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及構想,擬從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 待答問題,以及名詞釋義等三方面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身心障礙子女在各方面的發展均與一般孩子不同,對其家庭成員所帶來的衝 擊並非一般家庭能夠體會。整理相關研究發現,身心障礙家庭在生活許多面向易 存在問題:從經濟方面來看,長時間就醫、購買輔具或特殊飲食、僱請專人照顧 等均為一筆龐大的開銷;從時間方面而言,照顧身心障礙子女會影響父母及家人 的工作時間,尤其有突發狀況時更為棘手,且長時間陪伴也讓父母不易抽身處理 家務;在教育方面,指導身心障礙子女較一般子女需要更多的時間與心力,在在 考驗父母的輔導技巧及耐心,而處理家中其他孩子與特殊子女相處時的摩擦亦是 父母欲解的難題;在人際方面,若無其他家人的支持及鼓勵,面對外界異樣的眼 光,身心障礙子女之父母常難以承受,婚姻狀況也容易出現問題(林芬菲,2005;

殷夢轅,2007;高怡齡,2006;黃玲瑗,2004;鄭凱壎,2004)。

因此,若在身心障礙子女成長的過程中,家庭及學校兩方面能夠密切配合、

建立暢通的溝通管道,將能減少父母不少負擔。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身心障礙 子女父母在教育上的參與,對孩子而言可確保其接受適合的教育、增進學習表現、

改善學習態度,以及提升生活適應能力等;對父母而言可增加學習教導子女技巧 之管道、增進行為管理及溝通技能、了解學校運作、相關法令及社會資源、拉近 親師距離、改善自身情緒,以及提升自我價值等;而學校方面亦受益良多,透過 家長參與可提昇教育品質及學校效能,進一步提供學生更好的學習環境(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1991; Sohn & Wang, 2006; 王淑仙,1999;吳岳奇,2006;

陳明聰,1997;蕭如芬,2007)。

親師間的合作對於一般兒童及家長的重要性已不在話下,有特殊需求的身心 障礙孩子及家庭更是需要親師彼此密切的配合及交流,使孩子能夠有更好的安置 及學習表現。而在親師合作的過程中,親師溝通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若教師 能夠掌握溝通技巧、時機,並以平和堅定的態度與家長進行互動,則親師間的合 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然而,教師面對新住民家長時,受到語言、文化背景不同 等因素的影響,常增加親師溝通的困難度並減低溝通意願。

根據調查發現,新住民的配偶有 19.7%為榮民、身心障礙者、原住民、低收 入戶等弱勢族群,面臨較不利健康的環境,子女容易出現生長發育障礙問題、遺 傳性疾病、不良健康習慣與行為等(內政部戶政司,2004;張承吟,2003)。黃 淑滿(2007)研究亦發現斗六市國小新住民子女的父親有高達 14%領有輕度殘障 手冊,2%領到中重度以上殘障手冊。而經濟及社會支持系統的不足也使得新住民 在懷孕期間容易情緒憂鬱、產檢次數較少,也較容易有流產、早產或生下低體重 胎兒的現象(翁毓秀,2004;楊詠梅,2003)。此外,根據婦幼醫院心智科統計 資料顯示,新移民子女有遺傳性疾病或發展遲緩現象的比例高達 63%(江亮演,

2007;劉開元,2004)。暨南大學許雅惠教授針對約五百個新住民家庭所做的調 查亦發現這些新住民子女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的比例較全國平均值高(引自洪敬 浤,2004)。身處異鄉,語言文化不同,再加上生活在資源較為不足的環境,若 子女為身心障礙的孩子,對新住民女性及家庭而言實為雪上加霜,容易成為弱勢 中的弱勢。

縱使新住民身心障礙子女之家庭相當需要關懷與協助,目前以其家庭為研究 對象所做的研究卻仍相當匱乏。研究者以新住民、新移民、外籍配偶、特殊生及 身心障礙等關鍵字於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進行搜尋,發現目前僅有九篇論文以 新住民身心障礙子女、父母或家庭為研究對象,其中有四篇聚焦在父母或家庭之

社會支援系統運用情況(吳淑

,2007;林慧甄,2006;曾家琪,2007;葉玲伶,

2007)、三篇針對新住民父母對身心障礙子女教育參與之情況進行研究(姚乃仁,

2007;張媛婷,2006;簡登宏,2008)、兩篇針對不同病症之新住民子女進行個 案研究(張明慧,2004;張慧君,2007)。

而目前以新住民子女為對象的研究多以學習成就表現或生活適應為主,在新 住民家長方面的研究則多以識字學習及生活適應為主要研究主題(沈姿君,2007;

熊辛蘭,2005)。關於新住民親師溝通的相關研究目前透過全國博碩士資訊網僅 搜尋到九篇,且其中有八篇為質性研究,而張錦霞(2007)之研究雖為量化研究,

但研究主題較傾向親師衝突及策略,與本研究方向略有不同。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將透過問卷調查方式,了解教育現場第一線的特殊教 育教師與新住民身心障礙生之家長進行親師溝通的情形與困難,期能提出相關建 議,藉以改善新住民家庭之處境並提升教師親師溝通之效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