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為達成前章所述研究目的,本章分為二小節,回顧與本研究相關的理 論與實證文獻。本章將依序介紹「凱因斯《一般理論》形成的背景」及「美 國 1930 年代重大財政政策」文獻,並綜合上述文獻歸納整理略作評論,

以憑後續之探討及分析。

第 2.1 節 凱因斯《一般理論》形成的背景文獻

有關凱因斯《一般理論》形成的背景文獻,將分成如下 4 節分段說明:

2.1.1 凱因斯成長背景及求學經過

莊安琪等(2006)敘述凱因斯成長背景及求學經過如下:凱因斯生於 1883 年 6 月 5 日,死於 1946 年 4 月 21 日,享年 63 歲。他是長子,尚有 弟妹各 1 人,凱因斯的父親是劍橋大學彭布羅克學院院士,在劍橋大學任 教達 20 餘年,著有《形式邏輯》(Formal Logic)、《政治經濟學的範圍與 方法》(The Scope and Method of Political Economy)兩本書。他的母親早 年也就讀於劍橋大學,曾任劍橋市的參議員和劍橋市的市長。這是確立了 凱因斯未來成長的環境。

他在 4 歲半時即能提出利息的觀念了,1892 年進入當地著名小學,這 是凱因斯接受正式教育的開始,1897 年就讀英國最知名的貴族學校-伊頓 公學,伊頓公學允許較有人情味、較不壓抑的校風,並認為啟發性靈和情 感遠比著重身體的發展更加重要,加上伊頓獨一無二的導師制度,所以能 培養出獨立思考的學生,並和志同道合的同學在有益學習的環境中朝夕相 處,讓他的智慧開花結果,使得他在伊頓的表現非常傑出,生活也很快樂。

父母親則是培養他知性的價值觀,所以不論在家、在伊頓或後來在劍橋,

他週遭的環境都只有促進他的心智發展更臻成熟。

1902 年獲得獎學金,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在劍 橋經歷到哲學、美學和情感上的覺醒,改變了他的價值觀。自大學時代起,

除了社會責任外,還有處理文明生活與個人快樂的價值問題,均是在劍橋 時期培養完備的,所以他的價值觀的轉變,國王學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這是他一生發展最重要的階段。

吳永猛(1994)敘述凱因斯生平如下:1905 年任劍橋大學皇家學院同 學會主席,因論文傑出被師長馬夏爾賞識,畢業前半年開始讀經濟學,

1906 年文官考試以第二名高中,即被派到印度服務。

1908 年回劍橋大學任研究員,擔任講師主講貨幣有關課程。1909 年 得到劍橋大學院士,以「指數論」(The Method of Index Numbers)獲得亞 當斯密獎,1911 年主編《經濟月刊》,1913-1914 年任印度金融貨幣委員會 委員,1915 年任英國財政部金融工作,1918 年任司長,1919 年以英國財 政部首席代表參加巴黎和會,1925 年與俄國芭蕾舞者羅波科女士(Lydia Lopokova)結婚。1930 年任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1940 年任財政部顧問,

1941 年任英格蘭銀行理事,1942 年受封爵位,1943 年提出「國際清算同 盟計劃」(Proposal for an International Clearing Union),1944 年以英國首席 代表出席聯合國通貨會議,在 Bretton Wood 開會,1946 年 2 月出席國際 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並任理事主席,於同年 4 月 21 日心臟病逝世。

蔡伸章(1983)對凱因斯的描述:凱因斯是一個傳統主義者,很喜歡 追溯他家族的光輝歷史,但是傳承的平常才份是無法表白這個出眾的孩子 的成就的,只有半打的才俊之士結合在一起,才足以造就一個凱因斯。

孩提時候是受維多利亞式的教養,在 4 歲半時已開始思索利息的經濟 意義,6 歲時已在想著他的腦子是如何運作的,7 歲時他父親已感覺出他 是個「十分有趣的伴侶」。14 歲獲得獎學金前往伊頓中學(Eton)就讀,

他在伊頓中學表現極為出色。後來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表現亦極為成 功,馬歇爾希望他當一個專業性的經濟學家;庇古教授每星期請他吃一次

早餐,吳爾芙5與史特拉屈6皆特別召見過他,甚至成為布倫斯柏雷圈內核 心份子。

歐陽正宅(1983)對凱因斯的描述:1890 年英國經濟學會(British Economic Association)成立,他的父親是這一學會理事會最早的成員,1891 年 3 月有名的 Economic Journal 開始發行,以後凱因斯曾任這一刊物的助 編和主編達 33 年。

凱因斯的母親是一位具有仁慈性格的人,這對幼年時期凱因斯的感 染,比抽象的社會哲學家要多些,從她母親的生活裡,他看到變革中劍橋 精神對受苦惱的人們的慰藉。家居喜歡高聲誦讀,凱因斯為弟妹唸小詩,

父親喜歡舞台劇,也為他們讀狄更生,這一特徵傳給了凱因斯,凱因斯的 童年,就是在這一生動而有目的的地方和家庭渡過的。

2.1.2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財政部的工作

莊安琪等(2006)敘述凱因斯參與財政部工作情形如下:1906 年展開 公職生涯,在印度部擔任初級辦事員,這是國務院中數一數二的部門,他 認為英國政權應該保護窮人免受剝削,為國家帶來司法與實質的進步,並 賦予國家健全的財政制度,所以他總是以政府的觀點來看印度。

他接到財政部官員布雷克特(Basil Blackett)的信,希望碰面討論幾 家股份銀行發生的問題,接下來很快便成為最受倚重的智囊。戰爭因素使 凱因斯從工作中學習到如何把資源分配到軍事作戰,但是凱因斯最擔心的 是通貨膨脹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及其對英鎊兌美元匯率的衝擊。他在為財 政大臣準備的報告中指出:貨幣供給額增加,透過消費傾向的差異,會造 成國際收支惡化。1915 年 8 月英國爆發匯率危機,英鎊匯價節節下滑,戰 局的演變使財政問題與戰略問題糾纏在一起。

5 連納德•吳爾芙(Leonard Woolf),20 世紀初英國散文家、小說家兼文評家。

6 史特拉屈(Giles Lytton Strachey,1880~1932),英國傳記文學大家,其主要著作有『維 多利亞女王』及『傑出的維多利亞時代人』等。

1916 年美國總統威爾遜特使豪斯上校走訪交戰國,呼籲大家舉行和平 會談。凱因斯亦期待一場沒有勝利的和平。

施建生(2006)敘述凱因斯參與財政部工作情形如下:1914 年第一次 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凱因斯奉財政部徵召前往倫敦,從此凱因斯對英國戰 時經濟的措施開始注意,並在《經濟學報》發表文章批評,1915 年艾斯癸 士(Asquith)成立聯合內閣,麥肯納接任財相職務,凱因斯被派到第一司 工作,該司主管金融業務,凱因斯就這樣參與戰時經濟的事宜。

蔡伸章(1983)對凱因斯參與財政部工作的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也 使布倫斯柏雷圈引起小波瀾,凱因斯奉詔至財政部,從事英國的海外財務 工作,不久他就成為財政部的關鍵性角色。他的傳記作者及經濟學家同仁 羅伊•哈洛德(Roy Harrod)曾寫到過,任何判斷力成熟的人都承認,凱 因斯對贏得大戰的貢獻,遠超過其他公職人員。

2.1.3 凱因斯革命-戰前擁抱貨幣數量學說

莊安琪等(2006)敘述凱因斯革命過程如下:凱因斯革命的歷史,主 要是凱因斯跳脫貨幣數量學說的故事。凱因斯經濟領域的正式訓練,僅限 於接受馬歇爾的指導,1906 年聽過馬歇爾的貨幣課,但是他對經濟學的興 趣,主要是從他在或然率方面的研究延伸過來的。其投入經濟學專業的里 程碑,是在 1911 年擔任《經濟期刊》編輯,充分展現其出色且有創意的編 輯能力。

1909 年針對劍橋經濟系大學男生創辦了政經俱樂部,由於採用特有的 討論學會,使得該俱樂部成為劍橋經濟系最負盛名的組織,他對學生很親 切,會誘發他們的想像力,而非壓抑他們的思想。這時期的學生中,有許 多都成為他的朋友或是同事,例如韓德森(Hubert Henderson)、雷文頓

(Frederick Lavington)、華德(Dudley Ward)、哈德曼(Freddie Hardman)、

羅斯(Archibald Rose)等人,在形成凱因斯革命中扮演重要的地位。

1913 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印度的貨幣與財政》(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立即被政府延聘為印度金融與通貨委員會的委員,在第一次世 界大戰前凱因斯在劍橋仍以忠實的信徒熱情闡釋貨幣數量學說。其所繼承 的貨幣數量學說,是馬歇爾早在 1871 年完成的「現金餘額」 (cash balances)

版。

施建生(2006)敘述凱因斯革命過程如下:1930 年完成《貨幣論》,

深感不足,想要另寫一冊加以闡明,到了 1932 年凱因斯在劍橋所開的課 程即從「純粹的貨幣理論」改為「貨幣的生產理論」,他的研究態度轉變 了,將整個社會生產總量的變動作為研究的對象,探討將貨幣與其他變數 整合為一的新構想,於是凱因斯的革命開始了。

吳永猛(1994)描述凱因斯革命如下:凱因斯的著作良多,其重要而 有創見者諸如:1913 年《印度的通貨與金融》,主張將印度的貨幣與英國 的貨幣連繫在一起。1919 年《和平的經濟後果》,批評巴黎和會凡爾賽條 約,對德國賠償案。1921 年《或然率論》。1922 年《條約的修正》,對德 國賠償問題加以討論。1923 年《貨幣改革論》,反對恢復金本位制度,認 為金本位制對企業家階級與勞動家階級沒利益,主張管理通貨制度。1925 年《Churchill 的經濟後果》,批評當時財政部長 Churchill 恢復金本位,以 致景氣衰迷,政策不當。

1930 年《貨幣論》,對消費的物價水準,消費財與投資財合計對社會 全體的物價水準之變化,列出基本方程式。對緊縮預算之批評,提出不景 氣政策,赤字預算對公共投資政策的提案。1936 年《就業、利息與貨幣的 一般理論》,對新古典學派完全就業理論加以批評。提出不充分就業的政 策,並就英國功利主義哲學、利息下降對投資的關係,以及有效需求加以 分析。這一反往昔學說的見解,成為凱因斯革命(Keynesian revolution)

的旋風。

雖然《貨幣論》的分析極為精闢,但是凱因斯在執筆不久之後,便將 它撕掉。因為儲蓄與投資的拉鋸理論並沒有觸及一個中心點,它並沒有說 明一個經濟何以會長期處於低迷狀態。

凱因斯「為了瞭解我自己的心態」,他在 1935 年寫信給蕭伯納說—他

凱因斯「為了瞭解我自己的心態」,他在 1935 年寫信給蕭伯納說—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