並 賦予更重大的責任,認為大學師生享有豐富社會資源的同時,應能更關心公共議 題、瞭解社會需求、回饋鄉里、帶動地方繁榮發展。如何在培養國家人才與專門 學科研究,同時挑起社會責任,是現今大學教育的使命,也是政府與大學共同努 力的方向。 教育部於民國 106 年開始試辦「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 USR 計畫),訂有 3 項目標[1]: 一、強化大學與區城城鄉發展的在地連結合作。 二、藉由教師帶領學生以跨科系、跨領域、跨團隊、跨校串聯的力量,或結合地 方政府及產業資產,共同促進在地產業聚落與社區文化創新發展。 三、培養新世代人才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藉此增進學生的在地認同,激發在地就 業與在地創業的動力。 推動上路後,試辦年(民國 106 年)、第一期(民國 107~108 年)與第二期 (民國 109~111 年)皆受到大專校院熱烈回響。在民國 106 年試辦年,計有 118 所大專校院、170 件計畫申請通過;第一期計有 99 所大專校院、220 件計畫申請 通過;第二期計有97 所大專校院、217 件計畫申請通過。以上通過之 USR 計畫, 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目標 11「永續城市 及社區」相關者,分別計有30 件、41 件及 92 件,領先其他多數目標項目,足以 顯示「永續城市及社區」是不少大專校院有能力且有興趣做為「在地連結」與「人 才培育」之議題。詳細申請件數,請見表1-1。

(15)

1-1 USR 計畫類型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比對情形 單位:件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試辦年 (民國106 年)※ 第一期 (民國107~108 年) 第二期 (民國109~111 年) 1.消除貧窮 — 14 17 2.零飢餓 14 33 7 3.良好健康與福祉 60 30 69 4.優質教育 — 53 91 5.性別平等 — 8 5 6.乾淨用水及衛生 1 22 6 7.可負擔及乾淨能源 1 9 7 8.合宜工作與經濟成長 110 39 39 9.產業、創新及基礎設施 5 9 53 10.減少不平等 22 16 41 11.永續城市及社區 30 41 92 12.負責任的消費及生產 19 46 47 13.氣候行動 1 11 6 14.水下生物 3 11 4 15.陸地生物 15 16 7 16.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 0 9 4 17.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 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 係 — 18 17 ※:以民國 106 年 170 件計畫參考 SDGs 進行比對,其中部分目標未列入。 (資料來源:[1, 2, 3],及本研究整理)

(16)

第一章 緒論 USR 計畫在國內各大專校院如火如荼展開,亦已納為學校績效指標之一。反 觀本所建築工程技術成果,應可利用此一趨勢,加強建築工程技術之人才培育, 經由「學中做、做中學」之實際操作並實踐成果,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建立自信 心,並可透過USR 計畫達到「在地連結」,結合學界、產業界及政府機關的力量, 達成地方創生改造,創造多贏局面。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內容 1.2.1 研究目的 一、瞭解大專校院如何經由 USR 計畫,利用自身科系專長,使其成為協助 地方政府解決問題的夥伴。 二、系統性歸整民國104~109 年之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研究成果。 三、藉助大專校院力量,將本所研究成果做為向下扎根、人才培育之教材, 並向地方基層推動。 1.2.2 研究內容 一、蒐集國內外USR 計畫推動情形與執行方式。 三、蒐集並瞭解跨校、跨領域之間互相合作或經驗複製之模式型態。 二、盤點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相關之研究計畫內容與成果。 四、分析並擇選適合與 USR 計畫結合之建築工程技術研究成果,並初步規 劃。 1.2.3 預期成果 一、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研究成果與 USR 計畫結合,由大學教師帶領學生實 作方式,有助於專業能力向下扎根、以不同於過往的模式進行在地型推 動。 二、創造本所研究成果之跨領域、跨機構的合作機會。 三、藉由經驗複製,發揮校際間之擴散效益,達到建築工程技術永續經營。

(17)
(18)

第二章 大學社會責任

第二章 大學社會責任

第一節 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是指個人和團體的道德觀,對社會提供服務的義務感。社會責任並 非指組織決策,而是透過道德行為增進社會環境發展與社會福利,包含法律責 任、道德責任、慈善責任[4]。 而「大學社會責任」的概念,源自於「企業社會責任」,期望企業在追求利 益的同時,也能考量社會利益[5]。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於「公開發行公司 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第 10 條中,要求在公司治理報告中須記載公司對環境 議題、員工福利與安全健康、員工職涯、顧客安全健康、消費者權益、供應商之 環保與職安或勞動人權等運作情形,且於 103 年 10 月 3 日行文請商業同業公會 轉知所轄基金或所屬會員於從事投資及選擇業務往來對象時,將標的企業履行公 司治理及企業社會責任情形列為投資之重要參考標準[6]。 同樣地,長期接受政府經費支持的大學,在這幾年國際的潮流趨勢,及教育 部的鼓勵推動下,也漸漸地將「善盡社會責任」視為大學治理與運作中重要的一 環。以下將介紹大學社會責任之實踐案例。 第二節 推動大學社會責任 大學是集合匯聚專業菁英知識及公共資源之所在。近年來,社會對於身為高 等教育及專門學科研究領導地位、負有培育人才大任之大學,寄予高度期待,並 賦予更重大的責任,認為大學師生享有豐富社會資源的同時,應能更關心公共議 題、瞭解社會需求、回饋鄉里、帶動地方繁榮發展。如何在培養國家人才與專門 學科研究,同時挑起社會責任,是現今大學教育的使命,也是政府與大學共同努 力的方向。 現今的大學,已不再是個象牙塔。其實不只是因應社會期待,大學生自身也 開始積極主動地跨出校園舒適圈,利用其擁有的知識、力量與熱情,進行社會參

(19)

與。大學的角色與定位,已變成不只是提供社會所要的(want),更應提供社會所 需要的(need)[7]。 「大學法」第 1 條規定:「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 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而大學社會責任(USR),指的是大學除了善盡其教 學和研究責任之外,也要盡其所能負起服務社會的責任,培養學生具有社會方向 感和使感,帶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8]。 吳清山教授認為[8],大學社會責任,源自於企業社會責任。企業除考量自身 財政和經營狀況,也需顧及其對社會、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大學屬於重要的教育 產業,對社會具有一定影響力,實踐社會責任,屬無可旁貸。大學社會責任的層 級,主要有四:(一)地方層級:以學校所處的在地環境為主;(二)國家層級: 以整個國家整體環境為主;(三)區域層級:超出國家領之外的鄰近國家為主, 例如東南亞等;(四)國際層級:以全球各區域為主。目前我國各大學院校所推 動的社會責任,仍以地方層級為主、國家層級為輔。 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旭正以3 個角度指出大學的社會參與之價值 所在:第一、「利他」,大學作為地方的教育機構,應該對地方有所貢獻,與居民 共同面對地方的問題;第二、讓專業有回饋的機會,正因專業源自於社會需求, 讓真實的經驗及挑戰重新刺激專業,讓專業再次提升;第三、藉由與社會的真實 接觸,或是發揮專業助人,使學生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挑戰自己,從事真實的學 習[9]。 「大學社會責任」已成為國際趨勢,美國、英國、歐盟,以及日本等國家均 已積極展開。日本及歐盟實例簡述如下。 2.1.1 日本 日本為因應人口減少、超高齡化社會來臨,以及地方與東京大都會之經 濟差異日漸增大,而形成年輕就業人口由地方大量流向東京圈之情況,自 2015 年起,日本文部科學省推動大學與地方政府或企業合作,創造對學生有 吸引力之就業場所,並且為了培育對當地有助益之人才,支持進行教育課程

(20)

第二章 大學社會責任 改革,而實施「地方/知識基地的地方創生推進事業」(地(知)の拠点大学に よる地方創生推進事業,以下簡稱 COC+),以達到促進城鄉均衡發展、人 才培育、當地就業、產業深耕,及減少人口外流之目的。由於COC+重視地 方創生及發展,與大學社會責任的理念相同,故可稱COC+是日本政府推動 大學社會責任的手段之一。 日本文部科學省為執行 COC+,於 2015 年開始公開徵求各大學院校提 案申請,經由書面審查、面試審查等階段,選出大學予以補助執行,補助期 間最高為 5 年。依據日本文部科學省於平成 27 年(西元 2015 年)發布之 COC+公開招募說明,每校可申請件數為 1 件,每件補助金基準額為 6,800 萬日圓/年,且無上限額,惟考量補助期間結束後,該計畫依然能延續實行, 爰採取特別方式:於補助年度之最末第2 年,補助額減為當初預算額三分之 二;補助年度之最末 1 年,補助額減為當初預算額三分之一[10]。本 COC+ 申請件數56 件,經過書面審查及面試審查,通過核准 42 件,補助期間為 5 年。流程為:申請與核准(第1 年)→持續追蹤(第 2 年)→期中評估(第 3 年)→持續追蹤(第 4、5 年),並於第 6 年施行補助結案後評估[11]。 以下列舉日本大學進行之計畫為例[12]: 一、岐阜大學: 成立地域教學中心」和「未來中心」,以醫學、獸醫、食品科學、 綠能、金屬加工等學校資源,結合地方、社區及產業,與在地企業及 地方政府合作;並以以課程調整與開設之方式,提出地域振興課程, 使學生瞭解在地發展並與在地互動,以培育出跨領域整合人才。 離開岐阜縣就讀大學的學生約占七成,形成人口外流。對此現況, 校方採取的方式是,大一新生必須修習「地域志向學」等相關課程, 以瞭解地方所面臨的困境,進一步提出解決的方法。除此之外,校方 以其醫學專業,並針對食品科學、智慧醫療、高齡長照等領域投入不 少心力;以及岐阜縣在日本全國的工業和農林業方面,其產值為日本 全國第三,具有相當重要之地位。經由發掘地方產業問題所在,校方 調整教學方式,充分和地方融合。

(21)

校方並成立「地域協學中心」,透過不同領域的專家、企業、居民、 學生進行對話,以瞭解地方需求。合作的地方政府有高山市、郡上市、 岐阜市;產業則有三菱重工、人力銀行及地方金融機構等。而地方上 面臨的真實問題,也能經由校方整合校內科系,進行研究以找尋解決 方法,例如郡上市面臨人口減少,如何吸引人口回流和外地人定居, 以及美濃柿子生產過剩,如何進行農產品加工與行銷等。此舉不但能 為地方問題尋求解決之道,更是培育有用人才之最佳途徑。 二、滋賀縣立大學: 滋賀縣立大學結合鄰近之滋賀大學、成安造形大學、聖泉大學、 琵琶湖學院大學,及琵琶湖成蹊體育大學共 6 校,共同規劃運作。一 方面進行教育改革,透過 COC+之課程設計,邀請企業與地方團體與 學生面對面,使學生瞭解地方發展;另一方面與當地政府與企業合作, 提供實作教學、實習、雇用,進而使學生畢業後留駐於當地就業。至 於地方課程,係設計為「地域共生論」、「地域溝通會話」、「近江樂座」 的課程模組,由滋賀縣立大學建立,再輸出其他5 校。 滋賀縣立大學的各學生團體,發起並投入多樣「關心在地」的活 動。例如日本最大的湖泊—琵琶湖位於該校附近,湖內已有多樣外來 入侵物種,破壞原有生態,學生由多面向著手,維護本地物種;以及 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後,建築系學生利用其具備之建築專業知識,於災 區宮城縣南三陸町進行設計及建造木構造建築以支持重建[13]。 三、與救災及災後重建相關之大學社會貢獻 日本的「國立大學法人法」第22 條規範國立大學法人可執行之業 務,其中第3、4、5、6 款包括受託研究、共同研究及與外界合作的研 究教育活動、開設公開講座與提供社會終生學習機會、普及與活用研 究成果、技術轉移與促進投資等,與「社會貢獻」有所連結。日本大 學已施行之社會貢獻相關計畫,數量繁多,面向亦廣,以下謹就 2004 年之後,日本大學與救災及災後重建相關之社會貢獻例如下表所列 [14]。

(22)

第二章 大學社會責任 表2-1 日本大學社會貢獻例(救災與災後重建) 校名 社會貢獻例 名古屋大學 中京圈地震防災Home Doctor 計畫 廣島大學 地域防災網絡構築事業 山口大學 山口縣之社會基盤與防災整備相關的官學共同對策事業 三重大學 觀光地地震防災計畫 神戶學院大學 地震防災「社會貢獻活動支援士」資格 富士常葉大學 設立「環境防災學院」 關西大學 社會貢獻型都市校園(安全、防災、危機管理) 工學院大學 生命、連結、力量學生連攜型地域防災據點之構築 神戶大學 阪神・淡路大震災之震災文庫、足湯聯盟 金澤大學 2007 年能登半島地震救災 高知大學 南海大震災預演:自治體的防災準備 茨城大學 製作日本首見的地區「地質觀光地圖」,行銷觀光兼作為防災教育 和歌山大學 設立「學生自主創造科學中心」,利用當地間伐林之材料開發災害用燃料 岩手縣立大學 「你好嗎」電話報安系統 再生復興建材 德島大學 「地域防災推進員」養成講座 東北福祉大學 防災士養成計畫 東北學院大學 搶救文化資產計畫 筑波國際大學 災害互助手冊 神戶學院大學 神戶市長田區防災社區營造 (資料來源:[14])

(23)

2.2.2 歐盟 歐盟在2012 年時,提出歐盟大學社會責任架構(EU-USR),定義歐洲的 大學有責任採取透明化的策略和行動,正面影響社會和環境;而許多大學將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落實視為學校任務之一,提升未來與國際社會 實踐對接之可能性。 以下列舉比利時及盧森堡進行之計畫為例[15]: 一、比利時哈瑟爾特大學: 哈瑟爾特大學與比利時之霍格肯波國家公園合作,於公園內設置 四十餘個監視器,以瞭解歐夜鷹偏好的棲息地環境。根據所蒐集之基 礎資料,提出歐夜鷹之保護區域。除此之外,該校田野研究中心規劃 各類研究,如國家公園地面上之生態多樣性及系統功能研究,以及地 面下相關活動觀察與研究。 該校環境科學研究中心亦曾經與當地高中合作,推展未來城市綠 色屋頂計畫。鑒於高中學校經費有限,綠色屋頂材料費用由環境科學 研究中心負擔,高中端則由學生協助安裝屋頂工程或是在協助過程中 小型研究的資料蒐集。 二、盧森堡 盧森堡大學在永續發展方面,規劃 6 項活動課程,包括:(1)循環 經濟專題研究、(2)永續發展專題研究、(3)工作坊和研討會、(4)永續創 意發想午餐討論會、(5)不平等與其他專題究、(6)十月永續月活動(選 定特定 SDGs,安排演講、論文發表等),以培養學生學習永續發展, 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該校亦設有「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學程,包括:(1)核心課程: 科學與公民面對永續挑戰,與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2)同儕團體計畫: 主要用意在於製造學生走入在地、發現問題,並尋找解方;(3)輔助性 課程:開設全球環境變遷之議題課程。此學程係用以培養跨越學科、 多重學科之思維人才。

(24)

第二章 大學社會責任 2.2.3 我國 教育部於民國 106 年發布「高等教育深耕計畫」[16],強調大學教育應 以培育對社會有用、能解決問題、具有跨領域綜整能力人才為第一要務,讓 學生學有所用、感受「被社會需要」,且將「善盡社會責任」做為該計畫之 四項目標之一,對於在地的產業、社區文化、城市與偏鄉等發展議題,大學 應投入學界能量深耕在地,發揮其價值,促進區域發展,並帶動價值創造。 該計畫願景分為「迎向未來」、「連結在地」及「接軌國際」等三階段,其中 善盡大學公共社會責任包含於「連結在地」之內(見圖2-1)。 圖 2-1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規劃之發展願景 (資料來源:[16]) 該計畫係自107 年 1 月至 111 年 12 月間執行,就目標三「善盡社會責 任」方面,係以「提升大學對在地區域或社會之貢獻度」為其績效指標,衡 量方式為「由學校自訂深耕在地,對區域產業、教育、生態保育、民主發展、 長期照護、社區文化或城鄉等議題投入學校能量,促進在地活化,實踐社會 責任之可檢核之成長目標」;其執行策略有以下 2 點,並將學校校務發展計 畫與社會實踐計畫之契合度做為審查重點之一:

(25)

一、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推動師生社會創新:(1)發掘在地社區之人文特色及 發展需求,協助師生社會參與及在地問題解決;(2)以跨系科、跨領域、 跨校合作,促進學生場域實作學習與分享,創造城鄉、產學、文化發展 創新價值。 二、強化區域產學鏈結,協助在地產業發展與升級:(1)聚焦區域產業需求促 成關鍵技術開發,培育區域發展所需人才;(2)促進區域人才與研發供需 對接,連結地方資源協助產業創新。 該計畫分為二期:第一期(民國 107 年至 108 年)以「在地關懷」、 「產業鏈結」、「永續環境」、「食品安全與長期照顧」及「其他社會實 踐」等五大議題,鼓勵大學提出能具體實現並促進在地連結、在地發 展效益的計畫,並已核定 114 校 220 件計畫,實踐場域遍布全國各縣 市;第二期(民國109 年至 110 年)新增「地方創生」與「國際連結」 兩類議題,以振興、創新產業,吸引人口回流,達成「均衡台灣」為 目標,並鼓勵大學能與世界各大學對接,擴大國際合作視野[17]。 第三節 我國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案例 2.3.1 中興大學 中興大學提出109~111 年度「浪愛齊步走:流浪動物減量與福祉實踐」 之 USR 計畫。該計畫為延續中興大學十多年來之流浪犬貓絕育行動,以及 基於對動物生命的關懷、謀求流浪動物的福祉,而延伸成多觸角、多面向的 USR 計畫。 該校發現,流浪動物在國內存在以下問題:(1)數量控制問題、(2)收容 所動物醫療問題、(3)動物保護認知問題、(4)絕育成效問題、(5)國內認養率 不足、(6)動物生命教育觀念之建立與加強。 中興大學為國內少數幾所設有獸醫學系的大學。該 USR 計畫正是獸醫 系的師生們發揮所長,且連結在地需求的最佳實踐;結合校內資源(獸醫學 系、動物科學系、中文系、附屬高級中學)、跨校跨領域(雲林科技大學創

(26)

第二章 大學社會責任 意生活設計系、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東海大學建學系、嘉義大 學獸醫學系、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屏東科技大學獸 醫學系、弘光科技大學動物保健學士學位學程),以及政府單位(臺中市動 物防疫處)攜手合作,以臺中、彰化、嘉義、臺南及南投為實踐場域[18], 以流浪犬貓為議題,共同推動以下工作[19]: 一、醫療絕育:絕育、後送診療、獸醫師培訓(提供獸醫系學生實習機會)、 偏鄉動物疾病調查、收容所動物疫苗接種。 二、教育宣傳:輔導關懷生命社團與中區各大學相似社團交流整合、各校動 物福祉課程資訊整合交流、建築設計與動物友善共同空間課程規劃、后 里動物之家社區活動規劃、文字創作、宣傳片製作、宣導遊戲教材、高 中志工加入宣傳、舉辦系列講座等。 三、調查分析:人畜共通傳染病調查、流浪犬貓社會議題調查分析。 四、活動效能評估:效能評估、KPI 檢視。 五、提高認養機會:改善流浪犬貓健康狀況、給予流浪犬行為訓練、宣傳認 養、舉辦領養活動。 六、動物臨終生命教育:提倡並執行犬貓臨終樹葬。 七、國際交流。 詳細執行內容及參與單位,可詳見圖2-2。

(27)

2-2 國立中興大學 USR 計畫「浪愛齊步走」執行內容 (資料來源:[18]) 此 USR 計畫團隊為國內唯一投入流浪犬貓絕育的獸醫系醫療團隊,多 年來絕育近萬隻犬貓,成效有目共睹,並於民國108 年 5 月成立全臺首座流 浪犬貓專用醫療室,使傷病動物可以得到妥善的醫療照護,其前期 USR 計 畫榮獲教育部所頒之「USR 最佳實踐獎」。可說是國內大學社會責任實踐之 典範。 2.3.2 成功大學 民國105 年 2 月 6 日,高雄美濃地區發生芮氏規模 6.4 地震,造成臺南 地區傳出人員傷亡待救及大樓倒塌等多起災情,不僅是對硬體建設等造成有 形破壞,也對居民心理產生無形的巨大壓力。身處臺南在地之成功大學,以 其執行科技部之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之經驗與能量,結合該校之建築學 系、都市計劃學系、心理健康與諮商等組成跨系團隊,並連結同處臺南之長

(28)

第二章 大學社會責任 榮大學,參與「206 震災重建計畫」。除聯合學界力量之外,並尋求公部門、 民間團體及其他學校,形成「官、學、民」之結合形態。 該計畫將主要場域分為4 個,並各自連結相關議題。簡述如下[20]: 一、永康區高層集合住宅受災議題: 以大樓型社區之結構安全為主要議題。選出 4 棟類維冠金龍大樓 之高風險建築物(2 棟倒塌、1 棟騎樓柱剪力破壞、1 棟電梯 RC 牆開 裂,皆為九二一大地震前所建),以本所開發之結構抗震力初步評估方 法PSERCB 為工具,進行評估探究。此舉亦為配合營建署當時之「安 家固園」計畫,對既有6 層樓以上之建築物耐震性能予以關注。 二、玉井區玉田里透天厝受災議題: 以透天厝建築物受損劣化自主檢查為主要議題。由於大地震之 後,土木、結構等專業技師需耗費相當時間始能完成社區建築物之災 損鑑定,為減輕受災居民的心理壓力,以現有之社區志工隊施予「建 物劣化自主檢測志工培訓課程」,逐步將原本未具備建築專業的志工培 養成能夠記錄建築物劣化狀況之志工隊。冀希該團隊於未來大震災發 生時,迅速初步收集建築物劣化調查資料,供專業技師進入災區前即 可掌握情況,安排勘災鑑定之順序。 三、歸仁區歸仁國小師生心理重建議題: 以學校師生震後心理影響為主要議題。以歸仁國小為實作場域, 發展「防災教育與心理重建輔導課程」,其三主題為震後心理重建、校 園防災應變、校園防災地圖。除增加學生對災害應變之心理素質外, 亦對教師進行心理重建及情緒調適課程,讓師生心理一起成長。 四、安南區溪頂里土壤液化受災議題: 以土壤液化致災區的緊急因應與重建為主要議題。該校震災重建 團隊於參與市府舉辦之說明會中,發現市府與民眾溝通較為不足。為 此,都市計劃系與建築系合作,蒐集並整合居民意見,以協助建立官 民間之溝通平台為課程目標,舉辦不同主題工作坊、說明會與發表會,

(29)

並邀請專業人士與市府業務單位參與,以試圖建構大學、在地居民、 公部門連結協調的震災重建模式。 該校震災重建團隊努力發展官學民聯結合作的在地重建經驗,其3 年執 行成果如下表。 表2-2 成功大學 206 震災重建韌性社區執行成果 分年 議題 第1 年 (因應急迫性需求) 第2 年 (減災與準備) 第3 年 (結合理論及科技) 玉 井 區 玉 田 里 透 天 厝 受 災議題 於 玉 井 儲 蓄 互 助 社 進 行 「建物劣化自主檢測」議 題 玉 井 儲 蓄 互 助 社 志 工 的 再教育,持續安排相關學 習課程,成立種子防災志 工 ‧ 建 置 建 物劣 化 自 主檢 查機制之手機APP,爭 取 建 物 損 壞 情 形 的 紀 錄 時 效 與 減 輕 專 業 人 員負荷 ‧ 協 助 企 業發 展 因 地制 宜 的 企 業 防 災 持 續 營 運計畫 ‧ 將 心 理 韌性 結 合 防災 教育的經驗具體化,發 展 結 合 教 學 內 容 、 影 音、桌遊材料等在地防 災教育模組 歸 仁 區 歸 仁 國 小 師 生 心 理重建議題 進行「心理重建」議題融 入 防 災 教 育 等 因 應 震 後 課題與需求的實作行動 發 展 適 合 不 同 年 齡 層 的 小型教案 安 南 區 溪 頂 里 土 壤 液 化 受災議題 進行「土壤液化致災」議 題 思考如何將「防災教育」 結合於「關懷據點」的活 動內容中,亦期待帶動社 區志工團隊的組立 其他 — 大 學 端 建 立 震 災 重 建 教 師社群,開設跨領域專業 課程,以社區場域為學習 場域,並協助社區建立專 業知識與能力 (資料來源:[21],及本研究整理製表) 2.3.3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現為高雄科技大學) 高雄市有52%之土地面積屬於山地,由於人口稀少加上未能詳加規劃, 使其發展能量偏低。該校以高雄六龜及桃源兩山地區為計畫場域,提出「義 築桃花源.港都山線人文心風貌營建計畫」之 USR 計畫,於民國 107 年至 108 年以 2 年期間執行。 經該校盤點場域發展需求,訂出此計畫之三項實踐目標(吾愛吾鄉、青

(30)

第二章 大學社會責任 年返鄉、第二故鄉),以及五大願景(青年落地生根、凸顯區域產業、解決 偏鄉議題、再造山線價值、地方永續創生),做為計畫之規劃主軸,其具體 工作策略如表 2-3。又該校為達成此計畫之可行性,採「跨校、跨領域、跨 單位」的合作模式進行實踐,其協力情況如表2-4。 表2-3 義築桃花源.港都山線人文心風貌營建計畫之目標、工作策略及願景 計畫目標 具體工作策略 計畫願景 吾愛吾鄉 第二故鄉 A1.辦理區域發展暨地方創生課程 青年落地深耕 解決偏鄉議題 再造山線價值 A2.辦理偏鄉服務暨山居體驗營隊 A3.辦理暑期義築工程公益服務團 青年返鄉 第二故鄉 B1.港都山線人文歷史資源盤點報告 凸顯區域產業 解決偏鄉議題 再造山線價值 B2.港都山線產業發展資源盤點報告 B3.港都山線創生輔導規劃案 B4.大專生港都山線創生競賽 吾愛吾鄉 青年返鄉 C1.數位學習與計畫成果網站 青年落地深耕 再造山線價值 C2.八部合音媒體影視創作品 青年返鄉 第二故鄉 D1.校園建物室內空間設計案 青年落地深耕 解決偏鄉議題 地方永續創生 D2.區域防災總體設計規劃案 D3.永續環境公共建物建議報告 註:加網底者與建築領域相關 (資料來源:[22])

(31)

2-4 義築桃花源.港都山線人文心風貌營建計畫之協力情況 官方單位 學界 社會資源 六龜區公所 桃源區公所 高雄市教育局 高雄市工務局 高雄市水利局 高雄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在地國中小學 高雄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 ‧國貿系 ‧營建工程系 ‧創新設計工程系 成功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中山大學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 高雄大學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暨南大學 高雄師範大學 ‧科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建國科技大學 ‧土木防災研究所 樹德科技大學 ‧資訊工程系 輔英科技大學 ‧護理系 中國科技大學 ‧互動娛樂設計系 企業 ‧工程業、建材業、…… 人民團體 ‧土木技師公會、電腦教 育發展協會…… 青創團隊 ‧社會企業 大眾媒體 ‧電視、報章…… (資料來源:[23],及本研究整理製表) 表2-3 之加網底工作項目與建築領域相關,以下謹簡述其內容[23]。 一、辦理暑期義築工程公益服務團: 本項目係對應場域訪視所得之重點議題「希望這邊能有符合家鄉 文化的建築物,增加我們的室內活動空間也讓小朋友認識自己的文 化」,於是有了在建山國小蓋起「建山書屋」的計畫。基於尊重原住民 文化,並讓學童參與設計發想,為本項目之出發點,特地於建山國小 舉辦「2018 文化創意空間設計營」,讓學童勾勒及描繪出想像中的建築 物。本建案施工分二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受限於怪手等大型機械無法 進入現地,師生只能徒手整地、灌漿;第二階段的木結構工程,團隊

(32)

第二章 大學社會責任 先在高雄科技大學將木料裁切與加工,再搬運到建山國小組裝。不可 預期的狀況很多,學到的經驗及應變能力是課堂教不來的。建山書屋 從基地勘查、設計到建造,歷程 6 個多月,業已於民國 107 年 8 月移 交予建山國小,校方表示將做為布農族語的學校教室,長久目標成為 布農族家屋與文化陳列、傳承之所[24]。 二、校園建物室內空間設計案 本項目係對應場域訪視所得之重點議題「學校(建山國小)教師 宿舍是民國64 年建成的,過於老舊會影響前來服務老師的意願,多一 些熱情、而且能待好幾年的老師才能好好教小朋友」,於是以建山國小 「教師宿舍與宿舍公共空間」為施作場域,進行校園建物室內空間設 計工程,包含宿舍室內規劃設計、組合式家具設計等,執行期間內將 邀請教師(使用者)一同參與設計,並將「布農風格」導入設計理念。 三、區域防災總體設計規劃案 本項目係對應場域訪視所得之重點議題「山區很容易發生地震, 也容易遇到水災,但沒有完善且容易理解的防災規劃」,爰將此項工作 定位為「協助在地居民建立防救災觀念與行動判視」,包括學校個人防 災包與說明書、防災地圖、防災SOP 及防災演練等設計與規劃。 該校營建工程系與廠商合作開發「結構物傾斜監測裝置」,當建築 物出現異常傾斜量時,感測器將自動傳輸資料至監控平台並發出警 報,再由決策中心評估是否啟動防災與預警機制。此舉可讓學校師生、 社區居民面對地震、暴雨等天災發生時採取疏散避難等預防性作為, 自主減災與防災[24]。 四、永續環境公共建物建議報告 本項目係對應場域訪視所得之重點議題「山區的生活很常是跟親 朋好友一起待在公共建築物(教會、公所等),但很擔心不清楚這些建 築物是否安全」,執行團隊規劃針對場域內之公共建物,進行現況調查 報告,由團隊人員會同建物專責單位檢視建築材料之現況與劣化情 形,並擬定改善建議對策。

(33)

2.3.4 臺灣大學 臺灣大學於民國109 年 6 月 23 日發表《大學社會報告書》,對外揭露該 校於研究、教學、服務與校園治理等四面向,落實社會責任之努力及社會貢 獻績效,同時呼應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該校設有「校務研究暨社會責任辦公室」並成立 USR 委員會。該辦公 室分設4 個小組,與其對應之 USR 議題為:(1)校務小組(永續治理、校務 基金永續投資);(2)學術與產業創新小組(臺大領導性學術成果、產學發展 與創新創業)、(3)環境與氣候變遷小組(資源效率、校園環境、氣候變遷); (4)社會小組(終身學習、社會關懷與文化永續)。校方承諾《大學社會責任 報告書》將每2 至 3 年更新,作為臺灣大學持續前進的標準,足見「大學社 會責任」已受國內大學重視。圖 2-3 顯示臺灣大學 USR 委員會之地位與受 重視之程度。 圖 2-3 臺灣大學社會責任治理架構圖 (資料來源:[25])

(34)

第三章 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科技計畫簡介

第三章 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科技計畫簡介

本所執行與建築工程技術之相關研究,自民國 78 年配合「中華民國產業自 動化計畫」之營建自動化科技計畫開始,陸續進行有關建築物結構與耐震、風工 程、建築材料、整建維護等課題,並以此延伸觸角,研究建築工程相關領域議題。 由於本所執行與建築工程技術相關之科技計畫已進行逾 20 年,研究範圍廣闊, 且考量建築技術在此期間已有長足進化,爰本研究以民國104 年迄今(計 6 年) 之研究成果,進行盤點整理與探討。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相關科技計畫之歷程見圖 3-1,科技計畫辦理緣由見表 3-1,可知營建材料、建築工程自動化與電子化、建 築結構耐震及風工程等課題,於民國 96 年起合併為 1 個大型科技計畫,並分別 以子計畫之方式呈現。

(35)

年度 84 營建自動化與電子 化分項-建築工程 自動化與電子化 建築及構造耐震技 術與相關規範之應 用研究 85 86 87 88 建 築 物 地 震災 害 防 制 研究計畫(第一期防災 國家型科技計畫) 89 90 91 建築物地震災害防 制研究計畫(第二 期防災國家型科技 計畫) 92 創新營建材料 研究計畫 風工程應用 整合計畫 93 94 95 96 建築產業技術發展中程綱要計畫 ‧創新營建材料研究 ‧風工程科技應用整合計畫 ‧建築耐震科技及地震災害防制研究 ‧營建自動化電子化 97 98 99 100 建築先進技術創新開發與推廣應用計畫 ‧創新營建材料研發計畫 ‧風工程科技應用整合計畫 ‧建築物地震災害防治研究計畫 101 102 103 104 建築技術多元創新與推廣應用精進計畫 ‧建築物延壽與耐久性能創新研究計畫 ‧風工程技術提昇多元整合研究計畫 ‧建築結構耐震研究計畫 105 106 107 108 建築工程技術發展與整合應用計畫 ‧建築物整建修復及耐久性能研究計畫 ‧風工程技術創新多元應用研究計畫 ‧精進建築結構耐震技術研究計畫 109 110 111 圖3-1 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相關科技計畫之歷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36)

第三章 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科技計畫簡介 表 3-1 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相關科技計畫之辦理緣由 計畫名稱 辦理緣由 建築及構造耐震技術與相關規範之應用研究 因應災害防救方案 建築物地震災害防制研究計畫 因應 921 震災及建築物實施耐震能力評估 及補強方案 營建自動化與電子化分項—建築工程自動 化與電子化 配合產業自動化及電子化推動方案 創新營建材料研究計畫 依國科會建議 風工程應用整合計畫 為建立風雨風洞自主實驗及檢測能力 建築產業技術發展中程綱要計畫 延續先前耐震、自動化、風工程、創新材 料等計畫 建築先進技術創新開發與推廣應用計畫 建築技術多元創新與推廣應用精進計畫 建築工程技術發展與整合應用計畫 (資料來源:[26],及本研究整理) 以下以本所民國104~107 年「建築技術多元創新與推廣應用精進計畫」及民 國108~111 年「建築工程技術發展與整合應用計畫」進行重點介紹。 第一節 建築材料、整建維護及其他課題 建築物就如同人的生命一樣,皆會生老病死與年壽限制,並且會隨著使用年 數、人為或自然環境因素,影響其安全性或服務水準,甚而縮短使用壽命。國內 建築物多呈現出老態,對改善有迫切需求,然而建築物並非一般民生消耗品,可 以很簡易地以更換新品的方式來繼續提供服務功能;再者,建造一棟建築物,需 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同時亦消耗大量的能源,且未來拆除時,會有大量廢棄物產 生。本所利用民國70~90 年之建築物資料解析結果顯示,國內的建築物生命週期 約為30~40 年,與日本相近,但與歐美地區住宅平均壽命相比,不及一半。以舊 建築更新再利用之思維,即是以整建代替拆除重建的作法,來延長建築使用年

(37)

數,進而以較少的花費保存既有建築資源及其固有能量,並減少廢棄物產生,充 分契合今日強調環保永續之主流思考,亦是較多人能夠負擔得起的都市更新模 式。 國內已有相當大比例的建築物逐漸邁入老化,受到人為與環境因素影響,建 築構件發生劣化、 龜裂及腐蝕等情形,造成安全性及服務水準降低,對生活品 質及生命安全保障影響甚鉅。對於既有建築物結構,應適時有效的健檢,評估老 劣化對結構性能之影響,透過修復技術使其恢復功能,以延長建築物壽命。 3.1.1 研究重點 一、民國104~107 年 關於建築材料、整建維護等課題,於此「建築技術多元創新與推 廣應用精進計畫」4 年計畫中為子計畫「建築物延壽與耐久性能創新研 究計畫」,其研究重點包括[27]: (一)建築物延壽策略與構件修復:針對環境、材料及施工所造成劣化, 進行機理探討並提供維修技術及策略,延續建築物壽命。 (二)建築物耐久性能檢測與設計:探討非破壞性檢測技術與材料耐久 性能,建立完善評估系統模式,瞭解建築物在生命週期各階段品 質,並制訂準則評估以延長年限。 二、民國108~111 年 關於建築材料、整建維護等課題,於此「建築工程技術發展與整 合應用計畫」4 年計畫中為子計畫「建築物整建修復及耐久性能研究計 畫」,其研究重點包括[28]: (一)建築物延壽與整建修復:應用雲端運算技術並研發綠色修復材料 及整建工法,建立安全檢查、修復技術等周全步驟及有效做法, 以能維護廣大民眾安全,兼顧市容。 (二)建築物及構件耐久性能:建立北部都會區之建築常用材料大氣腐 蝕/侵蝕資料,用以長期維持建築物服務品質,減少修繕頻率。 彙整民國 104 年至今(109)年之建築材料、整建維護等相關研究計畫主

(38)

第三章 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科技計畫簡介 題,可將其歸納為外牆飾材、建築物整建、耐久性/老劣化、建築材料、工 法及其他等 5 類。相關研究計畫清單,及其內容/預期成果效益等,詳見表 3-2 及附錄一。 表 3-2 本所建築材料、整建維護等課題之研究計畫(民國 104~109 年) 主題分類 研究計畫名稱 外牆飾材 瓷磚 104A1 磁磚水泥質黏著劑性能相關國家標準研究 105A2 外牆瓷磚接著施工技術手冊研擬 105A4 建築外牆飾面材料安全檢查機制建立之研究 106A3 建築外牆瓷磚非破壞性檢測之研究─以紅外線熱顯 像技術結合無人飛行載具為例 107A2 建築物外牆瓷磚劣化改修及替代工法研究 石材 106A2 建築物外牆石材施工規範研擬 建築物整建 104A3 建築物管線滲漏檢測技術手冊與修護對策之研究 105A3 建築物防水設計技術建立之研究 109A1 鋼筋混凝土梁構件之鋼筋腐蝕斷面補修工法研擬 耐久性/老劣化 104A2 集合住宅老劣化態樣調查與改善策略研究 105A1 混凝土與鋼材表面被覆材之加速耐候實驗與現地曝 曬實驗場規劃研究 106A1 混凝土與鋼材表面塗裝系統之耐候性能量化分析與 使用年限研究 108A1 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耐久性能診斷技術手冊研擬 建築材料 107A1 高飛灰摻量混凝土與鋼筋間握裹強度之研究 108A2 卜作嵐摻料對再生混凝土與鋼筋間界面過渡區影響 之研究 工法及其他 108A3 中長期避難收容場所整體配置規劃及組合屋設計研 究 109A2 既有建築物地下室拆除重建工法之研究 註:研究計畫名稱前之編號,可對照附錄一查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9)

3.1.2 重要成果[29, 30] 一、建立之影響建築使用壽命之評估表,進行劣化態樣調查,並發現老劣化 之主要問題,並提出具體延壽改善技術與策略建議。 二、建立現地外牆瓷磚黏著施工綱要規範來避免施工不當造成黏著失敗,改 善國內建築物外牆瓷磚掉落導致人員傷亡,並能減少掉落後要重新黏貼 的經費並減少材料的浪費。 三、建立建築外牆飾面材料安全檢查機制並研擬外牆瓷磚接著施工技術手 冊,就技術面與制度面完成安全檢查機制和技術手冊,可供業界執行保 養檢查或新建工程強化接著技術。 四、就建築工程常見之漏水現象,建立防水技術方法。 五、建立建築物外牆石材施工規範。 六、混凝土與鋼材表面塗裝系統之耐候性能量化分析與使用年限及,有利於 進行鋼筋混凝土與鋼材耐久設計之基礎研究。 七、以無人機空拍攝影取像,並開發遙控紅外線技術進行高層建築物外牆瓷 磚剝落損傷定量非破壞性檢測,將檢測擷取數據上傳雲端進行瓷磚剝落 損傷診評估,建立量化可靠度高、成本較低及全面性高層建築物外牆瓷 磚損傷檢測方法。 八、進行建築物外牆瓷磚劣化改修研究,並提出替代工法以進一步提升國內 外牆改修工程品質。 九、進行高飛灰摻量混凝土與鋼筋間握裹強度研究,以瞭解飛灰於鋼筋混凝 土之使用效能,進而達成資源再利用與環保永續目標。 十、建立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耐久性能診斷準則及手冊,以推動建築物之耐 久性診斷及維護。 十一、探討摻加卜作嵐材料之混凝土抗壓強度及鋼筋握裹強度之相關混凝土 配比設計,以飛灰、爐石取代部分水泥拌製混凝土,改善界面過渡區 品質。

(40)

第三章 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科技計畫簡介 第二節 建築風工程課題 臺灣位於強震、強風區域,深受地震與颱風的影響。由於都市的發展趨勢, 建築物朝向高層化與高密度化開發,都市微氣候與環境風場的改變已不容忽視, 明顯的現象包括熱島效應、空氣品質不佳、通風不良,以及擾人的局部強風風場 等;又建築結構在高層化與輕量化後,風力對結構安全、舒適性之影響亦較地震 力更為重要。 帷幕牆作為建築物之外牆,其氣密性及水密性與空調耗能、隔音性能、滲漏 水等建築物問題直接相關,又遇有強風侵襲時之耐風安全性如何,皆有必要深入 探討。 「再生能源」是近年全球努力的議題,國內經濟部亦發布「建築整合型太陽 光電發電設備示範獎勵辦法」,以推動太陽能光電板於建築物上之利用。本所已 於民國104 年展開相關研究,除針對單片太陽能光電板之面板及支架受風壓風力 進行研討外,亦討論屋頂型陣列式光電板群聚時之風力發展特性。研究成果有利 於政府發展太陽能產業,協助業界以最小成本,達到最安全的抗風效果。 3.2.1 研究重點 一、民國104~107 年 關於建築風工程課題,於此「建築技術多元創新與推廣應用精進 計畫」4 年計畫中為子計畫「風工程技術提昇多元整合研究計畫」,其 研究重點包括[27]: (一)實驗技術品質提昇與發展:提昇既有實驗及數值模擬技術引入認 證,開發新型量測與比對技術,供修訂簡化設計規範,建立風工 程領域試驗標準。 (二)建築環境風場影響與選址評估:針對強風區域潛勢評估與本土化 極值風速模式的建構,進而探討基地開發選址方式與高層建築物 舒適性與抗風能力,有效建立風環境管制方式。 (三)多元化跨領域應用研究:整合建築結構、建築防火、綠建築、能 源再生應用、複合性災害、環境評估等技術與應用研究,有效利

(41)

用各項資源,營造舒適的生活空間。 二、民國108~111 年 關於建築風工程課題,於此「建築工程技術發展與整合應用計畫」 4 年計畫中為子計畫「風工程技術創新多元應用研究計畫」,其研究重 點包括[28]: (一)精進風場量測與模擬技術:精進既有風洞實驗與數值模擬能量, 並開發實場量測技術與新型量測技術,確認實地風場特性,據以 修正耐風設計規範,並協助業界產品開發驗證。 (二)強化都市環境風場流通評估:有效建立風環境管制方式,形塑都 市通風廊道,促進通風效益,以減緩都市熱島問題,達成節能減 碳之目標。 (三)應用風場特性跨領域研發:應用通信、雲端及 AI 並結合 BIM 等 技術,開發智慧風場與能源再生檢測應用等跨領域技術,達到風 能有效利用與開發之雙重效益。 彙整民國104 年至今(109)年之建築風工程相關研究計畫主題,可將其歸 納為建築物耐風設計、風環境、帷幕牆、太陽能光電板、風洞試驗、建築物 附置物、風洞實驗室等 7 類。相關研究計畫清單,及其內容/預期成果效益 等,詳見表3-3 及附錄二。

(42)

第三章 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科技計畫簡介 表3-3 本所建築風工程課題之研究計畫(民國 104~109 年) 主題分類 研究計畫名稱 建築物耐風設計 104B3 建築物耐風設計規範及解說技術手冊研擬 105B2 建築耐風設計規範風速模式探討及設計風速修訂研 究 105B3 建築物耐風設計系統程式開發研究 106B3 結構物風力作用與動態時頻分析研究 108B3 建築物耐風設計規範之基本設計風速修訂研究 109B4 國際耐風設計規範局部風壓係數之本土化擬合研究 風環境 都市地區 104B1 都市地區風環境流通效應影響評估分析研究 107B1 跨不同地況區域之風廊建置分析及都市通風環境評 估 108B2 植栽降低都市環境強風之效果評估與設計原則研究 建築 105B4 應用高精度數值地形模型進行 CFD 風場模擬 通風 107B2 具有頂蓋之挑空中庭建築物自然浮力通風研究 108B1 都市戶外通風效益分析與推動策略研議 108B4 風速實場量測最佳化建築物自然通風效率即時資訊 平台開發研究 109B1 建築物自然通風量計算評估手冊之研擬 帷幕牆 104B4 帷幕牆現地試驗方法國家標準化研究 106B1 帷幕牆系統結構耐風設計手冊研擬 太陽能光電板 104B2 陽光屋頂耐風評估與設計準則 105B1 建築物整合太陽能光電板外牆耐風設計研究 106B2 低層平屋頂建築剪切流生成對陣列式太陽能光電板 風荷載影響研究 108B5 太陽光電系統之耐風設計規範研擬 風洞試驗 106B4 高層建築物柔性氣彈模型風洞試驗研究 107B3 應用風洞試驗進行建築結構物等值靜載重評估研究 建築物附置物 106B5 建築物附置物之耐風設計評估研究 風洞實驗室 109B2 風洞實驗室不同縮尺流場之地況模擬研究 109B3 整合擴增實境 AR 及 CFD 以建構風洞實驗室流場可 視化技術研究 註:研究計畫名稱前之編號,可對照附錄二查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3)

3.2.2 重要成果[29, 30] 一、針對臺灣建築條件與環境,研擬建築物耐風設計技術手冊,供業界於規 劃設計時之參考。 二、以板橋江子翠地區作為選定之都會區域,並針對此區域進行縮尺模型試 驗與模擬風場的研究。研究中所採用之風洞試驗方法與程序可作為未來 擬定適熱環境舒適評估風洞試驗方法與程序之重要參考。 三、出版建築物耐風設計手冊及開發耐風規範視窗程式,將我國建築物耐風 設計規範及解說之相關繁複公式透過流程化、圖像化使其簡單易於理 解,並將繁複公式設計成視窗程式,免於冗長的計算並確保設計品質, 達到簡捷、安全設計之目的。 四、研擬行人環境風場數值模擬準則及 CFD 模擬準則,供執行評估人員有 一致的依循方法,以利行人風場環境影響評估或都市設計審議之引用參 考。 五、進行高層建築物柔性氣彈模型風洞試驗研究。 六、進行建築物附置物之耐風設計評估研究。 七、編撰帷幕牆系統結構耐風設計手冊。 八、探討具有頂蓋之挑空中庭建築物的熱浮力通風,用以設計中庭頂蓋,達 到降低建築物能耗。 九、探討都市通風效益,有助都市風廊以及低風速風險分佈區之劃定,降低 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 十、探討動態受風過程轉換為同等效果的靜態數值,可利於後續結構設計, 以及實驗室檢測能量及公信力。 十一、開發「實場資訊量測系統」自動收集室內外通風環境資訊,並可將資 訊整理上傳至資料庫,為後續最佳化通風決策提供依據之目標。 十二、以平屋頂距置型太陽能光電系統之擬議規範草案為基礎,擬訂地面距 置型太陽能光電系統之耐風規範條文。

(44)

第三章 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科技計畫簡介 十三、藉由基地通風率以及對基地內建築棟距地管制,利用不同百分比地基 地通風率進行敏感度分析以提供後續建築規劃之發展。 十四、選定台灣欒樹、瓊崖海棠等3 個典型樹種,經由風洞試驗量測資料之 驗證以建立足以準確模擬地面風場的數值模式,並歸納出排樹植栽減 風設計的原則,供都市建築區排樹植栽減風規劃與設計之參考。 十五、利用模擬風速直接計算臺灣無測站地區各鄉鎮的強風發生機率和基本 設計風速,提出新的設計風速建議值。 第三節 建築結構與耐震課題 建築結構安全性始終是眾所關心的焦點,特別是地震來臨,建築物能否承受 地震力而能繼續提供人們居住生活之所需,是工程人員最重視的問題。對於建築 物耐震議題,早於民國 82 年 2 月本所於籌備處時期即委請臺灣大學洪宏基教授 主持6 次規劃會議,並針對全國大專院校相關教授發出調查表,擬訂出六大主題: (1)法令規範研究、(2)行政體系、(3)建築耐震評估、(4)鋼筋混凝土房屋補強技術、 (5)耐震設計施工及材料,以及(6)都市震災損害度評估[31]。除第 6 項主題屬於都 市尺度之損害評估,非屬建築工程技術領域,其餘5 項主題為本所建築結構與耐 震課題之科技計畫研究課題規畫之一貫骨幹。 民國 104 年以降,國內歷經芮氏規模 6.6 之高雄美濃地震(民國 105 年)及 芮氏規模5.8 之花蓮地震(民國 107 年)等 2 次 0206 地震,均造成房屋倒塌毀損、 人員傷亡之災情,更提高國內各界對既有建築物之設計、施工與改修能否合乎耐 震要求之關注。本所對此亦進行相關課題之研究,並於實務上有效協助地方政府 進行建築物耐震能力之評估。 3.3.1 研究重點 一、民國104~107 年 關於建築結構與耐震課題,於此「建築技術多元創新與推廣應用 精進計畫」4 年計畫中為子計畫「建築結構耐震研究計畫」,其研究重 點包括[27]:

(45)

(一)高性能結構系統及構件耐震性能研究:開發高性能與新型耐震系 統及構件,提昇築結構耐震能力方法,供法規修訂參據,支援建 築新工法與新技術之研發與檢測需求。 (二)建築耐震相關規範及技術手冊強化研究:研修建築物耐震相關設 計與施工規則與規範,編訂技術手冊,提昇新建建築結構耐震技 術與施工品質。 (三)耐震能力提升與評估技術精進及多元應用推廣:整合耐震評估與 補強相關技術,加強既有建築物耐震能力。 二、民國108~111 年 關於建築結構與耐震課題,於此「建築工程技術發展與整合應用 計畫」4 年計畫中為子計畫「精進建築結構耐震技術研究計畫」,其研 究重點包括[28]: (一)建築耐震相關法令制度及技術手冊研修訂:研修訂建築耐震相關 法令制度,以確保新建建築結構耐震技術與施工品質。提升醫院、 消防及警務等關鍵設施建築物防震耐災能力。 (二)耐震能力評估與階段性補強法令研修:研修老舊建築物耐震性能 評估補強法令,開發中層RC 建築階段性補強技術。 (三)耐震能力提升技術精進及推廣:可藉由舉辦座談會、研討會或講 習會等,展現相關研究成果。 彙整民國104 年至今(109)年之建築結構與耐震相關研究計畫主題,可將 其歸納建築物耐震評估、建築物補強技術、建築物耐震研究、規範/法規/標 準、鋼筋續接器、填充混凝土箱型鋼柱、木構造、天花板、新式研發等9 類。 相關研究計畫清單,及其內容/預期成果效益等,詳見表 3-4 及附錄三。

(46)

第三章 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科技計畫簡介 表3-4 本所建築結構與耐震課題之研究計畫(民國 104~109 年) 主題分類 研究計畫名稱 建築物 耐震評估 105C2 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平台開發與應 用 106C1 鋼結構與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研 究 106C2 鋼結構耐震能力詳細評估方法與示範例之研擬 107C1 鋼結構與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 平台開發與應用 建築物 補強技術 105C1 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耐震補強技術與示範例之研擬 106C4 中高樓層建築非韌性 RC 配筋柱擴柱補強技術研究 建築物 耐震研究 低矮鋼筋 混凝土 建築 104C3 沿街店鋪住宅結構系統耐震設計技術手冊研究 105C4 低矮 RC 建築以非矩形斷面柱提升耐震性能之實驗 研究 中高樓層 建築 106C4 中高樓層建築非韌性 RC 配筋柱擴柱補強技術研究 106C5 中高樓層建築軟弱層及扭轉不規則效應評估研究 108C3 應用非線性動力分析法於中高樓層軟弱層及扭轉不 規則建築之詳細耐震能力評估 109C1 鋼耐震間柱結構系統設計準則與性能評估方法研擬 其他 108C2 鋼筋混凝土柱梁偏心接合之耐震抗剪強度檢討 規範/法規/標準 105C3 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範之修正研擬 106C3 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之修正研擬 107C2 既有建築物防倒塌階段性耐震補強法規與設計方法 之研擬 107C3) 既有老舊供公眾使用私有建築物耐震評估補強法規 制度之研擬 107C4 建築物消能元件等構件性能試驗標準之研究 108C4 因應國際規範修訂與國內近斷層地震效應對於國內 隔減震建築設計規範之研修考量 鋼筋 續接器 106C6 建築工程鋼筋機械式續接性能基準及驗證研究 109C2 高強度鋼筋機械式續接性能合格標準及驗證研究 填充混凝土 箱型鋼柱 104C2 填充混凝土箱型鋼柱撓曲合成行為研究 105C2 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平台開發與應 用

(47)

主題分類 研究計畫名稱 木構造 108C1 木構造建築物高度、樓層數相關設計規定檢討研究 天花板 104C1 建築物非結構構材—大面積暗架天花板耐震性能檢 討 新式研發 109C3 降低營建人力需求構造研發─多單元鋼管鋼網牆之 強度與韌性 註:研究計畫名稱前之編號,可對照附錄三查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3.2 重要成果[29, 30] 一、完成測試多牆構架系統(兩跨兩層樓開口牆試體),該系統代表典型沿 街店鋪式住宅屋後一、二樓外牆構架設計,試驗結果顯示典型一樓弱層 破壞現象,驗證921 大地震所觀察之沿街店鋪式住宅破壞行為。 二、以大型力學試驗設備執行實尺寸試驗研究,可作為技術規範或施工準則 之修訂依據。 三、開發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平台,可將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儲存於雲端資料庫內,政府建管單位可透過此平台達到資料檢視、分 析、統計與管理之功能,作為後續大數據(Big Data)分析之依據,達到災 害管理的目的,讓資料能夠做更有效率的應用。 四、研修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及提昇中高樓層建築之耐震性能研究。 五、研擬「鋼結構與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耐震能力初步評估表」及相關理論 推導與應用,評估內容包含定性及定量兩部分。 六、研擬鼓勵性策略及強制性法規,以提高推動既有老舊供公眾使用私有建 築物實施耐震評估補強成效。 七、開發鋼結構與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平台開發,以擴 充現行PSERCB 之應用性。

(48)

第三章 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科技計畫簡介 八、檢討國內住宅大樓實務上常見之柱梁偏心接合,其耐震抗剪強度係數及 寬度公式是否適當。 九、提出國內隔減震建築設計規範之修正對策,以達到與全球並駕齊驅之目 標,並同時兼顧本土特性與有效解決品管不良問題。 十、針對建築技術規則及木構造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規範,提出木構造規 定之相關建議。

(49)
(50)

第四章 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研究計畫之篩選

第四章 本所建築工程技術研究計畫之篩選

第一節 教育部推動之重點議題 前面第一章曾介紹,我國的 USR 計畫係由教育部於民國 106 年開始試辦, 民國107 年正式推動。USR 計畫旨在鼓勵大學落實社會責任,強化大學貢獻城鄉 均衡發展之在地連結及合作,藉由教師帶領學生串聯跨領域、跨團隊及跨校能 量,並結合地方政府及產業資源,共同促進在地產業聚落、社區文化創新發展, 進而培養新世代人才對真實問題的理解、回應與採取實踐行動能力,藉以增進在 地認同,激發在地就業或在地創業的意念,活絡地方成長動能,促成區域創新。 我國 USR 計畫之推動是以「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為核心,以人為本,從 在地需求出發。現階段為推動第二期(109~111 年),以加強引導大學將「大學 社會責任」融入校務治理架構,並接軌聯合國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協助在 地永續發展,促進社會創新[32]。 教育部於第一期(107~108 年)USR 計畫推動,分為三種補助類型:(1)種 子型:屬「問題界定和概念發想」;(2)萌芽型:屬「方案試行和概念驗證」;(3) 深耕型:屬「規模擴大和模式推廣」。校方依其提案計畫成熟度,申請適合之類 型,並與以下五個議題擇一進行:(1)在地關懷、(2)產業鏈結、(3)永續環境、(4) 食安與長照、(5)其他社會實踐。 教育部在今(109)年接續展開第二期之推動階段,將申請補助 USR 計畫者分 為「大學特色類」及「國際連結類」等二類,簡要分述之[32]: 一、大學特色類計畫: 本類計畫接續第一期之議題,並配合社會發展需求,調整為六大議題, 並如前面所述,接軌聯合國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本類申請計畫須就六 大議題中擇一做為主題,並於 SDGs 第 1~16 項目標中,至多挑選 3 項目標。 六大議題及其涵蓋範圍、相對應之SDGs 目標,見下表 4-1。

(51)

4-1 六大議題及其涵蓋範圍、相對應之 SDGs 目標 議題項目 涵蓋範圍 相對應之SDGs 目標 在地關懷 弱勢照顧、優質教育、數位學伴、 非營利幼兒園等 1.消除貧窮 4.優質教育 10.減少不平等 永續環境 防災、地層下陷、極端氣候、水 資源枯竭、水下及陸上生物保育 等 6.乾淨用水及衛生 7.可負擔及乾淨能源 13.氣候行動 14.水下生物 15.陸地生物 產業鏈結與經濟永續 產業發展、就業及人口提升、糧 食永續等 2.零飢餓 8.合宜工作與經濟成長 9.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 12.負責任的消費及生產 健康促進與食品安全 長期照護、食品安全、國中小學 營養午餐、銀髮族全方位健康促 進等 3.良好健康與福祉 文化永續 文化保存、本土文化推廣、文資 保存與修復、原住民族文化、多 元文化等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其他社會實踐 其他具社會實踐意涵之特色議題 5.性別平等 16.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 (資料來源:[32]) 二、國際連結類計畫: 本類計畫目的在於鼓勵延續第一期 USR 計畫之成果,接軌國際重要議 題與場域進行實踐,進而提升國內大學之國際影響力,培育具國際視野之新 世代人才;所提之 USR 計畫內容應包含「國內社會實踐規劃」與「國際連 結規劃」兩部分,並突顯臺灣價值之主題。 綜上,大學特色類及國際連結類計畫之重點如表4-2。

數據

表 1-1  USR 計畫類型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比對情形  單位:件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試辦年 (民國 106 年) ※ 第一期 (民國 107~108 年)  第二期 (民國 109~111 年) 1.消除貧窮  —  14  17  2.零飢餓  14  33  7  3.良好健康與福祉  60  30  69  4.優質教育  —  53  91  5.性別平等  —  8  5  6.乾淨用水及衛生  1  22  6  7.可負擔及乾淨能源  1  9  7  8.合宜工
圖 2-2  國立中興大學 USR 計畫「浪愛齊步走」執行內容  (資料來源:[18])  此 USR 計畫團隊為國內唯一投入流浪犬貓絕育的獸醫系醫療團隊,多 年來絕育近萬隻犬貓,成效有目共睹,並於民國 108 年 5 月成立全臺首座流 浪犬貓專用醫療室,使傷病動物可以得到妥善的醫療照護,其前期 USR 計 畫榮獲教育部所頒之「USR 最佳實踐獎」。可說是國內大學社會責任實踐之 典範。  2.3.2  成功大學  民國 105 年 2 月 6 日,高雄美濃地區發生芮氏規模 6.4 地震,造成臺南 地區傳出人
表 2-4  義築桃花源.港都山線人文心風貌營建計畫之協力情況  官方單位  學界  社會資源  六龜區公所  桃源區公所  高雄市教育局  高雄市工務局  高雄市水利局  高雄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在地國中小學  高雄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國貿系 ‧營建工程系 ‧創新設計工程系 成功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中山大學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  高雄大學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暨南大學  高雄師範大學  ‧科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建國科技大學  ‧土木防災研究所  樹德科
表 4-1  六大議題及其涵蓋範圍、相對應之 SDGs 目標  議題項目  涵蓋範圍  相對應之 SDGs 目標  在地關懷  弱勢照顧、優質教育、數位學伴、 非營利幼兒園等  1.消除貧窮 4.優質教育  10.減少不平等  永續環境  防災、地層下陷、極端氣候、水資源枯竭、水下及陸上生物保育 等  6.乾淨用水及衛生  7.可負擔及乾淨能源 13.氣候行動 14.水下生物  15.陸地生物  產業鏈結與經濟永續  產業發展、就業及人口提升、糧 食永續等  2.零飢餓  8.合宜工作與經濟成長  9.產業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科技融入教學社群 PLC 老師持續研討科技融入教學的課程,而在今年 學校基於此良好基礎,爭取參與教育部「行動學習專案」與信望愛基金會 所提供之「Flyer

資訊三乙 楊皓羽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光電工程系 資訊三乙 葉宜修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資訊工程系 資訊三乙 廖蒼藝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系 資訊三乙 劉翊誠 致理科技大學

受雲林科技大學 王新衡教授邀請,共同策劃嘉大附小學生參加 518博物館日 結合舊屋力計畫,老屋活化藝術展之討論情形。...

一、 能因應美髮技術的發展及社會需求,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與素養,落實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佳作 李喬安 國立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勞動部勞動力發 展署桃竹苗分署.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佳作

A-1-1參照課程綱要 與學生特質明定教 學目標,並研擬課 程與教學計畫或個

分署 崑山科技大學 私立 技專校院 財務金融 財富管理與行銷學程 136 雲嘉南. 分署 大同技術學院 私立 技專校院

1.若無相關國際標準,或擬議之技術性法規及符合性評估程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