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節、 文獻與研究的回顧

名為「尼泊爾與西藏之語言、文學與宗教摘記」 (Notices of the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of Nepal and Tibet)的報告,於此中他將所發現之梵語聖典的情況公 諸於世,因而震驚歐洲學術界。自此之後,這本七世紀月稱之註釋的鉅著便奠定

21 Jai Deva Singh:The analysis and Commentary to The Concention Buddhist Nivra. Motilal

Banarsidass, p.3-4. 引自釋惠敏(1986,頁 23),並於其〈序言〉指出:除了參考劍橋及巴黎及印 度加爾各答所藏的梵本外,並與西藏譯本對校,且於文中註明巴黎梵本之葉碼(folios),其中所 引之資料亦多註明出處。參閱游芬芳(2002,頁 5-6)。

22 由於梵本《明句論》原典之諸校本,全書名稱皆相當冗長,故本文依據游芬芳(2002,頁 VII)

將其略稱為1913~ PSP(P)。又以下 1960~ PSP(V)、1978~(DJ)之亦同。而稍後本論文譯注所諸 多參考的Arnold(2005b)、Ruegg(2002)皆依照 PSP(P)[即 LVP]而梵譯英;然 Siderits(1981)

則以PSP(V)為主。

Madhyamakaśāstra of Nāgārjuna with the commentaryPrasannapadā by Candrakīrti, (Buddhist Sanskrit Textes, No.10.) 此校本在本文略稱的 PSP(V)。

此後,廸雍(J.W.de Jong)依據圖西(Giuseppe Tucci)所得之寫本,並由藏 譯本等而與 LVP

23

作細密的比對。於 1977 年將校訂成果發表為:Textcritical Notes on the Prasannapadā,(The Adyar Library and Research Centre,India)此校訂本 在此略稱的(DJ)。

因此,有關本論文所參考梵本《明句論》原典的三校本整理如下:

PSP(P)1913:Mūlamadhyamakakārikās de Nāgārjuna avec la Prasannapadā Commentaire de Candrakīrti, ed. 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 St.

Pétersbourg, 1903-1913, (Bibliotheca Buddhica Ⅳ).

PSP(V)1960:Madhyamakaśāstra of Nāgārjuna with the commentary

Prasannapadā by Candrakīrti, ed. P.L.Vaidya, Darbhanga 1960,

23 LVP=PSP (P):J.W.de Jong, 1978. 校訂本以此略號(LVP)稱之。

24 按:此梵本《明句論》翻譯之整理,主要參考釋惠敏(1986,pp.22-27)、游芬芳(2002,pp.5-9)、

本多惠(1988,序言 ii - iv)與塚本啟祥等編著(1990,pp.242-244)。另外添加近期海内外網路 出版資訊而雜揉而成的,故可能有疏漏。另亦參閱三枝充悳:〈中論研究序論〉,理想雜誌三八八 號,1965 年。

25 出處,是(Naktadem Polskiej Akademji Umiejetności)(中道のさとりと止觀法門の源流,《止 觀の研究》,P.465,岩波書局,1976 年二版),引自釋惠敏(1986,p.25, n.56)。然此更早可溯源 自山口益訳註,《月称造 中論釈一卷》(清水弘文堂書房,1947),序言頁九:二、本中論釋(「明 句論」)の第五、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品の獨逸譯。 Stanislaw Schayer:Ausgewähte Kapitel aus der Prasannapadā, W Krakowie, 1931.

26 然而,若對照山口益訳註《月称造 中論釈一卷》(清水弘文堂書房,1947),序言頁九,則有 不同:三、本中論釋(「明句論」)第十六、觀業品の佛譯。Étienne Lamotte:Le traité de ľacte de Vasubandhu, Karmasiddhiprakaraņa, extrait des Mélanges chinois et buddhiques, Volume IV,

Bruges,1936.すなはち世親の成業論研究の附錄として出されてある。此中, 山口益版似有錯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④ 荻原雲來:1938 年 第十二品至第十七品之日譯未定稿(ブラサンナバダー [月稱作 明解中論釋])

27

⑤ 金倉円照:1940 年 第十九品日譯(福井博士頌寿紀念「東洋思想論集」

28

⑥ 山口益:ⅰ1947 年 第一品與第二品之日譯(「月称造‧中論釈」卷一,清 水弘文堂書房)

ⅱ1949 年 第三至第十一品之日譯(同上,卷二)

29

⑦ 廸雍(J.W.de Jong):1949 年 第十八品至第二十二品之法譯(Buddhica, 1, série Mémoires, Tome IX, Paris, Geuthner)

⑧ 梅義(Jacques May) : 1959 年 第二品至第四品,第六至第九品,第十一品、

第二十三至第二十四品,第二十六至二十七品之法譯(Préface de P. Demiéville, Collection Jean przyluski, Tome II, Paris,

Adrien-Mainsonnauve)

⑨ 長尾雅人:1967 年 第十五品之日譯[有參考荻原雲來氏](「大乘仏典」世 界の名著 2、中央央論社)

30

⑩ 史培隆格(Mervyn Sprung):1979 年 第一~第六、第八~第十、第十三、第 十五、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二~第二十五品之部分英譯(Lucid Exposition of the Middle Way— The Essential Chapters from the Prasannapadā of Candrakīti, Great Eastern Book Company, Great Britain)

31

⑪ 本多惠:1988 年 第一 ~ 第二十七品之日譯[《チャンドラキールティ中 論註和訳》(東京:国書刊行会)]

⑫ 奧住毅:1988 年 第一 ~ 第二十七品之日譯[《中論註釈書の研究チャン ドラキールティ『プラサンナパダ一』和訳》,東京:大蔵出版株 式會社]

⑬ 丹治昭義:ⅰ1988 年 第一品之日譯[「中論釈‧明らかなことば I」関西大 学東西学術研究所訳注シりーズ 4]

ⅱ 2006 年 第二十二品至第二十七品之日譯[「中論釈‧明らか なことば I」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訳注シりーズ 10]

因觀業品應為第十七,而非第十六。

27 收錄於荻原博土記念會 椎尾辨匡等編輯,《荻原雲來文集》(東京:日進舍,1938 年),

p.556-628。

28 參閱金倉円照,《月称にょる竜樹の時間論(福井博士頌寿紀念『東洋思想論集』)》(東京,

1960 年),所收。後,《インド哲学仏教学研究 IV(I)仏教学篇》(東京,1973 年),收錄。

29 參閱 山口益訳註,《「明句論」と名づくる月称造 中論釈》(東京,1947 年、1949 年)。

30 長尾雅人「明らかなことば(中論月称釈)---第十五章 自性の考察」(『世界の名著2 大乘仏典』

東京,1967)。

P.S.筆者於本論文中之符號使用說明略述如下:“[]"表示額外添加之補充之詞或筆者為 了使文詞意義更清楚更順暢而加添之詞;“()"則表示同義詞或同位語。

31 事實上,史培隆格之此書譯自普桑 PSP(P),然不完整,亦諸多似乎不忠於原文。其中第七、

十一、十二、十四、十六、十七、二十、二十一、二十六與二十七品省略,其他諸品亦僅諸多摘 要,甚至第二十五品某些採自舍爾巴茨基之翻譯。

Madhyamaka Critique of Foundationalism: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Prasannapadā 55.11 to 75.13”,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 之 Cinq chapitres de la Prasannapadā, Buddhica I-IX, Paris,1949(ch.18-22);法人 梅義之 Candrakīrti;Prasannapadā Mādhyamakavŗtti, Collection Jean Przyluski II, Paris, 1959. (ch.2-4, 6-9, 11, 23, 24, 26, 27)

34

;西岡祖秀等(東方学院関西地区 教室編)出版之《チャンドラキ一ルティのディグナ一ガ認識論批判— チべッ 卜訳『プラサンナパダ一』和訳.索引 —》(Candrakīrti’s criticism of Dignāga’s epistemology)京都:法藏館,2001 年(ch.1)

35

最後,筆者想談談與本文直接相關的第一品當中之「月稱對陳那量論之批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年的首部著作 Buddhists, Brahmins, and Belief: in South Asian Philosophy of

Religion,即贏得美國宗教學會獎章(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Award)之宗 教研究優勝獎

36

,此亦為本文主要參考資料,而他於同年所發表的“Materials For A Mādhyamaka Critique of Foundationalism: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Prasannapadā 55.11 to 75.13”, JIABS Vol.28.No.2:411~467",更是筆者不可或 缺的二手資料。阿爾諾的此二部著作亦融通滙集了陸埃格之 2002 年的著作

37

與 西德瑞斯之 1981 年的一篇文章

38

,故亦具有統攝相關著作之效。此中,陸埃格 與西德瑞斯的此二大作,更是筆者在譯注時直接參照之重要的參考範本。總的來 說,西德瑞斯的哲學素養渾厚,陸埃格的梵藏文解讀力強且態度嚴謹,阿爾諾的 聰慧集合前人而自成一格,而日本西岡租秀日譯版(2001)、丹治昭義(1988 與 1992)

39

、本多惠(1988)、奧住毅(1988)與山口益(1947)等的語言文獻學 精準並解說詳盡,故而鑄成了筆者此篇的論文。

36 參閱 Notes on Contributors in 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JIABS),Vol28 No2 2005.

37Two Prolegomena to Madhyamaka Philosophy(Studies in Indian and Tibetan Madhyamaka Thought, Part 2), Wien:Universitat Wien(2002)。此書以兩部論著作為中觀哲學研究的序論,

即(1)西元七世紀月稱《明句論》(Prasannapada Madhyamakavrttih , PPMV)中,對龍樹《中 論》第一品之第一句頌(stanza)的廣泛註釋與詮說;(2)第二部著作--約八世纪後的由西藏佛學大 師宗喀巴(1357-1419)講述口傳《明句論》於其弟子賈曹‧達瑪仁千(1364-1432)而著作成的

《難要/八處筆記》(KNZB)。此二部中觀哲學的序論,幾乎包含了《明句論》第一品的所有翻譯。

又按Arnold(2005b,p.413, n.8)描述陸埃格在本書所譯之第一品主要根據「月稱文本的標準版」

(即La Vallée Poussin 1970a, as supplemented by de Jong 1978)。其他,尚有的第一品如:舍爾巴 茨基(Th. Stcherbatsky)之英譯(1927)、史培隆格(Mervyn Sprung)(1979)以及廸雍(de Jong)

的校本(1981)和斯坦恩卡爾納(E. Steinkellner)(1982)。

38 即“The Madhyamak Critiques of Epistemology, II.”,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9:121~160

(1981)。西德瑞斯的此篇文章,可說是本文「月稱之陳那知識論」研究的濫殤,其人之哲學涵 養非常豐富,且於2009 年 6 月 6-7 日受邀於政大學園講演「佛教知識論的中觀學批判」,十分發 人省思。

39 丹治昭義在 1988 年譯注完第一品之後,更進一步於 1992 年出版了《実在と認識(中觀思想 研究II)》(吹田市:關西大學出版部),其中第三章:ディグナーガの認識論の批判(p.149-234),

更是延伸至法稱論師的知識論觀點,故進一步地提供了筆者廣泛又深入的參考資料。

(S.C.Vidyabhusana)所著的`A History of India Logic'。至於李潤生《因明入正理論》上卷第 一章〈因明的起源與發展〉中,亦曾簡述「正理學派」對「佛家邏輯(因明)」所產生的影響。

112。原文出自 R.H.Robinson, Early Madhyamika in India and China(Madison,Milwaukee,and London, 1967), p.70.

45 後代西藏佛教史家認為,松贊干布王(Srong btsan sgam po, 581-649)是移佛教於西藏之法王,

且視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然之後的另一位西藏國王赤松德贊(khri srong lde brtsan, 742-797)

才引請當時印度那爛陀寺(Nalanda)長老寂護(Wantaraksita, 725-784)入藏大力地廣弘佛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