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養態度與教養策略

在文檔中 自閉兒家長教養經驗之探討 (頁 81-12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教養態度與教養策略

本節敘述家長歷經悲傷循環歷程後,勇敢面對事實並積極教養孩子、帶領 孩子參與各種療育課程,以及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的教養策略。

壹、 個案A-雙胞胎的教養態度與教養策略

一、教養態度

(一)注重孩子的需求表達,但並非照單全收予取予求

身為四個小孩的母親,研究者對於養育孩子經驗算是頗有心得,在教養 雙胞胎的過程當中,會特別留意注重孩子的需求,尤其自閉症兒童有語言和 溝通障礙的特徵,因此當孩子設法表達其需求的時候,就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可以教導孩子語言表達及社會行為。針對雙胞胎的需求及語言溝通障礙的特 徵,研究者「把握教養契機,當雙胞胎有強烈的需求卻無法以語言表達、無 法用正常溝通模式,而用一種野獸般原始的異常行為模式或其他肢體語言表 達他們的需求時,研究者會設法引導並示範,讓雙胞胎知曉應該用什麼樣的 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因此當孩子無法以正常行為模式、用正常語言表達需 求時,千萬不可讓孩子用異常的行為模式卻予取予求,要把握機會教導正確 的行為模式及語言。」(文A3)

(二)適度堅持

教養孩子需有適度的堅持,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不一定全然通 融,自閉症常有很多情緒行為讓家長束手無策,教養的過程更是倍其艱辛,所以 很多自閉兒家長會因為疲累,而忽略堅持的原則,而常規的建立若不在幼兒期奠 定良好的基礎,等孩子長大成人一旦定型,要修正則非常困難,自閉症更因為固 著性與強烈的自我意識特徵,更難糾正其負面的行為模式,因此家長應該自幼即 做正向的教導,堅持原則,不因孩子的哭鬧而放棄教導。

超商是個訓練的好場所,因為除了可教導學習「物品是需要用金錢購買」之 外,還可以戒除固著行為;研究者常做的一件事是:故意到統一超商繞一圈,但

是僅購買一份報紙,不買他們固著依戀的食品,讓他們知道不是每次到超市都一 定隨心所欲拿布丁和洋芋片,也不是每次哭鬧尖叫,媽媽就會順他們的意讓他們 購買東西。兩兄弟對於媽媽堅持不買他們酷愛的零食時的反應,經常是如小野獸 般哭鬧不已,對於商店內他人異樣的眼光,媽媽是見怪不怪習以為常,若尖叫哀 號聲真正侵犯干擾到他人的安寧時(如在書局),就誠懇向在場所有人道歉並告知 是自閉症兒童,請他們原諒。東海大學的教職員工與超商工讀生幾乎都認識這兩 個特殊的小兄弟,因為常看到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的兩個小男孩在東海大學頂好超 市和7-11超商內哭叫、大鬧、拉扯,也常見到半蹲著苦口婆心教導訓練的忙碌媽 媽。

(三)從教養經驗中不斷修正

教養並非只套用公式,雖依據專家說法確需要以大智慧見機行事、要懂得變 通、見招拆招,針對孩子的需要,善用增強物,研究者幾乎每天都在思考孩子的 問題行為該設計怎樣的情境演練,讓孩子可以練習可以進步,等同於是在編生活 教材,每天將孩子出現的問題記錄下來,得空時就思考策略,讓家人配合共同演 出,每一齣戲都是為雙胞胎量身訂做,讓孩子從情境中練習該如何應變進退,雙 胞胎的父親與兩位哥哥是最佳演員及最大的幫手,可以讓雙胞胎模仿正確的表達 並練習社會互動。

二、教養策略

(一)懵懂期-教養策略的摸索

雙胞胎在兩歲多沒有語言能力之時,研究者即著手學習語言治療師之方法,

在家中訓練語言能力。而三歲半確定為中度自閉症後,研究者開始查閱坊間所出 版關於自閉症的書籍,發現書籍中的內容通常以理論的敘述為主,而實際的教養 訓練策略並不多。顯示父母要從書籍中獲得實際的、實務的教養策略有其困難 性。教養資訊的獲取,除了家長協會的提供及坊間書籍較容易取得之外,國內、

外學術研究的資訊對於一般家長而言,或許不了解這些資料搜尋的方式與管道,

以至於無從找起。在這樣的狀況下,研究者學習教養自閉症的方法,只能懵懂的 仿效語言治療師及心理治療師,透過專業人員經驗的分享,慢慢嘗試教養的方 式,接著也付費到私人機構上課,在獲取教養策略的同時,卻也加重了家庭的經 濟負擔。研究者雖積極的遍尋各種教養自閉症的方法與資源,然而因資源有限,

對於有關自閉症的相關研究結果或學派所建立的方法,資訊的取得不易,而私人 機構的療育總是必須使用者付費,經由付出高額的費用,才能讓孩子學習相關課 程,研究者因此自己在陪同孩子參與課程的同時,學習教導孩子的策略。除此之 外亦透過自閉症協會協助亦取得家長的經驗參考。

雖有多年的養育經驗,此時期對自閉兒的教養過程並非順暢無阻,因為孩子 特殊,且缺乏自閉症教養經驗,教養孩子的同時,夫妻之間常因為觀念不同、意 見分歧而起爭執,例如,教養的最初,為了讓孩子說出”要”字,研究者將心理 治療師提供的專業方法應用於雙胞胎身上,堅持不讓飢腸轆轆、如野獸般號啕大 哭的孩子取得奶瓶喝奶,爸爸因為心疼孩子的哭鬧,見狀嚴厲責備研究者,夫妻 間因意見相左而引起非常大的爭吵與衝突。這也印證了研究所稱,身心障礙兒童 的父母,在教養的摸索階段,對於孩子特殊的行為特徵、障礙的特質也許尚未能 完全的了解及掌握,故夫妻各持不同教養觀念因而產生衝突的情況,更為容易發 生(李育穎,2010)。

(二)學齡前-教養策略形成

研究者在前文獻探討章節曾經強調,每個自閉症兒童的個別差異性極大,對 於特殊的行為特徵與障礙特質也各不相同,因此書籍或他人提供的策略,並非適 用於每個自閉兒,研究者經過書籍、專家及家長經驗等,綜合各種管道而習得的 教養策略雛形漸漸成形之後,雖教養的初期,過程中曾因夫妻理念不同而起爭 執,但最後雙胞胎仍是有了初始的語言,在他們可以發聲要求喝奶之後,研究者 開始針對自閉兒的語言加強訓練,無時不刻、隨時隨地地從生活中教導認知,除 了超商之外,量販店也是極佳的訓練場所,舉凡練習購物、認識蔬菜水果、生活 中用得著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清潔工具等,都是極佳的生活

與認知教材。當時因住東海大學,東海大學附設幼稚園及附設小學資源班的老師 也支援給予不少教具,磁鐵、塑膠盤、字卡、拼圖、繪本、玩具教具...琳瑯滿 目,家裡儼然成了資源班教室,加上家中現有的家具、餐具、蔬菜、玩具、柴米 油塩醬醋茶...只要是看得到的日常生活用品全都派上用場,家中隨手可得的器 具、清潔工具、廚房用品、食材等都是教導認知的最好教具,又可以教導自閉症 最難理解的抽象形容詞:酸、甜、苦、辣、鹹等,以及大小、長短、遠近、高矮、

胖瘦、並各種顏色形狀的認識等。(文A2)

雙胞胎在這樣的密集式的訓練教導下有了文字、數字以及與生活息息相關 的各種認知的基礎。然而對於雙胞胎的社會互動的教導及社交演練,尤其是最棘 手的社會行為及情緒行為,研究者仍常是束手無策,也總是絞盡腦汁希望能教導 兄弟倆有溝通的行為。因為溝通能力的訓練,對於自閉症兒童而言是一項重要的 目標(林儀婷,2008)。而兩兄弟在三歲前完全沒有危險意識,意外與走失也是經 常上演的戲碼:曾在一歲半時,兄弟倆相偕從住處(東海大學農牧場宿舍)走到台 中港路,兩兄弟一前一後的漫步在慢車道(機車道)上…,也曾在東海大學校園 內,由路思義教堂草坪快速奔跑衝到馬路上遭汽車撞傷…。家有自閉兒的家長都 有過共同的恐怖經驗:經常是全家出動,慌張失措的在找尋因不知危險而走失的 自閉兒。雙胞胎也一樣,經常走失,讓爸爸、媽媽、哥哥全家總動員、四處奔走 尋找走失的幼兒。為了訓練他們回頭找家人,在有了語言基出後,研究者會請爸 爸和哥哥協助演練人際的互動,讓兄弟倆學習外出時要跟著家人不可擅自離去;

在東海大學校園文理大道上,經常看到全家出動訓練的身影:爸爸(或哥哥)牽著 老三的小手走在前面,媽媽牽老么走在後頭,一人牽一個、一前一後散步,媽媽 會隨機叫著雙胞胎哥哥的名字,爸爸或哥哥再提醒雙胞胎老么:有沒有聽到媽媽 在叫你?並提醒他回頭找家人…,兄弟兩輪流做諸如此類的演練,可說是無時不 刻的教導,隨時隨地的訓練。孩子遇到困難的情境不能確切表達時,經常亂發脾 氣,無法處理所面臨的問題,甚至有自傷行為(在小學前,有很長一段時間老三 的額頭上總有一個因撞牆而腫大的傷口),面對此類問題,媽媽也都是絞盡腦汁、

用盡各種辦法,見招拆招、一再重覆、不斷的教、不斷的提醒,總是希望能讓兄 弟倆學習用適當的方法表達自己的需求。為了訓練溝通,也常藉由大哥二哥和爸 爸的協助演練對話,因為自閉症特有的固著行為以及鸚鵡式對話,在教導過程中 七手八腳忙亂的狀況真不是一個亂字可形容啊!(文A2)

在研究者手忙腳亂的教養過程中,因為當時混亂的教養情境,很難讓人有時 間思考該選擇哪個專家理論方法,但回想這些教養過程中,發現在七手八腳毫無

在研究者手忙腳亂的教養過程中,因為當時混亂的教養情境,很難讓人有時 間思考該選擇哪個專家理論方法,但回想這些教養過程中,發現在七手八腳毫無

在文檔中 自閉兒家長教養經驗之探討 (頁 81-12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