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輔導信念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學輔導信念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教師之教學輔導信念。本節擬先探討教學輔導之相關研究,針 對其行政實務推動層面與教學輔導教師素養層面做相關研究討論;其次,探討教師信念 之相關研究;最後,分析與統整兩者研究結果,並進行教學輔導信念相關研究之探討,

以做為本研究之參考架構。

壹、教學輔導之相關研究

教學輔導之實行從學校規劃、行政支持、互動歷程乃至教學輔導教師之選拔與培訓 等,環環相扣。研究者利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PQDT 數位化論文典藏 聯盟資料庫」、「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PQDT)」等查詢系統,將國內外相關 實徵研究歸納整理為鉅觀研究與微觀研究,說明如下:

一、國內外教學輔導之鉅觀研究

綜合教學輔導信念相關之鉅觀研究(見附錄一),研究者將之歸納整理,依研究者、

題目、研究方法與對象及研究結果分析如下。

(一)研究主題

國外實施教學輔導已行之有年,因此教學輔導行政實務層面皆有相關研究文獻。國 內對於教學輔導之研究始於臺北市,因此,早期的研究主題多集中於制度面與實施成效 的探究。其他研究層面有:教學效能(王欣蘭,2009);互動歷程(王欣蘭,2009;許 子芸,2007;簡賢昌,2008);組織文化(吳紹歆,2004);制度比較(俞涵鈺,2009;

黃詩婷,2008);專業能力(許子芸,2007;陳建羽,2009)。

(二)研究方法

國內外教學輔導信念之相關研究在研究方法質量兼具,且皆有採用質量並重之研究

(許月玫,2004;許雅惠,2004;曾莉雯,2004;蔡玉對,2007;Quinn, 1991)。國內 研究在規劃初期多以問卷調查輔以半結構式訪談,深入了解制度實施成效與改進之處,

後期則偏向單種研究法,另有一篇較特殊之比較研究法(俞涵鈺,2009)。

(三)研究對象

教學輔導相關研究之研究對象依研究主題而有不同的研究對象,多數為針對教學輔 導教師與夥伴教師二者進行研究,而制度建立之相關意見,其研究對象多為一般教師,

如許月玫(2002)、吳韶歆(2004)、蔡玉對(2007)、陳建羽(2009)、陳永岑(2011),

而特定主題則會加入行政人員以求研究之完整性,各均有其研究價值。

(四)研究結果

國內外教學輔導信念相關研究,從設置的功能與效益、行政規劃的建議、互動歷程 的研究、國內外實施教學輔導比較的建議,都有相當不錯的成果。無論是否參與教學輔 導之教育人員,多肯定教學輔導功能,贊成推動教學輔導。再者,從教學輔導互動歷程 中,發現不同時期之教學輔導有其需注重的項目以進一步幫助配對關係,且隨機互動與 心理上的支持與關懷對夥伴教師更為重要(許子芸,2007;簡賢昌,2008)。此外,教 學輔導提供許多機會讓同儕共同分享討論,有助於形塑正向的教師文化(吳紹歆,

2004),也因而教學輔導教師人際關係與溝通的能力更形重要,而專業態度則是注重省 思與自我成長。近期的研究則探討教學輔導教師專業相關主題之建構(陳建羽,2009),

更顯示教育環境對於教學輔導教師的重視。

二、國內外教學輔導之微觀研究

教學輔導教師的遴選與培訓乃為推行教學輔導之重要關鍵。國外研究由早期制度規

劃也進入多樣化的教學輔導教師角色研究。國內由臺北市於九十學年度首先實行試辦至 今,全國各地之教學輔導教師方案也於九十九學年度配合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開始推行,

相關研究也更豐富,茲將國內相關研究及其結果整理(附錄二),依研究主題、研究方 法、研究對象與研究結果四方面分析歸納如下:

(一)研究主題

以研究主題方面來說,國外研究有探討教學輔導教師之知覺、特質與經驗(Brown, 1990; Niday, 1996; Schumann, 2005; Wilson, 2005);探討校長觀點之研究(Clay, 2002;

Wilson, 2005),但國內目前並相關類型之研究。其他主題有教學效能(吳詩芸,2009;

Epperson, 2004);工作滿意(陳維亨,2008);專業相關(廖修輝,2010);教學輔導教 師培訓(林伯安,2011);另有以初任教師觀點看教學輔導教師也值得參考(Freking, 2006)。

(二)研究方法

就研究方法而言,國外大多研究以量化的問卷調查法來瞭解教學輔導教師,國內研 究則呈現多樣化,其中有問卷調查(陳維亨,2008)、質量兼具(林伯安,2011)、近來 風行之行動研究(吳詩芸,2009),還有以專家意見為主的德懷術(廖修輝,2010),探 討教學輔導教師專業素養的指標。

(三)研究對象

教學輔導教師之相關研究,其研究對象較為單純,主要集中在初任教師與教學輔導 教師,較特別為國外研究以校長為探討對象(Clay, 2002; Wilson, 2005)。而特定主題則 會以學者專家(廖修輝,2010)、研究者本身(吳詩芸,2009)為研究對象,均有其研 究價值。

(四)研究結果

就研究結果而言,由教學輔導信念之微觀研究可以得知:(1)教學輔導教師的遴選 需要正式化,且其專業素養的建立極為重要(廖修輝,2010;林伯安,2011;Wilson, 2005);(2)教學輔導教師對夥伴教師的情感支持和諮詢可促進教學輔導關係(Brown, 1990; Freking, 2006; Niday, 1996);(3)教學輔導教師和初任教師的教學效能有極大相 關,並可協助初任教師多方面的成長與改變(Epperson, 2004; Freking, 2006)。(4)教學 輔導教師可能扮演提供建議、諮詢、問題解決等多重角色,但必須釐清其在過程中的角 色(Niday, 1996; Schumann, 2005)。

貳、教師信念之相關研究

信念是經驗的心理構念,經常能簡要地整合一些概念且引導個體行為(Sigel, 1985)。信念和行為雖有密切的雙向關係,但其中仍有許多中介變項,而不是一對一的 簡單對應關係(黃淑苓,1995;Abelson, 1989; Sigel, 1985)。國內有關教師信念的研究 雖然比美國晚了近十年才展開,但陸續有研究者投入相關研究,已累積相當的成果。

國內學者方吉正(1998)認為教師有其信念,如果課程理念與教師信念不相吻合,

則會影響課程改革成效。除了培養教師的專業能力,若教師的信念強度夠,再大的壓力 也不足以影響其教學。因此,教師信念實為研究的重要課題,他整合近 30 年來有關教 師信念研究後,歸類整理出六種研究取向:(1)測量教師信念的內涵或類型;(2)影響 教師信念的因素;(3)教師信念與教學行為的關係;(4)教師信念與教師效能的關係;

(5)教師信念與課程革新;(6)教師信念與師資培育。本研究取向屬於第六種類型,

旨在探討有助於在職教師專業成長之教學輔導信念。

國內對於教師信念之研究始於林清財(1990)的〈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研

究〉,其研究結果認為整體而言,國小準教師、國小教師和師院教師的教師信念皆偏進 步取向。由於國內關於教師信念之研究為數尚多,研究者以「教學信念」於臺灣博碩士 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查詢後之研究計有 224 筆,而「教師信念」一詞經查詢後為 48 筆,

因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教師對教學輔導之信念,故僅根據「教師信念」進行整理與分析

(附錄三)。以下分別就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研究對象與研究結果探討之:

一、研究主題

黃淑苓(1999)指出教師信念的研究對師資培育、教學效能研究、教育改革都有極 大的影響。她針對國內外人力投入最多的教師信念歸納出四個主題:(1)教師的先前

(preconception)教育信念與社會化的教育信念;(2)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關係;(3)

背景因素與教師信念的關係;(4)對於教育理論的信念。研究者依據研究者的目的作為 區分,教師信念之研究主題約有以下三類:

(一)探討某種特別科目或改變方案的教師信念,計 11 篇(朱苑瑜,2001;吳貴 蘭,2008;林玉姬,2003;林芯汝,2002;邱雅蘭,2006;金毓翎,2006;張婉如,2010;

陳金萍,2003;楊仁昇,2004;蔡文彬,2007;賴怡君,2004)。

(二)探討特定角色的教師信念(王怡甯,2000;王麗君,2010;王郁華,1996;

吳忠憲,2008;李宏輝,1999;李鈞璧,1996;林雅如,2010;林麗員,2009;洪玉真,

2001;陳羿蓁,2009;郭庭妤,2009;郭庠青,2008;劉虹均,2007;蔡薏婷,2000;

鄭閔澤,2009;蕭宜倫,2006;謝惠德,1995;簡榮輝,2009),計 18 篇。

(三)探討教師信念與某變項的關係,計 19 篇(吳品玫,2000;吳威廷,2004;

李介麟,2007;林詹田,2001;邱慧媚,2009;邱麗芬,2009;姚健安,2009;張雅琴,

2006;曹曉文,2001;粘玉秀,2003;郭景松,2009;許錦華,2004;黃夢涵,2007;

楊耀慧,2009;劉純如,2009;劉菁菁,2004;劉雅鈞,2004;鄭雅如,2007)。

二、研究對象

目前國內碩士對於教師信念之研究,在研究對象上以國民小學 18 篇和中等教育 17 篇為最多,其中又以英語老師的研究居多(吳忠憲,2008;呂艾穎,2003;林玉姬,2003;

林芯汝,2002;粘玉秀,2003;郭庠青,2008;劉虹均,2007;劉菁菁,2004;賴怡君,

2004;羅美蘭,2002),其次為數理科教師(王郁華,1996;吳品玫,2000;李宏輝,

1999;李鈞璧,1996;曹曉文,2001;蔡文彬,2006;謝惠德,1994;簡榮輝,2008)。 值得一提的是,對實習、職前教師信念之研究有 3 篇(王麗君,2010;李宏輝,1999;

林亮均,2010),顯示教師信念之研究頗重視信念對實習歷程之影響。

三、研究方法

教師信念需要對受試者的言論與行為進行推論得知,而無法透過詢問直接測量

(Pajares, 1992)。早期學者多以發展工具來測量與研究教師信念的分類,後期漸發展出 人種誌等質的研究法,近來更有研究者兼採用量與質的研究,使研究結果能同時兼具廣 泛與深入(Mayer, 1985)。國內教師信念之研究除了常見的問卷調查研究與個案訪談研 究以外,尚有行動敘事研究(鄭閔澤,2009)、準實驗研究(林亮均,2010)以及 Kelly 方格技術(蔡薏婷,2000),而兼具質性與量化研究有 3 筆(王郁華,1996;曹曉文,

2001;羅美蘭,2002)。以下分別說明教師信念相關研究方式。

(一)問卷調查

在教師信念量化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就是問卷調查,國內碩博士論文在各研究者依據 事先擬定的研究架構,設計結構式的問卷。這類的研究工具常將教師信念界定在二元之 間的對比,如傳統與進步、教師中心與學生中心等,透過教師在問卷或量表上的得分,

將教師分類到不同的信念類型組別,或比較其他變項和信念類型的關連(Mayer, 1985)。

將教師分類到不同的信念類型組別,或比較其他變項和信念類型的關連(Mayer, 198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