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輔導信念之相關意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學輔導信念之相關意涵

由於在不同的領域皆有研究信念,因此信念就產生許多不同的定義。在教育領域中 與教師思考有關的為「教學信念」(湯仁燕,1993;藍雪瑛,1995)、「教師信念」(高強 華,1992;Kagan, 1992)、「教育信念」(林清財,1990;黃敏,1994)、「教學態度」(張 芬芬,1984)等。本節先初步闡釋信念之基本概念,再就教師信念的意涵做探討,接續

分析教學輔導信念之意涵。

壹、信念之概念

信念的研究起源於歐美國家,有關信念的研究十分豐富,但因領域不同,對信念的 看法也不甚相近,而教師信念系統內包含許多與教育有關的信念、想法,這些信念有其 相對的重要性。一般對信念所下的定義依據字典的定義而來。教育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所解釋的信念為信賴與信仰不疑的意念;韋氏字典以三種解釋描述信念:(1)信念一種對 於人或事物有信任(trust)或信心(confidence)的心智狀態或習慣;(2)信念是某些人 們所相信的事物,尤其是某個團體所信奉的信條(tenets)或宗旨(body of tenets);(3) 信念是對陳述或已存在的事實與現象(尤其是有證據檢驗的)的真理的信服

(conviction)。

Sigel(1985)認為信念是一種心理的作用,是人們經驗的心智結構,通常聚集且整 合成為基模或概念,被個體認為是真實的且引導其行為,也是一種用來解釋外在現象並 採取行動的表徵系統,在不同的場合中,可能被人察覺,亦可能未被察覺。Smith(1997)

相信信念是個人對某種事物、對象或命題表示接納、贊成或肯定的態度及心理傾向。其 包含有認知、情感、行動傾向、價值評價等層面,被視為具有影響力的認知過濾器,透 過信念,意義才能被發展。

高強華(1992)認為信念是一種個體對人、事物、環境或命題深信不移或完全接納 的心理傾向與態度。藍雪瑛(1995)認為信念為個體行為的重要的心理引導,是人們行 為的參考標準,其內隱想法不一定為人們所感覺與知覺。黃良惠(1995)將信念解釋為,

信念像是個人的心理過濾器,它會影響人們對訊息的接收與解釋,據以作選擇並採取行 動,協助個體界定自己與其所處的環境。吳珮瓏(2004)認為信念是個人內心深處,對 於人、事、物以及所處環境認定為真、贊同與接納的想法。信念就是個人做決定時的最 好指標(Pajares, 1992)。

研究信念的學者依據字典中所賦予的意義,再依其研究的主題與性質為其研究擬定

概念性或操作型的定義。大致而言,信念是人們所確信的看法(意見)或確定某事存在 的感覺,而人們對各種事物、物質結構、未來應做之事等均有信念(林清財,1990)。

本研究將信念定義為:信念受到經驗與環境影響,是個人對人事物、環境與命題所接納 肯定的一種心理態度,不論是否為個體所察覺,信念是個人決定行為的重要指標。

以系統觀之,信念系統是一個活絡化的系統,系統中的元素並非一直位於固定位 置,信念系統是會發展改變(黃淑苓,1997)。Rokeach 認為信念系統為:一個人對個人 生活世界中種種意識或潛意識狀態之中的信念、看法、期待或假設,個人對物質與社會 實體有無以數計的信念,但它們不必然是依照邏輯的形式組成的(高強華,1993;Pajares, 1992)。信念的形成是極為複雜的過程,不但因人而異,個人之中也包含無數的信念系 統,其中再由無數的信念架構而成,信念讓支持架構個人的行為,以適應現存的社會,

因此信念不僅影響個人,也間接影響和外界的連結。

貳、教師信念之意涵

教師信念,是以教師身份界定深入探討其信念,教師信念猶如過濾網一般,除了影 響學生學習成效之外,也因應外界種種狀況,選擇資訊、處理資訊形成種種抉擇(邱錦 堂,2002)。以下就教師信念之定義與功能做一探討。

一、教師信念的定義

教師的信念與一般人相同,除了對生活諸事的信念之外,對於教學工作、學生、教 學主題、角色扮演與責任、同儕關係與學校文化更應有著特別的想法。由於信念涵蓋範 圍廣闊,國內相關研究對此名詞的使用有很大的分歧,研究者依據影響因素、特徵、或 教師個人想法而有不同的定義,也因研究目的、對象、領域、研究方法與評鑑工具的不 同,對教師信念的解釋而略有差異。目前國內與教師信念相關的研究,大致上採用教育 信念(education beliefs)、教師信念(teacher beliefs)及教學信念(teaching beliefs)三 種。

歸納國內外教育學者對信念之採用名稱與定義可以得知,此三種信念有極高的相關

性。其中採用「教育信念」者,所探討的範疇是屬於教師對其課堂教學與教育社會學相 關的課題,涵蓋了社區角色或學校在社會中的角色,或教師有關家長與行政人員的信 念,亦即教師對於整體教育結構的信念(蘇冠榮,1999);「教學信念」是教師在教學歷 程中,對歷程中的相關因素所持有信以為真的觀點(湯仁燕,1993);「教師信念」則是 一種對教育的觀念與態度,所涵蓋的範圍為教師的個人生活經驗和教學經驗、教學過程 的觀點與想法(朱苑瑜,2001;蘇冠榮,1999)。

由上述可知,「教學信念」與「教師信念」兩者較為接近,均在探討教師對教學、

教師角色、學生學習與班級管理等與教師直接相關的項目。而教師信念更額外探討與教 師的生活經驗相關的個人獨特信念,如經驗、價值觀、成見、偏見、生活態度等層面,

是其對教師專業工作中事件所認定的意義。本研究重點著重於教師個人於教學輔導行政 實務、歷程、角色、教師相關專業素養等觀點,因此本研究採用「教師信念」一詞之概 念,並將教師信念定義為:教師在教育環境中受到外在環境與個人因素的交互影響下,

對一切有關教學之人、事、物的思考、判斷、決定與其所持的理念與執著。

二、教師信念之功能

教師信念依個人心理與邏輯系統形成複雜交織的網絡,而這些想法及思路的網絡亦 聯結為個體對世界的看法,有意或無意地影響引領個人的行動(張雅琴,2006)。綜合 相關的研究後(湯仁燕,1994;藍雪瑛,1995;Pajares, 1992),歸納出教師信念的功能 為以下有三種:(1)教師信念系統具有適應功能,能協助個人界定及瞭解自己與週遭的 教育環境;(2)透過思考歷程而生的教師信念具有篩選的過濾,可作為新情境解釋的依 據,對後來的思考和訊息處理歷程發揮其影響力;(3)教師信念是教師用來界定任務的 工具,並根據其信念選擇認知策略,並對所界定的任務加以解釋、計畫和形成決定。

教師信念可協助教師了解自己,影響思考過程,在不確定的情境中協助教師界定任 務和目標並選擇可行的認知策略,進而適應所處的環境。教師信念就是教師在教育環境 做人處世的原則,因此,瞭解教師信念,就可以瞭解其對教育環境或相關命題所賦予的 意義與其產生的行為。

參、教學輔導信念之意涵

從認知的觀點來看,教師的外顯教育行為決定於其內在認知,信念是其中最具有主 宰性的影響力量(黃淑苓,1999)。因此,教師效能研究已經較不重視教師教學行為,

從而轉向教師內在信念的研究(黃淑苓,1999;Nespor, 1987)。教師信念因受到個人經 驗影響而發展,當面對教育環境與改革的衝擊時,則可能影響個人專業發展,甚而影響 教育的推動。教學輔導雖在歐美國家行之多年,但在我國卻在九十學年度才由臺北市政 府先行推動,其他地區配合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試辦於九十五學年度才開始實行,教師 對於教學輔導之信念值得探討之,以下分別就教學輔導信念之意義、特徵、重要性、內 涵層面與取向、影響因素說明。

一、教學輔導信念之意義

教學輔導旨在協助夥伴教師解決教學困難,由教學輔導教師協助其專業發展,並能 幫助自己本身的成長,同儕互助乃為教學輔導中最基本之精神。本研究主要針對教師專 業發展評鑑中之教學輔導信念進行探討,有別於一般教師信念,教學輔導信念為更深 入、持久、一致性之價值系統,由於教學輔導之推行乃為由上至下模式,從行政策劃層 面至教學輔導教師素養層面,層層的環節皆有關聯,其中教師對教學輔導設置目的與功 能、教學輔導運作與職責、教學輔導互動型態、教學輔導專業知能與成長、教學輔導專 業態度與承諾之觀點,稱之為教學輔導信念。

二、教學輔導信念之特徵

在信念系統中的信念並非是全然一致的,有些還相互矛盾,而這也凸顯了信念關聯 性與核心信念的重要性(Pajares, 1992)。教師信念雖然和個人知識、思考過程有所關聯,

但信念與知識純粹立基於客觀存在的事實卻有所不同,信念蘊含牢不可破的情感因素,

進而影響個人行為和與這個世界的關係(高強華,1993)。

Nespor(1987)的研究發現信念具有六大特徵,此六項特徵分別為:(1)存在的假 定(existential presumptions);(2)選擇性(alternativity);(3)感情與評價的成分(affective

and evaluative aspects);(4)插曲式的貯存(episodic storage);(5)非一致性

(non-consensuality);(6)無邊際性(unboundedness),而蘇冠榮(1999)在閱讀文獻 後歸納出信念的第七個特徵:偏執。研究者經過文獻閱讀與分析,統整學者對信念特徵 的看法後,認為與教學輔導較有關聯的信念特徵有以下四項:

1.存在的假定(existential presumptions):信念通常包含了有關實體存在或非存在 的假設或命題,但是存在的假定也會以較不明顯的方式發生在許多平凡的思維層面上。

存在的假定是不變的實體,且存在個人控制與知識之外。高強華(1992)指出,教師信

存在的假定是不變的實體,且存在個人控制與知識之外。高強華(1992)指出,教師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