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聯貸宣告日資料分析

第一節 文獻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聯貸宣告日資料分析

第一節 文獻回顧

過去文獻指出,公司取得銀行聯貸是一項特殊資訊,因為銀行在核定聯合貸 款前,會對公司做詳細的財務查核。因此當企業獲得聯合貸款時,代表其財務狀 況獲得銀行的認可,所以當這項訊息被媒體報導時,借款公司股價會有超額的異 常報酬(Mikkelson and Partch, 1986;James, 1987)。早期的文獻,均利用搜尋媒 體報導中有關企業聯合貸款的事件,做為資料來源的依據。例如 Mikkelson and Partch (1986) 收集華爾街日報的新聞,並發現企業獲得銀行聯貸的報導當天,該 公司股價會有顯著的超額報酬;但有關公司發行普通股或可轉換公司債的相關新 聞報導出現,卻會使公司股價產生明顯的下跌。James (1987) 使用類似的方法,

也發現銀行聯貸宣告所引起借款公司的股價正向反應,會比公司發行債券或私募 籌措資金的宣告反應來得大。Lummer and McConnell (1989) 也利用華爾街日報 的報導,將銀行聯貸宣告分成「新的銀行聯貸」和「重新協議的聯貸」 (Loan renewals),他們發現新的銀行聯貸宣告對股價沒有顯著的影響,但是對於重新協 議條件改善 (Favorable revisions) 的聯貸宣告,其超額報酬則是顯著為正;而聯 貸重新協議條件比之前合約差 (Unfavorable revisions) 的聯貸宣告,其超額報酬 是顯著為負。Best and Zhang (1993) 以分析師對盈餘預測誤差比例的高低、以及 最新盈餘預測修正為正或負值,作為區分借款公司樣本的標準,他們得到的結論 是,若分析師的盈餘預測誤差比例越大,則銀行的聯貸宣告會透露越多正面訊息 給投資人;同時,若分析師對借款公司越不瞭解,則重新協議的聯貸宣告引起的 市場反應,會比新的聯貸宣告所引起的市場反應來得大5

Slovin, Johnson, and Glascock (1992) 利用借款公司的規模差異,來分析銀行 核定企業聯合貸款的效果,他們認為投資人比較容易取得大公司的公開資訊,所 以當公司宣告其獲得銀行的聯合貸款時,投資人對大、小公司應該會有不同的反

5 Best and Zhang (1993) 認為其他團體可能和銀行一樣成為資訊提供者,也會扮演評估和監督的 角色。例如分析師的盈餘預測誤差比例和最新盈餘預測修正的訊息,可以有效解決資訊不對稱問 題,那麼銀行聯貸宣告就只能傳遞部份資訊給市場,但是若銀行比其他資訊有效率,而且市場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應。實證結果發現,小公司的股票有顯著的超額報酬,但大公司卻沒有這種現象。

Billett, Flannery, and Garfinkel (1995) 發現聯貸公司信用評等越高,其借款公司的 股價超額報酬也會越高6。Ongena and Roscovan (2009) 研究借款銀行的聲譽是否 會影響投資人對銀行聯貸宣告的反應,其實證結果發現外商銀行或當地銀行參與 聯貸案,對股市投資人而言都是正向的訊息,特別當聯貸人是外商銀行時,投資 人反應最為正面。Fields et al. (2006) 發現只有在 1980 年代期間,銀行聯貸宣告 會產生正的超額報酬,然而這種正的超額報酬在 1980 年代過後已漸漸消失;僅 剩下小公司和宣告前股價表現差的公司,在重新協議的聯貸宣告情形下,其股價 會有明顯的正向表現。Ross (2010) 發現聲譽好的公司會傾向和聲譽好的銀行來 借款。Billett, Flannery, and Garfinkel (2006) 則發現公司在宣告銀行聯貸以後的三 年,其股價為負報酬,所以就公司長期的股價表現來看,銀行聯貸宣告並沒有特 殊正面的認證效果。以上這些文獻大多使用華爾街日報的新聞報導,做為收集銀 行核定企業聯合貸款的依據。

然而,Maskara and Mullineaux (2011) 指出過去這些以華爾街日報的新聞做 為樣本依據的文獻,會有樣本選擇誤的問題。因為僅以出現在新聞資料庫的銀行 聯貸宣告資料為樣本,不足以代表整體銀行聯貸宣告的事件,因為通常只有小公 司才會主動讓報紙獲得他們得到銀行聯貸的訊息。因此他們以Reuters Loan Pricing Corporation’s (LPC) DealScan的資料庫為母體,隨機抽取樣本後再搜尋聯 貸新聞資料,以取得有被媒體報導的銀行聯貸和未被媒體報導銀行聯貸的公司,

作為能夠代表整體銀行聯貸宣告樣本的資料,再檢驗有被媒體報導銀行聯貸、和 未被媒體報導銀行聯貸的兩組公司的差異,其實證結果顯示:公司資訊不對稱程 度越高、或聯貸金額相對較大的事件7,則媒體比較會報導該公司的聯貸案,同 時他們發現:只有公司規模最小的那一群樣本,比較會主動讓媒體報導公司獲得 銀行聯貸的訊息,同時其股價在銀行聯貸宣告後,比較會有超額報酬。

本文認為,不論是從搜尋新聞資料庫得到銀行聯貸宣告的新聞,或者以 DealScan 的資料庫作為所有觀察值,隨機抽取樣本後再搜尋新聞資料,這兩種方

6 聯貸人的身份,區分為商業銀行、非銀行聯貸人、銀行持有的非銀行子公司聯貸人、及聯貸人 不詳 (銀行和非銀行的聯合聯貸也算於此)。聯貸人的信用評等認定,若聯貸人不只一人,以新 聞首先提及聯貸團的第一個聯貸 (代理商) 銀行的信用評等。

7 Maskara and Mullineaux (2011) 參考文獻做法,編製一個資訊不對稱指數,包括分析師預測誤 差、分析師意見散佈、報酬率殘差的波動度、在盈餘宣告期間股價超額報酬的波動度、公司年齡、

買賣價差等訊息,其資訊不對稱指數越大,代表資訊不對稱程度越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法的樣本都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樣本選擇偏誤問題。為了徹底改善這個疑慮,本 文首先將使用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 (SEC) EDGAR (Electronic data gathering, analysis, and retrieval) 資料庫,並選取所有美國上市公司銀行聯貸宣告的事件。

由於美國上市公司,必須將銀行聯貸相關資訊文件呈報證券管理委員會,所以本 文以該資料庫作為樣本,較不會受限於樣本選取的限制。

除此之外,以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 EDGAR 資料庫做為研究公司重大事件 的資料來源,在會計及財務領域的相關研究已經廣泛被使用,如 Griffin (2003) 研 究投資人對 Form 10-K 和 Form 10-Q filings 的反應,結果顯示在呈報日和隔日公 司股價都有超額報酬,而且投資人對 Form 10-K 比 Form 10-Q 為強烈,同時投 資人對規模較小發行者的呈報反應也較強烈。You and Zhang (2009) 發現在 Form 10-K 的呈報日,公司交易量和股價會異常的變動,但是若 10-K 報告有大量文字 內容,投資人會有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 的現象。Schwartz and Soo (1996) 探 討 Form 8-K 公告審計員變更時,發現美國有很多公司沒有遵守美國證券管理委 員會規定,必須即時揭露審計員變更的資訊,但後來因相關法規通過,要求單獨 公佈審計員變更訊息,才使延後呈報的現象逐漸減少,而且發現小公司比較不會 遵守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規定、和傾向延後呈報相關訊息。不論盈餘宣告或者重 大事件揭露的相關研究,文獻中均有學者使用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 EDGAR 資 料庫做為資料來源,然而有關於聯貸案宣告效果的研究,目前尚未有學者使用美 國證券管理委員會 EDGAR 資料庫進行分析。

Berkman and Truong (2009) 指出非交易時間的盈餘宣告比重超過百分之四 十,那麼將盈餘宣告日的當天視為事件日、或分析其盤後宣告的效果是不正確的 做法,因為這些盈餘宣告效果的股價反應,會出現在宣告日後的第一個交易日,

若宣告日選取不當,也會造成盤後宣告事件日的偏誤。他們建議將盤後宣告的事 件,其事件日調整為次日。若盤後宣告日不做上述的調整,則在盈餘宣告事件日 當天的股價報酬、交易量及波動度的實證結果會有偏差。基於上述的理由,本文 嘗試重新檢視聯貸案呈報證券管理委員會和新聞報導的樣本,其股價對宣告日的 反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