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回顧與研究範圍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範圍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相關課程之安排、活動之設計或者感化教育處所封閉性的調整,都會是少 年與社會建立連結之契機,僅是執行感化教育的人員是否開始或者願意投 入心力在此需要龐大聯繫之工作?抑或「戒護」的強調得以掩蓋相關行動 之採取?即使於感化教育院所內少年花費、耗盡許多努力調整自我態度、

自我的價值觀,倘若無法讓社會理解進而肯定,少年所付出的心血很容易 被扼殺及滅失,如何讓感化教育體系完善地與社會連結及溝通,而非僅是 隔絕少年,在執行感化教育當下值得加以檢驗與改善。少年離開院所與社 會間的無隔閡,透過觀察日本少年院法所為之相關規定,重新檢討我國執 行感化教育,無論是法制面或者實際執行人員的心態,均應檢討與調適,

讓少年重新回到社會生活時,是處在一個開放且包容的氛圍,始不會再度 進入犯罪淵藪的循環,此乃整體社會結構與感化教育進行當下所應該付諸 之關心,也才是執行感化教育所能發揮之重要功能。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範圍

少年司法領域之討論,無論是立法精神之變遷、少年不同處遇之進行 皆有相關著作或者論文加以探討,以其為基礎出發,加以建構本論文的相 關深度與廣度,「感化教育」,雖然將少年與社會做短暫隔離,但往往對其 未來的人生造成深遠的影響。如何藉由感化教育理念之釐清,讓感化教育 的執行,能與時俱進,有助於少年身心健全與發展,是本論文希冀帶來的 貢獻。

第一項 文獻回顧

一、探討少年領域的教科書

少年領域的教科書,針對「感化教育」處遇多有相關之評述,包含蔡 德隆、楊士隆老師於 2013 年《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陳慈幸、蔡孟凌老 師於 2013 年《少年事件法處理學理與實務》,均鳥瞰現行實務少年法院如 何判斷少年應否接受感化教育,以及現行執行處所(包含少年輔育院與誠正 中學)實踐感化教育之情形;周愫嫺老師於 2008 年《少年犯罪》,針對感化 教育的進行方式,認為應該採取社區式處遇之模式;黃徵男老師 2005 年的

《21 世紀監獄學-理論、實務與對策》,以少年司法歷史的演進,介紹現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少年輔育院與矯正學校間的分歧與運作現況;林東茂老師 1978 年的《少年 事件處理法論》與黃棟陪老師 1980 年的《少年事件處理與感化教育》,則 是記載少年事件處理法中感化教育的討論過程,與少年事件處理法起草時 的立法精神。其實我國討論關於感化教育之著述,並非僅限於傳統法律領 域,在犯罪學領域甚或教育領域均有相關之探討。

二、國內學術相關論文及期刊文章

就相關學術論文之累積,2009 年國立中正大學葉眉伸所撰寫〈論少年 之感化教育〉可謂與感化教育最有直接關聯,藉由論述少年司法領域精神 之轉變,與執行感化教育機構之轉變,進而檢討少年處遇轉向處分之落實 與輔育院改制學校化之重要性。其餘論文之檢討,多一再重申少年司法領 域的核心精神,2001 年國立台灣大學陳孟萱撰寫之〈少年司法保護制度之 契機-以美國少年法制為借鏡〉,從美國少年制度的發展對比我國少年司法 立法精神之改變,以及透過少年主體性概念之再釐清,進而提出少年健全 成長權以及意見表達權之重要性;2011 年國立台北大學陳依農〈論少年司 法之定位與功能〉,則是從日本少年制度的發展角度檢視我國少年司法之 精神,重申少年主體健全成長之保障。除以學理角度檢視我國少年司法領 域,也有論文從實際執行面加以討論:包含 2004 年國立中山大學陳振盛所 撰寫〈矯正學校學生與矯正人員對矯正行為的建構〉之博士論文,透過實 際與輔育院及矯正學校人員的訪談,以及相關理論之分析,提出矯正人員 與少年間的關係得以如何建立,透過正向認同互動關係之建構,得以讓少 年矯正處所與少年不會處在管理之立場;2014 年國立中正大學卓雅苹〈從 貧窮、犯罪與社會排除論少年犯罪問題之研究〉的博士論文,透過與相關 實務人員與學者之訪談,用獨特的觀點建構少年司法,包含感化教育的執 行,進而期待社會結構之合作與感化教育執行人員間思想之轉換,始能幫 助少年未來之社會適應;2012 年國立中正大學葉孟翰〈以社會融合觀點重 新省思我國刑事政策〉,藉由歐盟針對社會融合概念之討論,檢視我國刑 事政策趨向嚴罰化之狀態,進而提出受刑人最後仍然必須回歸社會生活,

健全社區處遇以及以受刑人為主體思考的處遇方針,始能落實地幫助受刑 人復歸社會。

國內關於少年領域的期刊文章更是非常豐厚,包含法律領域無論從刑 事政策面向、甚或刑事訴訟程序部分,2005 年何賴傑老師〈少年法院組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不合法或無管轄權?〉針對少年法院和普通法院的管轄權,為詳盡的分析;

此外犯罪學領域,包含 2012 年賴擁連老師、許春金老師與陳玉書老師〈形 塑青少年中止犯與持續犯原因之縱貫性研究-整合控制性理論觀點〉,藉由 問卷分析提供不同觀察少年犯罪趨勢的角度,以及 1996 年周愫嫺老師〈少 年輔育院學生社會化模式研究〉,從輔育院少年的問卷分析,探討輔育院 封閉環境對少年造成的影響。

三、日本相關領域之論著

回顧台灣相關著作及論文之論述後,本論文相關比較法例以日本少年 院法為比較對象,而日本少年院 2014 年 之修法以及相關措施之執行,長 期在日本無論是法領域或者相關專業領域,均有諸多討論。2012 年広田照 幸、古賀正義、伊藤茂樹所編著《現代日本の少年院教育》,全書以教育 學的眼光及角度切入現行日本少年院,讓少年院之討論擁有更多元的聲 音;丸山雅夫老師 2012 年之《少年法講義》,除介紹日本少年院之進行外,

也透過相關命題式之提點,指出在日本少年院包含虞犯以及未滿十四歲以 下少年收容之問題;2006 年葛野尋之老師所編著《少年司法改革の検証と 展望》,則針對少年院近年收容趨勢,檢討日本少年法嚴罰化是否連帶地 影響少年院收容的判斷及收容期限。

第二項 研究範圍

前述所回顧之相關著作及論文,既多元又豐厚,然而相關論文之討論 多數集中於少年司法精神之確立,執行面上之討論較偏向討論輔育院與誠 正中學二分之問題;惟執行感化教育所秉持之理念,卻著墨較少,因此本 論文以下列為研究核心與範圍:

其一:檢視與確立感化教育理念。誠然感化教育規範為少年事件處理 法保護處分之一,然而伴隨早期立法之欠完備,致現行感化教育於刑法保 安處分仍然有其體系之定位,難免造成執行理念之混淆及地位不明。理念 之確立,乃是執行成敗前提,亦即先行確認環繞在感化教育執行過程最重 要的中心理念為何?始能探討現行感化教育的執行有無脫離該精神之貫 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其二:找尋感化教育的多元能量。除了前述教育理念之外,鑒於少年 非行行為背後隱藏許多複雜之原因,並非透過「法律」眼光即可加以理解 與解決,宜配合相關教育學與犯罪學之研究成果,期待共同形塑感化教育 的核心精神。

其三:瞭解感化教育執行現況。透過實務運作、執行人員心境轉折,

才能瞭解目前感化教育執行有無環繞核心精神加以運作,藉由運作現況之 檢討,包括人事、法規、課程安排、活動設計等,深度解析後,以研擬具 體、合理、可行的對策。

其四:探討感化教育成敗的潛藏因素。感化教育是否達成預期的教育 效果?必須坦誠面對與檢討,由於感化教育執行場所之封閉性,潛藏著感 化教育成敗的各種因素,如何以積極主動的作為,讓感化教育理念、少年 為主體之想法,得以積極的貫徹在實務之施行,並提出理論與實務的論 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