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將分為六小節,分別針對非營利組織發展與內涵、社會企業的演進與發 展、社會資本之理論與內涵、營運模式及挑戰、交易成本理論、策略行銷分析 4C 等議題進行文獻回顧,以作為研究個案的背景知識。

非營利組織發展與內涵

一、 非營利組織定義

所謂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意指「不以營利為目的之組織」。 而既名為組織,就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組成結構,以確保其服務公眾利益的宗旨 會受到監督。而上述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涵意並非意味著所有的服務或產品皆是免 費提供,有些組織會收取合理的費用以維持組織營運的需要。同時,這些組織不 以獲取利潤為主要經營目標,即使有盈餘,其盈餘也多用於擴充組織或其他服務,

不以分配盈餘為原則。

Wolf(1990)所歸納的五項特質作為非營利組織的定義:

(一) 以服務大眾為宗旨

(二) 不以營利為目的之組織結構

(三) 有一個不至於讓任何個人利己營私的管理制度 (四) 本身有合法免稅的地位

(五) 具有可提供捐助人減(免)稅的地位

過去的非營利部門都是靠著政府的經費補助及民眾的捐款,可以有足夠的經 費去舉辦各種服務活動,然而幾年前遭逢國際經濟的不景氣後,許多國家的政府 預算緊縮,減少對非營利部門的支援,而民眾和企業也因為收入減少,捐款也減 少,在缺乏經濟收入的壓力下,許多非營利組織只得自尋生路、自謀財路,不得 已走向營利的途徑。

15

根據研究顯示我國民間社會福利機構在經費來源方面,非營利組織主要有來 自政府的補助、社會的捐款、或自行提供服務所獲取的收入及基金的孳息等。其 中,來自政府補助的部分,所佔比例有 28.7%,僅次於社會捐款的 39.9%(江明 修,2001b:24)。因此,此現象可驗證我國非營利組織重度依靠政府補助與社會 捐款,且除經費之外,人事安排、實體設備等資源亦對政府有極高的依賴性。面 對如此財務危機,多數非營利組織只得減薪、裁員甚至少辦活動,但這些皆是短 期節流的辦法,更重要的是如何開源。因此,改變經營型態,從事營利活動將成 為無法避免的方式,而這也是近年多數非營利組織逐漸轉型的途徑。

然而,如果非營利組織不斷的往商業化發展,以賺取更多收入時,社會大眾 對其存在的意義將會產生質疑。瑟拉蒙的研究指出,非營利組織太成功的轉變成 類似企業的組織,會造成失去民眾支持及政府特殊優待的危險(Salamon, 2001;

轉引自陳金貴,2002:39-40)。因此,面臨此一兩難之困境,如何兼顧社會信念 與營收獲利將成為非營利組織未來發展定位的首要考量,而採用日前國際盛行的 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模式,將是可參考的發展路徑。

16

二、 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

根據蕭盈潔(2002)研究指出「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意即非營利組織運 用企業化的精神與方法,為組織創造經濟上及使命上的價值。如前所述,非營利 組織採取企業的手段,來實現社會的目的,將是未來非營利組織無法避免的現象。

(轉引自陳金貴,2002:43 )

對照當今的社會情形,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是一個新的趨勢,對於整體社 會與經濟發展的幫助具有正面影響力。不論是美國、英國、歐洲乃至亞洲地區的 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甚至中國皆對社會企業的發展投注極大的關注。從國 內外的文獻研究中亦可歸納出,非營利組織透過社會企業化可以獲得財務自主、

發揮作業效能、增進組織發展並實踐社會使命。同時,社會企業化也有助於服務 對象的自立與成長發展、有效解決貧窮、失業與社會排除的問題。

而針對本研究之標的「弱勢就業型社會企業」,在其成立之初雖有非營利組 織的母體協助,但因社會企業的發展較一班企業發展困難,故其在成立初期及後 續的成長階段皆面臨許多不順遂的情況。根據鄭勝分(2012)研究指出,社會企 業化過程中,非營利組織易遭遇許多問題與挑戰,而不同型態社會企業化方式,

問題也各不相同。非營利組織原本具備社會使命,但社會企業卻是兼具社會與經 濟目的,因此非營利組織在轉型過程中如何促進經濟目標的實踐才是真正的挑戰。

綜上所述,對非營利組織而言,如何能夠轉換過去的組織營運思維,進而在 內部治理、人力資源調配及財務控管方面適時調整,將社會目的透過營利行為落 實,並對其商業模式進行評估及修正,以達到社會及經濟目標,將是非營利組織 社會企業化過程中的重要發展關鍵。

17

社會企業的演進與發展

一、 社會企業定義

社會企業結合企業部門與非營利部門的元素,整合社會公益使命與企業經營 管理,形成以企業經營的方式來達成社會公益和經濟利益的新組織型態。Mair and Marti(2006)整理不同學者的看法,將社會企業分為三類。第一類,從非營利組 織的角度出發,將社會企業視為非營利組織籌資策略的方式之一,或是一種以創 造社會價值為目的的管理架構;第二類,從企業的角度出發,認為社會企業是企 業實踐社會責任所進行的跨企業部門與非營利部門的合作計畫;第三類,社會企 業做為減緩社會問題或催化社會轉型的一種手段。Peredo and McLean(2006)指 出,只要是為了社會目的的追求,而願意犧牲某個程度以上的利潤的企業,即是 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最重要的特質在於,它具有結合商業和公益元素的能力,然而這樣 的結合能力也代表著,定義社會企業是一件困難的事。由於各國政經環境的差異 其對社會企業之定義不盡相同,我國也無統一的定義。不同環境脈絡各自引導不 同社會企業視野,卻也導致定義模糊問題,長久以來成為爭議不斷之議題。為解 決此社會企業定義模糊問題,國際重要組織與相關研究社群、學者競相為社會企 業尋找精確定義分述如下:

經 濟 合 作 暨 發 展 組 織 (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1999)所出版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s)中指出,

「社會企業是指任何能產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動,它擁有企業精神策略,以達成 特定經濟或社會目標,非以追求利潤極大化為目的,而這樣的組織型態有助於解 決社會排斥及失業的問題。」,並歸納社會企業具備的 11 項特色如下:

(一) 可採取各種不同的合法組織型態(例如合作社或社團)

(二) 富含企業精神的組織

(三) 盈餘不得分配之限制,但可重新投入於企業本身以實踐其社會目標重視

18

利害關係人而非股東,強調民主參與的過程和企業化的組織型態 (四) 兼具經濟及社會目標

(五) 主張經濟及社會創新 (六) 參與市場法則運作 (七) 具備經濟持續性能力 (八) 擁有高度的財源自主性

(九) 重視回應未經滿足的社會需求 (十) 勞力密集的活動。

( OECD,1999: 11;丘昌泰,2000:366;鄭勝分,2005)

EMES(EMES European Research Network)歐洲研究網絡成立於 1996 年,

是歐洲研究社會企業的重要學術網絡。EMES 以三個面向的指標來界定社會企業:

經濟與企業面、社會面、參與式治理面(Defourny&Nyssens,2010)。

經濟與企業面:(1)生產或銷售服務的持續性活動;(2)具有顯著程度的經 濟風險;(3)支薪員工數最小化。社會面:(1)對社區做出貢獻的明確目標;(2)

由公民團體或民間社會組織倡議的方案;(3)有限的利潤分配。參與式治理面:

(1)高度自主性;(2)決策權並非依據持股多寡;(3)組織的活動會影響不同 的群體,各群體皆有參與組織的權利。

根據 Haugh and Tracey(2004),社會企業是一個為了社會目的的企業,它結 合創新、創業精神、社會目的,並以獲取利潤的方式以使財務永續。社會企業的 社會使命優先於財務利潤,當有剩餘的盈餘,主要是用來進一步滿足服務對象或 社區的需求。Boschee and McClurg(2003)定義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採取營利 模式或策略來創造營收,以達成慈善使命。

整理上列組織及學者對社會企業的看法,可以發現社會企業的構成元素有:

達成社會目的、解決社會問題、以營利模式獲取資金、經濟利潤不是首要目的、

創業精神、永續經營等。根據研究(吳佳霖,2012)彙整各國對於社會企業的定

19

A.可以有商業企業、營利和非營利的子公司等不同的形式(Dees,1999)。

B.以商業行為支持組織使命的運作(Young,2001)。

C.透過任何賺取收入的生意或策略為非營利組織創造收入以支持其慈善使 解決社會及失業問題的組織(OECD,1999)。

B.社會企業特徵包含: 與業主的最大利益。(DTI,2004)

資料來源:Kerlin(2006);吳佳霖(2012)

20

二、 台灣社會企業的演進途徑

社會企業的背景和運作模式十分多元化,其中最主要的特點是同時追求商業 和社會目的。因此,依據歐美發展經驗顯示,全球越來越多人認同社會企業能為 社會帶來以下正面效益﹕

第一、社會企業採取商業營運模式,為弱勢社群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有助 逐步改變弱勢社群的心態,協助提高他們的現代技術能力,使其最終能自力生活,

讓弱勢社群真正融入社會真實的生產力。

第二、公益社團/社區組織透過經營社會企業賺取收入,會促使其不斷提供 創意發想和開發切合社會需求的產品或服務。

第三、當社會企業數量增多,社區網絡和跨界別之間的合作便愈緊密,有助 於社會企業創辦初期所面對的種種難題,並獲得所需要的資源和協助,包含經營 資金的勸募、人脈資源的拓展;這種情況顯然將有助於建立社會資本,鼓勵社會

第三、當社會企業數量增多,社區網絡和跨界別之間的合作便愈緊密,有助 於社會企業創辦初期所面對的種種難題,並獲得所需要的資源和協助,包含經營 資金的勸募、人脈資源的拓展;這種情況顯然將有助於建立社會資本,鼓勵社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