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學認知能力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數學認知能力

本部份先探討國內外教育學者對「數學能力」的看法,再回顧國內外教育學 者與大型評量測驗機構所提出之數學認知能力的理論。有關數學認知能力之理論,

了解 TIMSS(2003)、NAEP(2005)兩個大型評量測驗所界定之數學內容知識、

同時也提出 NCTM(2000)所界定之數學認知能力,以及國內的國中基本學力 測驗 BCTEST(2004)所界定之數學認知能力。以下針對上述大型評量測驗之及 相關教育單位對數學認知能力之定義進行回顧,分述如下:

壹、數學能力的定義

對「數學能力」的定義加以界定,到目前為止,尚無一個令所有人皆滿意之

「數學能力」之定義。游自達(2010)認為,早期較偏重於基本的計算能力的增 進與數學內容知識體系的建立。隨著數學學習目標與內涵的擴充,學生對問題的 覺察、解題策略的運用、邏輯推理能力提升、抽象思考的發展及培養逐漸受到關 注。數學學習開始重視生活化的「邏輯推理」、「判斷能力」、「創新能力及問題解 決能力」的培養。然而,多數研究者皆會同意將數學能力區分為普通的「學校的 數學能力」和「創造性的數學能力」。所謂「學校的數學能力」,是指學習且熟練 數學教材,並能獨立的應用這些學過的教材;而「創造性的數學能力」,則是指 獨立的創造具有社會價值結果之能力(Krutetskii,1976)。

國外心理學家對於數學能力之定義傾向於學校數學能力的觀點,並將其視為

視數學測驗或解數學問題之能力,然而,這樣的定義缺乏內容且不夠具體,一些 心 理 學 家 提 出 學 校 數 學 能 力 之 基 礎 應 包 含 心 理 學 上 的 基 本 特 質

(Krutetskii,1976)。

Rogers(1918)提出數學能力的兩個概念:重現的(reproductive)能力與原 創的(productive)能力。重現的能力是指有關記憶的功能,而原創的能力則是 指有關思考的功能(引自 Krutetskii,1976)。

Thorndike(1922)在其「算術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Arithmetic)一書 中,認為數學能力不應只定義為數字意義的理解,也不是語言教學的內容,而是 算術教學的一部份,在生活中解決數量問題的能力和解決教科書中問題的能力是 無法區分的(引自 Krutetskii,1976)。

Lee(1955)認為數學能力是清楚的了解數學關係的聯結,並能精確的思考 數學概念,因而數學能力是一種複雜的特質(complex quality),包含智力、記憶 力、興趣及意志(volitional)因素(引自 Krutetskii,1976)。

Wilson(1971)將數學能力界定為計算(Computation)、理解(Comprehension)、 應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而在分析的層次中包含了綜合(Synthesis)

與 評 鑑 ( Evaluation ) 的 運 作 , 並 應 用 於 美 國 數 學 能 力 縱 貫 研 究 (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Mathematical Abilities,簡稱 NLSMA)的測驗編製。

而國內學者對於數學能力之定義的看法,與目前九年一貫課程在數學領域中,

所強調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發展推理問題策略的能力(教育部,2003)相近。傾 向於學校數學能力的觀點,並將其視為數學測驗或解數學問題之能力。

謝秀宏(2005)認為數學能力是指關於數學對象的理性認識過程的思考能力。

廣義的說,包括應用數學工具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思考能力。

柳賢、李浩然(2006)以 數學能力的發展始於概念知識的理解與流暢的演算 技能,然後才是運用推 理解決數學問題,故學生的數學能力,可以從概念知識與 理解、技能的學習及解題能力三個面向來界定。

方欽鴻(2007)則是以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解決問題,也就是解決例

行性或非例行性問題的能力。

貳、數學認知能力的定義

數學教育工作者逐漸重視認知科學與數學教育的關聯,同時也積極以認知的 觀點進行數學學習和教學的探究(國科會數學整合小組,1996)。數學學習與教 學的認知研究逐漸蔚為風氣,同時也影響到數學的教學實務。對於數學教育和認 知科學的結合與發展,國內學者邱守榕 (1990) 亦指出,數學教育應結合認知科 學的研究,關注解題者之知識結構與思考過程。以下整理前述大型評量測驗之及 相關教育單位對數學認知能力的定義:

一、TIMSS 所界定之數學認知能力

TIMSS(2003)在數學認知能力方面是定義學生在數學內容之預期行為,主 要區分為四個認知能力,各認知能力下存在若干細目:

(一)知道事實與程序(knowing facts and procedures)

1.回憶(recall)

2.識別/辨識(recognize/identity)

3.計算(compute)

4.工具使用(use tools)

(二)使用概念(using concepts)

1.知道(know)

2.分類(classify)

3.表徵(represent)

4.形成公式(formulate)

5.區別(distinguish)

(三)解決例行性問題(solving routine problems)

1.選擇(select)

2.模式化(model)

3.解釋(interpret)

4.應用(apply)

5.證明/檢查(verify/check)

(四)推理(reasoning)

1.假設/推測/預測(hypothesize/conjecture/predict)

2.分析(analyze)

3.評估(evaluation)

4.一般化(generalize)

5.連結(connect)

6.綜合/整合(synthesize/integrate)

7.解決非例行問題(solve non-routine problems)

8.證明(justify/prove)

二、NAEP 所界定之數學認知能力

NAEP(2005) 將代表數學能力的五個內涵的標準( The Nation’s Report Card,2005f ) : 數 字 概 念 與 運 算 ( number properties and operations ) 、 測 量

(measurement)、幾何的概念(geometry)、資料分析與機率(data analysis and probability)、代數(algebra),於評量架構中區分為低階複雜、中等複雜以及 高階複雜的題型(low complexity,moderate complexity,and high complexity),試 圖與概念理解、知識建立與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分布結合。例如:低階複雜的題型 期待學生發揮記憶特性,中等複雜的題型認為學生應具備 連結特性之間的關係,

而高階複雜的題型可以反映學生在一個數學模式上分析、假設的能力(張鈿富,

2006;鄭蕙如,2006),以下介紹NAEP所界定數學能力:

(一)概念瞭解

1.提供學生可識別、標籤和產生概念的例子之證據 2.使用及轉換相關的模式、圖表、操作和變化的表現 3.識別和應用原理

4.知道和應用事實和定義

5.比較、對照和整合相關概念和原則

6.識別、解釋和應用記號、符號、術語以表現概念

(二)程序知識

1.正確的選擇與應用適合的程序

2.藉由具體的模式或象徵性的方法,檢驗、判斷程序的正確性 3.擴充或修正程序,以處理問題中原有的要素

(三)問題解決 1.問題的辨識與形成 2.決定資料的一致性 3.使用策略、資料、模式 4.產生、擴充與修正程序 5.在新情境使用推理

6.判斷解答的合理性與正確性 三、NCTM 所界定之數學認知能力

NCTM(2000)在數學認知能力方面,主要區分為四個認知能力,各認知能力 下存在若干細目:

(一)問題解決

1.由問題解決建立新的數學內容知識 2.解決數學和其他脈絡的問題

3.應用各種不同但合適的策略,以解決問題 4.監控和反應數學問題的解題過程

(二)推理與證明

1.辨識數學的基本理論與證明 2.形成和建議數學推測

3.發展與評估數學的論證與證明

4.選擇與使用各種推理形式和證明方法

(三)溝通

1.藉由溝通,組織與強化數學思維

2.能一致的、清楚的與同儕、老師及其他人溝通他們的數學思維 3.分析和評估他人的數學思維與策略

4.使用數學語言,以精確地表示數學概念

(四)連結

1.辨識和使用數學概念間的連結

2.了解如何形成數學概念內部連結和建立具一致性之整體概念 3.辨識與應用數學於一般日常生活情境

(五)表徵

1.創造與使用表徵,以組織、紀錄與溝通數學的概念 2.選擇應用轉換數學表徵,以解決問題

3.使用表徵,以模式化和解釋物理的、社會的與數學的現象 四、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所界定之數學認知能力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將數學認知能力界定為三大類,各類之下存在若干細目

(林世華,2004):

(一)概念理解

1.知道與記憶數學的知識與概念

2.用不同的表徵方式表示相關數學內容知識與概念 3.能舉例說明或分類區別相關的數學概念

4.解釋與理解數學相關概念或其交互關係(原理、原則、性質、定理)

(二)程序執行

1.選擇、執行正確的程序或方法

2.使用工具(電算機、圓規、尺、量角器、…)

3.製作、使用圖形或表格

4.檢驗、判斷程序的正確性

(三)解題與思考

1.將問題轉化成幾何圖形或數學式子 2.學的知識與技能的應用

3.解題過程(答案)之合理性或正確性的判斷 4.數學思維將問題一般化

5.命題真偽的證明

6.數學的模式與決策的評析 7.推論與猜想

在瞭解各研究機構對數學認知能力之定義後,研究者進行相關的比較,以瞭 解各研究機構所重視的數學認知能力,茲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BCTEST)所界 定之數學認知能力定義為比較的參照依據,詳見表 2-6:

表 2-6:數學認知能力比較表

國中基測 TIMSS NAEP NCTM

概念理解

瞭解與記憶數學的知識與概念

以不同的表徵方式表示相關內容知識與概念

能舉例說明或區分相關的概念 ×

解釋與理解相關概念或彼此交互關係

程序執行

選擇、執行正確的程序或方法

使用工具

繪製、運用圖形或表格

檢驗、判斷程序的正確性 × × ×

問題解決

將問題轉化成相關圖形或數學算式

數學的知識與技能的應用

解題過程之合理性或正確性的判斷

以數學思維將問題一般化 × ×

命題真偽的證明

數學的模式與決策的評析 × ×

推論與試探 ×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經由上表之比較發現,雖然對於 數學認知能力之定義各有不同,但主要可區 分為概念理解、程序知識及執行、及問題解決三大類,各類下又可細分若干項目:

概念理解能力主要著重於記憶、表徵、區別數學概念及其交互關係;程序知識與 執行主要著重於選擇及執行正確的程序或方法、工具使用、使用圖形及表格,其 中工具使用的這項能力,研究者認為很重要,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情境會與 數學有關,因此我們必須要教會學生正確的使用工具以執行某項任務;在問題解 決上主要著重於將問題轉化為幾何圖形或數學式子、並且能應用數學的知識與技 能、同時要能判斷過程或答案之正確性或合理性等。

概念理解能力主要著重於記憶、表徵、區別數學概念及其交互關係;程序知識與 執行主要著重於選擇及執行正確的程序或方法、工具使用、使用圖形及表格,其 中工具使用的這項能力,研究者認為很重要,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情境會與 數學有關,因此我們必須要教會學生正確的使用工具以執行某項任務;在問題解 決上主要著重於將問題轉化為幾何圖形或數學式子、並且能應用數學的知識與技 能、同時要能判斷過程或答案之正確性或合理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