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

在文檔中 從我的憂鬱症到我的家 (頁 28-34)

2010.8.6 後山飄泊日誌3(37)4 佩芬老師的課堂活動:

不熟的兩人一組,說三個微傷的生命故事,想像那是一條什麼樣的河流,

然後各自在校園找三顆石頭及其他素材,將故事吹到石頭,排成圖樣。

心中架構的三個故事河流:

故事一.

一條流動中的河流,中間偶爾會遇到一排石頭,卡住,但用點力就過去了。

故事二.

一條細長的河流,帄帄靜靜慢慢地流著。

故事三.

一道狂瀉的瀑布,狠狠下往衝。

然後,找了一堆小樹枝,看到一片粉紅色的樹葉,湊了三顆石頭,加上一片深 綠及一片淺綠的樹葉,在這棵樹根開了個洞的樹下,搭貣我的圖樣。

在放下三顆石頭的瞬間,我突然懂了:

三顆有故事石頭,其實是同一件事;三條河流,其實是同一條。

那條河流叫做"孤獨"。

第一顆石頭是第一個記憶中的孤獨,

第二顆石頭是第一次體會到的孤獨,

第三顆石頭是第一次在親密關係中嘗到的孤獨。

因為任教科目的性質,我每年都會接觸到 3、400 位的學生。這些形形色色 的孩子中,不免有些人總是令師長傷透腦筋,尤甚者讓人說起他的「豐功偉業」

時,不禁咬牙切齒。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與生命經驗的累積,我漸漸體悟到,

「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憐之處」,每個生命的背後都有其不為人知的故事。

3 2010 年研究所碩一的課程進修期間,我每天寫網誌,並將這一系列的網誌取名為「後山飄泊 日誌」。

4(37)是指「後山飄泊日誌」的第 37 篇。

在剛開始思考論文寫作的方向時,我對於「自我敘說」可說是完全不納入考 慮。除了害怕赤裸裸地呈現自己之外,心中還有一層顧慮是:「我有什麼值得說 出來、寫出來的故事嗎?會不會我說出來、寫出來的故事,只是在浪費自己和閱 讀者的時間?」

幸運的是,在偶然間開始嘗試和小玉交換生命故事後,我慢慢發現到,其實 我有好多想說的故事。生命中存在著許多一瞬間的感覺或觸動,它讓我很清楚地 意識到,卻可能很久很久以後才想起;當我想起時,就是一篇故事可以去完成的 時候了。

2011.04.28 交換生命故事 Dear 小玉:

交換故事已進行一個月了!其實才一個月,就覺得好像發生了很多事,但 不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而是腦袋裡久久盤旋的過往,慢慢回溯、書寫。寫下 來的東西,就可以放心忘記,這是我依賴書寫的緣甫。另外,也是一種腦袋和 情緒的重組,讓我有更清澈的思慮陎對種種現實的突發爲況和喜怒哀樂。

這個月很特別,因為有妳和我對話,有所回饋就更能刺激思考;而且為了 讓妳看懂,我會較詳細去描述事件,每每也讓我從同一件事中找尋到不同於以 往的劇情架構及感受。

而且,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說。

之二、敘說研究

敘說意指任何口語或書寫的表達,它以故事的形式展現一個人生命歷程。在 個人層次而言,人們有屬於自己的敘說,能使他們明瞭自己的定位;在文化及組 織層次來說,敘說的方式亦可分享信念並傳遞價值(許育光,2000)。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為我們的經驗賦予意義。透過將某些事件以特別的順 序、跨越時間線連結在一起,並找到解釋或理解的方式,從而創造了自己的生命 故事(Alice Morgan,2008)。故事可讓人們的生命有統整及目標之感,並向特 定目標前進;故事就是個人的認同,人們在說故事中建構自我(許育光,2000)。

而敘事治療探索當事人所處的社會文化脈絡,幫助當事人將自身和問題區分開 來,並有機會重新編寫自己的生命故事(Corey,2009)。

因為「憂鬱症」的緣故,我成了許多研究者關注的特殊群體之一。因此,

我選擇透過自我敘說的方式,書寫出忠於自己的感覺和想法的生命故事,因為自 我敘說的價值不停留於自我救贖的私心,更走向使閱讀者瞭解另一個生命觀點與 世界經驗架構,獲得對生命世界的啟發(陸巧嵐,2010)。

之三、研究程序

在閱讀、詮釋和分析生命故事及其他敘事素材時,主要依賴兩個獨立的向 度:一為整體 vs.類別,另一為內容 vs.形式,兩個向度交錯成四個方格的矩陣(吳 芝儀譯,2008):

整體-內容 整體-形式 類別-內容 類別-形式

本研究主要以「整體─內容」及「類別─內容」的分析模式為主,從憂鬱症 發病前後,症狀最明顯、身心狀態最不穩定的時期,開始我的自我敘說、探索之 旅。

從個人日記、bbs 的 po 文、個人網誌、與朋友的信件往返、朋友給我的卡 片、大學及研究所的作業報告等,篩選出與憂鬱症相關的記錄,順著時間脈絡還 原當時的生活。

另外,透過相關紀錄建立類別,整理出個人從憂鬱症發病後,在服務、職場、

愛情及旅行中,如何看見自己的蛻變。

最後,透過與父親、母親、姊姊、妹妹、弟弟的半結構式訪談,去看見我的 憂鬱症如何和他們的生命故事交會,以及重新看見在這個家庭中的我自己。

‧半結構式訪談(大綱):

在文檔中 從我的憂鬱症到我的家 (頁 28-3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