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7

第五章 結論

筆者藉由三個疑問詞的標題說明本文所探討的問題與行文脈絡。首先,

筆者欲探討旗袍的本質問題,解釋何謂旗袍(What is 旗袍),釐清旗袍與旗 女袍錯綜複複雜的糾葛,追溯旗袍確實的根源,並重建混淆與簡化在社會上 形成的軌跡。接著,因應旗袍流行的既定事實,筆者將藉由兩條主軸探討旗 袍興起的背景與發展演變的過程。本文先以現代中國服裝的發展演變為一縱 軸,將旗袍置於現代中國服飾史的發展脈絡當中檢視,分析為什麼是旗袍

(Why 旗袍)作為現代中國女裝集大成的角色,它繼承了哪些元素?又如何 蛻變轉化?最後開花結果?本文再以女性服裝的改良為另一縱軸,分析旗袍 如何興起又如何發展(How is 旗袍),探討旗袍在現代中國劇烈轉變的社會 背景中,與女裝改良的訴求產生如何的互動關係,並從兩者相生相剋的拉扯 過程中檢視民眾如何期待旗袍的出現?又旗袍解決了什麼問題?藉由兩條 主軸的探討,重建旗袍在現代中國的服裝發展脈絡中,從初啼問世到廣泛流 行的過程,回溯旗袍從原型到流變的發展軌跡,期許能夠回歸旗袍的本質與 內涵,給與旗袍更適當的定位與評價。

What is 旗袍:旗袍與旗女袍錯綜複雜的糾葛

1920年代初,滿族傳統服裝旗女袍原本隨著清王朝的崩解而消沉,卻在 此時又忽然湧現。這次意外捲起的風潮事前的徵兆不明顯,持續的時間也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甚久,流行的程度亦不廣泛,如同一陣旋風,忽驟即逝。曇花一現的旗女袍 沒有留下太多足跡,卻使旗女袍獲得「旗袍」之名,這正是「旗袍」一詞使 用的開端。幾年之後,「旗袍」一詞才又再次出現,而且使用越來越普遍,

展現了另一波同樣被稱為「旗袍」的女裝風行,自1920年代中期捲起新的流 行風潮。

新一波的旗袍風潮持續進行,不但突破了1920年代,還橫跨整個1930與 1940年代,甚至在二戰之後依舊歷久不衰,成為經典,更被視為代表中國的 象徵符號。兩波風潮的時間接近,又都以「旗袍」為名,讓人以為是旗女袍 的延續與再現。事實上,後一波旗袍浪潮不全然僅是前一次的延續,清代旗 女袍是否再現,抑或旗袍是現代中國不折不扣的新產物,都有賴於對旗袍現 象進行分析。若從名稱考證,「旗袍」一詞首次出現,民國已經成立超過十 年,這一名詞的發明就獻給了旗女袍,成為旗女袍獨享的專有名稱。縱使清 代尚未出現「旗袍」一詞,但以「旗袍」直接指稱旗女袍卻是望文生義,少 有爭議。然而,旗袍一詞也如同旗女袍曇花一現一般,風潮過後即迅速消沉,

再次被廣泛使用則是四、五年之後,用於指稱另一種新的女裝。至此,旗袍 一詞出現的時間尚短,期間又經歷斷裂,若說是旗女袍的捲土重來理由並不 充分,為了探究旗袍的起源,本文再就旗袍興起的現象分析。

1920年代中期以後,一種被冠上旗袍之名稱的女裝在中國興起是不爭的 事實,若將其純粹視為旗女袍的直接延續,未免過於武斷。首先,回顧旗袍 興起的背景,早在清代末年已有人認為包括服飾在內的傳統風俗是阻礙中國 進步的原因之一,開始對傳統服裝進行批判與改革,服裝改良的議題不斷在 社會輿論中被廣泛地討論。民國成立以後,新的共和政府推動剪辮與易服的 政策,更廢除帝制時期的服飾等級制度,否定一切前清的舊式朝服,社會上 甚至出現排滿風潮,滿族的傳統服飾遭到排斥,急速衰落,幾乎消失無蹤。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展開,更鼓吹全面西化,對舊有的傳統文化嚴厲抨擊。在 這樣全面更新的風氣之下,傳統服飾自然缺乏復興的機會,更沒有理由流 行。到了1920年代,旗女袍在清王朝結束後,已經消沉長達十年之久。雖然 1921年旗女袍乍現,卻只是偶然的曇花一現,旗女袍復而未興,沒有引起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行風尚。1926年起,旗袍卻異軍突起,一枝獨秀,迅速風靡時尚界,造成廣 泛的流行,甚至成為中國女性主要的服裝之一。對於這種清王朝結束超過十 年以後才竄起的女裝,倘若將其源頭追溯至清代的滿族女裝,全然歸因於旗 女袍的再興,似乎有待商榷。旗女袍在五年前捲土重來,卻出師未捷身先死。

五年後出現的旗袍不盡然是旗女袍的延續,更不全然是滿族婦女服裝的復 興。

其次,從崛起的地點觀之。1926年,旗袍從沿海城市—上海—肇始,再 向內陸地區輻射傳播,逐步拓展流行風潮。上海是一個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 現代化大城市,市民早已習慣西方的事物與文化,服裝穿著也融入濃郁的西 式風格。事實上,上海作為中國與西方世界的中介者,新款的西方服飾傳入 中國最早即由上海引進,在上海造成流行之後,再傳到中國各地。民國以後,

上海逐漸躍身為中國首屈一指的時尚指標,海派風格成為引領中國時尚的典 範,而享有「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正是西方時尚潮流的翻版,海派風格 的基調正是以西方時尚的元素為主軸。倘若說旗女袍於上海復興,卻無法解 釋西式色彩濃厚的現代化城市,何以產生複製傳統服裝的條件。倘若說旗袍 是由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服裝旗女袍所帶動的風潮,又無法解釋京城以外的沿 海城市,會有如此大量而具影響力的滿族人口。相對地,上海地區大量接受 西方文化的漢族人口,似乎更有實力引領時尚風潮,她們才是創造時尚流行 的主力。

最後,再探討穿著者的身份,開啟旗袍流行風潮的是崛起於都會區的青 樓妓女、女明星,以及女學生。這些居住在城市的女性,對西方文化熟稔,

對西式風格的服飾也使用自如,她們有相當多數接受西式教育,甚至出國留 學,而且絕大多數是漢人。她們是當時先進社會的女性代表,就西方思潮與 民族情節的原因,她們也沒有再次接受保守的前清服飾的可能。若說此時,

旗袍超越了滿漢之分,甚至成為廣受漢族婦女歡迎。卻無法解釋何以漢族婦 女具有復古的動機。1920年代的中國社會缺乏復古的理由,旗女袍並不具備 重出江湖的條件,旗袍可視為一種新的產物,它與旗女袍之間並無直接地傳 承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旗袍之於旗女袍似乎不是唯一的傳承延續,尚有其他元素揉合牽成。在 旗袍初興的1920年代,五四新文化運動正燃燒著熊熊烈焰,女性為了追求解 放而力圖將自己轉變成男性的形象,因而刻意仿效男性的穿著打扮,使女裝 向男裝靠攏。五四運動時期鼓吹女性改穿一件式的長衫,因為「一截穿衣」

不同於女性的兩件式的衣裙,作為男性的象徵。女裝長衫作為五四類型下的 新產物,因而展開流行風潮,人們嘗試為這種新式的女裝尋找適當的定位,

社會上也出現各種不同的名稱用法,就在長衫、長袍的等名稱充斥,互相爭 奪女裝長衫的命名權之時,「旗袍」一詞已悄悄地再次出現,也混入女裝長 衫命名的行列之中。1925年前後,女裝長衫也被冠上「旗袍」的名稱,使原 本專指旗女袍的「旗袍」一詞發生轉變。以旗袍之名指稱女裝長衫並未覺得 唐突,畢竟效仿男性的服裝,就是改穿一截穿衣的長袍,這是源自清王朝建 立以來滿族男性穿著的傳統服裝,在中國流行已將近三百年之久。若說旗袍 傳承自旗女袍,倒不如說旗袍受旗男袍的影響更大。

「旗袍」起先指稱旗女袍,之後又借代女裝長衫,這在京津或許不會產 生矛盾。但北京產生的新名詞,傳到陌生的上海,就會發生問題與混淆。這 是因為旗袍一詞的使用尚未熟悉,任何不熟悉的新事物出現在社會上,人們 容易用有限的知識與經驗進行解讀,加上原本就對旗女袍認知不清,而造成 印象的投射,遂將旗袍直接地簡化為旗女袍。女裝長衫沿用了「旗袍」之名,

使旗袍與旗女袍發生混淆,造成難以澄清的簡化結果。除了少數對服裝有較 深入了解研究的人士,明白這個追本溯源的過程趨於片斷之外,絕大多數的 人們只是霧裡看花,或是不求甚解,大量濫用旗袍之名,造成以訛傳訛、積 非成是的渲染,使旗袍簡化為旗女袍的現象更加嚴重,持續惡化,直到今日 亦然。旗袍與旗女袍因混淆而結合,複雜的根源問題一時難見明朗,久了也 就將錯就錯,而且習慣難改。作為時尚中心的上海,同時也是混淆的發生地 點,日益牢固的簡化論述也從上海源源不絕地散播至中國各地,影響其他的 地區對旗袍的認知。旗袍淵源遭到簡化,上海難辭其咎。旗袍轉借的結果是 混淆愈來愈來深入,簡化愈來愈嚴重,旗袍與旗女袍的界愈來愈越模糊,旗 袍與女裝長衫的淵源也愈來愈難以追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Why 旗袍:從甲庚類型到五四類型

旗袍在近代中國女裝的發展脈絡中異軍突起,並成為民國女裝的代表絕 非偶然,欲探究箇中之因,需將旗袍置於近代中國女性服裝的發展脈絡中檢 視,分析旗袍繼承晚清到民國的女裝現象,回溯旗袍從出現到興起的過程。

晚清以來的中國長期處於內憂外患的環境之下,作為文化面向之一的服飾正 體現救亡圖存的社會風氣,交織著西風與焦慮,在劇變的洪流中刻不容緩地 展開變化,體現在「甲庚類型」、「辛亥類型」,以及「五四類型」三種款式

晚清以來的中國長期處於內憂外患的環境之下,作為文化面向之一的服飾正 體現救亡圖存的社會風氣,交織著西風與焦慮,在劇變的洪流中刻不容緩地 展開變化,體現在「甲庚類型」、「辛亥類型」,以及「五四類型」三種款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