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導論

第三節、 論諍之背景

(S.C.Vidyabhusana)所著的`A History of India Logic'。至於李潤生《因明入正理論》上卷第 一章〈因明的起源與發展〉中,亦曾簡述「正理學派」對「佛家邏輯(因明)」所產生的影響。

112。原文出自 R.H.Robinson, Early Madhyamika in India and China(Madison,Milwaukee,and London, 1967), p.70.

45 後代西藏佛教史家認為,松贊干布王(Srong btsan sgam po, 581-649)是移佛教於西藏之法王,

且視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然之後的另一位西藏國王赤松德贊(khri srong lde brtsan, 742-797)

才引請當時印度那爛陀寺(Nalanda)長老寂護(Wantaraksita, 725-784)入藏大力地廣弘佛教。

學者們

46

便陸陸續續地組織建構成了「宗義」 (Siddhānta, grub-mtha’)的有關書 籍

47

就陳那而言其乃融合了古印度有二種顯明的邏輯傳統

48

(1)論辯(vada),

(2)知識論(pramana)而成為「知識論-邏輯」(epistemology - logic)

49

的新因 明體系。陳那以前的古因明,如正理學派、勝論派等

50

雖粗具辯論術、規則等之

譯為Maps of The Profound— Jam-yang-shay-ba’s Great Exposition of Buddhist and Non-Bhuddhist Views on the Nature of Reality(2003)。

47 研究西藏佛教思想二大線索之一即:各時期西藏思想家對以往印度和西藏佛學見解的辨析和 總結,這就是大量有關「宗輪」或「宗印」(Siddhānta, grub-mtha’ 宗義)的著作。…這種傳統在 西藏一直綿延不斷,到了十七、十八世紀出現了格魯派學者蔣央謝巴多杰(文殊笑金剛)的《宗 義廣說》和章嘉雷必多杰(游戲金剛)的《章嘉宗輪.佛教妙高山美飾》等集大成的著作。王堯、

褚俊傑著,《宗喀巴評傳》(臺北:東初出版社,1992),頁 43-44。

48 古印度傳統邏輯最早可溯自《耆羅迦‧醫道論集》Caraka Sajhita:是迦膩色迦(Kaniska)王 的御醫耆羅迦(Caraka)編輯的一部內科醫書。而在此書第三篇第八章 Vadamaryadapadani 中,

除了介紹醫師倫理外,並附帶說明了,共有四十四相當時通行的邏輯學說,而此據宇井伯壽的認 為,其可能是從西元前的邏輯學家的傳統而來…。詳閱梶山雄一,〈佛教知識論的形成(上)〉,

蕭平、楊金萍譯,《普門學報》第15 期(2003),頁 46-57。

49 據牛津大學東方宗教倫理學教授瑪諦洛(Bimal K.Matilal)描述,在古印度有二種顯明的邏輯 傳統(1)論辯(vada 論議),(2)知識論(pramana 量=a valid cognition),而由陳那融合此二 傳統,稱之為「知識論的邏輯」(epistemological logic)。詳細可參閱Katsura(桂紹隆), Taipei Lecture I(2007), P.1, http://buddhica.nccu.edu.tw/。 統,除了透過邏輯與方法邏輯學,以及其他以形上學之相徵………。See Gavganatha Jha trans., The NyayaSutras of Gautama with Vatsyayana's Bhasya and Uddyotakara's Varttika, Volume I(Rinsen Sanskrit Text Series II-1, 1983), p.1.

51 以上參閱鄭偉宏(1997,頁 11)。

52 古因明乃五支作法:宗(paksa, thesis)、因(hetu, reason)、喻(drstanta,example)、合(upanaya, application)、結(nigamana,conclusion)。

反之他還著作《迴諍論》 (Vigrahavy a vartani,VV)與《廣破論》 (Vaidlyaprarkatana)

等以著「假言推理」 、 「兩難」與「四句否定」

56

等論式予以駁斥。但這並非說明

54 引自 Ernst Steinkellner 譯注,何建興中譯(2007, p.1), http://buddhica.nccu.edu.tw/。按,印度 知識論討論核心在「量」,雖然印度各哲學派系發展出各自不同的量論,但最標準者仍然是正理 論證導向第四句的否定,於彼即取消一切的「見」(views)。」 see Richard H.Robinson, Early Madhyamika in India and China(Madison, Wisconsin, 1967),p.56。

57 此中要說明的是,就佛護本身,他並未說自己是歸謬派,然其精神已儼然隱藏於其中,而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間接論證,而是依陳那的推論式,才可以定言地論證中觀的基本立場

58

。正是因 為如此月稱便再次地對《中論》來注解而著作成了《明句論》以破斥清辨的立場

59

。而本文的焦點便是放在清辨背後思想支撑的陳那之上,月稱運用「世俗諦」

之共許的推理方式來令論敵陷入自己主張的過失。

58 因明「宗、因、喻」三支中的因支,必須是「三條理則」,然後才能成為一個正確無誤的因。

這三條理則也就是陳那所主張的「因三相」。因為清辨自續派主張為破他故須自立量,因此得 不承認自立之因、喻是實在的,只有先肯定了這點,立量才有意義;否則,一說無自性便自語相 違了。既然得承認因的實在,那麼只好主張:構成正因的三條理則也是內裡自存的,有其自相,

而非假名施設的。詳閱貢卻亟美汪波著,陳玉蛟譯(1988,頁 109 註 5)。

59 雖然月稱與佛護同被稱為歸謬論證派,但他是以與論理學決定地訣別一點,而不同於佛護的。

詳閱梶山雄一著,吳汝鈞譯(1990,頁 108)。然就此筆者以為,月稱之所以「與論理學決定地 訣別」須分二個面向來看:(一)若就甚深空性慧的「勝義諦」之角度而言,不能存有任何些許

“自性成立"的我執,故於聖者們“能、所二顯隱沒"現證空性時,決定地與主客或能所之知識 論訣別,更遑論邏輯⎯論理學了。(二)若就廣行方便的「世俗諦」之角度而言,菩薩以大悲之 方便,善用論理學之世俗名言,普度一切有緣眾生,就此而言,月稱亦如龍樹般不僅不反論理,

反倒是利用世俗名言之論理來引導世人入解脫的境地。此可從其另一部名著《入中論》而清楚了 知。如《入中論.第六菩提心現前地》:「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眾生鵝,復承善力風雲勢,

飛度諸佛德海岸。」詳閱月稱論師造,法尊法師譯,《入中論》(臺北:新文豐,1990),頁 325;

另可參考宗喀巴《廣論》(1992,頁 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