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近年來,教育部推動「一人一運動、一校一運動」計畫,目標為自小 學開始培養每位學生至少學會一種運動技能,並養成主動運動之習慣,同 時各校至少組成一個具體育特色之運動團隊,藉以提高學生參與運動之比 率(教育部,2006)。因此,學生棒球運動與其他運動成為多數學校發展 之特色。本章內容共分四節,第一節介紹台灣小學學生棒球的發展與屏東 縣少棒組訓現況。第二節介紹本研究所使用的理論架構「計畫行為理論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之理論基礎。第三節介紹「計畫行為理論」

應用於研究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台灣學生棒球的發展與屏東縣少棒組訓現況

棒球運動一直是台灣人民注意與關心的焦點。台灣人之所以熱衷於棒 球運動除了是因為歷史脈絡及文化淵源之外,更有著深厚的情感因素。相 信熬夜守候在電視機前觀看中華代表隊的比賽,是關心棒球運動的你我都 曾有的難忘回憶。

1895 年日本統治台灣,而同一年也是日本將美國所傳入的 baseball 統一 翻譯為「野球」的年度,也就是日本人所謂的「野球元年」(林華韋、林玫 君,2005)。日本治理台灣期間,基於殖民地統治與皇民化政策的需要積極 辦理近代教育,同時也將棒球以最自然的方式帶進台灣。

一、台灣少年棒球的發展

1906 年 3 月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今建國中學)與國語學校師 範部(今台北教育大學)相繼成立棒球隊並於中學部運動場進行了台灣歷 史上第一場正式棒球比賽,這場比賽開啟了台灣學生棒球運動的新頁(溫 勝智,2004)。

台灣的少年棒球運動自 1920 年左右開始在各地開展。1929 年台灣體育

協會籌辦第一屆全島少年棒球大賽(謝仕淵、謝佳芬,2003),而各地方學 校少棒隊不斷增加,至 2008 年九十七學年度教育部所辦理的國民小學棒球 聯賽為止,報名之隊伍數已達到 442 隊,其中包括國小硬式棒球組 182 隊、

國小軟式棒球組 260 隊(表 2-1)。

「東台小將一棒響,滿山紅葉壓垂揚」1968 年,來自台東卑南的紅葉 少棒隊以木為棒、以石為球,在克難的訓練環境之下靠著堅忍不拔的毅力、

耐力,在二十屆全國學童盃棒球錦標賽中,以 2 比 1 擊敗當時獨霸國內少棒 的嘉義垂揚隊而一戰成名。當年再以全勝的戰績打敗訪台的日本關西聯 隊,成為台灣少棒熱的先聲(吳志鋼等,1983)。1969 年金龍少棒奪得世界 少棒冠軍,一棒打開台灣少棒運動的風潮,將少棒熱帶進高潮,也開啟學 生球隊前往美國爭奪世界冠軍的盛況。

自紅葉少棒擊敗日本關西聯隊後,加上電視、報章等媒體的報導,少 年棒球運動頓時風靡全台。關西聯隊的領隊吉倉利夫在離開之前,以他們 參加世界少棒聯盟棒球比賽的經驗,提供資料給「少棒之父」謝國城先生,

讓台灣得以參加 LLB(世界少棒聯盟)。從此,中華隊開始揚威美國威廉波 特,二十七年間總共拿下了十七個冠軍。因此,世界少棒聯盟稱台灣是來 自「東方的王朝」(Dynasty from the East)(謝仕淵、謝佳芬,2003)。由此 更可看出台灣在威廉波特呼風喚雨的地位。1974 年,中華青棒代表隊為我 國贏得世界錦標賽冠軍,與屏東美和青少棒隊、高雄立德少棒隊首次同一 年在美國舉辦的比賽中奪冠,自此開啟了世界三冠王的美譽。

在 60、70 年代的當時,棒球不僅是一項全民運動,甚至是台灣人共享 的認同,當年家家戶戶備妥國旗與鞭炮,三更半夜圍著電視看衛星轉播棒 球比賽的景像更是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徐錦成,2005)。因此,在那時學生 參與棒球的訓練無非是以出國比賽、為國爭光為最大的努力目標。學生是 有目的的參與棒球訓練,自然而然就願意吃苦接受訓練,不論多麼艱苦的 訓練方式都願意承受。然而,物換星移,大環境的改變以及運動科學的進 步,再加上世界各國棒球運動普及與實力的提升,三冠王的頭銜早已成為

美麗的回憶。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不僅要取得好成績,更要讓學生在健康、

快樂與參與的理念下,從事棒球運動,以提升棒球運動人口並培養小學生 全方位的人格發展(龔榮堂等,2006)。

表 2-1 九十七學年度各級學校報名隊數一覽表

序號 活動簡稱 隊數 報名截止日期

1 97 學年度國小棒球硬式組 182 98/02/19 2 97 學年度國小棒球軟式組 260 98/02/27 3 97 學年度國中棒球硬式組 78 98/01/06 4 97 學年度國中棒球軟式組 102 97/09/23 5 97 學年度高中棒球軟式組 32 97/10/13 6 97 學年度國中棒球硬式木棒組 30 97/10/19 7 97 學年度國中棒球硬式鋁棒組 40 97/12/22 8 第二屆【台灣盃】高中棒球錦標賽 24 98/02/05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2008)

二、屏東縣少棒組訓現況

教育部為配合國家體育建設中程計畫,提昇運動水準與廣植運動人口,

自民國七十六年起,逐年舉辦各類校際運動聯賽,希望透過深具教育意義 的聯賽制度,在廣植運動人口之餘,能發掘優秀運動人才並長期加以培訓,

使體育教育能真正在學校生根萌芽,生長茁壯(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 盟,2010)。因此,為強化我國基層棒球運動,普及棒球運動人口,教育部 於七十八學年度開辦國小棒球聯賽,並委請台北市士林國小承辦我國首度 規劃興辦之國小學生棒球聯賽。

屏東縣國民小學在教育部所辦理的聯賽中不論是在參賽隊伍數或參賽 成績上均有過輝煌的一頁,從七十八學年度至九十七學年度止,屏東縣每 年皆有學校組隊參加。以九十七學年度為例,屏東縣共有 7 所國民小學報

名參加軟式棒球聯賽在屏東縣 166 所國民小學中佔 4 . 2%(見表 2-2),有 4 所國民小學報名參加硬式棒球聯賽在屏東縣 166 所國民小學中佔 2 . 4%(見 表 2-3)。

表 2-2 九十七學年度屏東縣國民小學參加軟式聯賽一覽表

學校代號 學校名稱 領隊 參與人數 聯絡電話

134614 屏東縣立復興國小 陳清淋 20 08-7525402 134641 屏東縣立新南國小 蘇坤漢 17 08-7962782 134673 屏東縣立富田國小 林政雲 20 08-7791034 134718 屏東縣立僑勇國小 江國樑 18 08-8892141 134637 屏東縣立高樹國小 鍾炳雄 19 08-7960802 134653 屏東縣立光華國小 郭國課 19 08-7882105 134654 屏東縣立四林國小 溫曉風 19 08-7882174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2008)

在培育體育人才方面,屏東縣所屬學校棒球隊在過去培育出眾多優秀 球員,如曾紀恩、王恩鵬、潘文柱、徐整當、陳錫文、潘朝明、黃文生、

潘威倫、吳世賢、廖敏雄、古勝吉、尤伸評、李聰富、邱啟成、黃文明、

鄞明村、吳坤峰、林讚新、林宗男、吳聲武、李志傑、陳政賢、潘忠勳、

潘忠韋、郭建宏、潘武雄、詹智堯、郭健瑜、蕭任汶、蕭良吉、蕭帛庭、

陳宗世、林紹凱、林敬民、李宏裕、李仲弘、尤清韋、陳揚凱、黃光永、

耿健輝、陳文賓、吳偲佑、黃俊中、蕭一傑、羅嘉仁、倪福德等。

表 2-3 九十七學年度屏東縣國民小學參加硬式聯賽一覽表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所提出的理論,其主要是由Fishbein與 Ajzen於1975年根據各種態度理論,例如學習理論、期望價值理論、一致性

的理論和歸因理論所衍生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 而來的。在過去二十幾年中,很多的研究者應用理性行為理論來預測、解 釋個人行為意圖及行為。在各種不同的行為模式與理論中,它是一個用來 瞭解和預測社會行為,相當具有信度與效度的理論。

由於理性行為理論假設行為的發生,皆能夠由個人的意志控制;但在實 際的情況下,個人對行為的意志控制往往受到上述諸多因素的限制,而大 大的降低了理性行為理論對個人行為的解釋力。因此,Ajzen(1985)便將理 性行為理論加以延伸,提出了計劃行為理論,期望能夠對個人行為的預測 及解釋更具適當性(余家斌,1989)。換句話說,如果人們對行為的評價是 積極的、正面的(態度),那這樣的結果會使他們產生更高的行為意圖(動 機)。如果他們所採取的行為是他們的重要他人希望他們所採取的行為(主 觀規範),那這樣的結果也會使他們產生更高的行為意圖(動機),他們就 更有可能這樣執行此行為。

理性行動理論主張行為的完成或成功主要是受個人意志所控制;但我們 知道在實際情境中,有許多行為並非完全受個人自我意志控制,也受到其 他內在因素(internal factors)、外在因素(external factors)所影響,例如 完成該行為所需的機會和資源等因素(黃啟明,2002)因此 Ajzen(1985)乃根 據此缺失加以修改提出了計劃行為理論,使其能對行為能更有效的解釋和 預測;此理論主要包括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以及知覺行為控制三個決定 因素,也就是說行為的意圖或實際行為,間接或直接受到這三個因素所影 響。

一、理性行為理論

理性行為理論最早是在 1967 被提出,並於 1969 年開始發展,是以「期 待-價值理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為出發點,解釋人類行為決策過 程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其主要假設人是「理性」的個體(孟祥仁、劉一慧、

羅希哲,2007)。理性行為理論經過長時間的修正與驗證,在 1975 年經由

Ajzen 及 Fishbein 統整,正式發展出理性行動理論(Fishbein & Ajzen, 1975),

它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理論。理性行動理論之基本論述為「人是理性的個體,

故在其採取某行為與否之前,會先行考慮其即將發生的行動。理性行動理 論有兩項基本假設,其一是人大部分的行為是受自我意志所控制的,而且 合乎理性。另一為個人是否採取某一特定行為最直接的決定因素就是「行 為意圖」(Ajzen,1985;黃馨儀,2006)。行為意圖是指,個人對於從事 某項行為的主觀判斷,它反映了個人對表現某ㄧ行為的意願或願意投入的 心力或某一項特定行為的採行意願。行為意圖是預測個人行為的最好方

故在其採取某行為與否之前,會先行考慮其即將發生的行動。理性行動理 論有兩項基本假設,其一是人大部分的行為是受自我意志所控制的,而且 合乎理性。另一為個人是否採取某一特定行為最直接的決定因素就是「行 為意圖」(Ajzen,1985;黃馨儀,2006)。行為意圖是指,個人對於從事 某項行為的主觀判斷,它反映了個人對表現某ㄧ行為的意願或願意投入的 心力或某一項特定行為的採行意願。行為意圖是預測個人行為的最好方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