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主觀規範

行為意圖 行為態度

二、計畫行為理論

為了增加理性行為理論對行為的預測能力,Ajzen(1985)提出「計畫行為 理論」。計畫行為理論是由多屬性態度理論(theory 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 和理性行為理論發展而來的,由此可知,計畫行為理論不但是一個以期望 價值理論為問題思考架構的認知心理學理論,而且也是一個解釋人類行為 決策過程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王國川,1998)。由於理性行為理論假設行為 的發生,皆能夠由個人的意志控制;但在實際的情況下,個人對行為的意 志控制往往受到上述諸多因素的限制,而大大的降低了理性行為理論對個 人行為的解釋力。因此,Ajzen便將理性行為理論加以延伸,另外加入「知 覺行為控制」這個變項,提出了計劃行為理論,期望能夠對個人行為的預 測及解釋更具適當性。

計畫行為理論中決定行為因素為行為意圖;然而,行為意圖的決定因素 有三:其一為行為態度,其二為主觀規範、其三為不同於理性行為主義的 知覺行為控制(如圖2-2),並且以三個階段來分析行為的形成過程:(1)個 人的「行為意圖」決定「行為」;(2)「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 覺行為控制」等三者或其中部分影響「行為意圖」;(3)行為態度、主觀規 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則決定於個人認知、重要他人團體、情境變數與知覺 控制信念等外衍變數(劉家儀,2001;蔡青姿,2004)。

(一)行為

行為是一種預設在為達成某目標的情境中可被觀察到的回應,也是各個 對單一行為的觀察在被聚集起來後,透過脈絡以及時間的貫串產生(曾文 威,2006)。Ajzen(2002a)指出,行為應包括四個條件,行動(action)、目標 (target)、背景脈絡(contex)及時間(time),這些條件若改變,則行為也會隨之 改變。在計畫行為理論中,行為受到意圖的影響,當個體的知覺行為控制 程度很高時,行為也會受到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

(二)行為意圖

所謂行為意圖是指個人對於採取某項特定行為的主觀機率判定,它反映 了個人對於某一項特定行為的採行意願。Fishbein and Ajzen(1975)認為行為 意圖是在行為選擇之決定過程下所引導而產生是否要採取此行為的某種程 度表達,也就是個人想要採取某一特定行為之行動傾向。因此行為意圖是 任何行為,表現的必需過程,為行為顯現前的決定。計畫行為理論認為,

圖 2-2 計 畫 行 為 理 論 (Ajzen, I, (1989).)

行為

行 為 意 圖

知 覺 行 為 控 制 主 觀 規 範 行 為 態 度

個人是否採取某一特定行為最直接的決定因素就是行為意圖,行為意圖欲 強烈代表採取某特定行為的可能性愈高。

在計畫行為理論的模式中,是由行為態度、主觀規範以及知覺行為控制 決定個體行為意圖,有些時候態度、主觀規範或知覺行為控制其中一種即 可決定行為意圖,但是有時候則是三者同時影響行為意圖(蔡智勇,2007)。

從過去的研究中可以發現,計畫行為理論認為個人對特定行為抱持愈正 向的態度、主觀規範之重要他人或團體愈支持個人從事該特定行為、對該 特定行為的知覺行為控制力愈強,則從事該特定行為的意圖會愈強,而從 事某特定行為的可能性愈高(邢逸玲,2002;劉家儀,2001;黃馨儀,2006;

孟祥仁、劉一慧、羅希哲,2007)。

綜合上述,以計畫行為理論分析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學 生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意圖是解釋與預測行為的最主要變數,參與訓練的 意圖愈強烈,則實際參與訓練的行為的可能性愈高。

(三)行為態度

Ajzen(1991)指出行為態度是個人對某一特定行為的「態度」,也就 是指個人對該項行為所抱持的正面或負面的感覺。根據期望價值理論指出 行為態度乃指個人對特定對象所反映出來一種持續的喜歡或不喜歡的預設 立場,也可說是個人採行某特定行為的正向或負向的評價(張志銘、賴永 僚,2007),所以態度是由個人對此特定行為的評價經過概念化後所形成的。

個人對於進行某一項行為的意圖會受到個人對該行為的態度所影響(林獻 堂,2007),也就是說一個人對於特定行為的態度直接影響了他去從事該項 行為的意圖,一個人對於特定行為具有越正向的態度,則對於從事該特定 行為的意圖就越強烈;反之,當個人對於特定行為的態度愈趨負面,他去 從事該行為的意圖就越低落(陳志豪,2004)。

從很多的文獻指出,特定行為的態度比一般的態度更能準確預測人們的 行為,而且衡量態度的問題越明確,則越能以受測者的態度來預測其實際

行為(余家斌,1989)。在高二學生對科學的態度與科學相關行為意向之研 究中顯示(陳志豪,2004)高二學生對科學的態度對意圖與科學相關行為均 具有正向而顯著的影響力。Cukrowska, Staskun, & Schoeman(1999)認為學業 成就對於科學素養的影響遠不如學生所抱持對科學的態度的影響力大。在 Cukrowska, Staskun, & Schoeman的研究中發現大學化學學習成就的良窳與 否與其天資相關性不高,學生的入學成績無法有效預測其後的學習成就;

而一位對化學抱有正向態度的學生則比較容易有好的學習成就。

綜合上述,行為態度係指個人對特定行為的認知及對行為感受的正向或 負向評價,亦即個人所持態度愈正面,其行為意圖愈強烈。以計畫行為理 論分析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學生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態度 會影響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意圖。

(四)主觀規範

主觀規範是指個人知覺到重要他人或團體,認為他是否應該採行某項行 為所抱持的看法以及重要他人或團體對這項特定行為的評價。

主觀規範是行為意圖的另一項影響因素,在黃馨儀(2006)不同區域與不 同的資源回收政策下居民的資源回收行為意圖之研究中發現資源回收之行 為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與資源回收行為意圖皆有顯著正相關,

而且三者對資源回收行為意圖皆能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以主觀規範 對資源回收行為的影響最大。同樣的,在余宗龍(2004)大學生從事規律運 動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淡江大學學生為例的研究中,從事規律運動行為意圖 的因素也是以主觀規範的影響最大。

計畫行為理論認為主觀規範是個人對於是否採取某項特定行為時,重要 他人的影響或個人所感受到重要他人的社會壓力認知(Ajzen,1991;張志 銘、賴永僚2007),可以說是個人知覺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或團體(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認為他應不應採行某一特定行為的壓力。亦即一個人的行為 除了受到自我歷程的影響外,有時也會受到社會環境壓力的影響。因此,

主觀規範是指在預測個人的行為時,那些對個人的行為決策具有影響力的 個人或團體對於個人是否採取某項特定行為所發揮的影響作用。從計畫行 為理論之相關研究發現(Chang, 1998 ; Shepherd & O’Keefe, 1984 ; Shimp &

Kavas, 1984 ; Vallerand, Deshaies, Cuerrier, Pelletier, & Mongeau, 1992),特 定行為的主觀規範除了是行為意圖的影響因素之外,也會正向且直接影響 行為態度(引自孟祥仁、劉一慧、羅希哲,2007)。

綜合上述,以計畫行為理論分析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學 生參與棒球訓練的主觀規範會影響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意圖,也會影響參 與棒球的行為態度。

(五)知覺行為控制

計劃行為理論與理性行為理論不同之處在於,在行為意圖的預測上,計 劃行為理論除了「態度」、「主觀規範」之外,增加了「知覺行為控制」

變項。所謂知覺行為控制,指的是個人知覺到採取某一行為容易或困難的 程度以及個體欲表現之特定行為所需要的資源和機會信念,其對行為意圖 具有動機上的含意Ajzen(1985,1991)。張志銘、賴永僚(2007)認為知覺 行為控制係指個人預計採取某一特定的行為時自己所感受已控制(或掌握) 的程度。

根據研究指出,知覺行為控制反映個人過去的經驗和預期的阻礙。當個 人認為自己所擁有的資源與機會愈多、所預期的阻礙愈少,對行為的知覺 行為控制就愈強(余家斌,1989;余宗龍,2004)。計劃行為理論認為個體 表現特定行為時除了考慮理性因素外,還需要其他非理性因素的配合,如 資源、機會、時間、金錢、技術及他人協助等,這些非理性因素並非個人 能完全控制,個人能控制且擁有利於表現行為的資源或機會等因素越多,

越能使行為發生(蔡智勇,2007)。此外,知覺行為控制也能直接影響行為,

但要在所預測的行為完全不在意志的控制之下與知覺行為控制反映出某種 程度的實際控制(actual control)的前提之下,此時知覺行為控制並不需要透

過行為意圖,就能對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Ajzen & Madden,1986)。因此,若 知覺行為控制與實際的行為非常接近時,知覺行為控制可能會影響行為

(Ajzen,2002b;余宗龍,2004)。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的影響包括兩種方 式,一為知覺行為控制對於行為的影響是透過『行為意圖』來作媒介的,

另一為知覺行為控制反映出某種程度的實際控制而直接影響行為,其關係 以圖2-2中的虛線表示(Ajzen, 2002a; Ajzen & Madden, 1986)。

綜合上述,以計畫行為理論分析國民小學學生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學 生參與棒球訓練的知覺行為控制力愈強,參與棒球訓練的行為意圖愈強,

而且實際參與棒球訓練的可能性愈高。

第三節 計畫行為理論之相關研究

在眾多的行為模式中,Ajzen的計劃行為理論廣泛的為很多研究者應 用,探討個人採取某一特定行為,研究者綜合李柏慧(2004)與韓婷婷(1998)

對計畫行為理論相關研究之分類,將計畫行為理論相關研究整理分類為休

對計畫行為理論相關研究之分類,將計畫行為理論相關研究整理分類為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