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人口推估主要是由人口變動要素合成法(The Cohort Component Method),但 是生育要素不容易以過去資料進行推估,一般是以專家意見進行生育要素的假設。

過去在收集和量化專家意見時,採取的做法是以高峰會的型式收集摘要性資料,

紀錄專家意見表達的大綱及結果,很難將意見量化,使其具有機率的意涵。為了 使每位專家的意見接近統計中的獨立,我們考慮使用德菲法進行意見的收集,但 傳統德菲法在實施上有繁瑣和效率低的問題存在,最後我們決定使用修正式德菲 法。

機率人口推估主要分成三種隨機方法:隨機推估、模擬情境和推估誤差法,

三種方法並非互斥,過去 Lutz 的做法可視為結合隨機推估與模擬情境(Lutz, 1997),

而郭孟坤與余清祥(2008)的做法為結合隨機推估與推估誤差法。本文在此延用郭 孟坤與余清祥使用的區塊拔靴法進行隨機推估。

以下介紹人口變動要素合成法、修正式德菲法、機率人口推估和區塊拔靴法 的發展和相關研究結果。

第一節 人口變動要素合成法

人口變動要素合成法(The Cohort Component Method)是目前最普遍的人口推 估方法。使用時,年齡組及時間的單位需相同(例:若使用單齡的年齡組則預測 年度的單位為一年,若是使用五齡組的資料時,則每個預測年度的單位則為五年)。 預測時,第 t 年的人口數指的是年初人口數,而基年人口數(Jump-off Population) 的定義為 t = 0 年的人口,第 t 年的生育率及死亡率為在第[t , t+1)年之中的各項 數值,因此第一個所預測的人口是發生在 t = 1 年,而第一個所預測的生育率及 死亡率是發生在 t = 0 年。遷徙的假設由過去經驗發現本國人與外國人的遷徙趨 勢有很大的不同,且多數遷徙的原因為結婚對象的籍別,故社會增加之推計分為 本國人、外國人及不同性別分別進行推計,年齡結構則依據最近幾年遷徙年齡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構分別進行假設。

由出生率及死亡率計算出生數和死亡數後,加上假設條件下的社會增加人數,

利用人口平衡公式:Pt1PtBtDtMt 推算出下一個年度的人口數,其中,

P 、t B 、t D 及t M 分別代表各項人口變動要素,即 t 年的人口數、出生數、t 死亡數及淨遷徙人數,以單一年齡組別移動推算出未來男、女性單一年齡年底人 口。

第二節 修正式德菲法

修正式德菲法(Modified Delphi Method)為結合焦點團體訪談(Focus Groups Interview)與德菲法(Delphi Method),實施做法及統計方式與傳統德菲法大致相同,

相異之處在於省略第一回合開放式問卷的繁複步驟,改以參考過去文獻或是採取 焦點團體訪談設計第一回合問卷。修正式德菲法可以節省時間,並提高問卷回收 率(Murry & Hommons, 1995)。

(一) 焦點團體訪談(Focus Groups Interview)

二次大戰後由於商務蓬勃發展,市場調查員為了要瞭解消費者的對各項產品 的看法,以促進公司生產暢銷的產品,焦點團體訪談在市場調查研究上廣為運用。

1950 年代起,美國開始出現市場調查研究公司,提供與焦點團體有關的服務。

1980 年代,學術界重新正視焦點團體訪談,擷取商界研究人員的部分策略並加 以修改,使焦點團體訪談適用於其他領域(Krueger & Casey, 2000)。

焦點團體訪談是一個謹慎規劃的系列討論,目的在於收集質性形式的資料 (Qualitative Data)。每個團體由一個主持人(moderator)帶領 4 到 12 個參與者,參 與者均具有與該焦點團體的主題有關的某些特質。焦點團體訪談的特色在於利用 團體中成員互動過程使成員們表達個人豐富的經驗及想法。換句話說,是藉由團 體互動過程來刺激思考及想法(周雅容,1997)。

焦點團體訪談為質性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在發達國家十分流行,它比個別 訪談更容易發現新概念、新創意而且快速,能節省大量時間(Morgan, 1997)。此 外,由於提供了觀察參與者言行的機會,從而使不同的參與者都能發現自己所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的信息。

(二) 德菲法(Delphi Method)

德菲法最早是在 1964 年由 Gordon 和 Helmer 提出(Gordon and Helmer, 1964),

一開始用於解決複雜的軍事問題及軍事預測,後來逐漸被應用於任何領域的預測,

如人口預測、醫療保健預測、經營和需求預測、教育預測等。Dalkey (1969)認為,

德菲法的理論有幾個假設:

1. 團體比個人擁有更多資訊。

2. 專家擁有專業知識,因此以專家進行預測或判斷是合理的。

3. 一群的專家比其他的群體更能提供正確的資訊。

4. 匿名式的訪問或問卷可以降低人際關係的負面影響,有利呈現真實意見,

使少數意見得到尊重。

德菲法是一種匿名式的專家團體意見判斷方法,具有評估現況、預測未來的 功能。在收集專家團體意見時以問卷為主,問卷發放方式依受訪專家方便做選擇 (郵寄或電子郵件),經由開放式的第一回合問卷,至後續整理的多回合反覆討論 的問卷模式,以達成意見的一致。

德菲法選擇專家參與預測,充分利用專家的經驗和學識,採用匿名或背靠背 的方式,能使每一位專家獨立自由地作出自己的判斷,預測過程幾輪反饋,使專 家的意見逐漸趨同,使它成為一種有效的預測方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第三節 機率人口推估

(一)隨機推估(Stochastic Forecast)

隨機推估是利用過去資料針對欲推估之變數建立時間序列(Time Series)模型 進行人口推估,最著名的例子為 Lee and Tuljapurkar 在 1994 年提出的美國人口 推估。隨機推估的優點是能反映出參數的不確定性,呈現參數隨時間震盪的特性,

缺點為當預測的時間過長,預測區間會有過大的情形。郭孟坤與余清祥(2008)以 區塊拔靴法進行隨機推估,發現在未來變化與過去趨勢較一致時可以提供相對穩 定及可靠的推估結果。

(二)模擬情境(Random Scenario)

「情境」一詞最初來自戲劇,牛津英語辭典(1982 年增刊)將它定義為「對 想像的情況或一系列事件的描繪、輪廓或草圖」。在 1970 到 1980 年情境多應用 在社會科學領域,在電腦的幫助下蓬勃發展。在人口預測的領域上,這個詞的含 意有兩個(Lutz, 1996):

1.在某些定義上純粹假設,例如:生育率不變。

2.在某些定義上以一個故事呈現,例如:嵌入未來某一時間點的生育、死亡和遷 移的假設,提供一個未來情境的全貌。由於第二種用法提供了整個未來的畫面,

獲得了很大的知名度。

兩種情境的用法都具有具體假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情境名稱通常闡述了想 突出的參數。情境需要可以想像的,但某些情境可能性並不大。例如假設生育率 為一定值(常數),這在世界上任何國家肯定是非常不可能的情況,但也不能完 全排除有這種可能性。Lutz 在 1996 年曾經給定某種特定情境:非洲糧食危機的 情境,大致為假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將有一個高死亡率的危機(20%的死亡人 口)。

近年世界各國在對生育率的推估上都是設定三種假設(高、中及低推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可視為模擬情境的一種。目前我國決定推計值的方式是集合專家舉行高峰會,由 過去資料和其他因素為考量討論研究後給予對未來趨勢的推計值。

Lutz 等人(1996)提出了以專家意見為基礎的機率推估方法,專家依據過去資 料研究討論後,決定欲推估的某個時間點生育率的可能範圍,這個範圍在機率上 的詮釋由過去經驗得知大約是 90%的信賴區間,再以這個範圍設定一個亂數(服 從均勻分配或是常態分配),建立線性函數以插補法找出從現在的時間點到欲推 估的時間點中的各時間點推估值,並重複多次模擬求出預測區間。後來 Lutz 為 了改善了線性模型過於平滑的問題,加入時間序列的模型,較能反映出現實生育 率曲線的震盪情形(Lutz et al, 1997)。在 2001 年時應用於推估世界的人口,2003 年應用在推估亞洲的人口,都有不錯的結果。

(三)推估誤差法(ex post Method)

推估誤差法是由 Stoto 於 1983 年提出,其想法是研究過去推估結果與實際 值的誤差,進而得到未來推估時誤差的可能範圍。Stoto 藉由研究美國與聯合國 過去人口推估的誤差,發現只有基年人口數有影響,可視為最後的推估年度有影 響。美國 1977 年所做出之人口推估的高、中、低推計結果,與 68%的預測區間 非常接近,這個結果表示美國的人口推估約等於 68%的預測區間。推估誤差的優 點在於能檢驗過去推估的正確性,由以前的推估結果來估計未來推估的誤差,缺 點是只探討到總人口數的預測區間,無法得知人口年齡結構的預測區間,且 Stoto 的研究有假設各年度的誤差為獨立的限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第四節 區塊拔靴法

區塊拔靴法(Block Bootstrap)最早由 Hall (1985)提出,後來 Künsch 提供了詳 細的討論(Resampling a Coverage Pattern, 1989)。區塊拔靴法可視為隨機推估的一 種,一般使用在估計時間序列參數,對區塊抽樣的方法模仿時間序列的行為,區 塊拔靴法強調相鄰時間的變化,在隨機抽取的區塊內保留變數間的相關性,可以 改善傳統拔靴法無法處理一連串相依資料的問題。在過去人口推估的應用上,

Denton 等人(2005)將區塊拔靴法應用於推估加拿大的平均餘命,何正羽(2006) 應用於推估平均餘命與年金現值。區塊長度的選取決定於資料長度、資料抽樣方 法、抽取的統計量和區塊拔靴法的用途,通常介於 5~10,或欲推估年長度之因 數。也有研究將區塊長度視為隨機,Politis and Romano (1994)以幾何分配選取區 塊長度,Denton (2005)建議在預測平均餘命時可依照情勢任意決定合理的區塊長 度,區塊長度不影響預測的中位數,縮短區塊長度會使預測區間稍微變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