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三節 教師對節目的評價

教師對於節目評價的問卷中,分「節目效果」、「教學方法」、「動畫效果」、「教 學運用」和「教學成效」五個向度,各向度選項之得分情形(附錄十一)和文字敘 述說明如下:

【向度一、節目效果】

此部分有 5 題選擇題,滿分 20 分,受訪教師平均共得 16.9 分,每題均達

「合適」之程度(如附錄十一表 1~5)。對照 POE 教學策略,受訪教師認為節目 中達人製作藤球可吸引學生觀看興趣;主持人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並預測實驗 結果;小朋友動手實做後,再由科學老師解釋實驗結果,可以培養學生設計實驗 的能力和分析實驗結果的精神; 旁白和動畫可以統整節目內容,並讓學生有更 具體連串的學習印象。

綜合此部分教師之答分,和學生對節目內容流程喜歡的程度,「藤球」這一 集之節目內容設計均得教師和學生良好之評價。

【向度二、教學方法】

此部分有 3 題選擇題,滿分 12 分,受訪教師平均共得 9.66 分,每題均達「合 適」之程度(如附錄十一表 6~8),代表受訪教師對以下三項科學概念的教法均表

「合適」:(一)量化藤球上拋的高度的方法,(二)以手腕和手臂往上拋球,來解釋 施力路徑與藤球上升高度的關係,(三)上拋質量不同的水球,來體驗空氣阻力對 藤球上升高度的影響。

綜合此部分教師之答分,和學生理解度問卷中前 3(後 4)、前 12(後 3)、前 13(後 13)答對率之變化,「藤球」這一集解釋科學概念之方法,均得教師和學生良好的 評價。

【向度三、動畫效果】

此部分有 2 題選擇題,滿分 8 分,平均共得 6.0(附錄十一表 9~10)。對於說 明甩繩影響藤球上拋高度的動畫,大部分老師均表達淺顯易懂,可達到輔助效 果;這個部份與學生在理解度問卷中前 10(後 3)答對率變化之評價一致。

而說明拋體質量最佳化的動畫,平均得分 2.83 分,介於「可以選用」和「合 適」之間。部分老師表示:『國中學生能理解空氣阻力與運動方向相反,但還不 知為什麼質量輕的物體所受空氣阻力較大。』、『在動畫中看不出質量不同的物體 受空氣阻力大小的差異。』、『七年級學生可能還看不懂力圖!』。此部分對照學 生的評價問卷中,如附錄十一表 2-2,雖有 87.9%的學生「同意」動畫內容淺顯 易懂,但由訪談學生過程中發現,「學生只知重量較重物體,所受空氣阻力影響 較小,但卻無法進一步說出原因」的現象一致。由此可見,「拋體質量最佳化」

的動畫說明,無法充分達到輔助教學的效果。

節目中提到「以相同力道,將較重物體拋出,所受空氣阻力影響的比例較小。」

這個觀念涵蓋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空氣阻力大小、方向與運動的關係,及運動學 的概念,國中生先備知識不足,實在難以理解;若要在動畫中呈現上述的觀念,

則會造成節目內容艱澀複雜;因此製作單位在製作節目前,應考慮觀眾先備知識 來設計節目內容,若涉及如上述較難的觀念,則建議可在教學平台呈列相關學習 資源,讓不同程度的觀眾,可以取得延伸學習之資源。

【向度四、教學運用】

受訪的老師都願意在教學中播放「藤球」段落內容讓學生觀看(附錄十一表 11~12),作為輔助教材。運用節目教學時,全部的老師皆會「引導學生探索其 他影響藤球上拋高度的因素」,其次會「讓學生收看後寫心得」、「主持人發問時,

讓學生也討論發表意見」、「讓學生實際製作紙藤球後,發表製作竅門」(各有 8 位老師勾選),再其次則會「介紹「五年祭」祭典及「刺藤球」活動」和「將教

室(操場)模擬成五年祭祭場,讓學生體驗「刺藤球」活動」(各有 2 位老師勾選)。

(詳如附錄拾貳表四)

對應學生理解問卷中前 14(後 14)、前 15(後 15)作答分佈,看完節目後,學 生仍易忽略「拋者因素」也會影響上拋高度;綜合此現象,應在探究活動開始進 行之前,即讓觀眾思考影響當集探究問題之全部變因,於實驗活動進行時,以旁 白或輔助字幕,提示觀眾正在探究的變因和該控制的變因;若考量節目時間和避 免內容太繁瑣,可將部分變因或問題於學習平台列出,讓收視觀眾於討論平台發 表看法,與科學老師互動,進行延伸學習。

【向度五、教學成效】

運用「藤球」節目內容於教學現場,能帶來的哪些教學成效?全部老師皆認 為可「增進學生學習興趣」;其次依序為「增進課程多元與豐富度」(9 位老師勾 選)、「增進學生探索能力」(8 位老師勾選)、「增進學生學習興趣」和「促進良好 師生互動」(各 7 位老師勾選),再其次為「增進學生實作能力」(4 位教師勾選)。

(附錄十一表 14)

在教學上的幫助,全部老師皆認為「主持人帶領小朋友操作實驗」節目段 落幫助最大,其次為「旁白動畫輔助說明」、「科學老師解釋實驗結果」、「主持人 發問引出科學問題」(各有 10 位老師勾選),再其次則為「達人介紹文物主題」(各 有 6 位老師勾選)。(附錄十一表 15)

【小結】

如上所述,教師們除了認為第二個動畫之輔助說明效果不甚顯著外,對節目 之評價頗高,也皆願意運用此集節目教學,並讓學生探索其他影響藤球上拋高度 的因素。但每位教師在不同的課程進度、不同的教學目的下,對節目可能有不同 的需求。因此,為更方便教師運用,相關單位應將「科學小原子」系列節目發揮 模組化功效,即將每集節目內容依其「節目效果」、「教學方法」、「教學功能」或

「科學原理」分段剪輯,並依國中小課程內容章節分類彙整,讓教師或學生可以 依據本身之教學或學習需求,有效率的播放相關節目段落,靈活運用教學時間,

提升節目多次使用之機會,達到「一次生產、多次使用」之目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