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資料整理與分析是指對所蒐集的資料,進行系統化的分析過程,並對原始資

料賦予脈絡化的解釋。本研究之各類資料,在內容分析上著重量的呈現,亦即各 類試題在數學認知能力的分布情形;並以 2001 年至 2010 年之畢業生在校歷次段 考成績之平均分數與其第一次基測數學成績進行比較,探究兩者的關聯性。教師 的教學評量命題趨勢,如何受到基測試題的影響;由學生於段考和第一次基測數 學成績的表現的關聯性,檢視基測是否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有正面的提昇。

壹、內容分析

本研究使用題數分析,藉以瞭解各類試題在數學認知能力,即「概念理解」、

「程序執行」、「問題解決」三個向度分布的情形。首先,判讀試題,依其題幹與 選項描述之內容,以劃記方式將之歸類到數學認知能力的相關主類目,接著統計 在各次類目中出現的次數,以瞭解其分布情形。最後再進行試題結構形式的統計 分析。

基測與學校教學評量之試題特性,皆以前述兩大類目表呈現其分布情況,以 作為比較之依據。在進行比較時,研究者將學校教學評量的定期評量為一個整體,

而基測歷屆試題是另一個整體,因此分析結果將產生兩個類目表,即:基測試題 在「基測數學科試題認知能力分布類目表」,以及學校教學評量在「教學評量數 學段考試題認知能力分布類目表」。藉此量化資料,研究者得以進行分析,學校 教學評量與基測的試題在認知能力上是否趨向一致或者有所差異,據以分析學校 數學教師在定期評量的命題是否受到基測命題之影響。

貳、畢業生段考與基測成績分析

透過 Microsoft Excel for Windows 與 SPSS 電腦統計與資料處理軟體工具,將 2001 年至 2010 年之畢業生 1403 位,在校歷次段考成績之平均分數與其第一次基 測數學成績進行整理,剔除轉學生或未完整參加所有段考的畢業生後,比較分析 兩者的關聯性。檢視基測施行後,對學生的學習成效的轉變情形。

參、訪談內容分析

首先選擇訪談對象,以校內數學老師為限。先徵詢對方接受訪談的意願,對 於願意接受的訪談者,親送參與者訪談同意書(詳見附錄二)、受訪者基本資料 調查表(詳見附錄三)及訪談大綱(詳見附錄四)。說明研究目的與研究對象,

並說明研究進行的情況和資料處理的情形,再確定訪談之時間,訪談時間如表 3-6。訪談時,經徵詢受訪者同意後予以錄音,在訪談進行過程中,以開放的態 度取代主觀的解釋,避免預設立場,增進訪談的信任關係,表達自己對本研究的 看法,並詳實記錄情境脈絡,整理出逐字稿,請受訪者過目,避免誤解其原意。

最後將逐字稿整理出的內容記錄再請兩位老師過目確認,分別以 T1 和 T2 為代 號,進行訪談資料的分析歸類。本研究針對受訪者與訪談內容,均恪守保密的協 定。於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會向受訪者提出保證,絕對遵守保密的協定,在論 文中不會呈現人名及校名,以維護研究倫理。

表 3-6 訪談時間表

教師代號 擔任職務 訪談日期 訪談時間

T1 數學科召集人 2012.5.1 14:25~15:25 T2 數學科教學輔導教師 2012.5.2 14:25~15:25

肆、三角檢定

商請該校兩位數學領域教師,在研究過程中,協助審視研究的試題、學生成 績的蒐集是否完整無誤,並對試題內容分析的結果、畢業生校內數學段考平均分 數與基測量尺分數的相關性進行檢視,並請他們瀏覽校內兩位老師的訪談後的整 理資料,詢問他們對訪談的結果的看法,或是研究者所整理的結論,是否能反應 該校真實的情況,若有發現疏漏、謬誤的資料,或研究結果,立刻請參與研究的 兩位老師對試題的分析,再作文獻的蒐集,或是重新檢視試題的敘述,以求合理 分析結果。若是有關基測命題趨勢對校內教學評量的影響等訪談的觀點,亦請他

們提供意見,若有發現較大的差異,研究者會請受訪者再確認其看法和觀點,或 是針對問題與兩位參與研究教師討論,以求得較客觀可信的研究結果。

這兩位特別商請協助審視研究結果的教師,其中 A 教師是年資 25 年,擔任 過教學組長和教務主任;另一位 B 教師是年資 24 年,教育心理輔導四十學分班 結業,曾擔任註冊組長,專長是資料處理。兩位除教學經驗豐富,命題和審題工 作皆嫻熟,在希望國中服務均超過 20 年,經歷聯考到基測命題的轉變。兩位一 起協助各項研究結果的檢視,並提出具體看法,作為資料整理修正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