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論辯與主張的權威性對知識探究的影響。所關切的問題是論 辯,這個始於古希臘時代的智識活動,究竟如何來影響個人的知識探究歷程?

受試者共 99 位大一至大四的大學生參與此實驗,有效樣本 95 位。他們被隨機安 排至 2(論辯) × 2(權威) 的四組實驗情境中,每人分別進行兩次的論辯實驗。將受試者 在每一次實驗中的第二次自由回憶內容、提出個人主張之內容、以及於論辯前後對原 主張支持態度的差異加以分析。研究發現,整體而言受試者對科學文本的理解程度並 不佳。平均每位受試者的正確命題回憶量只有 1.808 個,正確推論命題量 0.519 個。一 個可能的原因是,受試者對憂鬱症議題與自動公路系統兩個議題所具有的相關背景知 識不足而影響他們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論辯並沒有顯著提昇受試者對文章的正確 理解程度,但也沒有降低文章理解,也未造成記憶內容的改寫。另一方面,主張的權 威性與議題的種類對文章理解的影響卻顯著。自由回憶資料顯示,閱讀權威者主張的 受試者在第二次論辯實驗時對原文章命題的錯誤回憶比率較高,顯示受試者對權威者 文章的理解品質較非權威者文章的理解品質低。可能的原因是受試者對權威者主張的 支持程度與被說服的程度較高,以致於閱讀文章時,對文本內容的認知處理深度較淺 而導致錯誤回憶率的提昇。在研究中也發現受試者對科學發現文本的回憶品質比對科 技應用文本更正確而完整。這與先前我們認為受試者可能對科技應用議題的熟悉度較 高與相關背景知識較多的推論相矛盾。然而,Kendeou and van den Broek(2005)的研究

123

發現,大學生對科學文本的理解程度會受本身既有的迷思概念影響而降低。由此推論,

若受試者擁有自動公路系統常識較多,對此議題的迷思概念可能也相對較多,因而對 受試者閱讀理解科技應用文本的影響較大。此外,本研究亦發現,在科學發現議題下,

論辯使得閱讀非權威者主張的受試者在自由回憶的內容中出現較多對內容推論的不完 全並且植入記憶中,因而有較多的假性記憶。在科技應用議題下,閱讀非權威者主張 的受試者則是在無論辯的情況下,自由回憶內容中會含有較多內容不完全的推論命 題。此交互作用的現象顯示論辯雖不直接影響文本理解程度,但可能在不同議題與主 張權威性程度的情境下造成受試者選擇性地加深自行推論歷程。

就論辯對知識探究的影響而言,本研究預期論辯可有助提昇受試者的知識探究活 動,而實驗結果也支持此假設。論辯組在第一次論辯實驗中闡述個人主張時所產生的 新命題與新概念的比率皆顯著高於無論辯組。這顯示受試者經由論辯活動後,腦中被 激發較多資訊,且有較多資訊被連結形成新知識。第二次論辯實驗時,論辯組的新概 念比率反而顯著低於論辯組。然而,論辯 × 議題二因子的顯著交互作用顯示,造成 第二次實驗的論辯效果與預期不同的地方來自於科技應用議題下,論辯組在自動公路 系統議題中的新概念比率顯著低於無論辯組所致。我們推論,可能因為這些受試者是 先進行科學發現議題論辯,他們因對憂鬱症議題具有的背景知識較少,導致論辯時耗 費的認知資源較多,進而使得他們在第二次進行科技應用議題論辯時的意見量下降。

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論辯組受試者到此階段前已經進行過三次論辯活動,因此疲勞 的效應是新概念比率下降的可能原因。

124

我們預期論辯能使受試者的思慮更加周全,減少證己偏好(myside bias)的傾向。實 驗結果僅部分支持此假設。論辯組在為自己的主張提出論辯時,用以支持自己主張成 立的命題數比率顯著高於無論辯組,且使用較多的證據作為論辯的依據。此顯示論辯 組對自己的主張可以成立之理由有較多的掌握。但論辯組的反駁自己立場的命題數比 率、駁斥意見的比率卻顯著低於無論辯組,且對於反對意見也較無法駁斥,似乎論辯 組在闡述個人主張時所考慮的反方意見較少。但這可能只是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實驗程 序造成的一個混淆現象。也可能是資料分析的方式造成的對論辯組不利的地方。就實 驗程序而言,對論辯組的受試者來說,直到實驗中第一次為自己的立場論辯時,他們 事實上已做過一次論辯。而無論辯組則是第一次從事論辯。在實驗者的提示下,他們 必須為自己的主張提出可能的反對意見。實驗也發現無論辯組的論辯內容中,發生立 場改變(不一致)的頻率比論辯組高(無論辯組,18/93 人;論辯組,5/94 人)。由此推論,

論辯組的受試者可能已在論辯的實驗處理階段思考過正反立場的各種可能性,故最後 提出個人主張時,只重申自己選擇正方或反方立場的原因,立場較為穩定。反之,無 論辯組的受試者可能直到須為個人主張論辯時才開始對議題產生正反向的思考,甚至 最後更改自己的主張。此外,疲倦也可能是干擾實驗結果的因素,尤其是在第二次論 辯實驗處理後,要為自己立場論辯時,論辯組受試者實際上已經歷三次論辯的歷程。

另一個可能解釋控制組的受試者在個人主張中的正反思考表現較佳的因素是來自他們 的學習效果,為自己主張論辯的作業說明中,在有範例與指導語提示之下,無論辯組 的受試者第二次論辯實驗時其實是已有論辯過一次的學習效果了。

125

就個人主張的論辯品質而言,論辯並沒有提昇受試者論辯的品質或是降低錯誤論 點比率。這個結果並不意外,因為論辯不只需要論辯的技巧與結構性知識,同時也需 要對論辯的議題有深入的知識,才能確保論辯最終的品質。

議題在論辯對知識探究的影響中有幾項顯著的影響。首先,受試者在科學發現議 題中提出較多支持自己立場的意見,但卻提出較少的反駁與駁斥意見。同時,受試者 在科學發現議題中提出錯誤論點的比率顯著高於科技應用議題。在科技應用議題中,

除了反駁與駁斥意見比率較高外,受試者對此議題所產生的新命題與新概念也較多。

我們推論在科學發現議題中,受試者無法提出反對意見的主要原因是較缺乏憂鬱症的 知識所致。然而,這項推論尚待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受試者在每次論辯實驗中的第一次 回憶內容以了解受試者對於各議題所擁有的背景知識差異後,才有可能被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權威對知識探究影響不大,僅在支持自己立場的命題數比率方面,

權威與論辯有顯著的交互作用。主要是論辯會提高權威組受試者對自己主張所提出的 支持意見,但卻會降低非權威組受試者對自己主張的支持意見。可能的解釋是,受試 者容易被權威者主張所說服,因而在論辯中產生更多的支持性論點。此外,在駁斥意 見比率上,權威與議題的交互作用亦顯著,受試者對權威者的科學發現主張產生的駁 斥意見最少,但對權威者的科技應用主張產生的駁斥意見最多。可能原因是,要駁斥 一項科學發現的主張對受試者而言是較困難的,尤其當主張來源為相關領域的學者 時,受試者可能會更加保留自己的看法。反之,對科技應用主張予以駁斥是較為容易 的,因為科技和應用往往和民生問題息息相關,因此是在受試者的正常生活經驗範圍

126

所及之處,由經驗即可以加以駁斥。主張的權威性所造成的影響因此就比憂鬱症問題 小。

最後,本研究預期論辯會削弱受試者被原主張說服的程度。我們的推論是,受試 者經過理性的論辯歷程後,對來自權威或非權威的主張應會產生一些較合理的懷疑。

本研究所得到的證據支持此假設。從態度評量的結果發現,各組受試者在經由論辯實 驗處理歷程後,對原作者主張的支持程度皆有顯著上升,但是論辯組的提昇幅度比無 論辯組小,兩組態度提昇的幅度接近顯著差異。此外,受試者對科技應用議題的支持 程度比科學發現議題高,顯示受試者普遍信賴科技能夠帶給人類好處,但也許這也象 徵著現今大學生對科技過度倚賴的隱憂。

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個人論辯的活動對知識探究影響最深刻之處在於新命題、

新概念的產生。論辯也有助一個人對自己的主張的提出充分的支持性意見及較多客觀 的實證數據。論辯對一個人的記憶與文章理解並不會造成明顯的干擾。此外,論辯能 使一個人更加認清自己的論辯立場,且減少論辯者對權威的服從性。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由本研究目前所獲得的結果發現,對一個主張反覆進行正反立場之舉證、解釋的 個人思辯活動,會有助提昇個人知識探究之廣度以及個人立場的釐清,但論辯是否也 有利於文本理解、提昇知識探究的深度與及他認知活動,則有待後續的研究加以澄清。

此外,個人思辯與兩人或兩人以上論辯活動並不相同,影響其效果的變項也不同。團

此外,個人思辯與兩人或兩人以上論辯活動並不相同,影響其效果的變項也不同。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