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人畫-以趙孟頫為探究中心

第二章 以書法的筆調融入之繪畫

第一節 文人畫-以趙孟頫為探究中心

一、趙孟頫生平與時空背景

  蒙古人推翻南宋政權,於一二七九年滅了南宋,建立元朝,並且廢除了五代 兩宋的畫院制度。蒙古人從馬上得的天下,便要用「馬」上治天下,他們認為畫 院沒有什麼用處,決定不再設立。4蒙古人在武力上、政治上征服了漢族,對於漢 文化採取極冷淡的態度,甚有強迫漢人接受,蒙古固有習俗的傾向。一二五四年,

出生於宋皇室之後的趙孟頫,在宋朝擔任一名小官,二十六歲時宋室覆亡。漢人 被蒙古人統治後在政治上的情勢,在《趙孟頫文學與藝術之研究》一文中,戴麗 珠寫到:

元蒙統一中國後,政治上給予漢人以極其殘酷與不平等之待遇,所謂「八娼 九儒十丐」,文人士大夫與妓女、乞丐同流,其中尤以南宋統治天下之漢人

(南人)社會地位最低。然而,元世祖乃一大有為之國君,既定天下,即注 意興修水利、發展生產、開展文化交流、創造蒙古文字,為求籠絡南人亦留 心漢文化,於至元二十三年(西元一二八六年)命程鉅夫至江南訪求遺逸,

趙孟頫居首選。5

3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8 年,146 頁。

4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 年,134 頁。

5 戴麗珠,《趙孟頫文學與藝術之研究》,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86 年,10 頁。

  如上所述,因為被忽必烈徵招入仕,造成後世對趙孟頫的節操頗有微詞。趙

2-1-1:趙孟頫

〈雙松平遠圖〉

無紀年 紙本墨筆 26.7 x 107.3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由此可見,趙孟頫明確表達推崇唐人、力追五代典範(以及北宋),而對「近 世」南宋人則不屑一顧,故有「宋人畫人物,不及唐人遠甚。予刻意學唐人,殆 欲盡去宋人筆墨」之評。雖然趙孟頫之書畫素養,來自早年家庭陶冶,但書畫上 的成就,卻是他以宋皇室之身二臣於元朝,在其矛盾極深的環境中達到之結果。

趙孟頫在書畫上的發展,應歸功於決定出仕北上大都,有機會看到不少古跡,眼 界大開,因而致力於古代傳統之復興與再生,以及趙孟頫文化理想的理念,能集 大成。關於趙孟頫南北往來的收穫,單國霖說到:

在趙孟頫父親趙蘭坡的收藏中,山水畫古跡兼有董巨和李郭兩派的作品,如 董源《溪岸圖》、范寬《雪山圖》、郭熙《溪山圖》、李唐《長夏江寺圖》等。

趙孟頫三十三歲時北上大都,有機會觀摩更多的唐宋名跡。他在元貞元年(公 元一二九五年)從燕地回歸南方,在收集的古畫中,就包括王維《山水》小 本、李成《讀碑圖》、董源《河伯娶婦圖》(近有學者考證現存《瀟湘圖》

即是其中的一部分)、王詵《連山絕壑圖》等。他宦遊北方長達十年,自然 受到北方士大夫畫風的感染,其師古的範圍也由唐宋轉向對李郭和董巨風格 的追宗( 蹤 ),並進行融合各派技法的積極探索。9

  由上可知,出仕後,趙孟頫見到許多唐宋古畫跡。此外,在故鄉吳興賞玩過 江南景色,又宦遊北方也賞心悅目北方山水。以上原因,提升趙孟頫的書畫境界,

又閳明其創作之淵源。關於趙孟頫之繪畫力求表現唐、五代畫風,石守謙於趙孟 頫〈鵲華秋色圖〉(圖2-1-2)一文中分析得極清楚:

此山水雖有實景依據,但重點又在於以其筆法作古意的探求。其風格一反南

9 單國霖,〈元代繪畫序論〉,《中國美術分類全集 中國繪畫全集 第 7 卷 元 1》,杭州:浙江人 民美術出版社,1999 年,10 頁。

宋精于捕捉山水浪漫詩情的水墨描繪作法,而改以唐代簡樸構圖、五代董源 的平淡形象為基模,而用其出自中鋒、圓轉綿長而有起伏,可謂與楷書運筆 相通的用筆來予以詮釋。在其筆法的詮釋下,原本古拙的形象佈陳,產生了 因線條交錯而得的律動,乾筆淡墨也滋生一種平淡和暢的韻致。齊地山水與 古代典範兩者都因此而得到全新的內涵與表現。10

2-1-2: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

1295 紙本設色 29 x 605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從這一段可以了解,趙孟頫斷然略過南宋,透過復興唐代技法與五代格調,

追求推陳出新的再生,其作品親自示範「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

這項復古主張。另外,又可以了解,趙孟頫的筆法已相當磊逸。引文中,「與楷 書運筆相通的用筆來予以詮釋」可以看出,趙孟頫重視線條,表現書法與繪畫繁 密結合之精神。陳振濂說:「《鵲華秋色圖》的點線勾皴,已經具有相當明顯的 文人意趣」11。在分析趙孟頫筆法的部分,陳振濂寫到:

首先,與五代宋初的山水畫第一代大家相比,趙孟頫的乾筆勾勒既不同於董 源的溼筆,又不同於米芾的點厾;既不同於燕文貴、郭熙等人的巨幛大墨,

又不如馬遠、夏珪的險仄與倚側;即使是與他同時代的高克恭相比,我們也 看到了高氏的明暗皴染之妙而趙氏卻饒有單線勾勒之趣。趙孟頫是典型的文 人氣度,文人畫的線條他重視,線條的乾筆皴擦以見筆鋒筆速的多變,又使 他足以顯示卓越的書法功底,巨嶂大屏有悖於文人雅趣,險峻逼仄又難見風 度與胸襟。12

  由上述內容可以了解,〈鵲華秋色圖〉的筆法並不同於宋人山水,用漸層暈

10 石守謙,〈衝突與交融:蒙元多族士人圈中的書畫藝術〉,《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化 與藝術》,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 年,頁 204。

11 陳振濂,《中國書畫篆刻品鑒》,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1 年,492 頁。

12 陳振濂,《中國書畫篆刻品鑒》,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1 年,492 頁。

染及皴法來描繪輪廓,也不像趙孟頫早期如〈幼輿丘壑〉(圖2-1-3)一般,復古 畫風中的勾勒填彩。在〈鵲華秋色圖〉上雖然力求唐五代畫風,斷然略過南宋,

堅決回復唐代的標記,但是趙孟頫透過書畫融合的方式,在描繪上加入了書法的 概念,山石樹木的用筆脫離物象。趙孟頫重視筆法的表現,突破古法進而建立自 法。關於此點,單國霖提到:

此圖另外一特色,是加強筆法的表現,源自董源的披麻皴運用得更為柔婉瀟 灑,樹木的勾葉點葉形態多姿,且帶有規則化的裝飾意味。圖上少用水墨渲 染,通過綫條的疏密、濃淡、乾濕的有序組織,造成前後的空間層次。在這 裡。筆法的造型作用和表達磊逸情調的美感意義被明顯地體現出來,故而董 其昌在卷後贊嘆道:「吳興此圖,兼右丞北宛( 苑 ) 兩家法,有唐人之致去 其纖,有北宋之雄去其獷。」13

2-1-3:趙孟頫

〈幼輿丘壡圖〉

無紀年 絹本設色 27 x 116.8cm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由此可見,趙孟頫當時四十二歲,已呈現出既不同於宋代,也不同於唐代的 風貌特色,而更多五代董源的影響,元貞元年(一二九五年) 趙孟頫畫的〈鵲華 秋色圖〉是中年求變的創作宗旨。〈鵲華秋色圖〉據趙孟頫自題,是寫山東齊洲 境內的鵲山與華不注山。趙孟頫自山東濟南離職後返鄉為其舊友周密所作。另外,

趙孟頫的行書〈書趵突泉詩〉(圖2-1-4)詩中詠贊濟南名泉趵突泉14,詩後附記 老友周密為濟南人,特寫此卷相贈。因此也可推測此卷成於元貞元年濟南歸來之 際。15趙孟頫中年求變過程的〈鵲華秋色圖〉與其圖同一年,當時趙孟頫的書法 之功,是以文人畫的角度而言,不可忽略的一件事。關於此點,王競雄寫到:

13 單國霖,〈元代繪畫序論〉,《中國美術分類全集 中國繪畫全集 第 7 卷 元 1》,杭州:浙江人 民美術出版社,1999 年,10-11 頁。

14 ( 元 ) 趙孟頫,《松雪齋文集》,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5 年。

15 王競雄,〈元 趙孟頫 書趵突泉詩〉,《精彩一百 國寶總動員》,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1 年,228 頁。

趙孟頫書法上的造詣原非一朝一夕之功,早於少年時期學寫宋高宗書法,而 後致力智永〈千文〉、〈蘭亭序〉等名蹟,領悟到晉唐古法終不可失。掌握 方向之後,先天的秉賦濟以後天持續鍛鍊,進一步帶動元人浸潤晉唐書法傳 統。〈書趵突泉詩〉正如同這段蛻化過程中一個據點,倘若和趙孟頫五十、

六十以後書作同觀,當可瞭然其一生精進不已未嘗鬆懈。16

2-1-4:趙孟頫

〈書趵突泉詩〉

1295 紙本墨書 33.1 x 83.3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書法與繪畫在文人畫的文化脈絡之下,緊密結合而不可分離。為了進一步了 解趙孟頫繪畫作品中的筆法如何展開來,趙孟頫書法之探源再詳論如下。

二、趙孟頫書法之探源

  書畫兼擅的畫家所在多有,但是書畫造詣皆極致者,趙孟頫當為古今一人。

在繪畫上趙孟頫主張復古,在書法上也是如此。

  略看先於趙孟頫之前的中國書法歷史脈絡,以王羲之為典型,王羲之第七世 孫智永繼承家法,自唐顏真卿變之,突破王羲之的典型,至宋蘇軾、黃庭堅、米 芾,多以意為之,不拘泥於規矩法度,盡變王氏家法,以致王氏家法不為人所重。

宋高宗雖然有以回歸魏晉書法而變革的思想,但是南宋為時代所限,未得拓展。17

16 王競雄,〈元 趙孟頫 書趵突泉詩〉,《精彩一百 國寶總動員》,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1 年,228 頁。

17 黃惇,《中國書法史 ‧ 元明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年,頁 6。

元初趙孟頫再提倡王羲之之典型,使元代初期的書風產生了重大的轉變。然則有

此對典範的再生與復與,奠立他自我的書史地位。21

  引文中,趙孟頫北上大都是指至大三年(一三一○年) 受仁宗之命,離江 南赴大都。一再臨寫的〈蘭亭序〉就是赴京途中,得獨孤長老所贈的〈定武蘭亭 序〉。至大三年(一三一○年) ,趙孟頫五十七歲時謹慎寫出〈蘭亭十三跋〉(圖 2-1-5),此書筆法充滿對於王羲之的崇敬,寫跋內容十分豐富,據此內容可知趙 孟頫的平生書觀。關於趙孟頫〈蘭亭十三跋〉,中田勇次郎提到:

  引文中,趙孟頫北上大都是指至大三年(一三一○年) 受仁宗之命,離江 南赴大都。一再臨寫的〈蘭亭序〉就是赴京途中,得獨孤長老所贈的〈定武蘭亭 序〉。至大三年(一三一○年) ,趙孟頫五十七歲時謹慎寫出〈蘭亭十三跋〉(圖 2-1-5),此書筆法充滿對於王羲之的崇敬,寫跋內容十分豐富,據此內容可知趙 孟頫的平生書觀。關於趙孟頫〈蘭亭十三跋〉,中田勇次郎提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