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校園生態環境評估與改善

4.3 改善策略與方案評估

4.3.1 改善策略

1.生物多樣性指標 (1) 總綠地面積比(Ax)

「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基礎在於綠地總面積,評估表裡以此項目占最大得分 比重。個案學校總綠地面積占基地總面積的31%,僅得到21.25分,因此可考量 適合的地點,增加基地的綠地面積。

(2) 立體綠網

基地內外的綠地盡量連成網狀交流的綠地系統。牆面立體綠化是建置區域綠網 系統的好方法。

(3) 小生物棲地

個案學校並沒有適合的自然條件來設計水域生物的棲地。綠塊生物棲地的營造,

需要符合被隔離且少受人為干擾的條件,這在基地面積不大,學生人數多的小 學校園裡較難達成。

此外,為連貫基地內外綠地,方便生物間的交流,建議校園周邊的水泥圍牆可 改為種植綠籬的生態圍牆;尋覓適合之處,規劃人造生態小丘,作為多孔隙生物 的棲地。

(4) 植物多樣性

植物多樣性才能造就生物多樣性,建議盡量種植原生或誘鳥誘蟲植物,豐富喬、

灌木種類及數量,並採複層綠化栽種方式。

2.綠化量指標

學校應盡量爭取綠地,並找尋現有綠地,以複層綠化方式種植各類植栽,進行高 品質的綠化,亦可考慮進行立體綠化,增加二氧化碳固定量。將容易造成生物移動障 礙的人為設施改回綠地,讓生物間的交流更為順暢,且能提升基地保水的功能。

依基地所在位置及地理環境,本研究從內政部出版的「應用於綠建築設計之台灣 原生植物圖鑑」[32],整理出適合個案學校栽種的植栽:適於北部氣候區、地理位置未 濱海、半日照、耐旱且為原生誘鳥誘蝶的植物種類,見表4.11,作為學校選種植栽時 的參考。

表 4.11 適合個案學校栽種的各類植栽[32]

固碳量 樹種名稱

常綠及落葉大喬木 (900kg/ m2)

烏心石、榕樹、厚葉榕、瓊崖海棠、山菜豆

常綠小喬木 (600kg/ m2)

象牙樹、黃心柿、蘭嶼肉桂、小葉榕、琉球女貞、厚 葉石斑木、山黃梔、森氏紅淡比、厚皮香

針葉樹類 (600kg/ m2)

竹柏、羅漢松

棕櫚類 (400kg/ m2)

蒲葵、山棕

常綠灌木 (300kg/ m2)

番仔林投、鵝掌藤、香鵝掌藤、野牡丹、台灣野牡丹 藤、傅園榕、交趾衛矛、大葉黃楊、小實女貞、海桐 蔓性及懸垂植物類

(100kg/ m2)

忍冬、玉葉金花、薜荔、山素英

草本植物類 (20kg/ m2)

文珠蘭、船仔草、姑婆芋、台灣姑婆芋、棕葉狗尾草、

月桃、小月桃、閉鞘薑 地被植物類

(20kg/ m2)

闊葉麥門冬、沿階草、越橘葉蔓榕

蕨類 (20kg/ m2)

山蘇、筆筒樹、腎蕨、海岸擬茀蕨

 

56  

3.基地保水指標

檢視校園現況,基地內可增加透水的區域只剩將不透水通道、溜滑梯及盪鞦韆遊 戲區的遊戲墊進行改善,藉以提升基地保水的功能。

由評估結果分析裡得知,想要提升學校的生態環境品質,主要的重點:增加綠地 面積、建置基地內外綠網及立體綠網、營造多孔隙生物棲地、提高喬灌木歧異度、選 種原生或誘鳥誘蟲植物、採用複層綠化、改善綠地品質、減少生物移動障礙的設施、

將基地內不透水區域改為透水設計。

這些策略不但提高了綠地面積,增加各類生物的生存空間,且透過生態圍籬及立 體綠化增進生物間的交流。生態圍籬及生態小丘讓多孔隙生物有活動的空間。提高喬 灌木歧異度、選種適合當地的原生誘鳥誘蝶植栽,豐富了植物多樣性並造就生物多樣 性,讓生物間彼此共生共榮。以自然綠地取代影響生物移動障礙的設施,可以方便生 物間的交流。大範圍的複層綠化還可帶來大量二氧化碳固定效果,改善綠化量指標。

將基地內不透水區域改為透水設計,提升基地保水量。

表 4.12 是本研究為了因應「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及「基地保水」評估表內 各種評估分類,所提出的改善項目及改善策略:

表 4.12 校園生態環境改善策略表

評估分類 改善項目 改善策略

生態綠網 1.增加綠地面積 選擇校園內適合區域改為綠地 2.連貫基地內外綠網系統 (1) 將封閉的水泥圍牆改為生態圍牆

(2) 進行牆面立體綠化 小生物棲地 營造多孔隙生物棲地 (1) 生態圍牆

(2) 建立高度濃縮式的生態小丘 植物多樣性 1.選種原生或誘鳥誘蟲植物

2.提高喬、灌木歧異度

選種「應用於綠建築設計之台灣原生 植物圖鑑」內適合基地環境的植栽,

3.擴大複層綠化面積 注意喬、灌木種類要多且數量平均,

並善用複層綠化的技巧,創造多樣化 生物棲地

生物移動障 礙

減少區域內造成生物移動障 礙的設施

移除基地內造成生物移動障礙的設施

增加CO2固 定量

1.提升現有綠地品質 選擇適合的現有綠塊增種各類植栽而 成生態複層

2.新增綠地採生態複層栽種 方式

選擇適合的新增區域進行多層次立體 綠化

增加保水量 將基地內不透水區域改為透 水設計

以綠地或透水鋪面的方式進行局部改 善

依據上述所提之改善策略,本研究規劃兩種改善方案,見4.3.2 與 4.3.3 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