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節針對「國中生對於節目的理解程度」、「國中生對於節目的評價」和「教 師對於節目的評價」等問卷,進行數據分析並輔以訪談後,分別得到以下結論:

一、國中生對於節目的理解程度

透過對於節目理解程度的問卷,比照前、後測作答分布和訪談學生內容,發 現學生看完節目後,對於節目中相關科學概念之理解情形分述如下:

【科學概念一:拋體拋出時的方向與運動路線的關係】

部分學生仍欠缺「物體作圓周運動時,若沒有向心力作用,將沿切線方向拋出」

之概念。

【科學概念二:測量拋體上升高度的方法】

學生都能從節目中學習到「測量拋體上升高度」的有效方法。

【科學概念三:受力大小與功的關係】

部分學生看完節目因不了解『功』的意義。所以對「物體施力愈大,作功愈大」

的概念仍不理解。

【科學概念四:受力路徑長短與功的關係】

(一)、七、八年級受試學生在課程內容中還未學過『功』的觀念,用一個未學過 的概念去解釋欲探究的現象,造成學生知道藤球受力路徑長短與上拋高度之 關係,但未能將上拋高度和『功』的觀念連結。

(二)、已學過『功』的九年級生,透過節目內容,更能理解課程中『功』的運用 和意涵。

【科學概念五:作用在拋體上的力之大小與方向】

學生較能理解物體下降過程中,所受空氣阻力的方向。但大部份學生看完節目,

對「空氣阻力對物體的影響」仍未理解。

【科學概念六:拋體在運動過程中速率的變化】

學生看完節目後,更加理解「拋體在運動過程中速率的變化」。

【科學概念七:拋體重量與上拋高度的關係】

學生看完節目,能知道不是愈重的物體,可被拋得愈高;也知道空氣阻力對重物 影響比例較小。但多未能理解拋體「最佳化重量」的大小與「施力者施力之大小」

有關。

二、國中生和教師對於節目的評價

本段落分別將國中生與教師對於節目評價問卷的答分情形綜合分析比對,了 解教學者和受教者對本集節目的評價是否一致,茲針對「節目內容」、「呈現方式」

和 「節目主題」在「教」與「學」之評價分述如下:

(一)、 「節目內容」在「教」與「學」的評價

1.對照 POE 教學策略,教師與學生皆認為:

「達人示範製作藤球」的段落可以吸引學習的興趣。

「主持人提問科學問題」的段落可以刺激思考、預測結果。

「小朋友動手實作」的段落可以培養科學操作的能力。

「科學老師解釋實驗結果、旁白動畫輔助說明」段落可以增加科學概念的 學習。」

2.透過四種角色在節目中發揮的功能,讓學生不但不覺得節目內容困難,老 師 也願意在教授「功與能」之單元時,播放此集節目段落內容,作為輔 助教材,增加課程的豐富度。

3.節目中只探討甩繩、藤球重量與上拋高度的關係,因此全部教師運用節目 教學時,還會再「引導學生探索其他影響藤球上拋高度的因素。」

(二)、「動畫旁白」在「教」與「學」的評價

1.學生多認為節目中動畫和旁白可以幫助理解實驗結果和掌握節目內容。

2.部分教師認為說明「重量最佳化」的動畫,因牽涉較複雜物理概念,學生 僅能「記憶」結論,而非理解原由。

(三)、「節目主題」在「教」與「學」的評價

1.臺東縣排灣族部落受試學生較會受本集內容影響,而更去注意生活事物中 的科學現象。

2.其餘受試學生因主題內容與生活經驗相關程度不高,僅把節目內容視為知 識來源。

3.非任教排灣族學校之理化教師運用節目教學時,也較著重探索變因和實作 討論之教學活動。

第二節 建議

本節將針對上述國中生對節目的理解程度和教師與學生對節目的評價之結 論,對「節目製作」、「教」與「學」的運用和「未來展望」提出建議:

一、 節目製作

(一)、主題選擇:節目主題的方向應以收視觀眾之需求為主、生活經驗為輔;以 本研究節目「藤球」為例,非排灣族學生雖然對「藤球」陌生,但節目中 之科學概念(例如:作功)皆與生活經驗息息相關;因此應該在節目中呈現 相關生活情境的畫面,讓觀眾將科學概念與生活經驗產生連結。

(二)、內容設計:節目內容的設計除了考量娛樂、聲光視覺效果外,也當掌握觀 眾之先備程度;以本研究節目「藤球」為例,觀眾還不了解「功」的意義 和運動學相關概念,因此就不適合引用「功」來解釋相關實驗結果;相對 的應該以循序漸近的引導方式,來傳達複雜的科學概念或專有名詞。

(三)、呈現方式:製作團隊應與科學老師充分討論整集相關科學概念、探究變因,

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運用電視媒體視聽符號的特性,傳達科學 概念給觀眾。以本研究節目「藤球」為例,節目中雖只探討繫繩和藤球重 量的變因,但在節目中應提示觀眾考量其餘變因(例如拋出位置與拋者力氣 大小),再搭配鏡頭畫面中重點標示,觀眾可得到更完整的科學知識。

二、「教」、「學」的運用

(一)、運用POE教學策略:從學生評價中,超過九成的學生喜歡透過實驗探索來 學習科學知識;教師可多運用POE教學策略,了解學生背景知識,透過實 驗觀察,讓學生從實驗結果去建構新的知識系統。

(二)、建構學習平台:節目播放過程,稍縱即逝,對於較難理解之科學概念的動 畫說明或鏡頭畫面,無法重複播放。因此建議建構學習平台,讓學生可以 複習平台上的段落內容,發揮輔助與延伸學習之功能。

(三)、發揮模組化概念:相關單位可將「科學小原子」每集節目內容,對照 POE 教學策略,依「動機吸引」、「實驗觀察」、「動畫說明」或「原理解釋」分 段剪輯,並依國中小課程章節分類彙整,建構教學資源於學習平台上,讓 教師或學生可以依據本身之教學或學習需求,有效率的播放相關節目段 落。

三、未來展望

綜合上述研究結論,研究者就往後教學設計與節目製作中,提出下列檢討與 未來展望如下:

(一)、教材設計:科學節目無法取代講述教學,運用節目教學時,應搭配節目內 容、課本教材,設計教學流程,才能讓科學節目達到輔助目的。

(二)、節目設計:

1.主題流程:「科學小原子」每集之主題,雖以原住民文物為主,但節目內 容在實驗觀察、原理解釋應多與生活議題結合。節目製作之前,應將該集 相關科學概念呈列,結合POE教學策略,與製作單位討論出一套循序漸進 的播出流程,增加不同族群觀眾對節目的參與感。

2.內容呈現:節目活動進行時,除了考量娛樂效果外,也該設定學習目標。

充份掌握觀眾之先備知識,將欲傳達的科學概念,以特殊畫面、動畫效果 深入淺出之表達方式,配合學習平台之資源,讓不同程度之觀眾皆有所獲。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郭重吉(1982): 國中學生能量和波動概念另有架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 報, 3, 505-528。

黃新生(1987): 廣播與電視下冊。國立空中大學。

朱則剛(1988): 電視教學節目的評鑑。隔空教育論叢創刊號,125~141。國立空 中大學研究處。 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 83-0111-S-004-001。

阮志聰(1999): 教學媒體初探--國教研習會體育科教學媒體之簡介。教育人力與 畫,編號: NSC 90-2515-S-004-003。

王俊貴(2002): 國中學生力的概念學習狀況分析研究與建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物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楷植(2002): 發展二段式紙筆測驗探討國中學生「力與運動」之 迷思概念。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黃秀珍(2002): 高職學生功與能概念瞭解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 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周承岡(2002): 發展紙筆測驗以探究高中生對牛頓運動定律之迷思概念。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張宗義(2003): POE 教學對國小學生水溶液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 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沛瑩(2004): 以POE 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熱」迷思概念及概念改 變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嘉明(2004): 國小學童「水的蒸發、凝結、沸騰」迷思概念及心智模式之探討 - 以新屋鄉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林宇音(2005):「科技萬花筒」節目內容分析與國中生對節目評價及學習效果之 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昆諭(2005): 國中學生力與運動的迷思概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 職進修碩士論文。

關尚仁(2006): 科學教育節目研討會暨成果發表會記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尤建捷(2007): POE教學策略對於九年級學生學習「凸透鏡成像」概念改變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志欽(2008): 尋找科教媒體企劃典範-以When Things Get Small

Molecularium™為例-。台灣科普傳播事業催生計畫統籌與協調 中心工作進度第42期電子報。

江惟真(2009): 科學傳播影片成功關鍵元素分析座談會記錄。臺灣科普傳播事業 催生計畫統籌與協調中心第23期工作進度電子報。

二、英文部分

Watts, D.M. (1980):An exploration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Force”

and “Energy”. ERIC Document, No. ED231624.

Bates, A.W.(1982):Ro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levision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Distance Learning.Distance Education,Vol3,No.1,p.28~50.

Watts, D.M. (1983):Some alternative views of energy. Physics Education, 18(5), 213-17.

Kemp, J. E.(1985):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 New York: Harper &Row.

Goldberg, F. & McDermott, L.C. (1987):An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image formed by a converging lens or concave mirror.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55, 108-119.

Treagust ,D.F.(1988):Development and use of diagnostice tests to evaluate students'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10(2),159-169.

Gunstone, R.F., & Champagne, A. B. (1990):Promoting conceptual change in the laboratory. In E. Hegarty-Hazel (Ed,). The Student Laboratory and the Science Curriculum. London: Routledge.

Gayeski M.Diane( 1993):Corporate and Instructional Video---Design and Production.

Prentice-Hall, Inc.

Zettle Herbert( 2000) : Television Production Handbook, 9th ed;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Mayer, R. E. (2001):Multimedia learning.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附錄一:「藤球」 節目內容與流程

段落五:探究

附錄二:

國中階段:

和作用點有關。

和作用點有關。

前測 13 後測 13

1.能了解「控制變因」的實驗方 法。

2.能分辨變因的種類。

3.能利用「控制變因」的實驗方 法,進行實驗之相關研究。

4.知道測量的意義。

1-4-4-3

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蘊含的 意義及形成概念。

1-4-5-4

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 表達方式。

4-4-1-1

瞭解科學、技術與數學的關係。

附錄三:國中生對節目理解程度問卷(預前測)

前言

台灣南部的原住民排灣族,每隔五年會舉行一次重大的祭典,稱為五年祭。祭典 連續數日,在最後一天的刺球活動達到高潮。刺球時,許多勇士圍成一個圓圈(如 上圖一),每人握住一根長竹竿(約四層樓高)。在女祭司祈福後,男祭司就站在 圓圈中央,把神球(如上圖二)往空中拋高(約五層樓高),而勇士們用竹竿尖端 刺球,刺中的球可以帶回家,擁有五年的福氣。

台灣南部的原住民排灣族,每隔五年會舉行一次重大的祭典,稱為五年祭。祭典 連續數日,在最後一天的刺球活動達到高潮。刺球時,許多勇士圍成一個圓圈(如 上圖一),每人握住一根長竹竿(約四層樓高)。在女祭司祈福後,男祭司就站在 圓圈中央,把神球(如上圖二)往空中拋高(約五層樓高),而勇士們用竹竿尖端 刺球,刺中的球可以帶回家,擁有五年的福氣。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