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探討

在文檔中 從我的憂鬱症到我的家 (頁 22-28)

之一、憂鬱症的症狀、成因和治療

早年精神科醫師多是將重心放在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重症精神疾病上,而 這些患者常被汙名化稱為「瘋子」。憂鬱症患者看起來不像瘋子,但症狀的表現,

如工作能力及生活能力的降低,卻因此被認為是懶惰、心情不好、逃避現實等。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資料,自民國 86 年起,「自殺」死亡的人數都位居 國人十大死因之列;直到民國 99 年,才首度退出十大死因,但當年死亡人數仍 高達 3889 人,排名國人死因第十一名。根據國際自殺防治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2006 年世界自殺防治日的資料顯示,導致自殺 的原因很多,但是,在大多數的西方國家,自殺身亡者中高達 90%的人患有憂 鬱症、酒精或物質濫用、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其中又以憂鬱症佔最大多數,

自殺身亡者中有高達三分之二的人患有憂鬱症。

近幾年來,憂鬱症的資訊透過各類相關書籍、報章雜誌、媒體等方式傳播,

因此,這個與癌症、愛滋病並駕齊驅的疾病逐漸廣為人知,現在幾乎很少有國人 沒聽過憂鬱症。

一、症狀

憂鬱症的核心症狀──情緒低落,可能出現在很多不同的情境,可是一旦出 現憂鬱症的症候群,則表示有一個需要治療的嚴重醫療問題,因為,除了情緒之 外,還有其他的改變(Francis Mark Mondimore,2005):

(一)情緒症狀:憂鬱情緒、廣泛受限的情緒品質、易怒、失去體驗快樂的 能力(失去興趣)、罪惡感、失去日常活動的興趣、社交 退縮、自殺想法。

(二)認知(思考)症狀:專注力差、記憶力差、猶豫不決、思考變慢、失 去動機。

(三)身體症狀:睡眠障礙(失眠或嗜睡)、食慾改變(體重減輕或體重增 加)、疲勞、頭痛、便秘、疼痛的狀況惡化。

陸汝斌(2005)則提出憂鬱症在臨床上的四大基本症狀:

(一)思考上的憂鬱:明顯的無助、無價值感、罪惡感、自責,以致反覆出 現自殺念頭,甚至真的導致自殺。

(二)情緒上的憂鬱:明顯的愁眉苦臉、悲哀、沮喪、悶悶不樂、焦躁不安、

易怒等。

(三)行為上的憂鬱:失眠或過度睡眠、激動不安、食慾上升或下降、對各 種活動失去興趣等。

(四)身體上的憂鬱:頭痛、眼花、胃脹等身體不舒服症狀。

但是,嚴格來說,一般人是無法自我診斷憂鬱症的,必須經過精神科醫師確 認才行,因此未經醫學診斷,自稱為憂鬱症的「患者」,有其可議之處(董氏基 金會,2001)。

二、成因

憂鬱症不是單一成因,可能是由許多方面的失調所引起的(Patricia L. Owen,

2001):

(一)生物因素:基因、腦中化學物質、生物循環等。

(二)環境因素:痛苦的童年、肉體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肉體受傷、

失去所愛、體會到無助等。

(三)相關因素:賀爾蒙的波動、尼古丁、酒癮之家、飲食失調、對血壓及 其他生理問題的藥物治療、腦部外傷、季節改變、酒精和 其他藥品、性別等。

三、治療

憂鬱症的成因很多,因此治療的方式也有很多種。大致上可分為(陳俊欽

,2003):

(一)藥物治療:這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療方式,但不是每一種藥物對每一位 憂鬱症患者都有效,因此,唯一的方法是嘗試。另外,藥 物的副作用往往比療效出現的更早。因此,藥物的治療對 患者而言其實是一大考驗。

(二)心理治療:包括精神動力、行為理論、認知行為、團體、敘事等學派 之心理治療。

(三)其他療法:包括電氣痙攣療法、明亮光線療法、外科手術等。

無論哪一種治療方法,都有其限制與困境,而且治療多僅限於憂鬱症患者本 身,但事實上,不只是患者本身,其周遭的家人、朋友也會因為憂鬱症患者而產 生情緒或生活上的改變(邱湙絜、黃宗堅,2009)。

之二、憂鬱症家屬及家庭的療癒

在我憂鬱症療癒的第四年,有一回,和妹妹一起逛書店,她拿起了《阿娜答 得了憂鬱症》這本書,對我說:「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一直想到妳。」這是一 本以圖文方式介紹憂鬱症的書,作者以照顧者角色,回顧丈夫診斷憂鬱症後一年 半的療養生活。當下,我立即翻閱這本書,也第一次思考到,在我的療癒過程中,

我最親近的家人是如何看待這一切?

丁嘉妮(2007)訪談三位具備家屬角色與照顧責任之憂鬱症家屬,研究發現 憂鬱症家屬與患者相處的逆境經驗,包含心理、生理、社會、經濟等四個層面,

其中又以心理層面的負向經驗最多。這些逆境經驗與個人、家庭及社會復原因子 之間形成交互運作,發展出憂鬱症家屬從逆境中復原的現象,包含危機的轉變,

以及重新框架逆境對自己的影響、從逆境中獲得生命意義、逆境經驗對未來有所 啟發、相信自己具有改變環境的能力、發現自己生活的樂趣、覺得自己有能力幫 助別人、有助人的期待、能分享有助適應的具體建議等積極復原的現象。。

對憂鬱症者而言,社交活動逐漸孤立之際,家庭成了唯一的去處。家庭因素 可能影響憂鬱症的發展,憂鬱症亦可能影響家庭關係(劉婉如,2008)。整體可 能影響個體的發展,個體亦可能影響整體的運作及關係,當其中一環出現問題,

往往一環扣一環,變成惡性循環。另外,個體出現問題或症狀時,除了個體本身 之外,也可能是整體系統出現問題。因此,個體往往是系統問題的代罪羔羊。

但是,以我看待我自己的復原歷程,其實我不希望我的家庭是被當作一個「有 問題」的系統來處理;相反的,從我的復原歷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家庭在面 對困境時所擁有的潛力、資源及優勢力量。邱湙絜、黃宗堅(2009)提供了家庭 復原力應用在憂鬱症患者的參考策略:1.建構正向的家庭信念系統。2.調整具有 彈性的家庭組織型態。3.清晰且直接的家庭溝通模式。4.主動尋求相關的協助管 道。

之三、憂鬱症患者的療癒歷程

有些憂鬱症患者在回首生命時,會發現憂鬱症其實一直潛藏在表面之下;他 們的人生似乎就是在為憂鬱症作準備,因為他們會回想起憂鬱症帶給他們的意義

(Patricia L. Owen, 2001)。相信對於曾受憂鬱症之苦的人,都會同意憂鬱症將 生命帶到一個新的境地,但何以有些人卻陷入困局,甚至走入以自殺方式結束生 命一途?而那些能夠從中獲得療癒、能夠在「煉爐」中獲得轉化的人,究竟經歷 了什麼樣的過程?

王艷萍(2000)訪談二位自醫院精神科診斷為罹患憂鬱症,在接受治療後,

本人及醫生均認為病情已大幅度改善的女性,分析其生病及復原歷程的生命故 事,歸納出影響女性憂鬱症患者復原的因素,主要包含:自我的正向特質、求生 存的力量與決定、將痛苦說出來、接受事實,放棄無法達成的期待、自我的正向 改變、以正面的方式看待人生,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失落的調適、社會支持的介 入、接受醫療的協助。

徐于婷(2008)訪談二位自醫院精神科診斷為罹患憂鬱症,且目前已經停藥 一段時間、從憂鬱症狀緩解的人,歸納其復原力的內涵,包括:

1.個人的保護因子:自我覺察、相信專業、正向自我概念、問題解決的能力、

協助他人、正向的生活態度、自我激勵的能力、意志力、責任心、自我了解、思 考與判斷的能力、接受新觀念、從資訊上去做自我評估、個人休閒習慣及自我調 適的能力等。

2.家庭系統所呈現的保護因子:家人的關心與敏感度、良好的家庭關係(夫 妻關係)、家人的資訊收集與提供、配偶的樂觀與包容以及普同感。

3.社會系統保護因子:良好的醫病關係、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醫療資源的 進入以及普同感。

吳舜雯(2011)以超個人心理學的意識觀點分析二位憂鬱症患者的生命歷 程,探討憂鬱症患者對自我意識層面的覺察,及影響意識層面變化的因素,在二

位研究參與者所詮釋之疾病歷程中,看見他們透過意識場的調節與擴展,達到新 的平衡狀態。

以我自己身為憂鬱症過來人的立場,閱讀相關文獻的探討會有一種矛盾的感 覺:一方面覺得不安,好像被一層一層剝皮似的,隱微的內在一一被揭露;另一 方面又有一種被同理、被了解的溫暖。現在,我將以「第一人稱」的觀點,踏上 回顧之旅,重新去看見憂鬱症在我身上發生了什麼,以及它在生命流之中的角色 和位置。

第三章 研究方法

在文檔中 從我的憂鬱症到我的家 (頁 22-2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