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與新住民家長之親師溝通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與新住民家長之親師溝通

新住民家長在親師溝通過程中除了面臨上述不利因素外,亦會因身分之特殊 造成其他溝通上的困難,本研究整理相關文獻歸納如下(Brandon, 2007; Lai, 2004;

Lee & Manning, 2001; Ran, 2001; Sohn & Wang, 2006; 張錦霞,2007;黃淑苓,

2007;黃雅芳,2005;賴怡珮,2006;簡登宏,2008):

一、語言:新住民對於新的語言使用仍未熟悉,與教師有溝通上的困難,或 者能夠順利對答但無法讀寫中文字,造成書面資料無法閱讀,不清楚傳達事項。

此外,新住民家長對於教育相關概念或用語的不了解亦會影響與教師溝通的理解 程度。而中國大陸家長若能使用國語與教師溝通,仍難確保其對教師所提及之教 育相關語詞能夠完全理解,且教師是否能夠理解家長方言鄉音亦是一大問題。其 次,就文字方面而言,中國大陸慣用羅馬拼音及簡體漢字,而我國使用的繁體字 及注音符號對中國大陸新住民家長而言亦須重新適應學習。

二、文化差異:Sohn(2006)等人指出美國學校中的亞裔父母受到儒家思想 影響,認為教師地位崇高,因此傾向將所有教育的責任交給教師,不插手學校教 育,甚至認為提供教師意見或表達自己看法是對教師權威的挑戰。此一東西文化 的差異容易造成親師間溝通的困難。東南亞國家雖與本國文化一脈相傳,但由於 社會風氣及教育開放程度不同,親師間對於教育的觀念及看法亦有所差異,因此 在進行親師溝通前須針對新住民的母國文化進行了解,以使溝通更加順暢。

三、社會支持:部分新住民家庭不願新住民女性與外界接觸,希望她們留在 家裡協助家務或幫忙工作,因此阻礙新住民女性與教師溝通的機會。除此之外,

學校或社區若無給予新住民充分的支持,使其能夠自信、安心的表達意見,而用 歧視、排斥的態度,以及既有的刻板印象看待她們,則會造成這些新住民女性日 益邊緣化,對新住民自身及子女發展皆相當不利。

外國學者 Lupi 及 Tong(2001)指出教師在進行跨文化親師溝通時,可能扮

演四種角色,包含主要的指揮者、輔導員、質問者,以及促進者。其中主要的指 揮者是指教師替家長做所有的決定,教導家長、啟發家長,並給予忠告;教師做 為輔導者的角色則是強調如何撫慰家長、引導家長表達情緒,讓家長心理上有較 佳的感受;質問者是指教師應給予家長進一步的資訊,並拋出問題引導思考,但 此時所提出的問題並非做為親師討論之用;教師扮演促進者的角色須讓家長能夠 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感受,即使與教師的想法不盡相同,教師則需要良好的傾 聽技巧及不帶批評的善意回應。由以上四種角色可發現,教師與不同文化家長溝 通時除了須在孩子教育方面給予家長引導外,對於家長自身情緒的支持也是相當 重要的一部份。

面對上述阻礙溝通的因素,教師應盡力排除、化解,確保溝通的順暢。以下 將從溝通態度、溝通能力、溝通管道,以及溝通時間等方面說明面對親師溝通不 利的因應策略。

一、溝通態度方面

(一)新住民家長受限語言及文化,在親師溝通方面多採取被動的態度。

教師應以主動的態度來引導被動(Ran, 2001; 張錦霞,2007;陳靜音,2002;

黃坤謨,1996;鄭茂春,2001;藍瑞霓,2005),讓家長了解教師對孩子的用 心及付出,並讓家長知道參與對學生成長及學習的重要性。

(二)針對家長所表達的想法及需求,教師應專心聆聽、以真誠、親切、

誠懇的態度來應對(Lai, 2004; 周崇儒,1999;游雅惠,2006;黃坤謨,1996;

楊坤堂,1998),使家長能夠不畏溝通,說出自己的想法。此外,教師應尊重 家長及其他家庭成員(Lee & Manning, 2001; 王文瑛,2004;周崇儒,1999),

避免刻板印象或歧視,彼此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溝通關係及情境。

(三)對於一般家長、身心障礙子女家長或新住民家長而言,教師同理 心 的 發 揮 能 在 溝 通 時 拉 近 彼 此 的 距 離 , 破 除 心 中 的 防 衛 (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1991; 周崇儒,1999;鄭茂春,2001)。而針對新住民家 長 , 教 師 應 了 解 彼 此 文 化 差 異 並 對 其 文 化 形 式 銘 記 在 心 (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1991)。

(四)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的情緒會影響彼此的情緒及態度,因此應保 持冷靜而理性的態度對談,做好情緒管理,使溝通能夠順利進行(藍瑞霓,

2005)。

亦有學者指出,除了教師以外,學校行政人員也經常參與親師溝通(Lee

& Manning, 2001),因此對待家長的態度亦須掌握以上原則,讓家長與學校接 觸的各個環節中都能感受到溫情及尊重。

二、溝通能力方面

(一)目前新住民人口持續不斷的增加,且增加速度有日益攀升的趨勢

(夏曉鵑,2000),因此教師應提升多元文化素養,以確保面對不同國籍的 家長能有正確的了解及態度(黃綺君,2005)。

(二)教師輔導相關知能(如社會心理學、輔導技巧)的提升,能夠使 教師對於人際知覺、人際溝通的拿捏更準確,對師生及親師間均有助益(徐 綺穗,1996)。

(三)教師溝通技巧的充實最能直接反映在溝通過程中,因此許多學者 均強調溝通技巧的重要性(范熾文、楊樹槿,2000;徐綺穗,1996;曾端真,

1996;游雅惠,2006;黃永結,1997)。例如在電訊溝通方面,透過電話或 網路形式的溝通因親師雙方無法見面,故容易因彼此態度或語氣解讀不一產 生誤解。因此在使用電訊溝通時要注意溝通的時機,並且建議先寒喧表示對 孩子及家長的關心,再說明欲溝通的內容。避免劈頭就和家長抱怨或指責孩 子的不是,引起家長反感或產生對立的態度(黃永結,1997)。若教師能夠 掌握溝通的技巧,與家長在對話過程中產生良性的互動,將能達到溝通之目

的。而溝通技巧包含下列數項:接納及反應傾聽之技巧、以平和理智的態度 表達立場、因勢利導、運用我訊息、提供具體方案使家長能夠配合、避免運 用術語等。

三、溝通途徑方面

(一)教師應盡量使用各種管道與家長聯繫,把握機會建立親師間的信 任及溝通的安全感(范熾文、楊樹槿,2000;曾端真,1996;游雅惠,2006;

黃淑苓,2007;鄭玉疊,2004;謝靜蕙,2001)。此外,親師溝通應多使用雙 向溝通,讓彼此的意見能夠即時交流,避免僅止於單向的溝通(周崇儒,1999;

謝靜蕙,2001)。根據研究指出,教師與新住民家長最有效的溝通方式為面對 面溝通及電話聯絡,但由於方便起見,絕大部分的親師溝通多仍透過聯絡簿。

教師應多使用面談或家庭訪問方式與家長聯繫,除了能使溝通更有效之外,

亦能協助家庭其他成員提升安全感(王文瑛,2004;張錦霞,2007;黃雅芳,

2005)。此外,教師可多開放教室參觀的機會,讓家長能藉此了解學校課程及 孩子的學習情況,亦能提升家長參與及多元文化的接觸(Ran, 2001)。

(二)教師可透過孩子傳達聯絡事項,但須注意是否準確傳達欲溝通之 內容。此外,教師也可透過其他家長協調親師間互動的問題,製造家長間的 良性互動,如此不僅對於親師溝通有助益,亦可拉近家長間的距離,對於新 住民家長而言又可增加社會支持系統,一舉數得(黃淑苓,2007)。

(三)非口語的訊息(如臉部表情、目光接觸、姿勢等)傳遞力量不亞 於口語訊息,因此教師應特別注意並善用。尤其對語言了解能力有限的新住 民家長而言,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表情均會影響其對教師的觀感,不可不 慎(Lee & Manning, 2001; 徐綺穗,1996)。

(四)與新住民家長溝通時,可考慮邀請口譯員加入,以確保雙方能夠 確實了解方欲傳達的內容(Lai, 2004; 黃綺君,2005)。在書面溝通方面,教

師及校方可提供多語言的書面資料給新住民家長做參考(Sohn & Wang, 2006)。若需使用聯絡簿溝通時亦可請孩子協助向家長說明。

四、溝通時間方面

(一)教師應於平時即建立良好的親師合作關係(曾端真,1996;黃坤 謨,1996),定期與家長聯繫了解孩子的狀況。若等到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才 聯絡會讓家長認為教師總在指責孩子及家長的不是。

(二)當孩子出現學習上的狀況或行為異常時,教師應把握時機立即與 家長聯繫(黃坤謨,1996),以免經過的時間越久,孩子的情況越嚴重。此 外,孩子有良好表現時教師也應告知家長並給予鼓勵,建立良好親師關係。

(三)教師應把握均等原則,平均分配時間與每位孩子的家長進行溝通 聯繫(周崇儒,1999)。

綜上所述,新住民家長在語言、文化背景不同的情況下,與教師溝通時常會 面臨阻礙或壓力,若又無家人或社會的支持與協助,對自身及孩子的發展均有不 利的影響。因此,教師若能在親師溝通的過程中給予新住民家長溫暖、開放的溝 通環境,運用適當的溝通技巧引導家長表達想法,並且掌握溝通的時機與管道,

對於親師關係的經營及意見的交流將有所助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