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探討有關文獻,經由現況與發展的探究,以便對研究主題有進一 步的瞭解,更進一步掌握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習領域教學的現 況和作法。本章共分三節,首先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涵義與理論基礎;其次 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在資優教育的應用與重要性;最後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的實施現況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涵義與理論基礎 一、 資訊科技的定義與發展

(一)資訊科技的定義

資訊科技是指資訊加上科技,也就是資訊化的科技,或者說是與資訊化相 關的科技。資料(data)是指未經過處理的原始數字、文字或符號。資訊

(information)是指對人類有意義的資料。科技(technology )是「科學」

加上「技術」的簡稱,所謂科學是由有系統的知識所構成,而有系統的知識是 經由科學的方法,一步一步累積而來的(吳大猷,1990)。所以科技也就是指 人類善用知識、創意和資源,以延伸肢體或器官功能,進而解決實務問題和改 善生活環境的努力(王全世,2000)。

資訊科技是利用數位電子媒介所發展出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式。也就是 運用電腦、多媒體、網路媒介,進行收集、處理、儲存及傳輸文字、圖形、影 像、語音之技術(洪燕竹,2002)。另外王全世(2000)認為,資訊科技是為 了克服人類先天的限制而發展的一種資訊處理與傳播的科技,其產品包括電 腦、網路、電話、電傳視訊、電視…等。

由以上敘述可知,資訊科技是為了克服人類先天的限制,利用數位電子媒 介所發展出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式。也就是運用資訊設備、多媒體、網路媒 介、電話、電傳視訊、電視…等,進行收集、儲存及傳輸文字、圖像、影音之 技術。

(二)資訊科技的發展

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資訊科技的發展非常迅速。電腦的誕生與網路技術 的普及與發展,使得教學媒體的風貌蓬勃發展。溫明正(2000)指出,資訊科 技已經發展到多媒體與超媒體、隨選視訊(video on demand ,VOD)、視訊 會議、高速寬頻網路、電腦模擬與虛擬實境等。

多媒體是一種電腦驅動之交談式溝通系統,它能產生、儲存、傳送、存取 文字、圖形、聲音、動畫、影像等資訊。「超媒體」是用鏈結將儲存在網路結 構之節點上的資料(文字、圖形、影音、動畫)串聯之系統。多媒體與超媒體 是配合網際網路的發展,隨選視訊和視訊會議也應運而生。所謂「隨選視訊」,

是指能夠依照收視者的需求,隨意自由地檢索、參考,包含影像在內的多媒體 資訊系統。隨選視訊在教育上可以應用在遠距教學、輔助教學、輔助學習、學 生電視台、整合電腦教室、語言學習教室、視聽教室與結合圖書館之資源。

「視訊會議」是可以讓遠距相隔的多方透過視訊會議系統,以各種通訊介 面,進行即時面對面的溝通,並且同時進行文件檢視、編輯、資料傳遞、程式 共享⋯等工作。隨著高品質互動式的視訊會議、VOD、VR TITLE 等多媒體應用,

對頻寬的需求較大,因此高度頻寬急需建立。目前有GB(GiGaBit)乙太網路、

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DSL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Cable Modem、無線區域網路及衛星網路,讓高度頻寬網路得以建立。

教學過程中,常會受限於安全、倫理、經濟、需求設備、時間和空間。隨 著資訊科技的進步,讓模擬(simulation)實境成為可能,因此可以克服上述 之限制,使教學的進行更有意義。對於抽象概念視覺化有相當助益,它能作為 真實情境與學生心智之橋接工作。

綜上所述,未來資訊科技在科技日益進步及高速頻寬的配合下,將提供更多 互動式、虛擬實境、適時式、隨選式數位教學資源,使教師更易進行資訊搜尋及 減輕準備教材時間與負荷,透過數位化工具更可以實現教師教學創意與理想,兼 顧學生個別需求,九年一貫課程中資訊科技將是重要的整合工具。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範疇

資訊教育的發展由電腦輔助教學、電腦課程的實施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 訊所扮演的角色由「將資訊當老師」轉換成「將資訊當學習伙伴」。本小節探討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和範疇。

(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

美國自1988年開始,就將資訊技能的培育整合於學校教學中,學者專家也 紛紛對「資訊素養與其應用到教育的領域」做出各種研究。如1988 年Eisenberg 和 Berkowitz 主張學校圖書館媒體資源中心在教學方面應提供圖書館與資訊 技能課程;New Hampshire 地區將資訊技能的培育整合於該區的學校教學中。

1995 年美國學校圖書館員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

AASL)提出資訊問題解決技能課程基本培育計畫「資訊素養:資訊問題解決宣 言」(Information literacy:A position paper on information problem solving); 主張資訊素養就是應用資訊問題解決技能,提供資訊素養培育與 課程整合理論(賴苑玲,2000)。

國內學者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 )也有許多的探討。如洪燕竹(2002)認為所謂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就是資訊科技(運用資訊設備、多媒體、網路媒介,進行收集、儲存及傳輸文 字、圖像、影音之技術)應用在各學科教學活動上時,結合電腦化的新系統或 新的傳播方式於整個教學活動的各環節上(目標、學生、內容、環境、分法、

教師)。而這新的教學方式更具互動性、可重製性、可計算性、以及工具化的 應用。另外, 張國恩(2002)指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教師運用資訊科技於 課堂教學上和課後活動上,以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和「主動探 索與研究」的精神,讓學生能「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並完成「生涯規劃與 終身學習」。

由以上敘述可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教師運用資訊科技之技術於教學 活動上, 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和態度。資訊科技的技術就是運用資訊設 備、多媒體、網路媒介、電話、電傳視訊、電視…等,進行收集、儲存及傳輸 文字、圖像、影音等資訊科技之技術。教學活動包含課堂教學上和課後活動;

教學方式更具互動性、可重製性、可計算性以及工具化的應用。培養學生終身 學習的習慣和態度,就是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和「主動探索與 研究」的精神,讓學生能「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並完成「生涯規劃與終身 學習」。

(二) 利用資訊科技協助教學的範疇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關心的是哪些教材內容需運用「資訊科技」協助教學,

這些教材的特性如何?以下舉出這些教材的特性及範圍(張國恩,2002)。

1、抽象化的教材

教材所呈現的知識及內含理論模型是很抽象的,學生不易瞭解,且不 易口頭說明,所以造成學習動機低落,利用電腦多媒體多樣化的特性,可 以將抽象化的教材以視覺化展現,就能提高學習動機和增進學習效果。

2、需要培育從事實物演練的經驗

有時候像飛行訓練及電路實作等課程,需要讓學生實際操作練習以獲 取經驗。電腦模擬軟體就可以讓學生有不斷練習的機會。

3、學校無法提供問題解決的環境

以往因為時空因素的困難,有些課程有意無意的被老師忽略。網際網 路發達的今天,經由其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讓老師容易實施教學活動。

4、學校一些欠缺老師的學科

學校有些學科欠缺專業化的老師(如音樂…等),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學校。利用遠距教學補足專業化老師之不足,對學生接 受課程的完整性將有助益。

5、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結合文字、圖片、動畫、音效等的教材展現較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使注意力集中,獲致較佳的學習效果。

6、自我診斷與自我評量

知識診斷或學習評量對老師而言負擔極重,利用電腦線上評量或診斷 系統不但可減輕老師負擔,也可得到學生質的診斷結果。

7、學習能力的發展

利 用 網 際 網 路 完 成 探 究 學 習 及 開 放 建 構 環 境 ( open-ended construction)的CAI軟體等電腦工具,可以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讓學 生有持續開發學習能力的機會。

8、社會技能的學習

將網路環境當作學生們在課堂上進行合作學習的輔助工具,老師透過 團體活動設計,讓學生利用網路功能,如電子佈告欄、電子郵件、網路瀏 覽等,進行遠距合作學習。讓學生學到溝通、協商、討論、與評論等能力 與尊重他人,禮貌待人、樂於助人等態度。

上述之抽象化的教材、需要實物演練的經驗、學校無法提供問題解決的環 境、學校所欠缺老師的一些學科、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教材、自我診斷與自我評 量、學習能力的發展、社會技能的學習等都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內涵。

三、資訊科技與學習的關係

資訊科技所扮演的角色漸由「將資訊科技當老師」轉換成「將資訊科技當學 習伙伴」,其理由可由資訊科技與學習的關係作說明(Jonassen,2000)。

(一)資訊科技支援知識建構

知識建構(knowledge construction)是指利用已知的知識自我表達新學到 的知識,在自我表達的過程中,重整概念、理論與信仰,讓學習更鞏固,達到有

意義學習(meaning learning)的目的(張國恩,2002)。

資訊科技是知識重整與建構的工具,例如簡報軟體,學生可以將學校所學的 新知識以多媒體的型態呈現出來。在做簡報之前,學生必須先徹底理解新知識,

然後重整知識與做成摘要,最後整理成簡報並報告;老師在過程中需讓學生瞭解 簡報的意義與準則,引導學生做好簡報,並從學生的簡報中瞭解學生的學習狀

然後重整知識與做成摘要,最後整理成簡報並報告;老師在過程中需讓學生瞭解 簡報的意義與準則,引導學生做好簡報,並從學生的簡報中瞭解學生的學習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