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第一節 新產物—旗袍:1926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7

第四章 旗麗時代:旗袍的全盛時期

旗袍與旗女袍的混淆如同一場邂逅,更增添旗袍神秘的風采,但為旗 袍追本溯源始終是一個難解而複雜的問題,旗袍源自於旗女袍的簡化就像 雪球一般越滾越大,造就了無以挽回的結果。無可避免地,世人對於旗袍 的認知已經形成,但旗袍究竟是源自於滿人還是漢人的問題,已少有人關 注,旗袍的根源為何似乎也不再重要,這完全不會構成它走向流行的阻 礙。無論如何,旗袍在眾所期待下奪得最終的勝利,躍升為都會女性最普 遍的服裝,獨領風騷地襲捲流行的巨浪。旗袍站穩了它在服裝界的腳步,

奠定了它的地位,在近代中國的社會打造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全盛時期 的旗袍不斷受到西方的時尚潮流、服裝改良的輿論,以及官方的控制力等 多方面的影響,這些因素各自發揮影響力,在旗袍的發展脈絡中扮演舉足 輕重的角色,究竟旗袍在它們的影響之下是風雨飄渺或是屹立不搖?旗袍 在面臨衝擊與誘惑之後,是否還能謹守本分,堅持自己的價值?本文的最 後一章依舊鎖定女裝發展與女裝改良兩條主線,欲處理旗袍流行以後的發 展情形,包括探討旗袍走向流行的因素、旗袍款式的演變,以及旗袍遭受 的批評。最重要的,是再次檢視旗袍與女性服裝改良原則的互動關係。

第一節 新產物-旗袍:1926

1925年以後,旗袍的詞意發生轉介而產生混淆,正當簡化形成之際,旗 袍在上海又有新的發展,這項發展奠定日後旗袍在上海發展的基礎,卻也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男女老幼的一般服裝,但滿式與漢式的馬甲在型式上卻略有差異,兩者最明 顯的區別在於長度,漢族婦女穿著長至膝蓋左右的馬甲,能夠剛好蓋住上身 的短襖,露出下身的裙。滿族婦女則將馬甲罩在旗女袍之外,長度直及足背,

完全遮蓋住裡頭長袍的下襬。4

民國以後,馬甲的風潮不減,依舊處於時裝的行列,正因為馬甲在穿著 上較馬褂更為方便,造就其廣受歡迎的主因。

不同於女性的馬甲,男性的馬甲長度較短,僅 及腰際,但在清帝國崩潰的前夕,中國的女性也開始穿著這種只到腰際的馬 甲,緊窄的短馬甲包裹著單薄的上半身,束縛著平胸,卻再也遮蓋不住從下 方露出來的短襖與長袍。

5

4 王宇清,《中國服裝史綱》(臺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67),頁223。

1924年的春夏之交,印度詩人、

諾 貝 爾 文 學 獎 得 主 泰 戈 爾 (Rabindranath Tagore , 1861-1941) 應 梁 啟 超 (1873-1929)、林長民(1876-1925)等人之邀造訪北京,並且在中國度過六十四 歲生日。此趟行程由徐志摩(1896-1931)陪同並擔任翻譯,林徽因(1904-1955) 與未婚夫梁思成(1901-1972)也參與接待其中。曾在英國留學的林徽因對於當 時的時裝必相當熟悉,此時的她並未穿著西式女裝,而是穿著傳統中式的短 襖與裙子,還罩著一件短馬甲,短馬甲僅及腰際,有時短襖的下襬微微露出。

一身中式的打扮,腳下卻踩著一雙西式的高跟皮鞋,這是當時最流行的穿搭

5 屈半農,〈近數十年來中國各大都會男女裝飾之異同〉,收於《清末民初中國各大都會男 女裝飾論集》。頁39。

圖 4-1~3 馬甲:馬甲即是背心,為無袖的外套,穿著在一般上衣之外,常作為 禦寒的秋冬裝使用。上圖的三件馬甲分別呈現三種不同的開襟方式,由左而右為一 字襟、對襟、大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方法。6

正因為馬甲在民國之後持續存在,才能在旗袍發展的脈絡中扮演關鍵的 角色。1925年前後,馬甲的款式與穿著方法均產生了變化。首先,馬甲的長 度被拉長了,《申報》記錄下這項女裝特殊的轉變:「自旗袍以後,到了去

6 林徽因所留下的圖像照片廣受徵引,卻少有著作給予正確的解讀,Antonia Finnane稱林徽 因穿著中式襖裙與無袖的馬甲,見Finnane, Antonia, Change Clothes in China: Fashion, History, Nation, p.149。但有更多的著作誤以為林徽因穿著的是旗袍馬甲,如袁仄、胡月,

《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變》,頁126。由圖像資料顯示,林徽因在接待泰戈爾的行 程中,曾以不只一套的造型現身。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服裝都是襖裙與馬甲的組合,絕非 長馬甲,最明顯的證據就是馬甲與裙的花色不同,並非同屬一件。許多研究不查,只是堆 砌,造成誤解愈滾愈大,這種情形在之後的旗袍上還會不斷出現。

圖 4-4~5 林徽音與泰戈爾:1924年的林徽因穿著中式襖裙與無袖的馬甲,但有 更多的研究著作誤以為林徽因穿著的是旗袍馬甲。由圖像資料顯示,林徽因在接待 泰戈爾的行程中,曾以不只一套的造型現身。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服裝都是襖裙與 馬甲的組合,絕非長馬甲,最明顯的證據就是馬甲與裙的花色不同,並非同屬一 件。左圖最左側為梁思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春光明媚之際,正妙齡女郎服裝爭妍鬪勝之時。中國女子服裝大都趨 於單調,每一新妝出,爭相仿效,不論燕瘦環肥,服飾均驅一致。…

近歲以還,又盛行旗袍馬甲,娉婷嬝娜,最適宜於閨女派。12

《良友》畫報在介紹春季新裝的專欄裡,清楚地為富裕家庭的閨女介紹長馬 甲。一個月後,隔一期的《良友》畫報又為不同年齡與社會階層的婦女作出 分類,分別介紹當時上海婦女的時裝:

長馬甲為現今海上最時髦之衣裝。旗袍,全衣繡以龍梅貴而艷。短衣 長裙為海上婦女普通裝束。短衣寬褲為海上最時髦裝束,中年婦女多 穿之。長旗袍,大家閨秀多穿之,春冬季多穿之。13

所有的時裝中,襖裙的搭配仍是當時最為普遍的,但上層社會的大家閨秀已 悄悄地換上更為時髦的旗袍與長馬甲,中年的婦女則傾心於短襖與寬褲的搭 配,使行動較為方便。除此之外,一向被視為走在潮流尖端的青樓妓女也趕 上這波風潮,卻飽受批評:

12 清河,〈新妝雜談〉,《良友》,第3期,1926年4月,頁15。

13 上海婦女衣服時裝,《良友》,第4期,1926年5月,頁12。

圖 4-6~7 長馬甲與旗袍:1926年刊登在《良友》畫報的婦女時裝介紹,展現當時 最時髦的兩種女裝—長馬甲與旗袍。長馬甲的立領、袖緣、下襬與襟衩都有精緻的鑲 邊;旗袍則是整件繡上龍紋,呈現豔麗而華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半臂連裙貼地圓,明星意匠總翩翩,時妝時到青蓮閣,一上雞身不值 錢。昔日海上新妝,多創始於青樓,浸及閨閣,近來新衣奇飾,皆出 於電影明星手造。近日最流行者,惟長半臂,雋逸有致,客有過福州 路青蓮閣,見雛妓亦有衣長半臂者,預料長半臂不久將為高級社會所 唾棄,蓋時妝一入青蓮區域,是其末日也。14

妓女的穿著打扮在晚清的社會深具時尚指標的意義,閨秀貴婦名媛淑女等皆 仿效之,如今青樓妓女卻反作為被動的模仿者,可視為流行傳播模式的轉 變,也可看出各種時尚勢力的消長。不同於時尚界,學術界一向為時尚的絕 緣體,學者專家與文化人士並非時尚潮流主要的創造者與追隨者,自然對長 馬甲缺乏興趣。15

14 白雲,〈上海打油詩〉,《上海畫報》,1925年9月12日,無頁碼。

15 徐郁達,〈衣服的進步〉,上海《申報》,1925年12月21日。

圖 4-8 馬甲的改良:1931年2月刊登在《文化藝術月刊》,由插畫家胡亞光有描繪關 於馬甲的演進過程,由左而右分別為:穿著馬甲的漢族女性服裝,馬甲下襬長至膝蓋,

約屬於晚清到民初之際的款式(左一);女尚男裝並穿著馬甲,由馬甲長度只到腰際,推 測約是辛亥至五四之間的款式(左二);上襖與下裙搭配馬甲,馬甲下襬呈圓角,以及短 襖的倒大袖,約為五四類型的款式(中);長馬甲搭配短襖,又稱為「旗袍馬甲」,約是 1925年的款式(右二);旗袍搭配馬甲,旗袍縮短至膝蓋,搭配燙髮,約是1930年的款式,

唯此旗袍下襬短至膝上,未必符合實情,顯示畫家的誇張手法(右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長馬甲的穿法雖然依舊是兩件式的款式,卻改變了原本上下分離的形 式,短襖與長馬甲的搭配必須同時進行,缺一不可。倘若只單穿長馬甲不搭 配短襖,則使得兩支手臂與肩膀完全暴露,單穿短襖而不穿長馬甲更猶如沒 穿任何下著,兩者都未能符合當時的社會風氣。長馬甲與長裙合而為一,形 成一種新的服裝,這種「一加一等於一」的模式充分表現簡化與合併的精髓,

更成為服裝改良的範例,此後將還會繼續出現。

旗袍誕生

1926年,就是長馬甲出現的隔年,剛開始流行的長馬甲又走向了突破的 發展:

長馬甲到了十五年(按:1926)把短襖和馬甲合併,就成為風行至今的旗 袍了。當時守舊的中國女子還不敢嘗試,因為老年人不很贊成這種男 人裝束。16

原本是兩件式的長馬甲,突破了背心的形式,在兩側的肩膀接上了原本屬於 短襖的兩管衣袖,形成一件單獨又完整的服裝,一件女裝的長袍。往後婦女 穿著這種長袍的時候,內部不用再搭配一件短襖以防兩隻胳臂外露。回顧一 年前,長馬甲取代裙子,省略女性下半身的重疊,為一次女裝簡化合併的改 良;隔年的旗袍則繼續完成上半身的簡化,短襖與長馬甲合而為一,成為一 件式的新服裝,為再一次簡化合併的成果。兩次改良的精神都是採取簡化合 併方式,將原本重疊的部分進行折衷融合,保留禦寒保暖的優點,又使其更 加輕巧方便,同時兼顧功能及美觀的雙重需求,才能持續流行,成就新的浪 潮。這兩次突破締造了旗袍的誕生。

《良友》畫報清楚地標示旗袍問世於1926年的上海,這個確切年份成為 後世廣為徵引的重要依據,也暗示旗袍的名稱在此年正式確立。17

16 〈旗袍的旋律〉,《良友》,第150期,1940年1月,無頁碼。

然而這種

17 諸多關於旗袍的研究都將1926年標示為旗袍出現的關鍵年份,參見包銘新(編),《中國旗 袍》,頁22;石磊,〈近代上海服飾變遷與觀念進步〉,《檔案與史學》,2003年第3期,

17 諸多關於旗袍的研究都將1926年標示為旗袍出現的關鍵年份,參見包銘新(編),《中國旗 袍》,頁22;石磊,〈近代上海服飾變遷與觀念進步〉,《檔案與史學》,2003年第3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