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為同時針對道路施工所造成之交通衝擊影響與受影響範圍內之 路徑調度指派問題進行研究與探討,故於過內外文獻蒐集相關資料,發現 目前國內外並無同時針對此兩問題進行研究與探討之文獻,而單就以道路 施工、標誌與旅行速率方面文獻以及智慧型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ITS)與路徑規劃文獻,近年來則多有研究進行討論,故本研究將針 對道路施工與標誌與旅行速率關係及智慧型運輸系統、地理資訊系統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與路徑分析兩方面之相關國內外文獻 進行初步回顧。再者,本研究以雲模式(Cloud Model)構建交通影響評估,

並應用最佳化 Dijkstra’s 演算法指派最短路徑,故亦針對上述兩種方法應用 於運輸領域方面之相關文獻做一回顧,以作為本研究發展之基礎及參考。

相關文獻茲整理如下:

2.1 道路路段封閉方面研究

早期已有學者針對施工地區、設立警告標誌以及駕駛人行駛速率程 等方面進行研究;近年來由於國內外交通科技之盛行影響,使國人更 加重視軟體模擬對於交通方面相關問題之研究。以下介紹部份代表性 文獻。

蘇昭銘等(2004),對封閉型社區路口進行實地調查與分析,並透過 SYNCHRO車流模擬軟體與成本效益分析,探討研究範圍內最適號誌設

置形式,得知現況的號誌設置形式與時制計畫未達最佳化,仍有改善 調整的空間,而依研究結果顯示,已初步有效改善各路口,除路口的 停等延滯可獲得降低之外,預期闖紅燈行為也可有效減少。

魏健宏等(2004)曾針對施工地區對駕駛人行駛速率之影響進行研 究,以EON Studio這套軟體作為建構虛擬場景軟體,它最大的特點是容 易上手,且可以做到以往VRML無法實現之項目,如碰撞等,對於日後 研究之延伸性有很大的幫助;並由模擬分析結果可得知,車流進入施 工地區前,將標誌放大後,將使駕駛人行車速率較為平緩,且不易受 周遭系統車加減速之干擾,並使駕駛人增加了20~30m之反應距離,即 1~2秒之反應時間,此項成果將有助於日後事故預防之推展。

2.2 智慧型運輸系統(ITS)方面研究

ITS 的目標在於促進交通安全、減少擁擠、提高機動性、增進經濟 生產力、減少環境衝擊、提昇能源使用效率及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本 研究蒐集國內外交通方面相關書籍及論文,由國內文獻可看出有許多 規劃及施行細則,皆仿照歐美國家之政策及辦法,而引用最多來源者 為美國;除了因該國之國力及科技具權威性外,其相關配套交通政策 辦法有許多皆適用於國內,故有許多的法令、條文、手冊,國內是將 該版本修正後或直接引用(如美國國家公路與運輸官員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 AASHTO】)推 行使用。從美國文獻記載,80 年代末期,在交通史上遭遇前所未有之

難題,即因汽車工商產業發展甚钜,導致道路容量嚴重不足,儘管拓 寬、增設道路空間容量,雖短暫解決該年度之問題,但不久亦延伸出 許多更無法解決之課題,此時相關領域之科學家及學者,探討出利用 高科技技術,於載具及通路裝設偵測器及相關電子設備,讓用路人可 及時掌控路況,更可讓管理者透過偵測器與監控中心連線做好及時路 況資訊,當時學者及科學家稱此種技術為智慧型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ITS)。國內近年亦遭遇許多相關交通問題,經過研究 討論後,亦陸陸續續引進相關技術,並成立相關學術研究機構從事此 方面之研究試驗,相關研究如下:

張堂賢(2001)曾針對智慧型運輸系統對都市交通管理系統發展作 詳細之介紹,並引用國外多項先進交通計畫實例,為國內 ITS 發展做 初步發展規劃,且以臺北市為例進行推展交通智慧化。

陳德望等(2002)曾針對交通流之模擬應用於 ITS 上之分析,並說明 瞭軟體模擬、模式理論推演部分與現場實際相比具有下列優點:

(1) 成本低廉,並且可以很快得到結果。

(2) 模擬軟體可以很容易產生各種性能指標的量測,如旅行時間、

平均速度、燃料消耗、停車次數等,此些數據在現地測計時較難獲 得。

(3) 模擬軟體中較易修改物理設施屬性及分析交通設施改變對交

通系統的影響。

(4) 預判未來之交通需求變化對現有交通系統之影響。

(5)在相同交通狀況下,較易比對各種交通管理和控制策略之效 果,而在現場實驗中,交通狀況不斷變化,缺乏統一之預判標準。

(6) 利用相似於交通流之模式理論推演可模擬實際環境之現象,以 達效果。

2.3 地理資訊系統(GIS)與路徑分析方面研究

以往 GIS 之相關應用於防救災、水土保持、電子地圖應用等各方 面領域已有良好之成效,本研究利用最短路徑方法於道路施工時所造 成之交通壅塞,將車流導引至替代性道路以分散車流,故以下將回顧 GIS 中運用較為廣泛之路徑分析方法之相關文獻。

曾文(1998)曾針對 GIS 中較常使用之網路分析作詳細比較,並指出 求解演算法十多種中,以Dijkstra’s 演算法最被 GIS 領域廣泛使用,且 為效率較佳之演算法。

王開義等(2003)曾針對 GIS 領域中最短路徑問題進行了改進,並提 出了最佳化Dijkstra’s 演算法,且提出了必要證明和適用條件,其更應 用於許多大型公路資訊係統應用中,皆有良好之效果。

樂陽等(2005)在已存在的一些最短路徑演算法測試總結的基礎 上,根據 GIS 中網路計算的實際情況,從網路結構的拓撲表示以及

Dijkstra’s 演算法中快速搜索技術的實現入手,提出了一種 Dijkstra’s 最 短路徑演算法的高效率實現方法。

2.4 雲模式(Cloud Model)應用方面研究

Cloud Model 原為利用於氣象、毒氣等方面之應用模式,其所考量 之變數因數為許多不確定之因素,而交通影響分析中影響範圍的確定 同樣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考量有毒物質在大氣中的擴散與交通量在 路網中的分佈在理論上是相似的,故本研究運用Cloud Model 定量地確 定交通影響範圍。以下將回顧Cloud Model 之相關文獻。

王麗等(2001)曾針對 Cloud Model 在交通影響分析中之應用,指出 其適用於不同開發類型、規模和強度之開發項目,並適用近期和遠期 之交通影響分析,且方法計算較不繁雜,易編譯成軟體程式。

2.5 小結

綜合以上回顧,目前已有許多相關性研究,但皆尚未加以串聯予以 探討及分析,尤其是道路施工部份,文獻回顧中尚未蒐集到探討道路 施工於交通影響評估相關文獻,只有部分施工管理提及基地施工需提 出「交通維持計畫」,雖為必要性政策,但實務面上對交通擁擠車流改 善疏導而言卻顯極為不足,故研究中將利用Cloud Model 對道路施工事 件進行交通影響範圍評估,並利用最佳化Dijkstra’s 演算法給予進行擁 擠路段指派調度。

第三章 模式架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