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緒論與第五章結論,總共分成三章,從明清的男色脈絡討論《豔異編‧男寵部》、

《情史類略‧情外》中男色認識。

第二章,討論明末清初思維與日常生活中關於男色的認識。明末清初由於男 風盛行,對於年輕男性的看法逐漸情色化,反映在「少艾」的男色化,以及「小 官」的「情色化」。「少艾」出現在先秦的經典當中,一般的注疏解為「年輕美好」

之意,然而,明末清初在遂沾染上「男色」,學者經常將「少艾」與「男色」聯 想在一起。另一方面,一般認為晚明「小官」一詞指的是「賣淫的男性」,61本 章將反駁這種說法,認為這種說法錯把「日常稱呼」當成「職業」,本章將指出,

隨著男風日盛,原本是對於年輕男性的敬稱,轉變成帶有情色意涵的稱呼。「少 艾」的「男色化」以及「小官」的「情色化」反映男風滲透進時人的思維與日常 生活。

第三章承接第二章男性的「情色化」,討論《豔異編》中「男寵」何以為豔。

關於《豔異編‧男寵部》,有幾點引起筆者的注意,第一,「男寵」一詞出自《宋 書‧五行志》,《豔異編‧男寵部》最大宗的文本卻出自《漢書‧佞幸傳》,然而,

《豔異編》並非照單全收,而是有所取捨。第二,《豔異編‧男寵部》不收錄《漢 書‧佞幸傳》之後的正史佞幸傳;第三,關於「男寵」,有許多相似的詞彙,除 了「佞幸」之外,還有「寵幸」、「寵臣」、「寵嬖」,為何《豔異編》獨獨鍾愛「男 寵」?基於上述思考,第三章將先釐清「男寵」一詞的意義,再進入《豔異編與‧

男寵部》的文本分析,討論王世貞所收入的「男寵」有何特質。筆者發現,並非 所有《豔異編與‧男寵部》文本都是王世貞原封不動的收入,有些文本是作者自 行編輯而成,在編輯的過程中,作者故意加入「豔」的元素,刻意強調或捏造其 男寵的身分。其次,如前所述,王世貞並非對《漢書‧佞幸傳》照單全收,而是 挑選與皇帝「同起臥」的佞幸。從上述的討論,分析何謂男寵以及男寵何以為豔。

第四章討論《情史類略‧情外類》中的男色。《情史類略》雖然以《豔異編》

為基礎,但是因為選材標準不同而有所增補。第四章將承繼第三章,分析《情史 類略‧情外類》取材的標準以及新增的部分,比較與《豔異編‧男寵部》的異同,

並且討論《情史類略‧情外類》在清初小說中的影響。《情史類略‧情外類》收 入當代史的部分,反映馮夢龍仿效《史記》的意圖;收入「平等」的男男關係,

意謂著《情史類略‧情外類》突破了《豔異編‧男寵部》的限制,反映尚情風潮 下男色認識的轉變。之前的研究認為,「情外」的「外」指的是「外寵」、「外嬖」,

62但是從上述分析,可以發現「情外」的「外」在《情史類略》的論述之中,指 的是意義更廣泛的「男性」。最後,從《情史類略》影響的《弁而釵》中的兩篇 小說的母題(motif)延伸到清初的兩篇小說,總結《情史類略‧情外》的影響。

本論文企圖從上述三章說明《豔異編‧男寵部》、《情史類略‧情外》在明末 清初男風盛行以及尚情風潮下,對於「男色」的認識與轉變。

61 賴淑娟,《《龍陽逸史》之「小官」文化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頁 8-9。另見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頁 138-149。

62 宋耕,〈從《情史類略‧情外》看「情」的本質〉,頁 33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第二章 明末清初的「男色」的認識

「男色」是一個古老的詞彙,目前現存的文獻當中,最遲在《漢書》中出現。

1「色」原本指的是「顏色」,《說文解字》:「顏氣也」。段玉裁(1735-1815)注:

「顏氣也。顏者,兩眉之閒也。心達於氣,氣達於眉閒,是之謂色。顏氣與心若 合符卪。故其字從人卪。」2也就是「心」在兩眉之間的表現,後來衍申出外表 之意。魏濁安(Giovanni Vitiello)將「男色」譯成英文 male beauty,即「男性之 美」。3然而,「美」與「色」其實有別,「美」強調美學的一面,「色」側重在於 觀看而引起的生理欲望,尤其是情欲,誠如《孟子‧告子》中所謂「食、色,性 也。」朱熹認為食欲與色欲人的本性,4又如《禮記‧禮運》:「飲食男女,人之 大欲存焉」5惟「色」不限於男女,所以班固在《漢書‧佞幸傳》說「柔曼之傾 意,非獨女德,蓋亦有男色焉。」6「男色」一詞自從見於文獻之後,就與欲望 分不開。

謝肇淛(1567-1624)曾對歷史上的「男色」做一番概述:

男色之興,自〈伊訓〉有比頑童之戒,則知上古已然矣。安陵、龍陽,見於 傳冊,佞幸之篇,史不絕書。至晉而大盛,《世說》之所稱述,強半以容貌 舉止定衡鑒矣。史謂咸寧、太康之後,男寵大興,甚於女色,士大夫莫不尚 之,海內仿效,至於夫婦離絕,動生怨曠。沈約〈懺悔文〉謂:「淇水上宮,

誠云無幾,分桃斷袖,亦足稱多。」吁可恠也!宋人道學,此風似少衰止,

今復稍雄張矣,大率東南人較西北為甚也。7

謝肇淛認為,「男色」可追溯至上古,興盛於晉,宋代由於道學興起,「男色」似 乎逐漸衰微,到了他所處的明代,又稍微復甦。8他的這番回顧是針對明末男色 盛行有感而發:

1 班固著,楊家駱主編《漢書》,卷 93,〈佞幸傳〉(台北市:鼎文書局,1986),頁 3741。

2 段玉裁,《段氏說文解字注》,〈第九篇上〉(台北市,宏業書局,1969),頁 297。

3 Giovanni Vitiello, The Libertine's Friend: Homosexuality and Masculin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pp.15.

4 朱子注:「人之甘食、悅色者即其性。」此處的「甘」、「悅」做動詞解。見朱熹,《點校四書章 句集注》(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6),頁 457。

5 孔穎達注:「飲食男女,是人心所欲之大端緒也。」見孔穎達注,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 宋本禮記注疏》(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嘉慶二十二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頁 432-1。

6 班固撰,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卷 93,〈佞幸傳〉,頁 3741。

7 謝肇淛,《五雜俎》,卷八(臺北:新興書局,1971,萬曆 36 年刊),頁 603-604。

8 事實上,〈伊訓〉出自偽古文《尚書》,今文《尚書》、古文《尚書》所無。漢代所傳的古文《尚 書》並未立為學官,永嘉之亂後已亡佚,後代流傳的版本是東晉梅頤所獻的古文《尚書》,篇目 與之前所傳的古文《尚書》、今文《尚書》有所差異。清代閻若璩與惠棟證明為偽作之前,偽古 文《尚書》仍占有一席之地,〈伊訓〉也被認為是上古男色的例證之一。詳參葉國良、夏長樸、

李隆獻著,《經學通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頁 91-1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今天下言男色者,動以閩、廣為口實,然從吳越至燕雲,未有不知此好者也。

陶穀《清異錄》言:「京師男子,舉體自貨,迎送恬然。」則知此風唐宋已 有之矣!今京師有小唱,專供搢紳酒席,蓋官伎既禁,不得不用之耳。……

外之仕者,設有門子以侍左右,亦所以代便辟也。9

他指出明代「男色」復興的兩個特徵:第一,當時談論「男色」,經常與閩、廣 兩地聯想在一起,他不以為然,認為「男色」並不限於這兩個地方,從吳越至燕 雲,無不風靡;第二,他將明代京師的「小唱」與北宋「京師男子,舉體自貨」

相提並論,暗示「小唱」實為賣淫的「男娼」。這裡的「此風」與前段引文「此 風」的指涉儼然不同,前文指的是「男色」風氣,此處指的是宋代開始舉體自貨 的「男娼」,謝肇淛認為明代小唱的興盛肇因於官伎之禁。比謝肇淛出生稍晚的 沈德符(1578-1642)也有類似的看法:

京師自宣德顧佐疏後,嚴禁官妓,縉紳無以為娛,於是小唱盛行,至今日 幾如西晉太康矣。10

沈德符認為明代官妓禁制導致小唱盛行,造成男色的第二次興盛。

過去研究已經對於明末清初的男色興盛有所闡述與分析,11本章將聚焦在男 色盛行對於明清社會的滲透,這樣的影響反映在兩方面:第一,經學的訓詁解釋 上,因為男色盛行,啟發學者「以今證古」,將「少艾」與「男色」聯結在一起。

第二,由於男色興盛,明末清初對於年輕男性的想像、再現出現「情色化」的傾 向。

第一節 「少艾」的男色化

明清學者對於《孟子》、《楚辭》以及《戰國策》中「少艾」、「幼艾」的解釋,

有別於傳統的著述,與「男色」聯想在一起。學者姜亮夫(1902-1995)在〈幼 艾〉一文,已經注意到清代學者對於《楚辭》中「幼艾」一詞解為「男色」。他 羅列歷代關於「艾」的注解,再補充更多相關文獻的事例,論證「男色」為「艾」

的最佳解釋。12然而,他並未注意明清學者所提出的解釋反映著社會風氣的變 化。事實上,從「少艾」、「幼艾」的解釋系譜可看出,宋代疑經改經的風氣,使 得學者對於傳統漢代的注解提出懷疑,明代承襲這樣的風氣,在宋人的基礎上,

融入對於當代社會風氣的思考,更進一步提出解釋。13本節將以歷代對於「艾」

9 [明]謝肇淛,《五雜俎》,卷八,頁 603-604。

10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59),卷 24,〈小唱〉,頁 621。

11 參考何志宏,《男色興盛與明清的社會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以及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12 姜亮夫,〈幼艾〉,《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1 期(大連市:1982),頁 51-52。

13 關於宋代以來學者對於經典考據的傳統請見余英時,〈從宋明儒學的發展看清代思想史〉,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的解釋為線索,考察其系譜的變化與社會風氣的影響。

一、 傳統漢代注疏

問題始於《孟子‧萬章上》:

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 得於君,則熱中。14

東漢趙岐(?-201)《孟子注》曰:「少,年少也。艾,美好也。」15《楚辭》另有

「幼艾」一詞:

孔蓋兮翠旍,登九天兮撫彗星。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16 東漢王逸(生卒年不詳)注《楚辭章句》:

竦,執也。幼,少也。艾,長也。言司命執持長劍以誅絕兇惡,擁護萬民長 少,各使得其命也。17

王逸認為「艾」為年長之意,與「幼」相對,「幼艾」即年幼與年長,用來借代 萬民。實際上,「艾」訓為「老」,襲自《禮記‧曲禮》。18值得注意的是,「幼艾」

與「少艾」,「幼」、「少」可以互訓,但是趙岐與王逸分別對於「艾」卻有不同的 解釋。

二、 宋人疑經風氣

宋代開始,除了有學者沿用舊注,亦有學者對原注提出質疑,《孟子注疏》:

正義曰:少,年少也,艾,美好也者,蓋世之傳《孟子》者,以少女為少艾 也。按《說文》云:「艾,老也,長也。」又按《禮記》云:「五十曰艾。」

是艾誠老長之稱也,謂之少艾,安可乎?是則云:「艾,美好也」者,又不

是艾誠老長之稱也,謂之少艾,安可乎?是則云:「艾,美好也」者,又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