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Homosexual Tradition in China 是首部研究傳統中國「同性戀」專書,在此之前,

有關「男同性戀」的討論散見於其他研究題目底下,並未有專論9,Passion of the 慶)專書 Theorising Chinese Masculinity: Society and Gender in China(《中國男性 特質論:中國的社會與性別》)14將男性氣質(masculinity)概念導入中國性別史 研究,雖然 Kam Louie 所提出文、武男性氣質(masculinity)受到有些學者批評,

但是也帶動了中國男性氣質研究的風潮,如宋耕的 The Fragile Scholar: Power and Masculinity in Chinese Culture15與 Martin W. Huang(黃衛總)Negotiating Masculinit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16兩本專書積極將男性氣質概念分別應用在明 清才子佳人小說與章回小說的性別分析。17文本方面,以往傳統中國男色研究以

9 如 1930 年代王書奴《中國娼妓史》就將「男色」納入娼妓史的脈絡討論。見氏著,《中國娼妓 史》(臺北縣,代表作國際圖書,2006),頁 50-53、頁 67-72、頁 232-236、頁 310-318。

10 如矛峰,《同性戀文學史》(臺北市:漢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小明雄《中國同性

14 Kam Louie, Theorising Chinese Masculinity: Society and Gender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5 Geng Song, The Fragile Scholar: Power and Masculinity in Chinese Cultur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6 Martin W. Huang, Negotiating Masculinit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6)

17 宋耕與 Martin Huang 雖然受到 Kam Louie 的啟發,積極應用「男性氣質」概念分析明清小說,

但是他們都不同意 Louie 所提出的文、武男性氣質,認為有過於簡化之嫌,兩人都認為應用陰陽 觀來解釋傳統的中國性別更為適切。相關批評與論述分別見 Geng Song, The Fragile Scholar:

Power and Masculinity in Chinese Culture, pp.3-17, Martin W. Huang, Negotiating Masculinit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筆記、小說為大宗,Matthew H. Sommer(蘇成捷)的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18利用明清內閣大庫檔案以及巴縣、寶坻等地方檔案,結合法律史

與性別史的分析取徑,下探底層男性,打破帝王、士人獨佔的局面,讓下層社會 狀況得以浮出歷史地表。

以下就明清男性同性情欲關係,以及《豔異編》、《情史類略》做相關的文獻 回顧。

一、 明清男性同性情欲關係

關於傳統中國的男性同性情欲關係的研究,學者從不同觀點提出看法,大 致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以韓獻博關於中國男性「同性戀」的看法為基礎,進 一步應用、闡述;第二類,訴諸於儒家經典,闡述傳統中國的男性同性情欲關係 在傳統中國性別話語(discourse)中的位置;第三類,聚焦在明清性文化,從社 會文化史的角度切入,探討男性同性情欲關係。

韓獻博從史料中觀察、歸納出傳統中國的男色特徵,敏銳地指出「檢視中 國的社會以及性行為(social and sexual practice),我們可以描繪出兩個基本互為 補充的角色:支配/臣服(dominant/ submissive),以及主動/被動(active/

passive)。」支配/臣服涉及性別(gender)、年齡與社會階級(status);主動/

被動則與性行為中的角色與階序(hierarchy)有關。「性與社會,這兩個階序對 於研究中國同性戀至關重要,因為在許多案例當中,他們兩個相互影響:支配的 男性經常也是主動的一方。」此外,他觀察到了男人隨著生命的不同階段表現出 不同的性特質(sexuality),性角色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有所變化。他引用大衛‧

格林伯格(David Greenberg)四種分類來闡明中國「同性戀」關係:跨世代同性 戀 ( trans-generational homosexuality )、 跨 性 別 角 色 ( trans-genderal homosexuality)、階級結構化同性戀(class-structured homosexuality)、平等同性 戀(egalitarian homosexuality),韓獻博認為,跨世代同性戀與階級結構化同性戀 在傳統中國社會較為常見,其他兩者則較為少見。19

蘇成捷對於性(sex)與法律的開創研究,深化了「男色」討論。清代因為 人口激增,土地面積無法供養如此龐大的人口,使得許多男性脫離家戶成為游離 的「光棍」,造成嚴重社會問題,成為政府打擊犯罪的目標。20清代「光棍例」

的出現,首次將男性例為性犯罪的保護對象。清代以前,「雞姦」原本不屬於姦 罪的範疇。由於人口爆炸、性別比例失衡、農業內捲化(involution),這些社會 上游離家戶的性掠食者(即光棍)對於男女都造成威脅,「雞姦」使得男性等同 於女性,可以被插入(penetrable),經過了清初法律的混亂時期,到了雍正十二 年(1734),清朝政府採取「男女」標準,將「雞姦」正式納入姦罪,相對於「良

18 Matthew Sommer.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2000).

19 Bret Hinsch. Passion of the Cut Sleeve: The Male Homosexual Tradition in China, pp.8-13.

20 Matthew Sommer.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12-15

此,蘇成捷提出了清代法律「典範轉移」(shift of paradigm),原本奠基《唐律》

的身分階級隨著經濟與社會發展而日益模糊,到了清代逐漸轉向以「性別」為基 礎,他稱這個轉變為「身分展演」(status performance)到「性別展演」(gender performance),清代政府希望每個人都納入家戶中的「性別」角色。22強姦罪的 嚴格化、對於寡婦的規範、雍正的除豁賤民以及妓女的入罪化,在在都顯示從階 gendered hierarchy of age)一致。」此外,蘇成捷更進一步指出性角色隨著生命 階段而改變,其背後的基本邏輯是「成人男性應該是已婚的一家之主,其角色應 該是主動插入(他的妻子),而非被插入。婚姻再現了至關重要的通過儀式(rite of passage):隨著婚禮的完成,男女雙方接受了個別在性與社會分工的角色(their respective roles in the division of sexual and social labor),成為夫妻。」24和同雞姦 的被插入者,通常因為成年或是娶妻,拒絕原本的插入者,不再與之發生關係。

蘇成捷認為「插入(penetration)意味著性別化的支配階序(a gendered hierarchy of domination)。」25正確的插入只存在婚姻的關係之中,錯誤的被插入,無論男

21 Matthew Sommer.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118-143.

22 Matthew Sommer.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 5-12.

23 Matthew Sommer.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 66-113, pp. 166-209, pp.

210-304.

24 Matthew Sommer.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 144-145.

25 Matthew Sommer.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 162.

26 Matthew Sommer.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 77-84, 129-130.

27 Matthew Sommer.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 148-154.

28 Geng Song, The Fragile Scholar: Power and Masculinity in Chinese Culture, pp.47-48

29 宋耕,〈從《情史類略‧情外》看「情」的本質〉,頁 345-349。

學界忽略。魏濁安(Giovanni Vitiello)2011 年出版的 The Libertine's Friend:

Homosexuality and Masculin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填補了傳統中國平等男男 關係的空白。33魏濁安結合了明末清初關於情欲的辯證,以及雷金慶以來提倡的 男性氣質的分析取徑,改寫了傳統中國男性同性情欲關係史。

魏濁安針對之前研究提出兩點反省:第一,之前的男性氣質研究,大多以才 子佳人小說以及《水滸傳》、《三國演義》等章回小說為主,提出才子、君子、好 漢等高度定型的男性氣質類型,他認為「聚焦在高度定型的性別模型(highly formalized gender models)的確成果斐然,那麼我們應該也要注意這些基本模型 在不同的文本與時間脈絡中歷經思想上的協商。」34因此,他提出了混合(hybrid)

觀點,重新審視明清小說中的男性氣質。35第二,他刻意使用明末清初的狎邪小 說討論男性氣質,以凸顯其重要性。36魏濁安指出,主導晚明文學地景的「情」

的概念,主要由俠義友情(chivalric friendship)所體現。37明末對於「俠義」精 神的重估,以及「情」的崇拜,使得男性同性之間的性關係更趨向平等。38另外,

33 Giovanni Vitiello, The Libertine's Friend: Homosexuality and Masculin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34 Giovanni Vitiello, The Libertine's Friend: Homosexuality and Masculin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 8.

35 Giovanni Vitiello, The Libertine's Friend: Homosexuality and Masculin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 8-9, pp. 59-61.

36 Giovanni Vitiello, The Libertine's Friend: Homosexuality and Masculin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 93.

37 Giovanni Vitiello, The Libertine's Friend: Homosexuality and Masculin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 55.

38 Giovanni Vitiello, The Libertine's Friend: Homosexuality and Masculin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53-92.

人、世、物的一種敏感(sensibility)。」45馮夢龍在《情史類略》將「情外」納 入,「說明了『同性戀』也被當作『情』的組成部分」46這也反映傳統中國並不

39 Giovanni Vitiello, The Libertine's Friend: Homosexuality and Masculin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127-131.

出男色並非異常。費俠莉(Charlotte Furth)從醫書的觀點指出,男色至多被視 為精氣的消耗,只要履行傳宗接代的任務,基本上不會受到指責。55宋耕從陰陽

55 Charlotte Furth, “Androgynous Male and Deficient Females: Biology and Gender Boundaries in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9:2(1998), pp.12-13.

56 宋耕,〈從《情史類略‧情外》看「情」的本質〉,頁 345-346。

57 Matthew Sommer.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3.

58 Giovanni Vitiello, The Libertine's Friend: Homosexuality and Masculin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 62-65 .

59 何志宏,《男色興盛與明清的社會文化》,頁 179-185。

60 馬家融,《觀情:《情史類略》研究》,頁 38-4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