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一、測試節目

「科學小原子」一系列節目共有九十一集。研究者以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 域」課程之相關程度為考量,選擇第44集「藤球」為測試節目。節目中有四種角 色分別是介紹傳統文物的達人,負責引發問題、協助科學老師的主持人,操作實

驗探究活動的小朋友和引導學生解釋實驗結果的科學老師;將節目內容,對照 POE教學策略,可分為三個部分:

(一)、「預測(P)」:透過達人介紹傳統文物,引起觀眾對本集節目內容的興趣後,

主持人發問問題點出本集欲探究之科學主題,並引導學生預測問題之答 案。

(二)、「觀察(O)」:就欲探究的科學主題,由小朋友進行實驗活動,紀錄活動結 果。

(三)、「解釋(E)」:科學老師引導學生解釋實驗活動的結果。

二、國中生對於節目理解程度的問卷

本研究首先將節目流程分為六個段落,分析節目內容及所探究的科學概念 (附錄一);配合國中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相關課程內容,及「九年一貫自 然與生活科技能力指標」(附錄二)編擬預測的前、後試卷(附錄三、四);編擬 好的試題經過科學教育專家的審核,再加以修改後,對臺北市某私立高級中學國 中部八、九年級各一班學生實施預測,根據預測結果,修改部分試題內容,經過 科學教育專家的審核,編製成準前、後測試卷(附錄五、六) 各13題試題。其編 擬流程圖如圖3-3-1所示。

圖3-3-1 對節目理解程度問卷的編擬流程

對節目理解程度的前、後測問卷各有 13 題,部分前、後測題目不同,前測 試題以學生之生活經驗為命題敘述,後測試題以節目內容為命題敘述,但皆有共 同對應之科學概念,前、後測題目與之對應的相關科學概念如表 3-3-1 所示。

表 3-3-1 前、後測題目與之對應相關科學概念

科學概念 對應題目(前測題號/後測題號)

拋體拋出時的方向與運動路線的關係 前 1/後 1、前 2/後 2 測量拋體上升高度的方法 前 3/後 4

受力大小與功的關係(W=F×S) 前 4/後 5

受力路徑長短與功的關係(W=F×S) 前 8/後 6、【前 10/後 3】、

【前 9/後 7】

作用在拋體上的力之大小與方向 【前 5/後 8】、【前 6/後 9】

拋體在運動過程中速率的變化 【前 7/後 10

拋體重量與上拋高度的關係 【前 11/後 11】、【前 12/後 12】、

【前 13/後 13】

註:【】者前、後測題目相同;#者為以生活經驗命題,其餘為以節目內容命題。

節目中,藉由測量拋體上升高度,來探究「受力路徑長短與功的關係」和「拋 體重量與上拋高度的關係」。而「拋體拋出時的方向與運動路線的關係」、「受 力大小與功的關係」、「作用在拋體上的力之大小與方向」和「拋體在運動過程 中速率的變化」等科學概念,雖然未在節目中直接討論,但是在科學老師解釋科 學現象、輔助說明中的畫面和旁白、或主持人拋藤球的慢動作鏡頭中均有所提 示;因此研究者依上述七個科學概念編擬成13個測驗題目。

其中,預後測試題與準後測試題主要差異為第1、2題,其題目內容如表 3-3-2、表3-3-3所示;研究者認為學生看完節目後,應對藤球作圓周運動之路線 與拋出方向有所概念,故在後測試卷中未標出放手瞬間藤球的前進方向。

表3-3-2 預測、準後測第1題題目

第 2 題

三、國中生對於節目評價的問卷

國中生對於節目評價的問卷(附錄七),依「對節目內容流程喜歡的程度」、

「對內容呈現方式喜歡的程度」和「對理化學習影響的程度」三個向度,共有十 題選擇題。利用李克特式四個選項讓學生勾選,並用四點量表的方式來計分,正 向題之計分方式為:「非常同意」4分、「同意」3分、「不同意」2分、「非常 不同意」1分;其中第7題為反向題,計分方式則相反:「非常同意」1分、「同 意」2分、「不同意」3分、「非常不同意」4分;每份問卷總分為40分,分數越 高者表示對節目評價愈高;計算每個年級學生之平均總分,了解該年級學生對節 目的評價;另外,每個題目也計算每個年級的平均答分,了解該年級學生對每個 向度之節目內容的評價。

四、教師對於節目評價的問卷

教師對於節目評價的問卷(附錄八),依「節目效果」、「教學方法」、「動畫 效果」、「教學運用」和「教學成效」五個向度,共有 15 題選擇題,並請受訪教 師填寫文字敘述說明;其中第 1~12 題為單一選項,採正向計分方式:「非常合 適(可以、良好、願意)」4 分、「合適(可以、良好、願意)」3 分、「不合適(可 以、良好、願意)」2 分、「非常不合適(可以、良好、願意)」1 分,計算每題平 均得分,得分愈高者,代表教師對該向度的評價愈高;第 13~15 題為複選題,

結算每個選項被勾選次數,次數愈高,代表教師對該選項之評價愈一致。

甲 乙 丙 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