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慈善事業

第一節 救濟品

到教堂領麵粉和奶粉是 1950、60 年代,陪著許多人成長的記憶,當時的台 灣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地區,鄉下人的生活非常窮困,歐美的傳教士利用二次大戰 後美援物資的轉發─麵粉和奶粉─來吸引鄉下人加入天主教。因此天主教留下了

「麵粉教」或「奶粉教」的稱呼。當時傳教士傳教的首要目標是希望教友人數可 以急速增加,因此對於教友的素質可以說是不那麼的重視。想要加入天主教的居 民只要願意每個主日上教堂彌撒,願意參加天主教舉辦的活動,願意把天主教要 理問答看一遍,願意背誦幾篇天主教官方規定的經文,就可以領洗成為天主教 徒。

一、湖口老街人的記憶

老街居民已 80 歲高齡的黃奶奶說:

美國東西來的時候,星期一到星期五傳教士就會叫我們去聽道理,聽完 就會發麵粉、椰子油、牛油和衣服這一些73

73引自黃奶奶的訪談稿,2012.01.31。

57

74引自梁奶奶的訪談稿,2012.02.01。

75引自曾塘妹的訪談稿,2012.01.08。

76引自魏兆霖的訪談稿,2012.03.04。

77引自羅世淦的訪談稿,2012.01.31。

78引自吳奶奶的訪談稿,2012.02.28。

58

79引自盧廷淵的訪談稿,2012.03.04。

80引自古東錦的訪談稿,2012.03.04。

81引自俞先生的訪談稿,2012.01.22。

59

82引自溫智恆的訪談稿,2012.01.25。

83引自中國時報的內容,2010.08.06。

84「天主愛在新竹」》新竹教區成立五十週年系列活動論壇,(2011),頁 72。

60

由此可知,無論是否真正的想成為天主教徒,救濟品都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圖 4- 1 麵粉袋縫製的內衣、褲85

經由以上口述訪談內容的整理,當時教堂發放的救濟品有:麵粉、奶粉、衣 服、椰子油、牛油和餅乾等,這些物資都是一般家庭需要卻又不捨得購買的民生 用品。所以救濟品的發放對當時窮困生活的老街居民而言,的確具有相當的吸引 力,不過這種吸引力純粹就只能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所以一開始天主堂佈道有 發放救濟品時,大家就趨之若騖的前往天主堂聽神父佈道,這種有動機的信仰,

讓老街居民很輕易的就受洗成為教友,但很快的也就因為沒有救濟品可以領取而 減弱,最後也就輕易的放棄了這種信仰。筆者個人認為救濟品的發放只達到讓居 民認識天主和滿足基本物質需要的效果,實際上天主並未真正進入到居民的內心 深處滿足居民精神層面。這種沒有根深蒂固基礎的信仰,很容易會因為外在環境 的改變而動搖。所以到了 1965 年 6 月 30 日美援終止,教會就沒有提供麵粉、奶 粉、玉蜀黍粉、椰子油、牛油和衣服這些救濟品,加上 1970、80 年代,台灣經 濟大幅成長,更不需要依靠教會所提供的救助,教堂也就因此逐漸失去了社會救 助的功能。教友曾老師說:

因為後來去教堂就沒有東西領了,純粹就是彌撒而已,嗯‧‧‧好像只 有復活節、聖誕節這些大節日才會發放西點麵包,其他都沒有東西領,

85引自中國時報的內容,2010.08.06。

61

86引自曾塘妹的訪談稿,2012.01.08。

87引自網址 http://archives.catholic.org.hk/ln%20Memoriam/Clergy-Brother/J-C0llins.htm

88引自網址 http://www.culroc.org.tw/touchcu/history.html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