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POE 教學策略理論

一、POE的緣起與意義

POE策略起源於美國 Pittsburgh 大學Champagne, Klopfer 和 Anderson於 1980 年於所設計「DOE」(Demonstrate-Observe-Explain)概念晤談教學策略,原 先是先對學生實施紙筆測驗,了解原有的概念,然後教師示範實驗活動讓學生仔 細觀察,最後學生必需回答測驗問題,並提出說明(Champagne,Klofer & Anderson, 1980,引自尤建捷 ,2007)。Gunstone 和 White(1981)研究學生學習理解和 評量學生認知時,發現讓學生進行「預測」的活動,可以反映出學生原本的認知 結構,對於瞭解學生概念及學習理解有很大幫助,便將DOE策略改良為「POE」

(Predict-Observe-Explain)策略。

POE教學策略分下列三個步驟進行:

(一)預測:首先是要他們預測一個事件的結果並提出理由。

(二)觀察:其次是要學生描述自己看見什麼事情發生。

(三)解釋:最後是要他們設法調和預測和觀察可能的衝突。

利用這三個步驟及其中過程的變化,不但可以了解學生的概念改變,更可以 運用在教學上,成為增進學生學習效益的有力工具(Gunstone & White,1992)。

二、POE的實施

POE教學策略的實施,在活動之初,首先要先確認所有的學生都知道他們接 下來要進行預測的活動,在預測活動開始之前可以讓學生詢問各種問題,讓學生 更加瞭解活動狀況。完成準備後,開始進行下列步驟:(White&Gunstone﹐1992,

轉引自陳沛瑩,2004):

(一)、預測(Prediction):

此步驟的重心在於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寫下他們預測的結果以及預測的理 由,這個步驟可以採用學習單,或者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自由發揮表達的方式,以 開放式問題為主。要求學生預測結果及說明理由是POE 實施的關鍵,這樣才瞭 解學生既有的概念。

(二)、觀察(Observation):

在進行第二步驟「觀察」之前,教師一定要先確定每一位學生都已完成預測 這個步驟,待確認後,即著手進行實驗觀察的活動。在實驗進行中,學生務必即 時寫下他們觀察到的現象,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的觀察結果,若沒有即時 寫下觀察結果,可能因別人的因素而改變自己的看法。

(三)、解釋(Explanation):

此步驟是要讓學生去協調自己第一步驟預測結果與觀察結果間的差異性或 衝突,對學生來說,這個步驟是很困難的,此時教師應多加鼓勵讓學生思考各種 可能性,並請學生紀錄及提出他們的說明或解釋,這些說明與解釋能顯示出學生 對於概念理解的情形。

三、POE實施的目的和優點

White與Gunstone(1992)指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於學生能運用所學 到的概念詮釋事件與問題,在課堂中提問是一種常見的策略,其目的就是要檢視 學生概念了解的程度,而POE教學策略則是另一種對概念了解程度的測量。教師 在提問時,常常在問題之中就有答案的暗示,或是學生未經思考便以課文中的概 念來回答,這時候學生僅是重複的解釋現象,並沒有應用到思考,要真正了解學 生的理解狀況,應是評量學生是否能應用概念於簡單可觀察的物理現象中

(Goldberg & McDermott,1987)。

在POE中,學習者必須決定他在預測及解釋活動所抱持的理由,這是POE教 學策略的重要關鍵,學生經常基於日常生活經驗與信念來做預測,而這些零星、

片斷、不完全,甚至相互矛盾的知識經由POE教學策略而真實的呈現出來,其有 助於教學者了解學習者如何利用這些信念來解釋他們所處世界中的真實事件(葉 辰楨,200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