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金石畫派-以吳昌碩為探究中心

第二章 以書法的筆調融入之繪畫

第三節 金石畫派-以吳昌碩為探究中心

  同年間,吳昌碩異軍突起,鎔冶詩文、篆刻、書畫於一爐,終於在藝術上取

實踐之精華,與時代的早晚有關。元代在書法史上還是以「帖學」為主,晉朝以

  為了進一步闡明吳昌碩繪畫作品中的筆法如何展開來,在此有個好的關鍵,

  於此科入泮。隔年,昌碩二十三歲,從鄉里先輩施旭臣學習詩和書法;數年

  從這一段敘述可以了解,吳昌碩與許多藝界名人,建立深厚不移之友誼。光

來所能臨到的,就是明拓,和阮元摹刻的拓本。

寫到:

  從這段話可以了解,吳昌碩在書畫之間的創作關係密不可分。如前所述,雖

前人窠臼的吳昌碩繼續深造,結了碩果長成了大樹,成為近現代畫壇的巨匠。對

  根據,丁羲元(吳昌碩年表〉,四十八歲 (一八九一年)時,吳常去任家 談畫理,任伯年示昌碩作畫「不妨以篆籀寫花,草書作幹,變化貫通,不難其 奧訣也。」119吳昌碩四十九歲 (一八九二年) 所作〈雪景山水〉(圖 2-3-5)與 五十三歲 (一八九六年)作〈桃石〉(圖 2-3-6),其兩幅作品題款上可見,以 篆書入畫的意圖。

2-3-5:吳昌碩

〈雪景山水〉

1892 紙本水墨 126 x 55 cm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藏畫

2-3-6:吳昌碩

〈桃石圖〉

1896 紙本水墨色設 102 x 41.8 cm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藏

119 引自,丁羲元,〈吳昌碩年表〉,《中國近代名家畫集 吳昌碩》,台北市:錦繡企業、新地 平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年。

  此外,在〈吳昌碩的繪畫藝術〉此文章中,對於「五十始學畫」,則有了另

加入散盤恣肆縱橫、天真爛漫之趣,完全脫去《石鼓》外形,但又很明顯。」123 (圖 2-3-8)(圖 2-3-9) 。

2-3-7:吳昌碩

〈集石鼓文對聯〉

1885 紙本墨書 尺寸不詳

2-3-8:吳昌碩

〈臨石鼓文幅〉

1919 紙本墨書 尺寸不詳

2-3-9:吳昌碩

〈臨石鼓文幅〉

1926 紙本墨書 尺寸不詳

  筆者認為,臨摹的訓練使自己直接插入技巧深處,同時也成爲創立個人風 格的有力條件。吳昌碩是透過臨摹〈石鼓文〉作為一種繪畫風格轉換的契機。

五十四歲(一八九七年)所作〈幽蘭頑石圖〉(圖2-3-10)與七十四歲(一九一七 年)作之〈楚騷遺意圖軸〉(圖2-3-11)題跋曰:「臨撫石鼓琅邪筆,戲為幽蘭 一寫真。中有離騷千古意,不須攜去賽錢神。」於此以可見其畫是從篆書演變而 出。

123 慶旭,《書法經典 100 名帖 從溯源到賞析,從臨摹到創作》,新北市:野人文化出版,2012 年,

頁85。

2-3-10:吳昌碩

〈幽蘭頑石圖〉

1897 紙本水墨 126.2 x 33.3cm

2-3-11:吳昌碩

〈楚騷遺意圖軸〉

1917 紙本水墨 130.5 x 65.5 cm 西泠印社藏

  又七十一歲(一九一四年)作〈歲寒三友〉(圖2-3-12)題跋云:「以作篆 之法作畫,別有風趣。在古人不知誰是,在今人亦不知誰非。識者已領吾無多 言。」其對以篆書入畫為能獨立成家的心情溢於言表。另外,七十五歲(一九一八 年)的一幅〈梅花圖〉(圖2-3-13)中題到:「執竵扁法作畫,有如是蒼渾之趣。」

2-3-12:吳昌碩

〈歲寒三友圖〉

1914 紙本水墨 137 x 65 cm

2-3-13:吳昌碩

〈梅花圖〉

1918 紙本水墨 131 x 33 cm

  對於吳昌碩繪畫的風格,郎紹君說:「“蒼茫古厚"四字,用以概括他的書 風與畫風均十分相宜。」124 潘天壽也說過:「昌碩先生在繪畫方面,也全運用他 篆書的用筆到畫面上來,蒼茫古厚,不可一世。吳昌碩先生自己,也以為用鐘鼎

124 郎紹君,〈序〉,《吳昌碩畫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年。

篆籀之筆入畫,是他的特點。」125 由此可知,吳昌碩早年、中年、晚年的不斷變

  吳昌碩起家於書法篆刻,書法脫胎於石鼓文,用筆古厚,一變前人成法。至 於繪畫,以篆書的筆調入畫,其畫蒼茫古厚。吳昌碩首先是傑出的篆刻、書法家,

同時也是繪畫大家,其成就來自於篆書。對於吳昌碩寫篆,郎紹君說到:

  所謂“畫與篆法可合併",並不意味著畫中筆線形似於書篆筆線。人們常說   吳昌碩喜畫藤科植物如藤蘿、葡萄、葫蘆等,其筆如絞龍起舞,與篆書如出   一轍。其實這還是表面的附比。單以線形比似,二者並不相近。其真相近處,

  不再形而在神,不再態而在力。它們是內在意態的相通相近。昌碩先生寫篆   是一鼓作氣,在寫字的時間過程中展開筆線,字與字、行與行、結體與結體   之間氣脈相連,神意貫通,如音樂旋律、節奏的運用,或高或低、或強或弱、

  或勃然轟鳴或逶迤曲折,總有一般誠於中而形於外的精神力量在,所謂"渴   驥奔泉"之勢。127

2-3-15:吳昌碩

〈壽〉

1926 紙本墨書 103 x 37 cm

2-3-16:吳昌碩

〈紫藤圖軸〉

1926 紙本水墨色設 106 x 35 cm 壽崇德藏版社藏畫 127 郎紹君,〈序〉,《吳昌碩畫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年。

〈壽〉(圖2-3-15) 與有題款:「以作篆之法作畫,略有斒駁之趣。」之〈紫藤 圖〉(圖2-3-16),此兩幅書與畫,是吳昌碩八十三歲(一九二六年)。是他逝 去的前一年之作。看吳昌碩的紫藤亦如此,老筆縱橫,曲折隨心,正與其篆書相 仿佛。吳昌碩書畫是,真見老精神不衰,令人覽之神旺。

  透過以上針對吳昌碩「以書法的筆調融入之繪畫」的探討,可以了解其文化 背景與脈絡。畢竟吳昌碩的時代、文化與書畫家自身觀念,已經完全不同於元代,

如何從金石中所能領受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趣,又如何在掌握其中取經再開了一代 新風,如何將篆書與繪畫湊泊而成,相得益彰,並呈現自己的新觀點,這其中從 領悟到步入新境界,此過程之步驟並不快速,慢工出巧匠。吳昌碩留下來的「以 書法的筆調融入之繪畫」其思想與路經,是值得學習和借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