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我國近三十年來無論在政治、經濟、人口結構、社會需求都面臨快速的轉變,

而各式各樣的志願性、非營利組織也在這種環境的催生之下,日趨增多與成長。

但由於組織間資源的競逐日趨明顯,以及政府補捐助的金額逐年減少,國內非營 利組織在財源籌措上無不感到莫大的壓力。因而近年來,許多台灣的非營利組織 在實踐其社會公益目標之際,也不斷地朝著市場化與產業化的方向發展,試圖透 過創新的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並將盈餘主要用來扶助對象與投資社會企業 本身,繼續創造社會價值,因此「社會企業」一詞也就應運而生。

就此描述來看,早在社會企業一詞出現之前,非營利組織面臨服務或財務困 境、市場失靈的解決途徑之一,便是改採商業模式,不論是創新服務或是開創財 源,藉此提高組織效率以及持續發展。

大抵而言,社會企業與一般私營企業或非營利組織最大的差別在於,它必須 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透過企業家精神、創新、市場機制等商業技巧來運作並 達成財務上自給自足的結果。

不過,社會企業並非萬靈丹。它的發展不論是非營利組織商業化、企業非營 利化、或是成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如此像是變形蟲般具有彈性與多元的特性,

反而使得社會企業在永續經營時面臨本質上的挑戰:必須平衡社會目標與經濟目 標;必須具備與市場競爭的企業經營管理知能、服務或產品的市場價值與利基;

必須擁有足夠維持營運的資本;必須獲得利害關係人的認同,以建立足夠社會資 本(包括購買服務或產品、贊助金錢或時間、參與營運);深受法令或制度環境 對於營運優惠及限制的影響;必須保有與其他非營利組織、政府、企業的夥伴或 競合關係等。

8

因此,非營利組織轉型為社會企業模式經營並非獲利保證。若沒有一定的競 爭優勢,就算是有著公益目的而進行營利的社會企業,亦無法於市場上立足。根 據學者官有垣及陳錦堂等人(2007)的研究報告指出,在台灣發展的多數社會企 業皆未能達成自給自足的財務目標,約 50%處於虧損狀態;30%達到損益平衡;

僅約 20%有盈餘。

由此可見,具備一定程度的競爭優勢是社會企業穩健成長與持續經營所不可 或缺的。而這樣的競爭優勢可能來自於商業模式的創新或社會企業經營能耐(楊 銘賢、吳濟聰、蘇哲仁、高慈薏,2009)的拓展,如:價值主張、經營策略、營 收機制、資源部署、價值網絡、永續能力等六大項架構中顯現。

另根據官有垣、王仕圖等人(2013)的研究報告調查結果指出,臺灣社會企 業成立的目的依序為「創造弱勢團體就業機會」(70.9%)、「充實機構自給自足的 能」(62.7%)、與「提升弱勢團體就業者的收入」(60.9%),另外也有五成以上 的受訪者填答「提供職業訓練」(56.4%)和「增進弱勢團體的社會適應能力」

(55.5%)。

由上述可知,臺灣的社會企業中有極大的比例是針對就業問題而設立的,特 別是以促進弱勢團體就業,從而適應及重新融入主流社會為成立之首要目標。故 臺灣的社會企業大部分屬於所謂「積極性就業促進的社會事業」,旨在透過提供 工作機會及職業訓練,以促進弱勢群體融入社群。

本研究以弱勢就業型社會企業-黑暗對話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個案分 析為主,就個案本身而言,探討如何在非營利組織愛盲基金會的協助下逐漸建立 起企業營運的脈絡、流程與初步的規模,並在站穩腳步後,如何善用社會資本以 提高營運績效;如何適應各種不穩定的內、外在環境,並運用經營技術與管理流 程再度創造第二次成長動能,由草創期邁入成長期。透過此個案分析,從中了解 此類社會企業運作狀態並整合其商業模式、經營能耐之優越構成要素,進而提供 其他社會企業經營與發展規劃時的參考。

9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對於社會企業的定義如下:「社會企業乃兼 顧社會價值與獲利能力的自主性組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將社會 企業之基本概念定義說明為:「社會企業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合法組織形式,但 皆須具有創業精神,以及追求社會與經濟二目標之達成。」

對一個營利事業體來說,經營技能本來就是公司存續發展的必要能力,但社 會價值卻未必是企業目標的一部分。然而,社會企業對其社會價值的堅持,則有 如事業組織的基本道德,而非僅專注於追求最大的企業營利。近年來,社會大眾 對於社會企業這個組織實體的存在並不陌生,但因為組織型態較特殊,較少人可 清楚瞭解社會企業的營運狀況為何,且根據官有垣、王仕圖(2009)調查結果,

以台灣社會企業成立目的為區分,其中佔最大比例的是以創造弱勢團體就業機會 為主的社會企業,約有 67.5%。而此類社會企業所創造的弱勢就業新職種就目標 族群的照顧與經營結構面來說,應是對弱勢族群最直接且影響力最大的社會企業 類型,故本研究選擇「弱勢就業型社會企業」為研究標的。

而黑暗對話(DiD)是弱勢就業型社會企業領域一個絕佳的社會創新個案,

它巧妙地將視障者與正常人的強弱勢,因環境與角色的轉變而互換,讓視障者在 黑暗環境中的高適應能力,成為協助正常人在黑暗環境下發展團隊協同能力,進 而產生自我覺察影響的導師,從而建立視障者除了按摩之外另一個獨特的專業服 務模式。換言之,此一創新模式不僅開創了視障者新的就業機會,更提供了讓視 障者發展高附加價值服務能力的途徑,而這也正是社會企業努力追求社會與經濟 目標實現的代表性案例。

10

另外,由於以往以黑暗對話為研究個案之文獻研究,研究內容多為社會企業 之成立動機及草創期所面對的挑戰困難,或以多種領域之社會企業為比較標的探 討其商業模式之異同,未見有關聚焦於弱勢就業型社會企業從草創期步入成長期 之研究,因此本研究希望就其公司發展歷程,在各階段所採取的策略轉變,有更 深入之討論,並探討其如何因應社會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國情或內部資源不同,

善用社會資本並擷取足夠資源繼續有效地實踐創立宗旨的成功營運模式。以期找 出現今國內弱勢就業型社會企業適合發展的脈絡,提供給後續涉入的社會創業家 或團隊參考。

再者,近年來各國有越來越多的公益創投針對有發展潛力的社會企業提供資 金與營運的協助。據 J.P. Morgan 於 2013 年所公布對於 2200 多位投資者及 52 位 具影響力的投資者所做的調查(Yasemin Saltuk,2013:2)指出,社會影響力投 資已經在世界各地引起風潮,受訪者總計在 2012 年已投入 80 億美元於社會與環 境方面的投資,且在 2013 年計劃要增額繼續投資該領域。而此一發展趨勢對於 社會企業的募資幫助甚大,尤其各類公益創投與天使投資人會從多元面向及評估 工具針對投資標的進行考核。一般來說,除了個別的財務報表與經營計畫外,個 別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規劃為其主要關注重點。而此類投資人通常會使用 Osterwalder & Pigneur 等人所提出的商業模式圖來做為了解投資標的的分析工具。

故本研究擬採目前一般風險投資機構或天使投資人經常採用的營利機構經 營評估工具-商業模式圖,輔以邱志聖(2005)的策略行銷分析 4C 架構探討黑暗 對話和各價值交換對象之間的關係,以針對個案公司進行其商業模式的研究。而 本研究希望透過此一概念工具之分析,從中了解個案公司運作狀態並整合其商業 模式的優越構成要素。由各層面不同角度切入實務現象,給予業者與後續研究者 對社會企業營運方針及發展規劃的參考。

11

綜上所述,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分述如下:

1. 個案公司之經營模式特性與內涵?

2. 個案公司在不同成長階段,如何透過經營模式的調整,優化交易環境並 提高交易效率,達成企業成長的目的?

12

研究流程與架構

一、 研究流程

圖 1 研究流程表 (本研究自行繪製)

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

文獻與理論探討

研究架構設計

蒐集研究個案資訊 深入訪談

商業模式圖繪製

資料綜合分析

建議與結論

13

二、 論文架構

本研究共分為五個章節,各章內容要旨簡述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描述執行本研究的背景、動機,以及希望達到何許目的、回 答哪些問題,並提出研究流程與論文架構,使讀者得於一開始即對本研究有一概 括性之了解。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旨在彙整相關文獻,將針對非營利組織發展與內涵、社 會企業的演進與發展、社會資本之理論與內涵、營運模式及挑戰、4C 策略行銷 分析等議題進行文獻回顧,以作為研究個案的背景知識。

第三章為研究方法與對象,本章將介紹本研究所採取之研究架構、方法,並 說明選擇黑暗對話社會企業為研究標的之原因及資料蒐集之過程。

第四章為研究結果與分析,先依據所蒐集之資料,介紹黑暗對話社會企業此 一個案。再依據文獻探討及訪談內容分析黑暗對話社會企業的運作情形,在個案 鋪陳的過程中,分析其如何善用社會資本以提高營運績效;如何適應各種不穩定

第四章為研究結果與分析,先依據所蒐集之資料,介紹黑暗對話社會企業此 一個案。再依據文獻探討及訪談內容分析黑暗對話社會企業的運作情形,在個案 鋪陳的過程中,分析其如何善用社會資本以提高營運績效;如何適應各種不穩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