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受試者

參與本研究的受試者共 99 位大一至大四的大學生(以交通大學學生為主)。其中兩 位受試者的實驗歷程發生失誤,兩位受試者未按照要求進行實驗,因此將此四位受試 者的資料刪除,剩下的有效樣本共 95 位,年齡在 18 至 25 歲間(M = 20.97,SD = 1.41)。

其中男性 59 人(平均年齡:20.97 歲,SD = 1.41),女性 36 人(平均年齡:20.97 歲,SD

= 1.42);大學主修理工科者 76 人,文法商科 19 人。受試者被隨機分派至 2(論辯,論 辯、無論辯) × 2(權威,權威、非權威)的四組實驗情境中,各組人數為論辯與權威組

24 人、論辯與非權威組 24 人、無論辯與權威組 23 人、無論辯與非權威組 24 人。各 組女生人數皆為 9 人。受試者在回憶作業與提出個人主張作業時,有三位因感到疲累 以致無法完成全程實驗。扣除缺漏的資料後,兩次論辯實驗的科學發現議題的有效樣 本為:論辯與權威組 23 位、論辯與非權威組 23 位、無論辯與權威組 23 位、無論辯與 非權威組 24 位;兩次論辯實驗的科技應用議題有效樣本為:論辯與權威組 24 位、論 辯與非權威組 24 位、無論辯與權威組 23 位、無論辯與非權威組 23 位。 表 3-1 與表 3-2 分別呈現回憶作業與個人主張作業的受試者基本資料。

40

41

42

實驗材料

本研究中使用的論辯題材取自科學人雜誌與科學發展月刊近五年的科學新知文章 共兩篇,內容種類分成科學發現與科技應用兩種。科學發現探討的主題是憂鬱症的成 因;科技應用探討的主題是自動公路系統的效用。兩篇文章的內容皆為目前較受爭議 的議題。我們修改兩篇科學新知文章的內容架構,使每一篇文章皆包含作者的一個明 確主張、作者對主張所提出的解釋、作者用以支持主張成立的實證、作者提出的可能 反駁意見、以及作者針對反駁意見所持的駁斥。每篇科學新知文章之作者姓名虛構,

作者身份依學術專業程度的差異分為兩類:該主張之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權威)、一 般大學生(非權威)。每篇實驗文章材料(權威/科學發現、非權威/科學發現、權威/科技 應用、非權威/科技應用)的長度皆控制在 570 字(約一頁 A4)的範圍內(見附錄一至附錄 四)。

自變項之操弄

本研究所操弄的自變項有三,分別是論辯、主張的權威性與議題。自變項操作定 義如下:

論辯

分為論辯與無論辯歷程兩種實驗處理。在受試者閱畢實驗所給定之學者或大學生 所發表的主張及其說明後,論辯組的受試者需要針對文中主張發表他對主張所支持的 理由及證據、不支持的理由及證據、以及針對受試者自行提出的不支持理由進行駁斥。

在這個論辯過程,受試者的論辯立場由實驗者指定。論辯實驗處理的設計目的在使受

43

試者能夠對一個主張有一套完整的論辯思考程式,實驗用以引導論辯過程的問題形式 如下:

1. 請你以支持「xxx」這項主張的觀點出發,說明此主張可以成立的原因。

2. 能否舉出一些你所知道的證據來支持你在第一題所舉出的每一個見解?

3. 請你從反對「xxx」這項主張的觀點出發,說明此主張不能成立的原因。

4. 能否舉出一些你所知道的證據來支持你在第三題所舉出的每一個見解?

5. 請你由第一題中支持「xxx」這項主張的見解,試著反駁你在第三題所提出的反對 觀點。

無論辯組的受試者則是於閱讀主張說明後進行自由思考活動,活動內容為受試者 自行利用時間回頭思考文章內容,或者自行觀賞實驗中所提供的影片與圖畫。影片與 圖畫之內容皆與實驗內容無關,目的在使受試者的思緒暫時脫離原論辯議題之情境。

我們經由前測結果發現,論辯組的受試者平均對每一篇文章之主張所花費的論辯回應 時間為 16.13 分鐘。為使論辯與無論辯組之受試者的實驗時間儘可能相近,正式實驗 時,無論辯組的受試者原需進行約 16 分鐘左右的自由思考活動,但經由前測結果發現

16 分鐘的自由思考時間時間對受試者而言過長,幾經前測測試後,認為 8 分鐘的自由 思考活動時間較為適當,因此正式實驗的自由思考時間設定為八分鐘。

主張的權威性

分為權威與非權威兩種實驗處理。實驗中受試者所加以論辯的主張來自該主張之 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或是一般大學生,目的是藉由學術專業程度的差異操弄權威程

44

度。此變項的操弄方式是在實驗開始的主張呈述以及作者的主張說明之前加入該主張 係來自其相關學術領域的學者專家或一位大學生的言論(見附錄一至附錄四)。 議題

分為科學發現議題與科技應用議題兩類。科學發現議題所探討的內容為憂鬱症的 成因,科技應用議題所探討的內容是自動公路系統的效用。每位受試者須依序對這兩 類議題進行論辯的活動,議題進行的先後順序採隨機方式。

依變項之衡量

本研究的依變項為知識探究,但在分析受試者的知識探究表現之前,必須先檢視 各組受試者在回憶文本內容時的表現是否有所差異。此外,本研究也分析受試者在論 辯過程中態度轉換的程度。衡量受試者之文本回憶、知識探究及態度轉換的方式如下:

回憶作業分析

本研究採用 Van Dijk and Kintsch (1988)的「命題分析法」的概念來分析受試者對 原主張說明的回憶內容。命題分析法是將文本內容解構為數個微觀命題與巨觀命題。

每個微觀命題代表文本的一個核心意義,結構必須包含一個主詞、動詞與受詞。巨觀 命題則是由數個微觀命題集結歸納而成,如同每一段落的主旨,代表文本中更高層的 意義。本研究的回憶作業目的主在檢視受試者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因此分析的重點在 評估受試者所回憶的巨觀命題與原主張說明的巨觀命題之間的差異。將科學發現與科 技應用議題之主張說明內容中的巨觀命題列出的結果,得到科學發現議題共含 10 個巨 觀命題,科技應用議題共 11 個巨觀命題(附錄五、附錄六)。評分時是由三位受過訓練

45

的評分者評斷受試者的自由回憶內容是相當於命提列表中的哪一個,並依受試者回憶 的完整或正確程度分為六項,前三項屬於命題回憶的正確程度,後三項屬受試者的回 憶中自行衍生的命題之正確程度:

命題回憶的正確程度

正確回憶命題 指完整而無誤地將原主張說明的巨觀命題意義呈述出來的命題。

不完全回憶命題 指雖能夠指涉原主張說明之巨觀命題的部分意義,但卻未能完整 呈現原巨觀命題之全貌的命題,顯示理解的內容不完整的程度。

錯誤回憶命題 雖然提及原主張說明內容的巨觀命題,但意義與原意相矛盾或 不符的命題。

自行衍生的命題

正確推論命題 由受試者自行產生且可與原文命題的主旨相符合的意見。

不完全推論命題 為原主張說明中沒有但由受試者自行產生的命題,此類命題的 正確性難以評斷。

錯誤推論命題 原主張說明的內容中沒有,由受試者自行產生,且明顯與原文 意義相衝突或矛盾的命題。

評分者間的信度是由隨機挑選 12 位受試者回憶文章的評分結果來檢定,由三位評 分 者 就 上 述 方 法 獨 立 評 分 。 在 命 題 回 憶 正 確 程 度 的 三 項 分 數 之 評 分 者 信 度 為 0.935(0.876 ~ 0.995)。在自行推論命題的三項分數上,評分者信度為 0.888(0.840 ~ 0.936)。

46

知識探究活動分析

知識探究指的是受試者面對一資訊時所產生的內在知識搜尋、關聯、及整合的認 知活動。受試者於回憶作業之後,接著發表他們對議題的個人主張,實驗並以指導語 告知受試者盡可能闡明自己的主張、提出支持或不支持自己主張的理由(含解釋與證 據)、設想可能的反駁意見、以及對自己主張的辯護。知識探究之衡量將以受試者對每 一個議題所提出的個人主張內容作為分析的依據。

由受試者所提出的個人主張及論辯,可以反映出他閱讀一個主張之後的知識探究 之成效。分析方式是由兩位評分者(含實驗設計者)獨立評估受試者文章在以下各個項 目上的分數:論辯立場、論辯角度、論辯之命題形式、論辯恰當性、觀念探索、整體 論辯品質。

論辯立場 評分者由文章脈絡評斷受試者的立場是否與原作者立場相同,分為:「同 意」 (與原作者立場相同)、「不同意」 (與原作者立場不同)、「其他立場」(用以質疑、

反對原作者主張的其他意見)、修訂原立場(文章前後的立場不一致)。其他立場屬於不 同意原作者立場的一種方式,差別在於其他立場是有條件地不同意原作者立場,例如

「我覺得憂鬱症的成因,生理與心理因素都有可能」、「自動公路系統的理念很好,只 是以現階段科技技術來看,不可能實行」。

論辯結構 評分者由文中找出作者的核心主張,再依此主張評估文章的每個命題是 用以「支持」、「反駁」、或「駁斥」受試者自己的主張。

論辯之命題形式 意指受試者用以支持、反駁、或駁斥自己主張的論辯方式,分

47

為:1.「解釋」–用以描述主張與證據間或主張與理論間的因果關係的論辯命題類型。

2.「實證數據」-用以鞏固某因果或共變關係成立的客觀統計資料。3.「對自己的主張 提出其他不同意見」-在受試者闡述個人主張時,對自己的主張提出修正的意見或使主 張成立的輔助條件及作法。例如,「自動公路系統能否提昇效率我不知道,但我比較關 心安全性的問題」。

論辯恰當性 指受試者用以支持、反駁、駁斥自己主張的意見的合理程度,分為:

「正確論點」-與主張相關且思慮周全的意見、「錯誤論點」-不恰當的意見,可能是與

「正確論點」-與主張相關且思慮周全的意見、「錯誤論點」-不恰當的意見,可能是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