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在態度、行為意圖與行為上有顯著差異。(4)不同監護人職業的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學生在態度、行為意圖與行為上有顯著差異。(4)不同監護人職業的學"

Copied!
1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4)
(5)

寧靜的夏夜,濱海的堤防,微風徐徐,兩年多的進修課程終將劃下句點。曾 經年少無知的我,「研究生」的頭銜是那麼的遙不可及。在臺東大學學校行政碩 士班進修期間,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也順利完成學業,我想這將會是我最美麗 的回憶。

碩士論文能夠完成,首先要特別感謝指導教授鄭承昌博士,在研究的過程引 導我找到明確的方向,讓我得以順利完成論文。老師的親切,撫平了我的不安,

解決我的疑惑與困頓,使得許多觀念驟然清晰;老師總是細心的、不厭其煩的、

一遍又一遍的指導與修正,讓學生的論文更臻完整。在此,謹致上我最高的敬意。

其次,感謝連廷嘉教授和廖本裕教授百忙中撥冗斧正論文,細心批閱,並提供許 多寶貴的意見,使本論文的架構與內容更加充實與完善。

回想這些日子以來,好多人的從旁協助與支持,感謝師母的鼓勵與關懷,讓 我忘卻了恆春到台東的舟車疲累。當然,同學們彼此關懷、陪伴、鼓勵與提攜,

也是令人感念的。感謝學校行政班的同學,三一陣線聯盟的兄弟,研究伙伴華詩、

惠珍,有你們真好。

最後,要感謝家人的支持與體諒,尤其是老婆瑞妙。在我進修期間,體諒我、

忍受我的抱怨與牢騷,在辛苦工作之後還要母兼父職,無怨無悔的照顧兩個可愛 女兒--佑珊和楷潔,讓我無後顧之憂,完成學位。親愛的老婆,辛苦妳了。謝謝 你,這份榮耀是屬於我倆共有的。親愛的佑珊和楷潔,請原諒爸比在俯首論文的 這段期間的壞脾氣,爸比不會對你們兇了,也不會忘記要唸故事了。

最後,謹以此論文獻給家人與好友,願與你們分享這份成長與喜悅。

(6)

國立臺東大學 教育學系

本研究主旨在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學生參與棒球訓練行為。本研 究以九十七學年度屏東縣國民小學參與棒球訓練的學生 208 人為研究 對象,並以自編之「屏東縣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研究問 卷」進行調查研究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1)不同年級學生在態度 與行為上有顯著差異。(2)不同學校所在地的學生在態度、主觀規範、

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圖與行為上均有顯著差異。(3)不同學校規模的

學生在態度、行為意圖與行為上有顯著差異。(4)不同監護人職業的學

生在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圖與行為上均有顯著差

異。(5)親友有無參加棒球隊的學生在態度與行為上有顯著差異。(6)

學生參與棒球訓練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有顯著相關。(7) 學

生參與棒球訓練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直接影響行為意

圖,間接影響行為;行為意圖和知覺行為控制直接影響行為。其中以

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影響的總效果最大,其次為態度,最小的則為主

觀規範。

(7)

Study on the behaviors of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a baseball train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uthor: Zhao-Yang Hsiao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bstract

The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behaviors of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a baseball training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e target research audience is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208 in total, in Pingtung County participating in a baseball training and they as well completed the survery of “The questionnaire of elementary students’ behaviors in participating a baseball training in Pingtung County”. A total of 208 valid questionnairs were collected and all the information was analyzed. Then, the primary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A noticeable difference between Attitude and Behavior for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2) An obvious diversity of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Behavior for students in different school locations. (3) An eminent variation in Attitude,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Behavior for students in different school sizes. (4) A striking discrepancy in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Behavior for students whose guardians have different occupations. (5) An apparent distinction between Attitude and Behavior for students whose families or friends are with or without in the ball team. (6) Attitude and Subjective norm are surely corelated to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7) Students’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directly influences Behavior intention, and indirectly brings a great impact on the behaviors; Behavior intention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behaviors. Among these,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brings the maximum effect on the behaviors, then Attitude does, and Subjective norm brings the minimum effect on the behaviors.

Keywords: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Behavior Intention, Participating in a baseball training

(8)
(9)
(10)
(11)
(12)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採取量化的研究方法,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國民小學 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本章緒論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名詞解釋;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 節研究實施程序。以下就這五個部分加以論述: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棒球堪稱是台灣歷史最久、影響最廣、最受歡迎的國民運動,棒球可以 說是是很生活化的一項運動。1968年,來自台東的紅葉少棒隊以木為棒、以 石為球,在克難的訓練環境之下靠著堅忍不拔的毅力、耐力,以全勝的戰 績打敗訪台的日本關西聯隊,成為台灣少棒蓬勃發展的先聲。其後金龍少 棒奪得世界少棒冠軍,一棒打開台灣少棒運動的風潮,將少棒熱帶進高潮,

也開啟學生球隊前往美國爭奪世界冠軍的盛況。

臺灣人從看棒球、玩棒球、參與棒球,進而成為熱愛棒球運動的棒球人,

而這些棒球人在她、他們人生不同階段與棒球運動互動的過程中,對棒球 運動有其深刻的感受與體會,並在她、他們生命裡留下難忘的軌跡,體驗 出對棒球運動各面向的價值與意義(鄭秀貴,2007)。臺灣棒球迷人的地方,

就是透過棒球可以看到臺灣人的喜怒哀樂,也唯有令人百感交集的棒球,

才能釋放屬於臺灣人深摯的情感。

在學歷取向的現今社會,常常聽到學生家長這樣的告誡他的孩子:「你 要好好讀書,不要去參加棒球隊」、「參加棒球隊會學壞」、「打棒球沒有前 途」等等的話語。當然身為家長的對其孩子都抱持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的期待,他們總是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李明昌(1997)的 研究中指出國小、國中到高中階段,家長對於自己未成年學童或青少年的 行為一般有較高的主導權與決定權。學校許多運動優秀人才沒有意願參加 運動代表隊或無法持續參與代表隊之訓練而中途退出,家長的影響亦是原

(14)

因之一。然而,從王建民、郭泓志風雲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盧彥勳揚威 溫布頓網球公開賽等等運動界台灣之光的例子來看,誰還敢說「萬般皆下 品、唯有讀書高」?

根據羅中展(2001)的看法,學生透過活動的參與,走出教室,結識志同 道合的朋友,領悟、體會、學習並吸收新知與經驗,並且在整個活動的參 與過程中,學習到如何面對並承受挫折與壓力,因此也將能儘早培養自己 去面對挑戰與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臺灣棒球界知名總教練吳祥木先生曾 經說過:「不管是得到或是失去,對於棒球,我永不後悔,至少在成敗之 間,我學會一個真理,那就是棒球教我尋找一顆踏實的心,且學會去愛人、

關心別人,而容忍克制自己」(吳祥木,1996,頁 230)。資深棒球人蕭長 滾先生也提到:「棒球讓我學到了團體合作的重要性」(曾文誠,2000,頁 47)。

研究者在服務的學校兼任棒球隊教練一職,每當球隊在招募隊員時,總 是不如預期的順利,運動素質良好的學生無法參加球隊訓練,對棒球有高 度熱忱的學生無法參與的情形比比皆是。根據許振明(1997)大專院校組 訓運動代表隊考量因素的研究中指出,運動選手的招募和選訓是學校運動 代表隊組訓之首要工作,如能順利招募優秀運動人才乃為組訓運動代表隊 邁向成功的第一步,然而在學校代表隊組訓過程中,選手之來源、遴選以 及選手持續參與訓練之情況,直接或間接影響組訓之推動成敗與否。

黃銘順(2004)認為影響運動代表隊成立之因素以家長反對、沒有編列 經費預算、沒有成立後援會的學校較多;然而導師態度則多表支持成立代 表隊。在盧文平(2005)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行銷活動管理之研究中指出 學生所學習到的價值、態度與地位期望,受到同儕交互作用的影響,當缺 乏社會支持,尤其是家人和朋友,學生將決定不參與運動。古仁星(2006)

在國小棒球隊組訓及經營策略之研究中發現,國內國小棒球隊組訓學校在 推動組訓工作上大致以培養正當休閒活動,養成運動習慣、培養棒球運動 興趣及棒球運動之基本觀念與認知為最主要目標。在其研究中亦發現國內

(15)

國小棒球隊在組訓工作上球員來源不足、流失率過高為最主要因素之一。

綜合上述學者研究,影響學生參與運動代表與學校組訓運動代表隊的因 素包括學生本身態度、認知與社會支持層面等等。因此,解決球員不足的 問題與瞭解與學生參與棒球訓練原因是研究者動機之一。

再者,從過去研究文獻中顯示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可 以 有 效 的 解 釋 與 預 測 個 人 的 運 動 行 為 (behavior) 與 行 為 意 圖 (behavior intention)(余家彬,1989;鍾欣成,2009;韓婷婷,1998)。本研究將利用 計 畫 行 為 理 論 模 式 , 透 過 對 國 民 小 學 學 生 參 與 棒 球 運 動 的 行 為 與 理 論 架 構、各變項的調查,瞭解國民小學不同學生背景變項在參與棒球訓練行為 態 度(attitude toward behavior)、 主 觀 規 範 (subject norm)、 知 覺 行 為 控 制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行為意圖和參與棒球訓練行為上的差異。參 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態度、參與棒球訓練之主觀規範及參與棒球訓練之知覺 行為控制等變項是否有相關,以及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態度、參與棒球訓 練之主觀規範、參與棒球訓練之知覺行為控制及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意圖 對實際參與棒球訓練行為的影響,何者影響較大。因此,研究者以此為研 究學生參與棒球訓練行為之另一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國民小學學生 參與棒球訓練行為,藉以提供學校等相關單位在棒球隊組訓與招募球員策 略上具體性建議。

其主要目的為:

一、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對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行為態度、主觀規 範、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圖以及參與棒球訓練行為的差異情形。

二、學生參與棒球訓練行為態度、主觀規範和知覺行為控制之間的相關情 形。

(16)

三、學生參與棒球訓練行為意圖和知覺行為控制對參與棒球訓練行為的影 響情形。

四、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對 參與棒球訓練行為的影響情形。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在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 控制、行為意圖及參與訓練之行為是否有差異?

二、學生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三者之間是 否有相關?

三、學生參與棒球訓練行為意圖和知覺行為控制對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是 否有直接影響?

四、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對 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是否有影響?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此節針對本研究之主要變項進行概念性定義及操作型定義。概念性定義 將以 Ajzen(1985)針對計畫行為理論的需要所做的定義作為本研究之概念 性定義。操作型定義包括參與棒球訓練行為、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態度、

參與棒球訓練的主觀規範、參與棒球訓練的知覺行為控制以及參與棒球訓 練的行為意圖。各變項定義如下:

一、行為

行為是一種預設在為達成某目標的情境中可被觀察到的回應,也是各 個對單一行為的觀察在被聚集起來後,透過脈絡以及時間的貫串產生。

本研究之參與棒球訓練行為係指國民小學學生利用正式或非正式課程 時間,每週實際參與棒球訓練之次數與每次參與訓練的時數之乘積而言。

(17)

二、行為態度

行為態度係指個人對從事某項特定行為的總體評價。也就是指個人對該 項行為所抱持的正面或負面的感覺經概念化後所形成之態度。

在本研究中,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態度是指研究參與者對參與棒球訓練 的看法或認知。每題分為 5 個等級,計分方式從 1 分~5 分,得分愈高,代 表研究參與者對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態度愈正向。

三、主觀規範

主觀規範係指個人對於重要他人或團體認為個人應不應該從事某項特 定行為的社會壓力,以及對從事某項特定行為的評價。

在本研究中,參與棒球訓練的主觀規範係指研究參與者之重要他人或團 體對參與棒球訓練的看法或認知,以及對參與棒球訓練的評價。每題分為5 個等級,計分方式從1分~5分,得分愈高,代表研究參與者愈認為該重要他 人贊成並支持他參與棒球訓練。

四、知覺行為控制

知覺行為控制係指個人知覺自己從事某項特定行為的控制能力與難易 程度,也就是覺得從事某項特定行為是容易或困難的,以及個人所認為促 進從事特定行為或阻礙的因素。

在本研究中,參與棒球訓練的知覺行為控制係指研究參與者對參與棒球 訓練知覺的難易程度的掌控,以及認為可以參與棒球訓練或無法參與的因 素。每題分為5個等級,計分方式從1分~5分,得分愈高,代表研究參與者 對參與棒球訓練的控制程度愈大。

五、行為意圖

行為意圖係指個人對於採取某項特定行為的主觀機率判定,它反映了個 人對於某一項特定行為的採行意願的程度。

本研究中,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意圖係指研究參與者對於參與棒球訓練

(18)

的意願程度。每題分為5個等級,計分方式從1分~5分,得分愈高,代表研 究參與者參與棒球訓練的意願愈高。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就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等三方面分別說明研究的範圍 與限制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以參與教育部所辦理九十七學年度國民小學學生棒球聯賽 之屏東縣國民小學參與棒球訓練的學生為取樣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包 括屏東縣屏東市復興國民小學、屏東縣高樹鄉高樹國民小學、屏東縣高 樹鄉新南國民小學、屏東縣竹田鄉富田國民小學、屏東縣潮州鎮光華國 民小學、屏東縣潮州鎮四林國民小學以及屏東縣恆春鎮僑勇國民小學等 七所學校參加棒球訓練之學生。

(二)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主要是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行 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的相關情形,以及參與棒球訓練之行 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意圖對參與棒 球訓練之行為的影響情形,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在參與棒球訓練行 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圖和參與棒球訓練行為上的 差異。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樣本所選擇的對象僅限教育部所辦理九十七學年度國民小 學學生棒球聯賽之屏東縣國民小學參與棒球訓練的學生,並不包含國

(19)

中、高中、大學等學生,也不包括其他縣市學生。因此,所做之研究結 果的推論僅限於國民小學學生而言,故研究的廣度及深度有其限制。

(二)研究內容的限制

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探討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行 為。其探討因素有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和行為意圖,至 於其他影響參與棒球訓練之因素將不在本研究討論的範圍內。

(三)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並採用研究者自編之「屏東縣國民小學參與棒 球訓練之行為研究問卷」進行研究,並以統計套裝軟體SPSS 12.0中文視 窗版和AMOS 5.0學生版進行資料分。學生在填答時可能受到個人觀感、

情緒或同儕影響等因素干擾,故對問卷作答有所保留或與真實情況有所 偏差。再者,本研究係委託各國民小學訓導主任、體育組長、指導教師 或球隊教練代為轉發,至於各校實際情形則難以控制,因此可能會影響 抽樣的精確性。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本研究之實施程序分為:蒐集分析文獻、確定研究主題、撰擬研究計劃、

發展研究工具、編製研究工具、進行問卷預試、編製正式問卷、進行調查 研究、電腦資料處理、撰寫論文報告,見圖 3-3 所示:

一、蒐集分析文獻

本研究廣泛收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中華民國 期刊論文索引及Icek Ajzen網站http://people.umass.edu/aizen/index.html等。收集 並研讀期刊、書籍、文獻,並經分析、整理,建構研究架構,以形成研究 主題。

(20)

二、確定研究主題

經廣泛收集及研讀文獻後,對計畫行為理論與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 練有所了解,並確定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屏東縣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 練之行為作為研究主題。

三、撰擬研究計畫

本研究計劃,共分三章敘述。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 目的與問題、名詞解釋、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文獻探討,包含台灣學 生棒球的發展與屏東縣國民小學棒球組成現況、計畫行為理論與其相關研 究,進行統整分析。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包含研究架構,研究假設,

研究對象與研究工具,研究實施程序,資料處理。

四、發展研究工具

為研究需要發展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在發展工具過程中主要分成兩個步 驟,其一:以研究主題,對相關人員進行調查,了解研究主題實務層面的 現況,其二:結合文獻理論,作為編製工具的基礎。

五、編制研究工具

依研究之需要,結合理論分析與調查訪談資料,編製研究問卷。研究問 卷除了基本背景資料調查外,並依研究架構,分成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與 棒球訓練行為之因素(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

等二個部分。並且針對問卷作預試與專家效度,進而修改成本研究之正式 問卷。

六、進行調查研究

在調查研究過程中以問卷調查為主,依研究需要選取研究樣本,並實施 正式問卷調查,以針對研究問題尋求答案。 問卷調查以委託方式,委託各

(21)

學校訓導主任、體衛組長或相關人員負責,並以委託信函、電話請託,懇 請惠予協助,期使問卷有較高的回收率。為使受試對象了解研究目的,於 問卷開頭即說明本研究在探討屏東縣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

七、電腦資料處理

問卷回收後,將問卷進行初步分析整理,然後以套裝軟體SPSS 12.0中文 視窗版以及AMOS 5 學生版進行資料分析。

八、撰寫論文

將研究結果撰寫論文,並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完成論文。

(22)

蒐 集 分 析 文 獻

確 定 研 究 主 題

撰 擬 研 究 計 劃

進 行 調 查 研 究

電 腦 資 料 處 理 編 製 研 究 工 具 發 展 研 究 工 具

撰 寫 論 文

圖 1-1 參 與 棒 球 訓 練 行 為 研 究 流 程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近年來,教育部推動「一人一運動、一校一運動」計畫,目標為自小 學開始培養每位學生至少學會一種運動技能,並養成主動運動之習慣,同 時各校至少組成一個具體育特色之運動團隊,藉以提高學生參與運動之比 率(教育部,2006)。因此,學生棒球運動與其他運動成為多數學校發展 之特色。本章內容共分四節,第一節介紹台灣小學學生棒球的發展與屏東 縣少棒組訓現況。第二節介紹本研究所使用的理論架構「計畫行為理論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之理論基礎。第三節介紹「計畫行為理論」

應用於研究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台灣學生棒球的發展與屏東縣少棒組訓現況

棒球運動一直是台灣人民注意與關心的焦點。台灣人之所以熱衷於棒 球運動除了是因為歷史脈絡及文化淵源之外,更有著深厚的情感因素。相 信熬夜守候在電視機前觀看中華代表隊的比賽,是關心棒球運動的你我都 曾有的難忘回憶。

1895 年日本統治台灣,而同一年也是日本將美國所傳入的 baseball 統一 翻譯為「野球」的年度,也就是日本人所謂的「野球元年」(林華韋、林玫 君,2005)。日本治理台灣期間,基於殖民地統治與皇民化政策的需要積極 辦理近代教育,同時也將棒球以最自然的方式帶進台灣。

一、台灣少年棒球的發展

1906 年 3 月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今建國中學)與國語學校師 範部(今台北教育大學)相繼成立棒球隊並於中學部運動場進行了台灣歷 史上第一場正式棒球比賽,這場比賽開啟了台灣學生棒球運動的新頁(溫 勝智,2004)。

台灣的少年棒球運動自 1920 年左右開始在各地開展。1929 年台灣體育

(24)

協會籌辦第一屆全島少年棒球大賽(謝仕淵、謝佳芬,2003),而各地方學 校少棒隊不斷增加,至 2008 年九十七學年度教育部所辦理的國民小學棒球 聯賽為止,報名之隊伍數已達到 442 隊,其中包括國小硬式棒球組 182 隊、

國小軟式棒球組 260 隊(表 2-1)。

「東台小將一棒響,滿山紅葉壓垂揚」1968 年,來自台東卑南的紅葉 少棒隊以木為棒、以石為球,在克難的訓練環境之下靠著堅忍不拔的毅力、

耐力,在二十屆全國學童盃棒球錦標賽中,以 2 比 1 擊敗當時獨霸國內少棒 的嘉義垂揚隊而一戰成名。當年再以全勝的戰績打敗訪台的日本關西聯 隊,成為台灣少棒熱的先聲(吳志鋼等,1983)。1969 年金龍少棒奪得世界 少棒冠軍,一棒打開台灣少棒運動的風潮,將少棒熱帶進高潮,也開啟學 生球隊前往美國爭奪世界冠軍的盛況。

自紅葉少棒擊敗日本關西聯隊後,加上電視、報章等媒體的報導,少 年棒球運動頓時風靡全台。關西聯隊的領隊吉倉利夫在離開之前,以他們 參加世界少棒聯盟棒球比賽的經驗,提供資料給「少棒之父」謝國城先生,

讓台灣得以參加 LLB(世界少棒聯盟)。從此,中華隊開始揚威美國威廉波 特,二十七年間總共拿下了十七個冠軍。因此,世界少棒聯盟稱台灣是來 自「東方的王朝」(Dynasty from the East)(謝仕淵、謝佳芬,2003)。由此 更可看出台灣在威廉波特呼風喚雨的地位。1974 年,中華青棒代表隊為我 國贏得世界錦標賽冠軍,與屏東美和青少棒隊、高雄立德少棒隊首次同一 年在美國舉辦的比賽中奪冠,自此開啟了世界三冠王的美譽。

在 60、70 年代的當時,棒球不僅是一項全民運動,甚至是台灣人共享 的認同,當年家家戶戶備妥國旗與鞭炮,三更半夜圍著電視看衛星轉播棒 球比賽的景像更是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徐錦成,2005)。因此,在那時學生 參與棒球的訓練無非是以出國比賽、為國爭光為最大的努力目標。學生是 有目的的參與棒球訓練,自然而然就願意吃苦接受訓練,不論多麼艱苦的 訓練方式都願意承受。然而,物換星移,大環境的改變以及運動科學的進 步,再加上世界各國棒球運動普及與實力的提升,三冠王的頭銜早已成為

(25)

美麗的回憶。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不僅要取得好成績,更要讓學生在健康、

快樂與參與的理念下,從事棒球運動,以提升棒球運動人口並培養小學生 全方位的人格發展(龔榮堂等,2006)。

表 2-1 九十七學年度各級學校報名隊數一覽表

序號 活動簡稱 隊數 報名截止日期

1 97 學年度國小棒球硬式組 182 98/02/19 2 97 學年度國小棒球軟式組 260 98/02/27 3 97 學年度國中棒球硬式組 78 98/01/06 4 97 學年度國中棒球軟式組 102 97/09/23 5 97 學年度高中棒球軟式組 32 97/10/13 6 97 學年度國中棒球硬式木棒組 30 97/10/19 7 97 學年度國中棒球硬式鋁棒組 40 97/12/22 8 第二屆【台灣盃】高中棒球錦標賽 24 98/02/05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2008)

二、屏東縣少棒組訓現況

教育部為配合國家體育建設中程計畫,提昇運動水準與廣植運動人口,

自民國七十六年起,逐年舉辦各類校際運動聯賽,希望透過深具教育意義 的聯賽制度,在廣植運動人口之餘,能發掘優秀運動人才並長期加以培訓,

使體育教育能真正在學校生根萌芽,生長茁壯(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 盟,2010)。因此,為強化我國基層棒球運動,普及棒球運動人口,教育部 於七十八學年度開辦國小棒球聯賽,並委請台北市士林國小承辦我國首度 規劃興辦之國小學生棒球聯賽。

屏東縣國民小學在教育部所辦理的聯賽中不論是在參賽隊伍數或參賽 成績上均有過輝煌的一頁,從七十八學年度至九十七學年度止,屏東縣每 年皆有學校組隊參加。以九十七學年度為例,屏東縣共有 7 所國民小學報

(26)

名參加軟式棒球聯賽在屏東縣 166 所國民小學中佔 4 . 2%(見表 2-2),有 4 所國民小學報名參加硬式棒球聯賽在屏東縣 166 所國民小學中佔 2 . 4%(見 表 2-3)。

表 2-2 九十七學年度屏東縣國民小學參加軟式聯賽一覽表

學校代號 學校名稱 領隊 參與人數 聯絡電話

134614 屏東縣立復興國小 陳清淋 20 08-7525402 134641 屏東縣立新南國小 蘇坤漢 17 08-7962782 134673 屏東縣立富田國小 林政雲 20 08-7791034 134718 屏東縣立僑勇國小 江國樑 18 08-8892141 134637 屏東縣立高樹國小 鍾炳雄 19 08-7960802 134653 屏東縣立光華國小 郭國課 19 08-7882105 134654 屏東縣立四林國小 溫曉風 19 08-7882174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2008)

在培育體育人才方面,屏東縣所屬學校棒球隊在過去培育出眾多優秀 球員,如曾紀恩、王恩鵬、潘文柱、徐整當、陳錫文、潘朝明、黃文生、

潘威倫、吳世賢、廖敏雄、古勝吉、尤伸評、李聰富、邱啟成、黃文明、

鄞明村、吳坤峰、林讚新、林宗男、吳聲武、李志傑、陳政賢、潘忠勳、

潘忠韋、郭建宏、潘武雄、詹智堯、郭健瑜、蕭任汶、蕭良吉、蕭帛庭、

陳宗世、林紹凱、林敬民、李宏裕、李仲弘、尤清韋、陳揚凱、黃光永、

耿健輝、陳文賓、吳偲佑、黃俊中、蕭一傑、羅嘉仁、倪福德等。

(27)

表 2-3 九十七學年度屏東縣國民小學參加硬式聯賽一覽表

學校代號 學校名稱 領隊 參與人數 聯絡電話

134614 屏東縣立復興國小 陳清淋 20 08-7525402 134641 屏東縣立新南國小 蘇坤漢 17 08-7962782 134673 屏東縣立富田國小 林政雲 16 08-7791034 134718 屏東縣立僑勇國小 江國樑 19 08-8892141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2008)

在參賽成績表現方面,屏東縣所屬學校棒球隊在九十學年度教育部所辦 理的國小軟式棒球聯賽全國決賽中,屏東縣僑勇國民小學名列亞軍,九十 七學年度國小軟式棒球組屏東縣新南國小獲得第八名,九十七學年度國小 硬式棒球組屏東縣復興國小獲得第五名(見表 2-4)。

表 2-4 九十七學年度全國國民小學棒球聯賽成績一覽表

97 學 年度

第 一 名

第 二 名

第 三 名

第 四 名

第 五 名

第 六 名

第 七 名

第 八 名 國小

硬式

桃縣 龜山

東縣 泰源

北縣 新埔

高市 復興

屏縣 復興

北市 福林

南市 崇學

竹縣 中山 國小

軟式

高市 中正

北市 社子

東縣 豐年

北縣 汐止

桃縣 中平

桃縣 仁善

高市 鼓岩

屏縣 新南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2008)

第二節 計畫行為理論

「計畫行為理論」是Ajzen於1985年透過他的文章“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所提出的理論,其主要是由Fishbein與 Ajzen於1975年根據各種態度理論,例如學習理論、期望價值理論、一致性

(28)

的理論和歸因理論所衍生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 而來的。在過去二十幾年中,很多的研究者應用理性行為理論來預測、解 釋個人行為意圖及行為。在各種不同的行為模式與理論中,它是一個用來 瞭解和預測社會行為,相當具有信度與效度的理論。

由於理性行為理論假設行為的發生,皆能夠由個人的意志控制;但在實 際的情況下,個人對行為的意志控制往往受到上述諸多因素的限制,而大 大的降低了理性行為理論對個人行為的解釋力。因此,Ajzen(1985)便將理 性行為理論加以延伸,提出了計劃行為理論,期望能夠對個人行為的預測 及解釋更具適當性(余家斌,1989)。換句話說,如果人們對行為的評價是 積極的、正面的(態度),那這樣的結果會使他們產生更高的行為意圖(動 機)。如果他們所採取的行為是他們的重要他人希望他們所採取的行為(主 觀規範),那這樣的結果也會使他們產生更高的行為意圖(動機),他們就 更有可能這樣執行此行為。

理性行動理論主張行為的完成或成功主要是受個人意志所控制;但我們 知道在實際情境中,有許多行為並非完全受個人自我意志控制,也受到其 他內在因素(internal factors)、外在因素(external factors)所影響,例如 完成該行為所需的機會和資源等因素(黃啟明,2002)因此 Ajzen(1985)乃根 據此缺失加以修改提出了計劃行為理論,使其能對行為能更有效的解釋和 預測;此理論主要包括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以及知覺行為控制三個決定 因素,也就是說行為的意圖或實際行為,間接或直接受到這三個因素所影 響。

一、理性行為理論

理性行為理論最早是在 1967 被提出,並於 1969 年開始發展,是以「期 待-價值理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為出發點,解釋人類行為決策過 程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其主要假設人是「理性」的個體(孟祥仁、劉一慧、

羅希哲,2007)。理性行為理論經過長時間的修正與驗證,在 1975 年經由

(29)

Ajzen 及 Fishbein 統整,正式發展出理性行動理論(Fishbein & Ajzen, 1975),

它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理論。理性行動理論之基本論述為「人是理性的個體,

故在其採取某行為與否之前,會先行考慮其即將發生的行動。理性行動理 論有兩項基本假設,其一是人大部分的行為是受自我意志所控制的,而且 合乎理性。另一為個人是否採取某一特定行為最直接的決定因素就是「行 為意圖」(Ajzen,1985;黃馨儀,2006)。行為意圖是指,個人對於從事 某項行為的主觀判斷,它反映了個人對表現某ㄧ行為的意願或願意投入的 心力或某一項特定行為的採行意願。行為意圖是預測個人行為的最好方 法,並且行為意圖與行為之間存在有高度的相關聯性(Ajzen,1991)。

決定行為意圖的兩大因素為「行為態度」及「主觀規範」(圖 2-1)。

孟祥仁、劉一慧、羅希哲(2007)指出個人所採取某行為意圖,是由行為態 度與主觀規範兩項因子所決定,行為態度包含正向及負向評價,為個人對 該一行為的正向或負向感覺,也就是指個人對採取某ㄧ行為可能會導致某 些結果的信念以及對這些行為結果的評價。主觀規範則受到社會的影響。

主觀規範為個人對是否採取某一行為的社會壓力知覺,也就是個人對他所 在乎的人(重要他人),會如何看待他表現特定行為的信念,也就是指個 人知覺到重要他人或重要團體認為他應該採取某一行為的壓力,以及個人 願意依從重要他人或重要團體認為他應該採取某項行為的意願。

理性行動理論在過去研究中應用在學生吸菸意圖之研究有林季宜

(1996)某高職補校商科女生吸菸意向之研究、陳錫琦(1984)從態度與主 觀規範的因素探討國中生之抽煙意向以及陳錫琦(1997)國小學童吸菸意向 六年長期追蹤調查研究等,均以理性行動理論為理論基礎,其目的在探討 學生的吸菸意向,並討論應用理性行動理論於分析研究對象吸菸意向之適 切性。

(30)

圖 2-1 理 性 行 為 理 論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行為 主觀規範

行為意圖 行為態度

二、計畫行為理論

為了增加理性行為理論對行為的預測能力,Ajzen(1985)提出「計畫行為 理論」。計畫行為理論是由多屬性態度理論(theory 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 和理性行為理論發展而來的,由此可知,計畫行為理論不但是一個以期望 價值理論為問題思考架構的認知心理學理論,而且也是一個解釋人類行為 決策過程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王國川,1998)。由於理性行為理論假設行為 的發生,皆能夠由個人的意志控制;但在實際的情況下,個人對行為的意 志控制往往受到上述諸多因素的限制,而大大的降低了理性行為理論對個 人行為的解釋力。因此,Ajzen便將理性行為理論加以延伸,另外加入「知 覺行為控制」這個變項,提出了計劃行為理論,期望能夠對個人行為的預 測及解釋更具適當性。

計畫行為理論中決定行為因素為行為意圖;然而,行為意圖的決定因素 有三:其一為行為態度,其二為主觀規範、其三為不同於理性行為主義的 知覺行為控制(如圖2-2),並且以三個階段來分析行為的形成過程:(1)個 人的「行為意圖」決定「行為」;(2)「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 覺行為控制」等三者或其中部分影響「行為意圖」;(3)行為態度、主觀規 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則決定於個人認知、重要他人團體、情境變數與知覺 控制信念等外衍變數(劉家儀,2001;蔡青姿,2004)。

(31)

(一)行為

行為是一種預設在為達成某目標的情境中可被觀察到的回應,也是各個 對單一行為的觀察在被聚集起來後,透過脈絡以及時間的貫串產生(曾文 威,2006)。Ajzen(2002a)指出,行為應包括四個條件,行動(action)、目標 (target)、背景脈絡(contex)及時間(time),這些條件若改變,則行為也會隨之 改變。在計畫行為理論中,行為受到意圖的影響,當個體的知覺行為控制 程度很高時,行為也會受到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

(二)行為意圖

所謂行為意圖是指個人對於採取某項特定行為的主觀機率判定,它反映 了個人對於某一項特定行為的採行意願。Fishbein and Ajzen(1975)認為行為 意圖是在行為選擇之決定過程下所引導而產生是否要採取此行為的某種程 度表達,也就是個人想要採取某一特定行為之行動傾向。因此行為意圖是 任何行為,表現的必需過程,為行為顯現前的決定。計畫行為理論認為,

圖 2-2 計 畫 行 為 理 論 (Ajzen, I, (1989).)

行為

行 為 意 圖

知 覺 行 為 控 制 主 觀 規 範 行 為 態 度

(32)

個人是否採取某一特定行為最直接的決定因素就是行為意圖,行為意圖欲 強烈代表採取某特定行為的可能性愈高。

在計畫行為理論的模式中,是由行為態度、主觀規範以及知覺行為控制 決定個體行為意圖,有些時候態度、主觀規範或知覺行為控制其中一種即 可決定行為意圖,但是有時候則是三者同時影響行為意圖(蔡智勇,2007)。

從過去的研究中可以發現,計畫行為理論認為個人對特定行為抱持愈正 向的態度、主觀規範之重要他人或團體愈支持個人從事該特定行為、對該 特定行為的知覺行為控制力愈強,則從事該特定行為的意圖會愈強,而從 事某特定行為的可能性愈高(邢逸玲,2002;劉家儀,2001;黃馨儀,2006;

孟祥仁、劉一慧、羅希哲,2007)。

綜合上述,以計畫行為理論分析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學 生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意圖是解釋與預測行為的最主要變數,參與訓練的 意圖愈強烈,則實際參與訓練的行為的可能性愈高。

(三)行為態度

Ajzen(1991)指出行為態度是個人對某一特定行為的「態度」,也就 是指個人對該項行為所抱持的正面或負面的感覺。根據期望價值理論指出 行為態度乃指個人對特定對象所反映出來一種持續的喜歡或不喜歡的預設 立場,也可說是個人採行某特定行為的正向或負向的評價(張志銘、賴永 僚,2007),所以態度是由個人對此特定行為的評價經過概念化後所形成的。

個人對於進行某一項行為的意圖會受到個人對該行為的態度所影響(林獻 堂,2007),也就是說一個人對於特定行為的態度直接影響了他去從事該項 行為的意圖,一個人對於特定行為具有越正向的態度,則對於從事該特定 行為的意圖就越強烈;反之,當個人對於特定行為的態度愈趨負面,他去 從事該行為的意圖就越低落(陳志豪,2004)。

從很多的文獻指出,特定行為的態度比一般的態度更能準確預測人們的 行為,而且衡量態度的問題越明確,則越能以受測者的態度來預測其實際

(33)

行為(余家斌,1989)。在高二學生對科學的態度與科學相關行為意向之研 究中顯示(陳志豪,2004)高二學生對科學的態度對意圖與科學相關行為均 具有正向而顯著的影響力。Cukrowska, Staskun, & Schoeman(1999)認為學業 成就對於科學素養的影響遠不如學生所抱持對科學的態度的影響力大。在 Cukrowska, Staskun, & Schoeman的研究中發現大學化學學習成就的良窳與 否與其天資相關性不高,學生的入學成績無法有效預測其後的學習成就;

而一位對化學抱有正向態度的學生則比較容易有好的學習成就。

綜合上述,行為態度係指個人對特定行為的認知及對行為感受的正向或 負向評價,亦即個人所持態度愈正面,其行為意圖愈強烈。以計畫行為理 論分析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學生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態度 會影響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意圖。

(四)主觀規範

主觀規範是指個人知覺到重要他人或團體,認為他是否應該採行某項行 為所抱持的看法以及重要他人或團體對這項特定行為的評價。

主觀規範是行為意圖的另一項影響因素,在黃馨儀(2006)不同區域與不 同的資源回收政策下居民的資源回收行為意圖之研究中發現資源回收之行 為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與資源回收行為意圖皆有顯著正相關,

而且三者對資源回收行為意圖皆能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以主觀規範 對資源回收行為的影響最大。同樣的,在余宗龍(2004)大學生從事規律運 動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淡江大學學生為例的研究中,從事規律運動行為意圖 的因素也是以主觀規範的影響最大。

計畫行為理論認為主觀規範是個人對於是否採取某項特定行為時,重要 他人的影響或個人所感受到重要他人的社會壓力認知(Ajzen,1991;張志 銘、賴永僚2007),可以說是個人知覺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或團體(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認為他應不應採行某一特定行為的壓力。亦即一個人的行為 除了受到自我歷程的影響外,有時也會受到社會環境壓力的影響。因此,

(34)

主觀規範是指在預測個人的行為時,那些對個人的行為決策具有影響力的 個人或團體對於個人是否採取某項特定行為所發揮的影響作用。從計畫行 為理論之相關研究發現(Chang, 1998 ; Shepherd & O’Keefe, 1984 ; Shimp &

Kavas, 1984 ; Vallerand, Deshaies, Cuerrier, Pelletier, & Mongeau, 1992),特 定行為的主觀規範除了是行為意圖的影響因素之外,也會正向且直接影響 行為態度(引自孟祥仁、劉一慧、羅希哲,2007)。

綜合上述,以計畫行為理論分析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學 生參與棒球訓練的主觀規範會影響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意圖,也會影響參 與棒球的行為態度。

(五)知覺行為控制

計劃行為理論與理性行為理論不同之處在於,在行為意圖的預測上,計 劃行為理論除了「態度」、「主觀規範」之外,增加了「知覺行為控制」

變項。所謂知覺行為控制,指的是個人知覺到採取某一行為容易或困難的 程度以及個體欲表現之特定行為所需要的資源和機會信念,其對行為意圖 具有動機上的含意Ajzen(1985,1991)。張志銘、賴永僚(2007)認為知覺 行為控制係指個人預計採取某一特定的行為時自己所感受已控制(或掌握) 的程度。

根據研究指出,知覺行為控制反映個人過去的經驗和預期的阻礙。當個 人認為自己所擁有的資源與機會愈多、所預期的阻礙愈少,對行為的知覺 行為控制就愈強(余家斌,1989;余宗龍,2004)。計劃行為理論認為個體 表現特定行為時除了考慮理性因素外,還需要其他非理性因素的配合,如 資源、機會、時間、金錢、技術及他人協助等,這些非理性因素並非個人 能完全控制,個人能控制且擁有利於表現行為的資源或機會等因素越多,

越能使行為發生(蔡智勇,2007)。此外,知覺行為控制也能直接影響行為,

但要在所預測的行為完全不在意志的控制之下與知覺行為控制反映出某種 程度的實際控制(actual control)的前提之下,此時知覺行為控制並不需要透

(35)

過行為意圖,就能對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Ajzen & Madden,1986)。因此,若 知覺行為控制與實際的行為非常接近時,知覺行為控制可能會影響行為

(Ajzen,2002b;余宗龍,2004)。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的影響包括兩種方 式,一為知覺行為控制對於行為的影響是透過『行為意圖』來作媒介的,

另一為知覺行為控制反映出某種程度的實際控制而直接影響行為,其關係 以圖2-2中的虛線表示(Ajzen, 2002a; Ajzen & Madden, 1986)。

綜合上述,以計畫行為理論分析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學 生參與棒球訓練的知覺行為控制力愈強,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意圖愈強,

而且實際參與棒球訓練的可能性愈高。

第三節 計畫行為理論之相關研究

在眾多的行為模式中,Ajzen的計劃行為理論廣泛的為很多研究者應 用,探討個人採取某一特定行為,研究者綜合李柏慧(2004)與韓婷婷(1998)

對計畫行為理論相關研究之分類,將計畫行為理論相關研究整理分類為休 閒行為、健康與醫療行為、消費行為、知識分享行為、社會與學習行為以 及與本研究相關之運動行為等六個部分。以下分別論述:

一、休閒行為部分

根據過去研究顯示(李宗鴻,2007;Ajzen & Driver, 1992)在遊憩行為 模式中,遊客的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顯著的直接影響行為意 圖,間接影響遊憩行為。遊客的行為意圖顯著的直接影響遊憩行為。黃啟 明(2002)在國民中學高關懷學生參與休閒活動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之研 究中發現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可以用來解釋與預測參與休閒活動的意圖。在 黃啟明的研究中亦發現,參與休閒活動的行為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對參與 休閒活動行為意圖有直接正向的影響力,但是在參與休閒活動的主觀規範 對參與休閒活動行為意圖有負向的直接影響力。

(36)

在吳美貞(2007)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苗栗地區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行 為意圖之研究,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的行為態度中,與同儕團體互動、紓 解壓力與感受快樂等認知評估具有重要影響力;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的主 觀規範中,並無明顯之影響力;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的知覺行為控制中,

自我能力評估、喜歡有挑戰性活動等因素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詹淑清與俞佩君(2008)在生態旅遊行為分析:延伸計畫行為理論之觀 點的研究,透過網際網路參與生態旅遊行為之「態度」對參與生態旅遊的

「行為意圖」具正向顯著影響。生態旅遊行為之「主觀規範」會因網際網 路而對參與生態旅遊的「行為意圖」具正向顯著影響。參與生態旅遊行為 之「知覺行為控制」會因網際網路的資訊而「行為」具正向顯著影響。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計畫行為理論應用在休閒行為模式中,態度、主 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休閒行為意圖有顯著影響,而行為意圖則會直接 影響實際休閒行為。

二、健康與醫療行為部分

在過去計畫行為理論應用在戒菸行為之相關研究中顯示(李杰炫,

2000;魏米秀,1992)戒菸意向會受到戒菸態度、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

知覺行為控制及戒菸意向會直接影響戒菸行為。徐劭婷(2007)在吸菸行 為的研究中發現,青少年對吸菸的態度普遍趨於負向,感受到不應該吸菸 的主觀規範較大,拒絕吸菸的知覺行為控制較高,吸菸意向普遍偏低。對 吸菸行為抱持較正向態度,感受到較多應該吸菸的主觀規範的青少年,且 知覺行為控制較低的青少年,其吸菸意向較高。

王佳惠、劉玉山與郭乃文(2007)在醫院藥師提供用藥指導之態度與 行為意向的研究結果發現,藥師對提供門診病患「用藥指導」有高度的認 知態度,其「態度」、「主觀規範」、「行為控制認知」與「行為意向」有顯 著的相關性,但只有「態度」與「主觀規範」對「行為意向」具影響力。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計畫行為理論應用在健康與醫療行為意圖模式

(37)

中,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健康與醫療行為意圖有顯著相關及 影響。

三、消費行為部分

在消費行為部分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有蔡青姿(2004)醫學雷射美容消費 意向模式建構之實證研究--結構方程模式之應用。在其研究中發現對雷射美 容的態度良好時、受參考群體影響性高時以及對行為的控制力強者會有較 強之美容意向,進而採取美容行為。事實上,在周佳儀(2003)的研究中也 發現高雄都會區女性住宅消費行為意向受到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 制的影響。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計畫行為理論應用在消費模式中,態度、主觀規範、

知覺行為控制對消費行為意圖有顯著影響。

四、知識分享行為部分

曾文威(2006)以計畫行為理論與組織公民行為探討電子商務旅行社員 工之知識分享行為的研究中,就旅行社員工之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 控制相關情形,態度與主觀規範有正相關、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有正相關、

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有正相關;就旅行社員工之態度、主觀規範與知 覺行為控制對知識分享行為意向的影響而言,態度以及知覺行為控制變項 對知識分享意圖皆有顯著正向的影響。成員的知識分享意向會顯著正向影 響其進行知識分享行為。在孟祥仁、劉一慧與羅希哲(2007)的國小教師 知識分享現況及行為模式比較之研究中發現,國小教師之知識分享態度、

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正向影響其知識分享意圖,而知識分享行為主要 是受到知覺行為控制與知識分享意圖的正向影響。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計畫行為理論應用在知識分享行為模式中,態度、

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有顯著正相關;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 對知識分享行為意圖有顯著影響,而行為意圖、知覺行為控制則會直接影 響實際知識分享行為。

(38)

五、社會與學習行為部分

在黃馨儀(2006)不同區域與不同的資源回收政策下居民的資源回收行為 意圖之研究中發現資源回收之行為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與資源 回收行為意圖皆有顯著正相關,而且三者對資源回收行為意圖皆能產生顯 著的正向影響。事實上在楊光平(2006)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老人住宅選 擇行為的研究中也顯示消費者選擇老人住宅的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 控制均會直接影響其行為意圖。

劉家儀(2001)在以人際關係論與計畫行為理論探討網路交友之現象的 研究中發現,網路交友的行為受到態度以及主觀規範的影響。高二學生對 科學的態度與科學相關行為意向之研究中顯示(陳志豪,2004)高二學生對 科學的態度對意圖與科學相關行為均具有正向而顯著的影響力,主觀規範 對於意圖具有正向且顯著之影響力,意圖對於科學相關行為有正向且顯著 之影響力。戴友榆(2007)在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節約用電之探討-以民 宿業為例的研究中同樣發現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愈強,從事節 約用電之行為意圖愈強。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計畫行為理論應用在社會與學習行為模式中,態 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和行為意圖有顯著正相關;態度、主觀規範、

知覺行為控制對社會與學習行為意圖有顯著影響,而行為意圖、知覺行為 控制則會直接影響實際行為。

六、運動行為部分

計畫行為理論可以有效的解釋與預測個人的運動行為(Ajzen,1985;

韓婷婷,1998)。在許建民(2004)以計畫行為理論預測學童參與運動代表 隊意圖的研究中發現,學童在運動代表隊參與的意圖、態度、主觀規範及 知覺行為控制上,均以正向者居多;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和行 為意圖有正相關。李柏慧(2004)成人從事健走行為意圖之研究中顯示健走

(39)

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其信念交乘積有正相關。高、低健走 意圖者在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依從動機、控制信念的促進因 素與控制力量等六類信念的題項有顯著差異存在。

根據林輔瑾(1996)專科學生從事規律運動意圖之研究、李碧霞(1998)

臺北市某高中男生從事規律運動意圖和行為之研究、許哲彰(1999)國小教 師從事規律運動意圖、行為之預測及影響因素之探討中發現意圖是預測行 為的好因素。對從事規律運動的態度、主觀規範和知覺行為控制可有效的 解釋規律運動意圖,其中以知覺行為控制對規律運動意圖的影響最大。然 而在余宗龍(2004)大學生從事規律運動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淡江大學學生 為例的研究中,從事規律運動行為意圖的因素則以主觀規範的影響最大。

張志銘與翁旭昇(2005)以計畫行為理論驗證中部大專院校學生參與桌 球休閒運動行為意圖的研究中顯示大專學生對於參加桌球運動的行為態 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可直接正向影響他參加桌球運動的意圖。其 中行為態度最重要,其次為知覺行為控制,最後為主觀規範(見表2-5)。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計畫行為理論應用在運動行為模式中,態度、主觀 規範、知覺行為控制有顯著正相關;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運 動行為意圖有顯著影響,而行為意圖、知覺行為控制則會直接影響實際運 動行為。

(40)

表 2-5 運動行為應用計畫行為理論相關研究

作者 年代 篇名 結論與發現

林輔瑾 1996 專科學生從事規律 運動意圖之研究

影響行為意圖最重要的預測因素 為知覺行為控制。「態度」與「行 為信念乘結果評價」相關、「主觀 規範」與「規範信念乘妥協動機」

相關、「知覺行為控制」與「控制 信念乘控制力量」相關。

李碧霞 1998

臺北市某高中男生 從事規律運動意圖 和行為之研究

意圖是預測行為的好因素。對從事 規律運動的態度、主觀規範和知覺 行為控制可有效的解釋規律運動 意圖,其中以知覺行為控制對規律 運動意圖的影響最大。

許哲彰 1999

國小教師從事規律 運動意圖、行為之 預測及影響因素之 探討

影響行為意圖最重要的預測因素 為知覺行為控制。行為的預測部 分,知覺行為控制比意圖更能夠預 測行為

余宗龍 2004

大學生從事規律運 動行為意圖之研究 -以淡江大學學生 為例

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均 能影響從事規律運動的行為意 圖,其中以主觀規範的影響最大。

計畫行為理論能有效的預測並解 釋大學生的規律運動行為

李柏慧 2004

成人從事健走行為 意圖之研究-以台 中市北屯區為例

健走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 控制與其信念交乘積有正相關。顯 示不同的信念與不同的行為意圖 有關聯。

張志銘

翁旭昇 2005

中部大專院校學生 參與桌球休閒運動 行為意圖之研究—

以計畫行為理論驗 證

大專學生對於參加桌球運動的行 為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 可直接正向影響他參加桌球運動 的意圖。其中行為態度最重要,其 次為知覺行為控制,最後為主觀規 範。

許建民 2004

以計畫行為理論預 測學童參與運動代 表隊意圖之研究

學童在運動代表隊參與的意圖、態 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上,

均以正向者居多;態度、主觀規範 及知覺行為控制和行為意圖有正 相關。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係根據研究目的,並配合相關文獻探討的結果,予以適當的設 計。本章共分五小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假設、第三節研究對 象與研究工具、第四節研究實施程序、第五節研究資料處理,以下分節加 以敘述。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以 Ajzen(1985)所提出的計劃行為理論作為理論的基礎,

主要目的在探討屏東縣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研究架構分成 兩部分探討。

一、研究架構(一)

依 據 相 關 的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李 明 昌,1997;羅 中 展,2001;古 仁 星 , 2006) 與 參 與 棒 球 訓 練 有 關 之 背 景 因 素 可 以 歸 納 為 就 讀 年 級 、 學 校 所 在 地 、 學 校 規 模 、 監 護 人 教 育 程 度 與 職 業 以 及 親 友 中 有 無 參 加 等 。

本 研究之研究架構(一)主要在探討年級、學校所在地、學校規模、監 護人教育程度、監護人職業以及親戚朋友中有無參與棒球訓練行為等學生 背景變項在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參與棒 球訓練之行為意圖以及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等變項之間的差異情形。其架 構如圖 3-1。

研究架構(一)主要探討層面有以下五點:

(一)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態度上的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主觀規範上的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知覺行為控制上的差異。

(四)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意圖上的差異。

(五)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上的差異。

(42)

1-3

學 生 背 景 變 項 1、 年 級

2、 學 校 所 在 地 3、 學 校 規 模

4、 監 護 人 教 育 程 度 5、 監 護 人 職 業 6、 親 戚 朋 友 中 有 無 參

與 棒 球 訓 練 行 為

參 與 棒 球 訓 練 之 行 為 態 度

參 與 棒 球 訓 練 之 主 觀 規 範

參 與 棒 球 訓 練 之 知 覺 行 為 控 制

參 與 棒 球 訓 練 之 行 為 意 圖

參 與 棒 球 訓 練 之 行 為

圖 3-1 參 與 棒 球 訓 練 研 究 架 構 圖 ( 一 ) 1-1

1-2

1-4 1-5

3-1 2-1

2-3 二、研究架構(二)

本研究架構以 Ajzen(1985)所提出的計劃行為理論作為理論的基礎,

研究架構(二)在探討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行為,其主要變項有參 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態度、參與棒球訓練之主觀規範、參與棒球訓練之知覺 行為控制、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意圖與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其架構如圖 3-2。

3-2 4-1

圖 3-2 參 與 棒 球 訓 練 研 究 架 構 ( 二 )

參 與 棒 球 訓 練 行 為 態 度

參 與 棒 球 訓 練 行 為 意 圖

參 與 棒 球 訓 練 知 覺 行 為 控 制 參 與 棒 球 訓 練

主 觀 規 範

參 與 棒 球 訓 練 行 為

3-3 4-2 2-2

(43)

研究架構(二)主要探討層面有以下三點:

(一)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態度、主觀規範以及知覺行為控 制三者之間的相關情形。

(二)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圖是否會直接 影響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

(三)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態度、主觀規範以及知覺行為控 制是否會經由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意圖間接影響參與棒球訓練之行 為。

第二節 研究假設

綜合第二章文獻探討,以及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本研究相對應之研究 假設如下:

一、在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參與棒球訓練之差異方面,本研究提出以下 假設:

1-1: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在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態度有顯著差異。

1-2: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在參與棒球訓練之主觀規範有顯著差異。

1-3: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在參與棒球訓練之知覺行為控制有顯著差異。

1-4: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在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意圖有顯著差異。

1-5: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在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有顯著差異。

二、在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行為意圖的影響因素之間相關情形,本 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2-1: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態度與參與棒球訓練之主觀規範 有顯著相關。

2-2: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態度與參與棒球訓練之知覺行 為控制有顯著相關。

(44)

2-3: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主觀規範與參與棒球訓練之知覺行 為控制有顯著相關。

三、在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行為意圖的影響因素方面,本研究提出 以下假設:

3-1: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態度會顯著影響參與棒球訓練 之行為意圖。

3-2: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主觀規範會顯著影響參與棒球訓練 之行為意圖。

3-3: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知覺行為控制會顯著影響參與棒球訓 練之行為意圖。

四、在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行為的影響因素方面,本研究提出以下 假設:

4-1: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意圖會顯著影響參與棒球訓練 行為。

4-2: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的知覺行為控制會顯著影響參與棒球訓 練行為。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

本小節分成研究對象與研究工具兩部分,以下分別討論: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方式並且以參與九十七學年度學生棒球聯賽之屏東 縣國民小學四至六年級學生,包括復興國小 32 名、高樹國小 33 名、新南國 小 35 名、光華國小 33 名、富田國小 20 名、四林國小 20 名及僑勇國小 35 名等,共計 208 名學生為取樣對象,經學校教練及選手同意之後進行施測,

(45)

合計發放問卷 208 份,回收有效問卷 208 份,回收率為 100%(見表 3-1)。

其中四年級學生有 59 名,佔 28.4%、五年級學生有 82 名,佔 39.4%、以及 六年級學生 67 名,佔 32.2%(見表 3-2)。

表 3-1 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抽樣摘要表

學校 施測問卷 回收有效問卷 有效問卷回收率

復興國小 32 32 100%

高樹國小 33 33 100%

新南國小 35 35 100%

光華國小 33 33 100%

富田國小 20 20 100%

四林國小 20 20 100%

僑勇國小 35 35 100%

合計 208 208 100%

表3-2 參與棒球訓練之學生就讀年級次數分配表

次數 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四年級 59 28.4 28.4

五年級 82 39.4 67.8

六年級 67 32.2 100.0

總和 208 100.0

(46)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自編之「屏東縣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行為之研究問卷」

為研究工具,問卷包含「基本資料」、「參與棒球訓練行為量表」、「參 與棒球訓練因素量表」三部份。

(一)基本資料

本研究問卷第一部分基本資料,最主要調查屏東縣國民小學學生相關 的背景變項,包含就讀年級、學校所在地、學校規模、親友中有無參加棒 球隊、監護人教育程度以及監護人職業等,合計6項。題目如下:

1. 我目前就讀年級:(1) 四年級 (2) 五年級 (3)六年級

2. 我現在就讀的學校所在地:(1)屏東市 (2)一般鄉鎮 (3)偏遠地區 3. 我現在就讀的學校規模:(1) 6-12 班 (2) 13-25 班 (3) 26 班以上

4. 我的監護人(父或母)教育程度:(1) 國中小 (2) 高中職 (3) 大專 (4) 碩博士

5. 我的監護人(父或母)的職業:(1) 軍公教 (2) 農(3) 工 (4) 商 (5) 其 他

6. 我的親戚或朋友中有無參加棒球隊:(1) 有 (2) 無

基本資料部分最主要在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態 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圖和參與棒球訓練行為的差異情形。

(二)參與棒球訓練行為量表

此部分主要在確認受試者有參與棒球訓練。其中包含是否有參加棒球訓 練、每週訓練次數以及每次參與訓練之時間。題目如下:

1. 是否曾參加學校棒球訓練?(1) 有 (2) 無

2. 我每週參與棒球訓練次數約(1) 0 次 (2)1-2 次 (3) 3-4 次 (4) 5 次以上 3. 我每次參與棒球訓練時間約(1) 1 小時內 (2) 1-2 小時 (3) 2-3 小時 (4)

3 小時以上

參與棒球訓練行為量表主要在測量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量表得 分愈高其所接受訓練強度愈強。

(47)

(三)參與棒球訓練因素量表 1.量表架構

本研究在參與棒球訓練行為量表共分為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態度 7 題、參與棒球訓練之主觀規範 6 題、參與棒球訓練之知覺行為控制 4 題、以 及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意圖 3 題,合計 20 題。題目如下:

(1)我認為參與棒球訓練可以獲得他人的認同

(2)我認為參與棒球訓練可以實現自我

(3)我認為參與棒球訓練可以鍛鍊身體

(4)我認為參與棒球訓練可以多認識朋友

(5)我認為參與棒球訓練可以培養團隊精神

(6)我認為參與棒球訓練可以更清楚棒球知識

(7)我認為參加棒球訓練可以提昇棒球技能

(8)我的導師鼓勵我參加棒球隊訓練

(9)我的朋友贊成我參加棒球隊訓練

(10)我的導師認為參加棒球隊是健康的活動

(11)我的朋友認為參加棒球隊是健康的活動

(12)我的導師認為參加棒球隊是明智的抉擇

(13)我的朋友認為參加棒球隊是明智的抉擇

(14)我覺得參與棒球訓練是件愉快的事

(15)我確信我有足夠的時間參加棒球隊

(16)我確信我有足夠的準備參加棒球隊

(17)我確信我的身體狀況能參加棒球隊

(18)如果有機會我願意參與棒球隊的訓練

(19)如果有機會我會想辦法加入棒球隊

(20)在國小畢業之前參加棒球隊是我的夢想

本研究量表主要在測量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 控制等各變項之間的相關情形,以及瞭解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和行為意圖

(48)

的影響情形。

2.填答計分

本問卷採李克特(Likert)五點計分模式,受試者依其實際情形對於參與棒 球訓練之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意圖 的感受,直接於每一題後勾選代表適當的數字。1表示「非常不同意」;2 表示「不同意」;3表示「無意見」;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計分方式此五點量表計分,分別計1分、2分、3分、4分、5分。當受試者各 項目得分越高,表示該項目參與棒球訓練的程度越強。

三、預試信效度分析

(一)專家效度

本研究問卷邀請廖本裕、連廷嘉以及鄭承昌等三位教授擔任專家,就問 卷內容、用字遣詞、計分方式等進行修正,使問卷更清晰易懂,藉以建立 專家效度(見附錄一)。根據專家學者所提供之修正意見,刪除「我確信 我的身材可以參加棒球隊訓練」,並與指導教授討論之後進行修改,整理 成「屏東縣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之行為調查問卷」,作為本研究之 預試問卷(見附錄二)。

(二)信度分析

本研究採用Cronbach’s

α

係數,考驗「屏東縣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 練之行為調查問卷」之內部一致性,以建立問卷之信度。一般而言,總量 表之信度應在0.8以上,分量表

α

係數應大於0.6,若總量表 α 係數未達0.8 以上,分量表 α 係數低於0.6之題項,應考慮重新修訂量表或增刪(吳明隆,

2005;吳明隆、涂金堂,2005;楊世瑩,2008)。

在前測87份問卷資料中,將各構面之題目以SPSS 12.0統計分析中文版進 行信度分析,逐一刪除各題項所得之Cronbach’s α 值如「我認為參與棒球訓 練可以打發時間」、「我認為參與棒球訓練會影響功課」「我的父母認為 參加棒球隊會影響功課」、「我的導師認為參加棒球隊會影響功課」、「我

(49)

的朋友認為參加棒球隊會影響功課」、「我覺得參與棒球訓練是一件簡單 的事」「我認為參與棒球訓練有出國的機會」和「我的導師鼓勵我參加棒 球隊訓練」、「我確信我能入選棒球隊」,「我認為參與棒球訓練可以得 到獎勵」直至發現並無法提升各構面之總和信度為止,形成正式問卷之題 項。由表3-3參與棒球訓練因素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得知,屏東縣國民小學 學 生 參 與 棒 球 訓 練 之 行 為 調 查 問 卷 , 各 個 分 量 量 表 Cronbach's α 皆 大 於.790,顯示本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水準。

數據

表 2-3    九十七學年度屏東縣國民小學參加硬式聯賽一覽表  學校代號  學校名稱  領隊  參與人數 聯絡電話  134614  屏東縣立復興國小  陳清淋  20  08-7525402  134641  屏東縣立新南國小  蘇坤漢  17  08-7962782  134673  屏東縣立富田國小  林政雲  16  08-7791034  134718  屏東縣立僑勇國小  江國樑  19  08-8892141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2008)  在參賽成績表現方面,屏東縣所屬
圖 2-1  理 性 行 為 理 論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行為 主觀規範 行為意圖行為態度  二、計畫行為理論  為了增加理性行為理論對行為的預測能力,Ajzen(1985)提出「計畫行為 理論」。計畫行為理論是由多屬性態度理論 (theory 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 和理性行為理論發展而來的,由此可知,計畫行為理論不但是一個以期望 價值理論為問題思考架構的認知心理學理論,而且也是一個解釋人類行為 決策過程的社會心理
表 2-5 運動行為應用計畫行為理論相關研究  作者  年代  篇名  結論與發現  林輔瑾  1996  專科學生從事規律 運動意圖之研究  影響行為意圖最重要的預測因素 為知覺行為控制。「態度」與「行為信念乘結果評價」相關、「主觀 規範」與「規範信念乘妥協動機」 相關、「知覺行為控制」與「控制 信念乘控制力量」相關。  李碧霞  1998  臺北市某高中男生從事規律運動意圖 和行為之研究  意圖是預測行為的好因素。對從事規律運動的態度、主觀規範和知覺行為控制可有效的解釋規律運動意圖,其中以知覺行為控制對
表 4-26  參與棒球訓練行為意圖假設驗證表  研究假設  路徑關係  係數值  結果 3-1:行為態度會顯著影響參與棒  球訓練之行為意圖  行為態度  →行為意圖  0.373  支持 3-2:主觀規範會顯著影響參與棒  球訓練之行為意圖  主觀規範  →行為意圖  0.135  支持 3-3:知覺行為控制會顯著影響參  與棒球訓練之行為意圖  知覺行為控制  →行為意圖  0.465  支持 (三)各變項對參與棒球訓練行為影響情形  本小節分別以「知覺行為控制」以及「行為意圖」等構面為自變項, 「參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避免不一致 的行為處理方法, 包括…. 不同人/同一人在不同時間對同樣行為

猥褻侵犯是帶有猥褻行為的侵犯。有些行為明顯猥褻,例如未經同意下觸摸他人的生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Fostering Children’s Whole-person

未得主事 人 (幼稚園) 同意 索取 / 接受 利益. 作出或不作出與主事人(幼稚園)

讓高中學生為未來生活作好準備。學生於當中學習不同

We examine how past experiences,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s, subjective norms, attitudes, and economic pressures affect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s pertaining to

This paper uses learning motivation, educational service quality,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as scheme and uses one private university students as

個變量上有顯著性的差異。由各變量的平均數亦可看出重視績效 群在各變量上均高於不重視績效群。至「年資輩份」未達顯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