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凱因斯對1930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凱因斯對1930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6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第十屆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黃明聖 博士. 凱 因 斯對 1930 年 代 美國財 政 政策 的影 響 The Effects of J. M. Keynes on U.S. Fiscal Policy in 1930s. 研究生:蔡璧霙.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2)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謝. 誌. 回顧在政治大學行管碩兩年的期間,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課堂導讀及學 期報告,對於知識的汲取及思維的啟迪均有豐碩的收穫;班導師黃明聖教 授為了增加同學們的交流,舉辦了樟山寺爬山聚餐活動,更建立了老師與 同學之間的情誼。 然而這ㄧ切的過程與結果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本論文的完成,首 先要感謝指導教授黃明聖博士的勉勵指正,在撰寫過程中,恩師總是不厭 其煩的詳加指導,雖是嚴厲但又不時的鼓勵打氣,才能持續奮力向前,不 斷突破讓凱因斯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終致完成。除了知識學問的傳授 之外,恩師謙厚的待人處世、亦師亦友的提攜照顧均令人永誌難忘。承蒙 蘇建榮博士與陳香梅博士擔任口試委員,鉅細靡遺的審閱與指導,使論文 更臻完備,特此致謝。 此次進修要感恩法王上師-「巴登洛德法王」的加持與鼓勵,感謝張 春賢師兄、王永勝學長、鄭美柔師姐、陳銀師姐等好友的共同參與及協助, 感謝王淑惠、楊騏聿、賴月娥、賴玫珪等好友的鼓勵,感謝臺北縣政府稅 捐稽徵處三重分處房屋稅股同仁的體諒,令個人無後顧之憂,特予致謝。 最後,除了感謝春賢師兄對個人進修期間疏於照顧兒子充分體諒外, 最感謝我的長官蕭吉田主任的支持及愛護,否則個人將無法順利完成學 業,謹將此份喜悅與榮耀獻給我最親愛的好友及家人。 蔡璧霙. 謹誌. 2010 年 6 月于台北. I.

(3)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論文題目: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校所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畢業時間:2010 年 6 月 研究生姓名:蔡璧霙. 指導教授:黃明聖博士. 論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之研究。 2008 年是全球經濟史上的災難年,金融海嘯衝擊世界各國,鑒於近年來美 國及新興經濟體,以及許多歐洲國家都強調政府干預,並運用財政手段刺 激經濟,使得曾經沉寂一時的凱因斯主義,又告復活。他的「乘數理論」 展示了財政政策的有效性,也鋪陳了「赤字支出」可以補充私部門有效需 求的不足,並作為一種就業政策。 凱因斯畢生嘗試建立一套超越古典理論的一般理論,強調政府支出的 意義,並藉以發展成穩定總體景氣波動的政策工具。其財政政策作為穩定 政策的建議,在全球各地市場取向的經濟體中普遍被實施。凱因斯的《一 般理論》提供了「一個充分就業是例外,而失業的存在是常態」的經濟分 析。認為除非刺激需求,否則經濟就不可能增長,進而不可能達到充分就 業。所以建議政府要經常干預市場,特別是在景氣衰退時,更要採用赤字 預算和靈活的財政政策。美國羅斯福 ( Franklin D. Roosevelt ) 總統著名的 新政(New Deal),與凱因斯的《一般理論》主張不謀而合,值得詳加探 討。凱因斯曾被美國《時代》週刊推崇為 20 世紀最重要的人物之ㄧ,以 他的思想為中心的凱因斯學派,更成為全球各國財政部長採用最多的主 張。 本研究主要是運用文獻探討以及個案分析法,第一、探討凱因斯《一 般理論》形成的背景如何。第二、探討凱因斯理論如何影響美國 1930 年 代的財政政策。了解凱因斯對羅斯福新政影響雖微,但《一般理論》對美 國經濟學界則影響極大。 【關鍵字】凱因斯 一般理論 乘數理論 羅斯福新政 II.

(4)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目. 次. 論文摘要:--------------------------------------------------------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 1.1 節 研究動機------------------------------------------------- 1 第 1.2 節 研究目的------------------------------------------------- 4 第 1.3 節 研究方法------------------------------------------------- 6 第 1.4 節 論文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8 第 2.1 節 凱因斯《一般理論》形成的背景文獻 ------------ 8 第 2.2 節 美國 1930 年代重大財政政策文獻 ----------------14. 第三章 凱因斯《一般理論》形成的背景進一步分析 -- 24 第 3.1 節 凱因斯成長背景進一步分析 -----------------------24 第 3.2 節 大時代環境的變遷------------------------------------32. 第四章 美國的財政政策個案-羅斯福新政分析 -------- 40 第 4.1 節 新政的由來---------------------------------------------40 第 4.2 節 凱因斯與羅斯福新政的關聯 -----------------------50 第 4.3 節 美國的反響---------------------------------------------56. 第五章 結 論 --------------------------------------------------58 參考文獻---------------------------------------------------------- 61. III.

(5)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圖 次 圖 1 研究流程圖 ............................................................... 7. IV.

(6)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第一章 緒論. 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經濟學 者,更是一位成功的投機家,在經濟學界可說是相當罕見,且影響很多層 面,尤其是在經濟理論與經濟發展這兩個領域。他的「乘數理論」展示了 財政政策的有效性,也鋪陳了「赤字支出」可以補充私部門有效需求的不 足,並作為一種就業政策。 凱因斯畢生嘗試建立一套超越古典理論的一般理論,強調政府支出的 意義,並藉以發展成穩定總體景氣波動的政策工具。其財政政策作為穩定 政策的建議,在全球各地市場取向的經濟體中普遍被實施。 英國亞當斯密的著名主張「看不見的手」,強調尊重「市場機能」 ,排 除任何人為的干預,讓市場中的供需自然達到均衡的價格與數量,以達充 分就業與創造人類福祉。但在 1929 至 1933 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農業生 產不足、股市大崩盤、高失業率,徹底摧毀了「看不見的手」的神話。美 國亦爆發了極其嚴重的長達 4 年的經濟危機,而凱因斯的《一般理論》則 提供了「一個充分就業是例外,而失業的存在是常態」的經濟分析。認為 除非刺激需求,否則經濟就不可能增長,進而不可能達到充分就業。所以 建議政府要經常干預市場,特別是在景氣衰退時,更要採用赤字預算和靈 活的財政政策。美國羅斯福 ( Franklin D. Roosevelt ) 總統著名的新政(New Deal) ,可說是凱因斯主義的一大勝利。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凱因斯的經濟理論對美國 1930 年代財政政策的影 響,本章涵蓋二部分:一、研究動機,二、研究目的。. 第 1.1 節 研究動機. 根據謝明明(2009)所述,近日包括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新興經濟體, 1.

(7)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以及許多歐洲國家都強調政府干預,並運用財政手段刺激經濟,使得曾經 沉寂一時的凱因斯主義,又告復活。巧的是,2008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也 頒給凱因斯的信徒、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及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保羅·克魯 曼,而有人說他「比凱因斯還凱因斯」。凱因斯理論是否是當前全球金融 大海嘯的救命方舟,雖還需時代驗證,但在這亂世,的確需要執政的當權 者展現膽識與魄力。1 由於以下 3 點因素促使筆者積極研究主題,並予以廣泛蒐集資料: 第一、世界性金融大海嘯,全球深受影響。2008 年 9 月 15 日,身為 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全美第一大房貸證券承銷商的雷曼兄弟,其衍生性 金融商品發行全球,終因次貸危機造成的負債不支聲請破產保護;在雷曼 兄弟宣佈倒閉、美林證券被併及 AIG 保險向 Fed2求助後,華爾街世界金融 中心版圖一夕崩解,所造成的骨牌效應是全球金融危機不斷蔓延,從美洲 到亞州,從金融業到民生產業,在整體經濟市場的環環相扣下,其影響是 全球性的,使得許多國家深陷其中,影響之劇烈,衝擊之深廣不容小覷, 這場由大西洋西岸所引起的金融風暴愈演愈烈,台灣也無法置身事外。 第二、馬政府團隊發行「消費券」,引起財政支出「乘數效果」的討 論。台灣自 2008 年 5 月以來,陸續實施「物價穩定措施」 、 「加強地方建 設擴大內需方案」 ,同年 9 月再度提出「因應景氣振興經濟方案」 ,主要是 以刺激消費、振興投資、加強建設、穩定金融及促進出口等方向為主。 2009 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只有 2.5%,除了整體經濟成長率外, 在消 費者物價指數及失業率上,我們看到,2008 年這兩個指標都攀上近幾年來 的高峰,經濟不景氣的情況非常明顯。近來,馬政府針對國內的經濟,有 一些積極的作為,包括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促進雙邊的交流以刺激經濟成. 1. 謝明明(2009) ;「兩個凱因斯」 ,http://www.cnfi.org.tw,2009/2/4。. 2. 聯邦儲備系統的核心機構是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Board,簡稱美聯儲;它的全稱叫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即聯邦儲備系統管理委員會,也可以稱 之為聯邦儲備系統理事會),它是一個聯邦政府機構,辦公地點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該委員會由 7 名成員組成( 其中主席和副主席各 1 位,委員 5 名),須由美國總統提名, 經美國國會上院之參議院批准方可上任,任期為 14 年( 主席和副主席任期為 4 年,可連任 ) 。 2.

(8)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長;擴大公部門的投資,帶動內需經濟;發放消費券,鼓勵消費,活絡經 濟等。 第三、各國政府渴望充分就業而不可得,凱因斯理論再度受到重視。 在金融海嘯最嚴重、失業率持續攀升的時候,人類又面臨一次潛在經濟蕭 條的此刻,讓人喚起記憶中的凱因斯。 韓國在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中應聲而倒,最後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 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3求援。金融風暴導致股匯市重挫、 投資及消費大幅萎縮、工業生產遽減、經濟持續惡化等等問題,直接衝擊 到韓國的勞動市場,對於就業產生極大影響。 面對國際,台灣這幾年競爭力下滑,國民所得與經濟成長率皆淪為四 小龍之末。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公佈的 2009 年 IMD 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排名重挫,從 13 名跌到 23 名,比中國大陸的第 20 名還差,而國際信用評等機構 (Standard & Poor's)也警告,台灣可能淪為亞洲後段班。行政院主計處 2009 年 2 月評估,台灣今年 GDP (國內生產毛額) 為-2.98%,但標普評 估恐為-10%,其實和經濟學人預估的-9%相當接近,而且接下來 4 年全負 成長,2009 年政府負債占 GDP 的比率恐怕高達 129%4。根據行政院主計 處預估 2009 年經濟成長率為-4.04%,由於自由經濟體係無法自動調節經濟 活動達成各項經濟目標,致使政府部門在經濟體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肩負起促進經濟成長、維持充分就業及經濟穩定的責任。. 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係於 1945 年 12 月 27 日成立,為世界兩大金融機構之一,職責是監察貨幣匯 率和各國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其總部設在華盛頓, 是致力於促進全球金融合作、加強金融穩定、推動國際貿易、增進高就業率、經濟穩定成長以 及降低貧窮的組織。 4 財經中心(2009) ;「全 球 競 爭 力 台 灣 下 滑 10 名 」 ,http://www.nownews.com,/2009/05/20.。. 3.

(9)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第 1.2 節 研究目的 2008 年是全球經濟史上的災難年,金融海嘯衝擊世界各國,美國華爾 街投資銀行土崩瓦解,各國汽車廠瀕於倒閉,房地產價格持續下跌,人們 擔心是否要重演 1929 年起全球經濟大蕭條?期待救世主出現,以挽救瀕 臨崩潰的全球經濟。凱因斯的理論曾是 1929 年至 1930 年代世界經濟大蕭 條的救贖,也隨著景氣的良窳而載沉載浮,景氣好的時候,自由主義當道, 景氣不好的時候,凱因斯理論又被熱烈討論。 美國是工業國家中典型資本主義國家,凱因斯的政策理論如在美國生 效,則到處即能生效。再者,美國所遭受結構問題的痛苦較多數國家為大, 假如地域的和種族的失調仍能以凱因斯的方法維持充分就業,則在其他任 何地方也可維持。 因此本研究目的有兩點如下: 第一、探討凱因斯《一般理論》形成的背景如何。英國的經濟學者凱 因斯對貨幣理論及經濟循環理論雖早已有所批評,但其自成年以來一直是 接受正統派的經濟學原理的,之所以改變作為一般經濟理論專家,是在 1930 年《貨幣論》與 1936 年《一般理論》出版之間才突然發生的。何以 如此,這就是我們想要研究的目的。 凱因斯在 1936 年出版的重要著作《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簡稱《一般理 論》 。該書的出版在經濟學上來說是開創性的,這也是後來總體經濟學得 以發展的主要思想源泉。凱因斯的思想後來形成了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思 想體系,即為凱因斯學派 ( Keynesian School ) 。其追隨者隨後也被稱為是 凱因斯主義者(Keynesian) 。 凱因斯的《一般理論》是一本改變 20 世紀經濟學與經濟的重要作品, 薩繆森(Paul Samuelson 1970)、托賓(James Tobin 1981) 、莫迪里安尼. 4.

(10)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Franeo Modigliani 1985) ,皆是因為拜讀這本名著而成為經濟學家的,他 們可以說是美國的凱因斯學派之代表人物。凱因斯的這本大作是用來說明 經濟大蕭條何以會發生,並如何解決的著作。他認為結構性的失業的確存 在,而傳統上他的老師馬歇爾(Alfred Marshall)所代表的新古典主義經濟 學則無法說明非自願性失業的現象,而訴之於市場的價格機制之調整,根 本沒辦法說明 1930 年代經濟大蕭條產生的原因,亦無法解決大量失業存 在的現象。凱因斯認為透過政府擴大財政支出,可以增加就業。二次大戰 後的長期榮景期,資本主義陣營國家大半採行凱因斯學派的經濟措施。所 以我們想要深入了解凱因斯何以會撰寫《一般理論》的形成背景。 第二、探討凱因斯理論如何影響美國 1930 年代的財政政策。凱因斯 主張以財政政策作為解決經濟問題的工具,也就是以財政作為平衡經濟的 手段,提高社會的消費意願,創造充分就業的機會。所以國家經濟活動積 極性,更為重要,國家財政規模的擴大,也形成必然的要求。 大蕭條始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美國與歐洲各國的經濟 關係密切,所以很快就變成世界性的經濟蕭條。凱因斯主義認為,大蕭條 是由於 1929 年投資機會的減少和投資需求的崩潰,引起政府的財政政策 惡化,再加上不合時宜的財政政策,造成 1929 年的衰退演變成為大蕭條。 當時經濟蕭條是來自國際關稅壁壘的貿易障礙,羅斯福總統的「新政」 (New Deal)採取了廣泛的措施,以強大的力量控制了金融危機,挹注在 促進內需方面的經濟流通,為整個經濟危機奠定了緩和的基礎。因此凱因 斯理論的策略在 1930 年代羅斯福總統時代是成功的。 羅斯福上任後從 3 月上旬到 6 月中旬應對危機的一系列政策「新政」 , 其特點就是一切都不受傳統所制約。「新政」幫助美國擺脫了經濟危機, 美國又重新走上了繁榮發展的軌道。「羅斯福新政」在美國歷史上佔有極 為重要的地位,對西方世界的經濟發展也產生重大的影響。. 5.

(11)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由上所述美國財政政策與凱因斯理論有很大的關聯,但究竟是凱因斯 理論完全影響美國財政政策,抑或是其影響程度有限,其如何影響?值得 探討研究。. 第 1.3 節 研究方法 為配合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本研究將透過回顧「凱因斯《一般理論》 形成的背景」 、「美國 1930 年代重大財政政策」文獻資料,以及運用個案 分析法,確定研究架構及內容,蒐集資料進行分析,進而提出本研究之結 論,於以下章節探討上述的議題。 一、文獻探討法:參酌有關凱因斯及美國財政政策的書籍、研究報 告、期刊、論文等相關資料,予以綜合整理歸納,以期能對凱因斯及美 國財政政策獲得更深刻的了解。 二、個案分析法:針對美國 1930 年代羅斯福總統新政之個案,將相 關資料利用理論分析,提出個人見解,期能提供較具參考性之結論。. 第 1.4 節 論文架構 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論文架構除了第一章緒論以外,第二章 為文獻回顧,第 2.1 節說明凱因斯《一般理論》形成的背景文獻,第 2.2 節說明美國 1930 年代重大財政政策文獻,接著第三章為探討凱因斯《一 般理論》形成的背景進一步分析,第 3.1 節凱因斯成長背景進一步分析, 第 3.2 節大時代環境的變遷;第四章為美國的財政政策個案-羅斯福新政分 析,第 4.1 節新政的由來,第 4.2 節凱因斯理論與羅斯福新政的關聯,第 4.3 節美國的反響,最後是第五章結論。 本研究流程規劃如下所示:. 6.

(12)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緒 論 (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論文架構). 文獻回顧. 凱因斯《一般理論》形成 的背景文獻. 美國 1930 年代重大財政 政策文獻. 凱因斯《一般理論》形成 的背景進一步分析. 美國財政政策個案研究 --羅斯福新政分析. 結 論. 圖 1:研究流程 圖. 7.

(13)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為達成前章所述研究目的,本章分為二小節,回顧與本研究相關的理 論與實證文獻。本章將依序介紹「凱因斯《一般理論》形成的背景」及「美 國 1930 年代重大財政政策」文獻,並綜合上述文獻歸納整理略作評論, 以憑後續之探討及分析。. 第 2.1 節 凱因斯《一般理論》形成的背景文獻. 有關凱因斯《一般理論》形成的背景文獻,將分成如下 4 節分段說明:. 2.1.1 凱因斯成長背景及求學經過 莊安琪等(2006)敘述凱因斯成長背景及求學經過如下:凱因斯生於 1883 年 6 月 5 日,死於 1946 年 4 月 21 日,享年 63 歲。他是長子,尚有 弟妹各 1 人,凱因斯的父親是劍橋大學彭布羅克學院院士,在劍橋大學任 教達 20 餘年,著有《形式邏輯》 (Formal Logic) 、 《政治經濟學的範圍與 方法》 (The Scope and Method of Political Economy)兩本書。他的母親早 年也就讀於劍橋大學,曾任劍橋市的參議員和劍橋市的市長。這是確立了 凱因斯未來成長的環境。 他在 4 歲半時即能提出利息的觀念了,1892 年進入當地著名小學,這 是凱因斯接受正式教育的開始,1897 年就讀英國最知名的貴族學校-伊頓 公學,伊頓公學允許較有人情味、較不壓抑的校風,並認為啟發性靈和情 感遠比著重身體的發展更加重要,加上伊頓獨一無二的導師制度,所以能 培養出獨立思考的學生,並和志同道合的同學在有益學習的環境中朝夕相 處,讓他的智慧開花結果,使得他在伊頓的表現非常傑出,生活也很快樂。 父母親則是培養他知性的價值觀,所以不論在家、在伊頓或後來在劍橋, 他週遭的環境都只有促進他的心智發展更臻成熟。 8.

(14)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1902 年獲得獎學金,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在劍 橋經歷到哲學、美學和情感上的覺醒,改變了他的價值觀。自大學時代起, 除了社會責任外,還有處理文明生活與個人快樂的價值問題,均是在劍橋 時期培養完備的,所以他的價值觀的轉變,國王學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這是他一生發展最重要的階段。 吳永猛(1994)敘述凱因斯生平如下:1905 年任劍橋大學皇家學院同 學會主席,因論文傑出被師長馬夏爾賞識,畢業前半年開始讀經濟學, 1906 年文官考試以第二名高中,即被派到印度服務。 1908 年回劍橋大學任研究員,擔任講師主講貨幣有關課程。1909 年 得到劍橋大學院士,以「指數論」 (The Method of Index Numbers)獲得亞 當斯密獎,1911 年主編《經濟月刊》 ,1913-1914 年任印度金融貨幣委員會 委員,1915 年任英國財政部金融工作,1918 年任司長,1919 年以英國財 政部首席代表參加巴黎和會,1925 年與俄國芭蕾舞者羅波科女士(Lydia Lopokova)結婚。1930 年任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1940 年任財政部顧問, 1941 年任英格蘭銀行理事,1942 年受封爵位,1943 年提出「國際清算同 盟計劃」 (Proposal for an International Clearing Union) ,1944 年以英國首席 代表出席聯合國通貨會議,在 Bretton Wood 開會,1946 年 2 月出席國際 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並任理事主席,於同年 4 月 21 日心臟病逝世。 蔡伸章(1983)對凱因斯的描述:凱因斯是一個傳統主義者,很喜歡 追溯他家族的光輝歷史,但是傳承的平常才份是無法表白這個出眾的孩子 的成就的,只有半打的才俊之士結合在一起,才足以造就一個凱因斯。 孩提時候是受維多利亞式的教養,在 4 歲半時已開始思索利息的經濟 意義,6 歲時已在想著他的腦子是如何運作的,7 歲時他父親已感覺出他 是個「十分有趣的伴侶」 。14 歲獲得獎學金前往伊頓中學(Eton)就讀, 他在伊頓中學表現極為出色。後來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表現亦極為成 功,馬歇爾希望他當一個專業性的經濟學家;庇古教授每星期請他吃一次. 9.

(15)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早餐,吳爾芙5與史特拉屈6皆特別召見過他,甚至成為布倫斯柏雷圈內核 心份子。 歐陽正宅(1983)對凱因斯的描述:1890 年英國經濟學會(British Economic Association)成立,他的父親是這一學會理事會最早的成員,1891 年 3 月有名的 Economic Journal 開始發行,以後凱因斯曾任這一刊物的助 編和主編達 33 年。 凱因斯的母親是一位具有仁慈性格的人,這對幼年時期凱因斯的感 染,比抽象的社會哲學家要多些,從她母親的生活裡,他看到變革中劍橋 精神對受苦惱的人們的慰藉。家居喜歡高聲誦讀,凱因斯為弟妹唸小詩, 父親喜歡舞台劇,也為他們讀狄更生,這一特徵傳給了凱因斯,凱因斯的 童年,就是在這一生動而有目的的地方和家庭渡過的。. 2.1.2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財政部的工作 莊安琪等(2006)敘述凱因斯參與財政部工作情形如下:1906 年展開 公職生涯,在印度部擔任初級辦事員,這是國務院中數一數二的部門,他 認為英國政權應該保護窮人免受剝削,為國家帶來司法與實質的進步,並 賦予國家健全的財政制度,所以他總是以政府的觀點來看印度。 他接到財政部官員布雷克特(Basil Blackett)的信,希望碰面討論幾 家股份銀行發生的問題,接下來很快便成為最受倚重的智囊。戰爭因素使 凱因斯從工作中學習到如何把資源分配到軍事作戰,但是凱因斯最擔心的 是通貨膨脹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及其對英鎊兌美元匯率的衝擊。他在為財 政大臣準備的報告中指出:貨幣供給額增加,透過消費傾向的差異,會造 成國際收支惡化。1915 年 8 月英國爆發匯率危機,英鎊匯價節節下滑,戰 局的演變使財政問題與戰略問題糾纏在一起。. 5 6. 連納德•吳爾芙(Leonard Woolf),20 世紀初英國散文家、小說家兼文評家。 史特拉屈(Giles Lytton Strachey,1880~1932) ,英國傳記文學大家,其主要著作有『維 多利亞女王』及『傑出的維多利亞時代人』等。 10.

(16)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1916 年美國總統威爾遜特使豪斯上校走訪交戰國,呼籲大家舉行和平 會談。凱因斯亦期待一場沒有勝利的和平。 施建生(2006)敘述凱因斯參與財政部工作情形如下:1914 年第一次 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凱因斯奉財政部徵召前往倫敦,從此凱因斯對英國戰 時經濟的措施開始注意,並在《經濟學報》發表文章批評,1915 年艾斯癸 士(Asquith)成立聯合內閣,麥肯納接任財相職務,凱因斯被派到第一司 工作,該司主管金融業務,凱因斯就這樣參與戰時經濟的事宜。 蔡伸章(1983)對凱因斯參與財政部工作的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也 使布倫斯柏雷圈引起小波瀾,凱因斯奉詔至財政部,從事英國的海外財務 工作,不久他就成為財政部的關鍵性角色。他的傳記作者及經濟學家同仁 羅伊•哈洛德(Roy Harrod)曾寫到過,任何判斷力成熟的人都承認,凱 因斯對贏得大戰的貢獻,遠超過其他公職人員。. 2.1.3 凱因斯革命-戰前擁抱貨幣數量學說 莊安琪等(2006)敘述凱因斯革命過程如下:凱因斯革命的歷史,主 要是凱因斯跳脫貨幣數量學說的故事。凱因斯經濟領域的正式訓練,僅限 於接受馬歇爾的指導,1906 年聽過馬歇爾的貨幣課,但是他對經濟學的興 趣,主要是從他在或然率方面的研究延伸過來的。其投入經濟學專業的里 程碑,是在 1911 年擔任《經濟期刊》編輯,充分展現其出色且有創意的編 輯能力。 1909 年針對劍橋經濟系大學男生創辦了政經俱樂部,由於採用特有的 討論學會,使得該俱樂部成為劍橋經濟系最負盛名的組織,他對學生很親 切,會誘發他們的想像力,而非壓抑他們的思想。這時期的學生中,有許 多都成為他的朋友或是同事,例如韓德森(Hubert Henderson)、雷文頓 (Frederick Lavington) 、華德(Dudley Ward) 、哈德曼(Freddie Hardman)、 羅斯(Archibald Rose)等人,在形成凱因斯革命中扮演重要的地位。. 11.

(17)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1913 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印度的貨幣與財政》 (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 ,立即被政府延聘為印度金融與通貨委員會的委員,在第一次世 界大戰前凱因斯在劍橋仍以忠實的信徒熱情闡釋貨幣數量學說。其所繼承 的貨幣數量學說,是馬歇爾早在 1871 年完成的「現金餘額」 (cash balances) 版。 施建生(2006)敘述凱因斯革命過程如下:1930 年完成《貨幣論》 , 深感不足,想要另寫一冊加以闡明,到了 1932 年凱因斯在劍橋所開的課 程即從「純粹的貨幣理論」改為「貨幣的生產理論」 ,他的研究態度轉變 了,將整個社會生產總量的變動作為研究的對象,探討將貨幣與其他變數 整合為一的新構想,於是凱因斯的革命開始了。 吳永猛(1994)描述凱因斯革命如下:凱因斯的著作良多,其重要而 有創見者諸如:1913 年《印度的通貨與金融》 ,主張將印度的貨幣與英國 的貨幣連繫在一起。1919 年《和平的經濟後果》 ,批評巴黎和會凡爾賽條 約,對德國賠償案。1921 年《或然率論》。1922 年《條約的修正》 ,對德 國賠償問題加以討論。1923 年《貨幣改革論》 ,反對恢復金本位制度,認 為金本位制對企業家階級與勞動家階級沒利益,主張管理通貨制度。1925 年《Churchill 的經濟後果》 ,批評當時財政部長 Churchill 恢復金本位,以 致景氣衰迷,政策不當。 1930 年《貨幣論》 ,對消費的物價水準,消費財與投資財合計對社會 全體的物價水準之變化,列出基本方程式。對緊縮預算之批評,提出不景 氣政策,赤字預算對公共投資政策的提案。1936 年《就業、利息與貨幣的 一般理論》 ,對新古典學派完全就業理論加以批評。提出不充分就業的政 策,並就英國功利主義哲學、利息下降對投資的關係,以及有效需求加以 分析。這一反往昔學說的見解,成為凱因斯革命(Keynesian revolution) 的旋風。. 12.

(18)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雖然《貨幣論》的分析極為精闢,但是凱因斯在執筆不久之後,便將 它撕掉。因為儲蓄與投資的拉鋸理論並沒有觸及一個中心點,它並沒有說 明一個經濟何以會長期處於低迷狀態。 凱因斯「為了瞭解我自己的心態」 ,他在 1935 年寫信給蕭伯納說—他 遵從蕭伯納的建議,重讀了馬克思與恩格斯,但是他發現自己還是不喜歡 他們。 「…..你必須知道我相信自己正在撰寫一本頗具革命性的經濟理論的 書,我不敢說這本書將會立即改變世界對經濟問題的看法,但是在未來 10 年間,它對經濟理論必然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在現階段裡,我不能期望 你或任何人相信這一點,但我自己對這一點是深信不疑的。」 這本書的確是一顆炸彈,自它的書名《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 來看,就知道它是一部很冷僻的著作,它幾乎是一片經濟學、代數與抽象 思維的無盡沙漠,然而這本書的確是具有革命性的,它在經濟學上的地位 絕不下於《國富論》或《資本論》。. 2.1.4 《和平的經濟後果》 莊安琪等(2006)敘述戰後凱因斯的反應:1918 年勝利的遠景一天天 接近,面臨的就是德國的賠款問題,戰勝國要求德國高額的賠款,凱因斯 一向主張從寬處理,並提出重要報告,提議由德國發行公債 10 億英鎊, 1/5 用來買糧食與原料,4/5 用來償付賠款,對這些公債,各國中央銀行都 應視為第一等抵押借款而接受,如此德國可暫喘一口氣,而歐洲各國亦有 所裨益,此稱為「凱因斯計畫」 ,但並未被採納,凱因斯灰心至極,認為 巴黎和約註定是要失敗的,於是他憤而辭職,離開巴黎回歸祖國。 施建生(2006)敘述戰後凱因斯的反應:戰後凱因斯與布魯姆斯貝里 藝文圈的朋友們,已恢復戰前的聚會,他們都是一些美術與歌舞的愛好 者,包括俄國來的芭蕾舞者拉蒂亞洛波科娃(Lydia Lopokova) ,後來即成 為他的妻子。由於在巴黎和會期間所受的衝擊,讓凱因斯重新思考未來, 決定要將其對和約的意見表達出來,以影響輿論。但是凱因斯之所以著作. 13.

(19)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和平的經濟後果》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並猛批巴黎 和約,並非是巴黎和會單獨造成,而是整個戰爭期間所醞釀累積出來的。 蔡伸章(1983)對凱因斯戰後的反應如此描述:戰後歐洲的善後問題, 凱因斯以英國財政大臣,最高經濟委員會副首席的身份,前往巴黎,他擁 有全權從事重大的決定,並以財政部代表的身份參加巴黎和會。但是卻沒 有權力直接干預談判重大的事務,在會議進行中,深感挫折與無力的痛 苦,因為在很短的距離之內,親眼見到威爾遜被克里孟梭7玩於掌上,人類 和平的理想為報復性的措施所排棄。 他抗議但是形勢比人強,他個人是無力抵擋惡勢力的,這次的和會純 粹是「迦太基式的」 (Carthaginian) ,會議決定德國必須付出極大的戰爭賠 款,為了償付賠款,德國被迫採取國際貿易中最惡劣的措施,以賺取英鎊、 法郎與美元,而凱因斯早已看出,凡爾賽和約已為日後德國的專制獨裁與 軍國主義埋下禍根。 他在失望之下辭職了,在凡爾賽和約簽訂前 3 天,以最快的速度出版 了《巴黎和約的經濟後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 , 立即聲名大噪。 有關凱因斯的個人評論及其學說,各家眾說紛紜,個人認為除了天賦 異稟之外,其家庭、朋友、生活圈對其影響甚鉅,待第三章再詳加分析。. 第 2.2 節 美國 1930 年代重大財政政策文獻 王文博(1980)敘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國亟需各類物資, 以便戰後重建,美國適時提供各種產品,因而由輸入國成為輸出國,使得 美國當時各行各業蓬勃發展,成為史上少有的繁榮時期。在 1920 年代是 美國經濟鼎盛時期,諸如汽車工業、建築業的興盛,促使交通運輸及都市 發展,企業合併復活,造成企業壟斷出現,資本家操縱企業,社會財富增. 7. 克里孟梭(Georges Eugene Benjamin Clemenceau, 1841~1929)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 首相,為當時世界政壇上之名政治家。 14.

(20)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加,導致游資湧向證券市場,但也因此為往後經濟危機埋下伏筆。. 2.2.1 說明經濟大恐慌發生的原因及影響 王文博(1980)敘述美國經濟大恐慌情形如下:由於繁榮時期生產過 剩,市場呈現飽和現象,股票搶購,使得股價節節上揚,企業內部資金累 積,相對於向金融機構融資程度減少,使得金融機構的短期資金轉運用於 不動產和證券的買賣,因而造成了土地和股票價格暴漲的主因之ㄧ。也由 於以上種種因素使得繁榮時期的經濟籠罩一層陰影。 在農業方面,戰後歐洲各國缺乏糧食,美國大量生產供應,導致農產 品過剩,價格下跌,使得農民的購買力減低。在工商業方面,1920 年代後 期,由於工業技術進步神速,機器與生產方法不斷改良,使勞工需求減少, 由於技術提高,遭受技術淘汰的勞工,再就業頗為不易,此種現象增加了 經濟蕭條時期失業的嚴重性。 在證券市場方面,1920 年代的投機工作,尤其是股票投機增加,這是 此一時期的特色,許多人實質所得增加也有餘力從事股票買賣,可見當時 從事股票買賣之興盛。各界為了應付這種需求,快速加印新的證券,或是 分割過去的股票,使大眾更容易購買,隨著股價上漲,數以萬計的人為了 專門炒作股票,放棄本身所從事的正當工作。 最後 1929 年 10 月 29 日股票市場崩潰,數以萬計的投機者,一生積 蓄化為烏有。社會經濟活動幾乎停滯,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的挫折,短期內 無法恢復,美國經濟從此陷入無底洞,整個社會遭受空前的打擊。 程國強(1985)敘述美國經濟大恐慌情形如下:美國人在第一次世界 大戰後,對於捲入國際事務異常疲乏,1920 年代所選出來的總統均有同樣 的感覺。哈定(Warren, G. Harding)總統對於美國在世界舞台所扮演的角 色也採規避態度,他的總統繼任者柯立芝(Caloin Coolidge)與胡佛(Herbert Hoover)總統對於美國是否應捲入國際事務也抱持猶豫的立場。繁榮和進 步是 1920 年代的象徵,在 1929 年之前,多數美國人均認為只要有智識、 15.

(21)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努力肯幹,加上一點運氣就必能成功,至少下一代一定抱有希望。然而長 久的不景氣年代把那一點點樂觀的希望都毀滅了,許多人必須站在又冷又 餓的行列等待食物的救濟。上百萬的人希望工作而沒有機會。 顏子魁(1990)敘述美國經濟大恐慌情形如下: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 束以後,美國人民對戰時管制感到厭倦,很想把戰時的儲蓄所得在恢復平 時以後自由運用,追求更舒適的物質生活。戰前美國人民以為歐戰是一種 維護民主的聖戰,結果發現此次戰爭仍是個帝國主義國家的爭權奪利,於 是非常失望。因此就把從前認為很有價值的觀念加以揚棄,如理想、道德、 進步主義8等,取而代之的是懷疑、物質享受的崇拜與反進步主義的經濟放 任思想。 當時哈定總統的主張是典型的放任經濟思想,他降低富有者所繳納的 所得稅率、提高關稅、減少政府開支、提高行政效率以減輕國債,對美國 當時的經濟發展是有利的,但有些政策趨於極端,造成很惡劣的後果。後 來繼任者柯立芝總統維持了哈定的放任經濟政策,儘量減少政府對經濟的 管制與干預,這種放任經濟的政策的確帶來了繁榮,使得美國擁有的財富 幾達全世界的 40%,顯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 美國當時的經濟繁榮並不是十分完美的,甚至有人認為是虛有其表, 因為當時的美國社會太專注於物質生活的改善,而不注重文化的內涵。人 們失去進步主義時期對美好的社會所產生的憧憬與嚮往,因此產生了迷失 的一代。就經濟而言,並不是所有產業都很繁榮,有些產業利潤減退,失 業嚴重引起勞資糾紛。 當時美國經濟最大的弱點是農業,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農業 過度擴張,所以美國農產品價格大幅滑落、戰後人口減少、農產品需求減 少,為了維持一般的生活水準,農民開支不斷增加,購買汽車及家電等費. 8. 進步主義是 20 世紀上半期盛行於美國的一種教育哲學思潮,進步教育之父的帕克爾(Francis Wayland Parker, 1837-1902)受歐洲自然主義思想影響,1870 年代首先引進新教學方法的實驗, 提出「教育要使學校適應兒童,而不是使兒童適應學校的」的原則。1919 年進步教育學會成立, 1930 年代達到全盛時期,1955 年進步教育協會解散,宣告了這個時代的結束。. 16.

(22)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用也很大。聯邦政府並未對農業問題採取行動,所以農業所遭遇的困難未 能獲得解決。 在 1920 年代末期,社會上呈現了繁榮的現象,然而當時的經濟缺少 穩固的基礎,人們對金錢不知如何有效的運用。股票經年累月上漲,偶而 稍有下降,到了 1929 年夏天股票狂飆上漲,3 個月暴漲 110 點。這是美國 經濟史上空前未有的現象,最後股票的價格比 4 年前上漲了 4 倍,當時人 們心理是只要買股票必定賺錢,於是竭力設法貸款購買,結果幾乎是全國 一致的拼命購買股票。而只有新投資者湧入市場時才能維持繁榮局面,一 旦新投資者沒有以前的踴躍,市場上的股票就不會上揚,有人就想賣出獲 利,如此就會導致股票下跌。這就是 1929 年 10 月 29 日股票市場發生的 情形,有無數人的生命財產毀於一旦。. 2.2.2 胡佛總統的對策 王文博(1980)敘述胡佛總統的施政對策如下:胡佛總統生於 1874 年,年家境貧困,乃自食其力,大學畢業後從事商業服務非常成功;1920 年哈定總統邀請他擔任商務部長,由於他早期經商成功,加上美國經濟繁 榮,使得他對自由放任經濟制度,建立了不可動搖的信心。 在 1928 年當選美國第 32 任總統,其就職總統之際,美國呈現空前繁 榮景象,工廠製造汽車、收音機、吸塵器、油爐供不應求,現代化建築如 雨後春筍,大專院校、電影院林立,人人確信還有好日子在後頭,即使是 胡佛總統本人亦確信在其任內,美國人將克服貧困,得到完全的勝利,可 惜好景不常,1929 年 10 月證券市場出現戲劇性變化,經濟上全面崩盤。 在經濟恐慌之初,胡佛總統和多數美國人都認為政府無須干涉,此舉 反而使經濟更加惡化,其天真的以為經濟會自動復甦,他認為這是屬於地 方政府及私人慈善機構的事。他說:「一個國家應該防止陷在真正困境中 的人民捱餓受凍」 ,所以他自始即低估了經濟不景氣的程度,以為繁榮不. 17.

(23)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久便可恢復,接連採用許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但於事無補;總 統堅持國會撥款,須以貸款方式借給農民,而不是出於直接的救濟。使得 許多需要救濟的民眾,無法得到物質上的救濟,人民對政府失去信心,也 使得政府的政策因而挫敗,經濟情況更為惡劣。 但是胡佛總統認為要復甦景氣,主要是靠企業界的復興,所以他的政 策一直是協助企業界的,在此原則下,1931 年成立了「全國信用公司組 織」 ,利用聯合基金挽救小型銀行,1932 年設立了復興金融公司 (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oration) ,貸款給受破壞威脅的銀行、鐵路與 押款公司,又制定 Glaso-Steagall 法案,使聯邦準備制度實施更大的再貼現 利率,但是這些措施並不能帶給衰退中的經濟有何幫助;雖然胡佛總統有 心擺脫大恐慌的困境,可是他的作為缺乏魄力,以及他的不干預政策,使 得他的政策發揮不了作用,亦導致其 1932 年競選連任失敗。 程國強(1985)敘述胡佛總統的施政對策如下:在不景氣開始時,胡 佛總統企圖以提高領導階層士氣和加強公眾信心的方法來改革經濟制 度,他認為政府應該直接干預經濟,政府所經手的救難計畫,在他的意見, 可以鬆懈人民的苦痛。而胡佛總統的顧問認為:不景氣只是不可避免的經 濟循環現象,而且不久即可恢復原狀,因此他們勸請胡佛總統不必過分的 由政府干預,應聽其自然發展。因為深信商業的不景氣只是暫時性,景氣 不久即可復甦,所以他採取了放任政策,特別是在不景氣開始之時。 顏子魁(1990)敘述胡佛總統情形如下:胡佛總統曾說過「希望就在 明天」 ,然而胡佛的表情沉滯而呆板,一向強調市場功能,不主張救濟, 其所給人民的印象是無法與羅斯福相比的,而且胡佛把美國經濟問題歸罪 於歐洲國家。. 18.

(24)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2.2.3 羅斯福總統與「新政」 王文博(1980)對羅斯福新政敘述如下:羅斯福總統生於 1882 年, 出身於富有而具聲望的家庭,在 1928 年競選紐約州州長獲得勝利,1930 年獲得連任,在任內推行「革新計畫」成功,對該州貧民予以直接救濟, 提倡由公家發展動力供應能源,並管理公用事業,支持工會的要求,由於 任內施政成績輝煌,於 1932 年以壓倒性的多數擊敗胡佛,當選為美國第 32 任總統。 當羅斯福總統於 1933 年就職時,經濟大恐慌已持續達 3 年之久,人 民備受煎熬,整個經濟制度就快要停擺了,一般民眾提不起勇氣來,對未 來更感到絕望。羅斯福總統在其就職演說裡,對其所負領導責任是誠懇 的,他告訴人民我們的目標在確保一個循環不已而恆久的國民生活,他把 新希望帶給了人民。 「新政」是其就職演說中強調實踐的諾言,他宣稱此項計畫必須發展 成為替失業者提供工作、提高農產品價格。倡導減少政府費用支出,興辦 公用事業、對銀行及投資者作更嚴密的監督以及國際貿易的努力等。它的 長期目標不在於能解決繼續發生的危機,而是使美國人民了解他們的政府 能夠解決問題。第一件事便是使聯邦政府扮演的角色地位提高,使它有能 力順利解決大恐慌所造成的種種問題。也就是說它是以經濟的計劃來取代 自由放任主義的政策。此一理念不是單一政府或是經濟哲學中創造出來 的,這是集合許多專家及學者所組成的智囊團。 美國人對新政都寄以厚望,不僅民主黨內全力支持,羅斯福的對手共 和黨人也希望新政能給國家帶來希望。羅斯福向國會提交的法案,都一一 獲得通過,這些法律的制定,對於醫治漫延到全世界的危機起了重要的作 用。羅斯福深信由政府來做更多、更廣泛的經濟計劃是必須且迫切的,但 他對自由企業制度也仍深具信心,只是希望藉由發展經濟政策來強化資本 主義制度,而且使其在將來有更好的表現。 19.

(25)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顏子魁(1990)對羅斯福新政敘述如下:其實羅斯福對於經濟的思想 及理論的瞭解是很有限的,他所以能發動了美國史上空前大規模的經濟改 革而且轉危為安,端賴智囊團的獻策,羅氏即任以後就大量聘用各大學的 教授,例如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彼爾(Adolt A. Berle)以及閔氏(Gardner C. Means) ,他們認為經濟發展有不可挽回的必然趨勢,經濟集中(即企業 合併)就是其中之一,當時流行的放任經濟思想因情況的改變已經不合時 宜。另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竇克威(Rex-ford G. Tugwell)向羅氏建議, 既然企業界集中情形無法改變,就應採取果敢的行動來管制私人企業,以 免他們壟斷市場而造成 1920 年代末期的經濟風暴及 1930 年代早期的經濟 恐慌。 其次影響羅氏經濟政策還有在國會中很具影響力,主張通貨膨脹的人 士。智囊團中還有主張放任經濟思想,而且又主張堅持金本位政策及平衡 政府預算的道格拉斯(Lewis W. Douglass)等等。可見其智囊團人物及思 想紛歧複雜,羅氏常比較各種主張,權衡利害得失再定決策,同時注意迫 切的問題,務必及時解決以把握時機。 羅斯福政策大致可以分為救急、恢復景氣及改革三項,首先救濟嗷嗷 待哺的失業者及其家人,其次恢復經濟的舊觀,最後採取行動消除根深蒂 固的經濟方面弱點,奠定爾後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 莊錫昌(1996)對羅斯福新政敘述如下:人們最後選擇了佛蘭克林. 羅斯福這樣一位新的領袖和已經長期處於在野黨地位的民主黨。從此美國 政治史上出現了一個新的時代-「羅斯福時代」 。羅斯福時代的標誌則是「新 政」 。新政帶來的所有一切,無論是人們支持新政的政治行動還是反對的 政治行動;無論是促使經濟增長,還是引起經濟停滯;無論是引起社會什 麼樣變動的一切事與物,都構成了 30 年代美國社會的重要內涵。新政時 期的美國政府,實施了美國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系列社會經濟立法措 施。這些立法措施一直影響到今日的美國,甚至可說還影響到今日的整個 世界。. 20.

(26)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無論人們如何評價 30 年代羅斯福的新政,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即 美國知識分子在大蕭條年代中對美國社會所作的巨大貢獻,從此以後,美 國歷任總統和歷屆政府都十分關注「智囊團」的作用。. 2.2.4 「新政」與「凱因斯」學說 王文博(1980)對新政與凱因斯理論如此描述:新政是爲了挽救美國 經濟困境,據說當時羅斯福總統和其智囊團是受了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學 說的影響,而採取了擴大聯邦政府支出的決策。在其經濟理論的一項觀點 中,他強調於經濟擴展下投資的重要性,他說「若沒有足夠的私人投資來 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則政府必須墊足它的開支,以便取代私人的投資, 達到同樣的目的。赤字的財政策略在經濟蕭條期間是必須的,但並非是繼 續不斷或是永久的。在繁榮時期,財政的剩餘將得以聚積,而債務將漸減 少。」這就是所謂的「補償性財政政策」(Compensatory Fiscal Policy)9。 施建生(2006)對新政與凱因斯理論如此描述:當羅斯福執政 4 年後, 經濟稍有進步,但當時的財政部長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堅持平衡 預算主張,而造成 1937-1938 年的經濟衰退,自此以後,羅斯福終於不得 不有所體悟:赤字支出在失業的時候是可以發揮有利功用的。凱因斯的經 濟思想,也就這樣逐漸侵入美國政府。而凱因斯亦在 1936 年出版了《就 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這樣自然會增加人們對其理論的瞭解。這 本書雖是爲少數專家所寫,但在當時美國哈佛大學引起熱烈迴響。 一位著名的作家柏恩斯(James MacGregor Burns)曾如此說: 「赤字支 出最適合羅斯福的意識形態與政綱,他不是一位不切實際之空談的資本主 義者;在他擔任總統的 20 年以前,他已是一位推行新政的紐約州議會的 參議員,主張從事許多政府管制與改革。同時他也是立場進步的威爾遜總 9. 政府的租稅收入,對私人經濟部門的消費支出與投資支出,有抑制性效果;政府的支出,則對 私人經濟部門的支出,有擴張性的作用。政府財政操作,亦可透過上述相反的過程,發生抑制通 貨膨脹、減少失業等效果,實現生產資源充分利用的政策、與安定物價水準的目標。自 1930 年 以後,始在克服不景氣與抑制通貨膨脹的關聯上獲得重視,而稱之為「補償財政」的安定機能。 張則堯(1978). 21.

(27)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統的助手與紐約州的州長。他從沒有贊成生產工具歸由國家所有的意想。 凱因斯經濟學同時反對上述二種不切實際的空談解決辦法,它是一條真正 的中間路線---是一條新政主義者正在探索時的中間路線。」10 儘管柏恩斯 這樣說,事實上我們不能說他完全反對赤字支出,但他也絕不贊成赤字支 出,這與他的政治團隊份子複雜,意見眾多有關。總結的說,凱因斯對於 羅斯福不是沒有影響,但影響不大。 蔡伸章(1983)對新政與凱因斯理論如此描述:凱因斯這種人是不可 能滿足於僅作出悲劇的診斷而放手不管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 論》雖對危機作出了預言,但它絕不是一部宣布死亡之書,他作了承諾並 提出救方。 事實上早在真正的「處方」尚未開出之前, 「救方」已開始被服用了; 在醫生尚未弄清病症之前,病人已開始服藥了。 「新政百日」 (The Hundred days of the New Deal)施行了,20 年來一直坐視政府的「漠不管事」的許 多社會立法,這些法案原是為了改善社會風氣與民心士氣,它是另一種補 藥:刻意由政府來擔當投資的事業。 剛開始它只是一種權宜性的救濟工作,失業狀況已惡化到--狄柏恩地 區已發生暴動,華盛頓地區已出現飢餓示威,有些家庭簇擁向火葬場裡取 暖,有些人在垃圾車裡搜尋食物,救濟工作已刻不容緩,在胡佛當政時即 已展開。而羅斯福總統當政之時,救援工作轉變成耙樹葉工作,後來耙樹 葉工作又變成營建工作,突然間政府變成景氣蕭條中的大投資者:公路、 水壩、公眾大會場、飛機場、港口,以及國民住宅等如雨後春筍般地興建 起來。 凱因斯於 1934 年來到華盛頓,並敦促公共投資計劃應該擴大實施。 當《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於 1936 年出版時,它所提出的方案 已不算是一種新的激進計畫了,因為這種救濟措施已被應用出來了,它只 能算是一種辯護與解釋。因此它的救方十分簡單:如果企業界無法擴大投 10. James MacGregor Burns,Roosevelt:The Lion and the Fox,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56, P.331,轉引自 Robert Leckachman,The Age of Keynes,P.139 22.

(28)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資的話,那麼政府必須擔待起這個責任。 綜上所述,凱因斯的理論主要是偏重政府擴大公共投資,利用政府支 出擴大私人的投資,並藉由公共工程的建設,減少失業率與增加私人收 入,透過這樣的良性循環,進一步擴大私人投資,使經濟活絡。羅斯福新 政的成功,有人認為是凱因斯主義的一大勝利,有人認為影響不大,也有 人認為只能算是一種辯護與解釋。然而不論新政與凱因斯理論是否有直接 關聯,此一議題一再被談論,個人認為當時的經濟時代背景值得細細探 討,詳細情形俟第四章再詳加分析。. 23.

(29)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第三章 凱因斯《一般理論》形成的背景進一步分析. 凱因斯曾說: 「經濟學是人類文明最好的守護者」,每當經濟蕭條時, 凱因斯的理論就成為另一種的思考方向,由於凱因斯是一位偉大的經濟學 者,畢生嘗試建立一套超越古典理論的一般理論。凱因斯認為,當我們面 對各種程度的不確定時,回頭去尋找慣例、故事,經驗法則法(Rule of Thumb) ,或者個人習慣和傳統,來形成預期並決定如何去做,這樣是理性 的。所以本章將分為 2 個章節探討其《一般理論》的形成背景。. 第 3.1 節 凱因斯成長背景進一步分析. 3.1.1 凱因斯家族 凱因斯ㄧ生參加許多的團體,不論在哪一個團體,他都是菁英。在他 一生中,罕有不是高高在上,他上的是英國最好的中學-伊頓公學,在學校 裡,非但獲得公費,在研習領域是佼佼者,也是辯論社「伊頓學會」的成 員。在大學讀的是劍橋頂尖的國王學院,是該學院的特別研究員,更參加 「劍橋談話社」,是「劍橋使徒會」的成員。 就任公職後,凱因斯在全英國第一部會的財政部服務,和某位首相結 為莫逆,也歷任多位首相的顧問,他是英國經濟學主流的核心人物馬歇爾 的愛徒,馬歇爾同時也擔任「國家共同人壽保險協會」的會長,是寡頭壟 斷的英國金融界裡的關鍵人物。 凱因斯能出人頭地,可以說是先祖披荊斬棘的結果,當他 5 歲時,他 的外祖母珍福特(Jane Elizabeth Ford)寫信給他時預言:「你一定很聰明, 因為在劍橋長大。」他在就讀伊頓公學時,發現凱因斯家族有不少歷史貢 獻,絕非等閒之輩。他在圖書館找出自己的家族史料,追溯凱因斯家族的 事蹟,發現可以上溯至征服者威廉。凱因斯分析家族時寫道:「凱因斯家 24.

(30)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族似乎不太好戰,只有在不出戰要罰款時,才肯上戰場。」凱因斯在敏感 的年紀發現家族的歷史,深深為之著迷,覺得自己有值得驕傲的祖先,他 在伊頓公學製作了家族史,其引言寫道:我相信總有人會覺得,過去偉大 的名字迄今仍是活生生的記憶,他們以繼承先祖的志業為責,以此規劃人 生的方向,在「先祖英靈召喚之下」,完成他們既定的使命。 凱因斯父親那方的祖先喚起了昔日鄉紳世家的光榮,那麼母親那方的 祖先,則召喚他在道德和知識上的努力。凱因斯母親的家族,傳承的是凱 因斯家族較欠缺的說教、啟發和知性,尤其是女性更具有道德意識,凱因 斯可能繼承了這個特色。 凱因斯的祖父白手起家,身為獨子,11 歲就到父親的毛刷工廠當學 徒,到了 1830 年,他已經把工廠經營得有聲有色,獲利豐厚。但是他對 自己的嗜好種花蒔草難以忘情,當時有園藝期刊描寫他:「心中蘊藏著花 的靈魂」,17 歲就以培育石竹花獲獎,於是他毅然放棄了豬鬃毛刷的生意, 專心種植大理花,1841 年辦了大理花個展吸引上千人參觀,聲譽鵲起,大 理花造就了他,同時成了他的致富之本。致富之後,也參與金融和其他商 業活動,他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因為辛勤工作和恪守宗教教義之故。他曾 說,自己一生幸福,是因為他所有的生意都很成功。自己從未受過高等教 育,但卻大力贊助當地許多學校,甚至當上主日學的校長。 凱因斯的父親老凱因斯,生於 1852 年 8 月 31 日,如果說凱因斯的祖 父藉著財富塑造出培養小凱因斯的環境,那麼老凱因斯則踏出了關鍵的第 二步,立足劍橋,只是這個過程歷經千辛萬苦。老凱因斯在索斯伯里城堡 街的舒適家園中成長,一旁就是他父親的苗圃。凱因斯祖父信仰虔誠,認 定宗教是道德之源。除了家庭之外,對老凱因斯影響最大的是好友法斯特 (Henry Fawcett),其父老法斯特在一次意外中,射瞎了 25 歲的兒子,法 斯特當時是劍橋三一學院的研究員,並沒有因此灰心喪志,反而繼續學 業,於 1863 年當上劍橋大學的政治經濟學教授,在 1880 年擔任郵政署長,. 25.

(31)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是維多利亞時代人定勝天的成功典範,當老凱因斯遭遇挫折之際,法斯特 的榜樣永遠在他眼前,這也是讓他有志劍橋的重要關鍵人物。 1871 年老凱因斯以數學生初次報考劍橋,但因溜冰發生意外,造成腦 震盪,而不得不放棄,隔年 6 月參加彭布羅克學院考試,獲得 60 英鎊的 數學獎學金,終於進入劍橋。但因選錯科目,他很快發現自己很討厭數學, 後來轉入道德哲學,而道德哲學體系下的一些學問,尤其是道德和政治哲 學、政治經濟,則取代了宗教,被視為社會智慧的源頭。這也確立了凱因 斯未來成長的氛圍,他是由劍橋道德哲學和經濟學並列的傳統所塑造出來 的產物。 講授理則學讓老凱因斯接觸到劍橋的新種學生,也就是女生。1878 年 10 月,布朗教士的長女、年方 17 的佛羅倫絲來到紐罕學院。她是當時學 生中年紀最小的一個,亦象徵著非英國國教派信徒克服維多利亞時期的偏 見,力爭女性教育權的貢獻。佛羅倫絲的母親「思想活潑、精力充沛」, 和外祖母一樣醉心教育,決心順著全國性的風潮,要讓女兒也有像兒子一 樣的教育機會。1881 年,女生終於正式獲准參加優等考試,但直到 1947 年才獲准授予學位。 在凱因斯和母親的關係中,有一點很重要,他的母親是在嚴苛的教育 環境中長大的,許多美學和情感的領域完全超出她的理解範圍,她不願做 老頑固,而是以孩子的興趣為興趣,和他們一起成長,一起進入 20 世紀。 她能超越維多利亞時期的思維,甚至成為貝德福牧師宅邸和布魯姆斯貝里 之間的橋樑。11 小結:凱因斯能夠在財經界具有權威,受到教政治經濟學的父親影響 很大。. 11. 莊安琪、齊思賢、謝宗林(2006);頁 22-41。 26.

(32)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3.1.2 求學過程 在家裡,凱因斯排行老大,他的妹妹瑪格麗特和弟弟喬佛瑞,先後在 1885 年和 1887 年出生。哈維路 6 號記錄了成長的歲月,在哈維路的家, 大自然取代了藝術的地位,房子本身就面對著開闊的田野,週末可以看到 牛販趕牛參加市集,人們經常可以聽到牛的哞哞叫聲。當時由於鐵路興 築,旅行價格低廉,凱因斯的父母常在 7 月間舉家赴蘇格蘭或是瑞士度假 兩週,8、9 月全家連傭人、親戚一起赴諾佛克、德文郡、約克夏或康瓦爾 度假,孩子們在那裡「很自然地學習到人生大事」。 凱因斯一家人就像其他維多利亞時期的中產階級,一樣很愛讀書,全 家最主要的消遣就是讀小說。除了讀書之外,他們的休閒活動也包括遊戲 和嗜好。凱因斯 6 到 8 歲時和母親特別親,稱她為「全世界最偉大的朋友」 , 是他的「避難所」 ,自 1891 年起,凱因斯和父親也因集郵而更親近。這位 未來經濟學者在四歲半時,就提出了利息的定義:「如果我借你半便士, 過了很久的一段時間,你就得還我那半便士,和額外增加的一便士。這就 是利息。」 凱因斯的父母決定讓他參加 1897 年 7 月伊頓公學獎學金的考試,每 年只有 15 人「獲選」進入伊頓公學,若非凱因斯聰明洋溢,他的父母親 是絕不會夢想送他進這個貴族中學的。這也是凱因斯首次有機會和英國菁 英學生做比較。入學考排名第 10,在 1897 年 9 月獲得入學許可,將住進 伊頓宿舍,住校對他是全新的經驗。凱因斯在伊頓表現傑出,生活也很快 樂,在英國許多出身中產階級的孩子不是因為父母,就是因為宿舍生活, 而備受折磨,結果有些人長大後離經叛道,而凱因斯卻從沒有反叛家庭的 念頭,原因很簡單:父母親培養他知性的價值觀,他之所以能融入伊頓生 活,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和他一起領獎學金入學的 70 名學生都住在同一 棟校舍,而非分散各處,和這些志同道合的同學在有益學習的環境中朝夕 相處,讓他的智慧開花結果。. 27.

(33)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凱因斯在伊頓的生活,受到兩個人的影響最大,其中一位是他的導師 盧伯克(Samuel Gurney Lubbock) ,他剛由劍橋國王學院拿到古典文學學 位,回到伊頓擔任助理教師,老凱因斯親自為兒子挑選這位老師,結果證 明這是絕佳的選擇,因為盧伯克自己就是「紳士型學者」,著重學生全方 位的發展,他鼓勵凱因斯朝各方面發展,後來決定申請國王學院,拒絕只 鑽研他最傑出的數學科目,就是受到盧伯克的影響。1901 年夏,盧伯克又 啟發他另一個興趣:中古拉丁文詩歌成為他的新嗜好。 老凱因斯對兒子在校的學業、社交和競爭情況都瞭若指掌,他每週寫 信給兒子,最重要的就是確定他學業成績優異,如果說盧伯克影響凱因斯 在文化上的廣度,那麼老凱因斯著重在兒子學業上的奮發。凱因斯在校 5 年共獲 63 個獎項,所有和數學相關的獎項都由他囊括,不過凱因斯並不 是「唯獎是圖」,他讀書是為了其中的樂趣,是「少數幾個懂得欣賞書本 價值和長處的學生」 。這段時期的凱因斯是標準的好學生,學業成績優異、 彬彬有禮、思緒敏捷銳利、積極進取、對世界充滿好奇。 伊頓有兩個重要大獎,一個是 3 月舉行的紐卡索獎,考試科目是古典 語文和神學,另一個是 6 月的湯姆萊獎,考的是數學。凱因斯在伊頓的第 四年,決心要爭取後一獎項,而他的父親也當仁不讓,挑起幫兒子準備的 責任。湯姆萊獎在 1901 年 6 月 5 日也就是凱因斯的 18 歲生日那天舉行, 這是凱因斯歷年來榮獲最大的獎—可選購總值 32 英鎊的書。1902 年夏天, 又參加紐卡索獎甄試,獲得第 7 名,凱因斯進伊頓時是第 10 名,畢業時 獲湯姆萊獎首獎、紐卡索獎第 7 名,又是劍橋大學入學考的榜首。凱因斯 以如此輝煌的成績結束他在伊頓的生涯,他的導師盧伯克寫道: 「所有認 識他的人都捨不得他離開。他無疑有成熟的心靈,我從未見過如此聰慧而 不造作的孩子,日後恐怕很難看到像他這樣既聰明又勤奮的學生了。」 凱因斯在劍橋經歷到哲學、美學和情感上的覺醒,改變了他的價值 觀。所以他的價值觀的轉變,國王學院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國王學院於 1441 年由英王亨利六世創辦,是伊頓公學的姊妹校,國王的本意是「聖瑪. 28.

(34)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麗皇家基金的伊頓公學的窮學生,接受了基本的語文教育後,應該轉到劍 橋的學院,接受各種文科教育。」19 世紀上半,國王學院還是遺世獨立的 美麗學校,只有 1515 年建的教堂和 1725 年建的研究員大樓兩座宏偉的主 建築,周圍是綠意盎然的公園和草地。 在凱因斯入學時,國王學院在學術界的聲譽如日中天,其主要目標是 培養學術菁英。其就讀時期,對國王學院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布郎寧( Oscar Browning ),他是教育家而非學者,熱中教育的原因,乃是出自於自己的 「奇怪癖好」—他喜愛男孩和年輕男子,這種同性戀的禁忌情感在他身上 昇華為崇高的教育理想。在凱因斯就讀劍橋第一學期的 12 月,兩名年輕 男子來訪,一個是史崔奇( Lytton Strachey )和吳爾夫( Leonard Woolf ),雙 方相談甚歡。其實他們是來考量凱因斯是否有資格加入劍橋最菁英的社 團—「劍橋談話社」,別名「劍橋使徒會」 。這是一個祕密的社團,一方面 是為了避免非使徒會同學的不快,一方面是為了保有隱私,許多人想參加 卻不得其門而入。在 1903 年 2 月 28 日經歷了繁複的秘密儀式,在談話社 「誕生」 ,由薛帕德擔任他的「父親」(保證人)。凱因斯是編號第 243 號使 徒,參與談話社對其一生影響深遠,也因此加入新的社交圈,終其一生, 他的朋友都脫離不開這些新舊使徒以及他們的親友。12 1905 年秋季,開始聆聽馬夏爾的課,成為馬夏爾一生中最後一位最年 輕的學生,而凱因斯亦覺得經濟學是一種他很感興趣的學問,乃逐漸接觸 到經濟學的邊緣。馬夏爾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是經濟思 想史上貢獻卓越的劍橋學派創始人,曾以「經濟學的目前情勢」 (The Present Position of Economics)為題發表演說,表示: 「這將是我最大的抱負與最 高的企圖,要盡我淺薄的才能與有限的力量,為劍橋培養出更多具有冷靜. 12. 莊安琪、齊思賢、謝宗林(2006);頁 48-82。 29.

(35)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頭腦和溫暖的心之人才,願意獻出他們最大的力量,以減除他們周遭所存 在的一些苦難。」13 小結:凱因斯求學過程中受其師長影響深遠。. 3.1.3 友情世界 凱因斯第一段重要的友誼始於他剛進伊頓之時,邁入青春期,情感也 開始啟蒙。有些學生能在詩歌和宗教中宣洩情感,但凱因斯太理性也太憤 世嫉俗,因此不受這些影響,他的情感集中在功課和友誼兩方面,兩者都 為他帶來痛苦與快樂,尤其是後者。根據伊頓助理教師喬弗瑞.楊恩 ( Geoffrey Winthrop Young )的說法,第一眼看到凱因斯,會覺得他很醜: 「雙唇突出,像人猿一樣,彷彿把鼻子和濃眉朝上推。」或許如此而得到 「豬嘴」(Snout)的綽號。但其實凱因斯很耐看,眼睛靈活,生動的表情 很有魅力,聲音也很好聽,但他亦認定自己很醜,如果欠缺對自己外表的 信心,很自然的就很需要友情的慰藉。 凱因斯最早的朋友當然是和他一起入學的同學,其中最重要的是諾克 斯,他的父親是主教,母親過世後,他和兄弟都決心「再也不要太在意任 何人或任何事」,因此養成玩世不恭的態度,並且認定「感情的事沒有規 則可言」。他帶著凱因斯參與他的人生遊戲,這段感情究竟有多深,不得 而知。兩人的友誼可以從凱因斯寫給諾克斯的信來作註解,日期是 1905 年聖誕節,但從未寄出 。這封信的信末說: 「自我們相處以來,即使經歷 了伊頓最後兩年的事件,我們之間依然有一種情感……」。14 凱因斯在劍橋大四那年最好的朋友是後來著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四 名人傳》的英國傳記作家史崔奇,可說是最重要的朋友,是在道德方面唯 一對他有影響力的人物。凱因斯和史崔奇的友誼,角色正好顛倒,史崔奇 比凱因斯大 3 歲,有非常敏銳、條理清楚的頭腦,兩人友誼在 1908 年後 不再那麼親密,但他依然能讓凱因斯在道德上覺得不安。 13 14. 施建生(2006) ;頁 31。 莊安琪、齊思賢、謝宗林(2006);頁 69-70。 30.

(36)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兩人交往沒多久,就為了追求一位三一學院的新生霍布豪斯而翻臉, 如果不算伊頓時代的性遊戲,凱因斯生命中初戀的對象就是霍布豪斯,接 下來 17 年中還和數名男子發生戀情,有些是逢場作戲,但也有一段舉足 輕重的感情,那一位就是葛蘭特先生。有一位凱因斯傳記的作者哈洛德 ( Roy Harrod )把這一層面略而不提,認為這是「延遲的青春期」 ,並主張 45 歲的凱因斯和 20 歲的凱因斯截然不同,那時他已功成名就,婚姻美滿, 因此不必談論這幾段情。不過這並不表示凱因斯長達 20 幾年的這個「階 段」 ,就不是他生命中的重要時期。凱因斯的兩個弟妹也都有雙性戀的傾 向,究竟家庭對他們是何影響,造成兄妹全都有這種性向,無從得知。不 過當時許多類似背景的男孩,不論青春期或成年,都處於完全隔絕女性的 環境,而當時所受的教養亦讓他們認為女性在心智和體格上都不及男性, 因此對年輕男子的愛在道德上遠比對女性的愛更理想。15 戰爭改變了「圈內人」的「性向」 ,昔日身邊友人或上前線作戰,或 下鄉避難,這是凱因斯頭一回得從女伴身上獲得慰藉。事實上布魯姆斯貝 里藝文圈因為這場戰爭而轉變成異性戀者,一些原本性好男風的圈內人, 開始發現家庭生活的樂趣。雅卓安、薛佛、詹姆斯、葛蘭特與史崔奇等均 一一結婚或墮入愛河,這群攻占布魯姆斯貝里藝文圈的女子,全都留著一 頭短髮,號稱「俏佳人」16。而凱因斯亦於 1925 年與俄國芭蕾舞者羅波科 女士(Lydia Lopokova)結婚。 小結:凱因斯雖然曾是同性戀者,但亦無法抹滅其對國家社會的貢獻。. 15 16. 莊安琪、齊思賢、謝宗林(2006);頁 88-89。 莊安琪、齊思賢、謝宗林(2006);頁 252-253。 31.

(37)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第 3.2 節 大時代環境的變遷. 凱因斯從小生長在劍橋,而劍橋大學正是古典學派的大本營,凱因斯 受傳統思想的薰陶,並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濟及金融危機洗禮,透過 大時代環境的變遷,激發出在經濟思想上有著原創性的研究。. 3.2.1 傳統的思想 1760 至 1830 年代英國完成產業革命,成為舉世最早從農業社會步入 工商社會的資本主義時代,因為社會快速變遷,過去的重商主義及重農學 派主張已經不適合時代的需求,當時有些先驅者如彼得、休謨等都有卓見 著作問世,後經亞當斯密深思熟慮,綜合分析集大成,在 1776 年出版《國 富論》 ,也因此被尊為經濟學之父,成為最完美古典學派的創始者。17 1800 年代初期,有積蓄的人大都將他們的積蓄運用出來,在李嘉圖或 彌爾那時候的困窘世界裡,有餘裕儲蓄的幾乎全是有錢的地主與資本家, 他們搜刮到手的財富大都用於購買土地或擴大工廠經營,因此,儲蓄可正 確稱作「累積資本」 ,因為它代表著兩重意義:一方面它意指著積聚金錢, 而另一方面它意味著將積蓄直接運用於購買工具、建物或土地,以賺取更 多的錢。但是到了十九世紀中期,經濟結構轉變了,財富的分配有所改進, 而社會上有能力儲蓄的人也越來越多,同時企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其性 質亦逐漸趨於「非人格化」 ,它不僅從個別經營者的口袋,同時亦自全國 各地儲蓄者的口袋中,搜尋資本,如此,儲蓄與投資便相互分離了,變成 個別團體所執行的個別活動。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我們如何去衡量一國的繁榮,它不是以金子為 準的—貧窮如印度者,事實上藏金極富,也不是以它的物質資產為準的— 美國的建物、礦產、工廠與森林等並沒有在 1932 年突然蒸發掉。繁榮與. 17. 吳永猛(1994) ;頁 90。 32.

(38) 凱因斯對 1930 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 蕭條並不是過去的光輝之事,而是現在的成就,因此它們應該是以我們賺 到的所得來衡量的。當社會上大多數人皆享有高所得時,則這個國家便算 富裕,當我們全體的個人所得(或國民總所得)下降時,我們便處於蕭條 狀態中。至於所得-國民所得並不是一種靜態概念,經濟的中心特質乃是所 得由甲轉到乙的流動,隨著我們所做的每一種購買行為,將我們的一部份 所得轉移到其他人的口袋裡。同樣地我們所得裡的每一分錢,不管它是工 資、薪水、租金、利潤或是利息,皆係來自其他人所花費的金錢。而我們 的整體經濟,便是在這種運轉金錢的過程中,不斷的注入活力。此種運轉 所得的過程大致上是自然而少有阻礙的進行著,我們所有的人皆將我們大 部分的所得花費在我們所使用及享用的東西上,也就是所謂的消費品,因 此我們大部分國民所得的運轉乃得以確保。我們必須吃穿及追求享受,使 我們經常而穩定地花錢,而我們經常而穩定地花錢則促使其他人經常而穩 定地賺到錢。所以一切事情皆稱單純而直截了當,而有一部份所得並非直 接流向市場而變成另外一個人的所得,這就是我們積蓄下來的金錢。 如果我們將積蓄儲藏起來,或是用現金存放,那麼我們便打斷了所得 的循環流動,如此一來,便凍結了流傳到我們身上的一部份所得,如此我 們用之於社會的便少於社會所給予我們的。如果這個過程一直持續不變, 我們的所得將會呈現累積性的下降,如此一來,我們必然會面臨經濟的蕭 條。但是實際上這種情形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因為文明社會裡,我們是不 會凍結我們的儲蓄的,我們用它購買股票、債券或存在銀行,而銀行裡的 積蓄以貸款的方式供尋求資金的生意人使用,透過商業活動,回流到正常 的經濟循環系統裡,當我們的儲蓄被商業界所吸收及花用時,它們又再度 被轉換成某個人的工資、薪水或利潤。但是這種「儲蓄—投資」的管道, 並不是自動化的,企業界只有在它擴大營運時,才需要儲蓄—因為它正常 的收入無法提供足夠的資本,以興建新的廠房,或增添設備。 所以就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命運易於受到儲蓄與投資的拉鋸所影 響,正是我們為經濟自由所付出的代價。在威權與共產主義世界,其儲蓄. 33.

數據

圖 次
圖 1:研究流程 圖 文獻回顧  美國 1930 年代重大財政政策文獻 凱因斯《一般理論》形成的背景文獻 緒  論 (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論文架構) 凱因斯《一般理論》形成的背景進一步分析 美國財政政策個案研究 --羅斯福新政分析 結  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飛馬座的這匹會飛的白馬名叫「皮葛色斯 ( Pegasus )」,在希臘神話中有不少的 傳說。相傳希臘神話的大英雄「伯修斯 ( Perseus )」(

也是金帳汗國與立陶宛公國間的角力。然而,這個時

在南京條約的政治方面,在 條約割讓香港會令中國政治 影響力下降,因為英國在華 的勢力坐大,中國慢慢失去

美國沒有專屬的國家青少年工作機關部門,也沒有明確的青少年政策,因此青少 年工作的推動分散在不同的各個行政單位。美國聯邦層級的青少年事務,主要是 由衛生部(Federal Department

「思有合一」外,還可以用“arche”(始基)的觀念來理解萬物存在之基

「群體免疫」成效。這項寬鬆的防疫政策對經濟活動的影響雖然較低,卻讓瑞典成為北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