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既有廠商的競爭程度

四、 台灣 TFT-LCD 產業之發展策略分析

4.5 既有廠商的競爭程度

面板產業之產品過去在筆記型電腦時代,單一產品極易受PC 市場景氣的影 響,平均每3-4 年就有發生液晶循環的問題。而南韓領導廠商也曾運用價格戰,

試圖擠壓台灣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由於液晶電視潛在的龐大商機,遠大於現有 PC 市場,現階段韓國廠商三星電子、LG.Philips LCD 等大廠,為取得擴建新世 代廠所需的龐大資金,使得各廠商利害與共的緊密度提高,面對資金爭奪、卡位 戰,盲目砍殺價格等損人不利己的行為逐漸式微。未來各面板廠商競爭的焦點,

將是如何提昇技術與良率,以拓展液晶電視面板的市場需求,取得資金市場的青 睞,並逐步將產能自資訊(IT)市場,轉移至高附加價值的消費性電子(CE)

市場、及數位家電市場。目前全球TFT-LCD 面板的生產可說是三足鼎力的局面,

分別集中於台灣、日本、韓國三地,根據Display Search 資料顯示,台灣大尺寸 TFT-LCD 逾 2002 年首季產量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 311%,全球市佔率為 38.5%,

較南韓35.3%高,首次登上 TFT-LCD 全球第一寶座。唯韓國第 5 代生產線陸續 量產後,第二季南韓重回TFT-LCD 全球第一,市佔率達 34.7%,日本 32.3%居 次,台灣以32.%形成三強鼎立;銷售額方面,南韓市佔率為 36.3%,日本與台 灣則分別以3%-5%的差距緊追在後。

其中韓國的三星(Samsung)與 LG Philips LCD,分別為全球前兩大 TFT-LCD 面板製造商;日本則主要有松下(Matsushita)、東芝(Toshiba)、日立(Hitachi)、

夏普(Sharp)、恩益禧(NEC)、富士通(Fujitsu)和三洋(Sanyo)公司等;台 灣則有友達、奇美、華映、瀚宇和廣輝等廠商。以下分別針對台、日、韓三地之 面板製造業者概況作介紹。

4.5.1 日本地區

全球TFT-LCD 市場從 90 年代初期由日本廠商獨占的市場狀況,到 90 年代 中期韓國廠商加入後,在其成熟之半導體產業與生產環境,輔以龐大國家資源集 中奧援下,使得韓國廠商得以逐漸提高其在TFT-LCD 面板產業的地位,而不在 是由日本廠商所主宰。90 年代末期,日、韓兩國在歷經亞洲金融風暴後,大幅 縮減 TFT-LCD 產業之投資,而此時台灣廠商挾 PC 市場之高市占率與彈性生產 優勢,以雄厚的資金積極投入此一潛藏龐大市場的產業,並且在極短時間內達到 量產階段,使得全球TFT-LCD 市場歷經一波劇烈的結構變化,許多從事面板製 造的日本廠商,由於產品競爭力、獲利狀況持續下滑等因素,部分廠商開始逐漸 降低產品規格標準化程度較高之大尺寸的生產,且進一步退出以PC 應用產品為 主的競爭領域,取而代之的是以新技術、新市場與新產品開拓,作為延續液晶業 下一波經營型態的調整。

4.5.2 韓國地區

在 韓 國TFT-LCD產業中,除現代電子的發展較不順利外,以三星電子

(Samsung Electronics)9與LG10兩大集團為後盾的兩大面板生產廠商,從亞

回顧過去面板在300~800 美金的高價格時代,LCD顯示器的市場同樣的也曾有 遲遲無法拓展的困擾。由Samsung所提出的液晶電視目標價格(表 4-3),顯示未 來的價格仍有很大的下跌空間。本研究以目前良率穩定、銷售主流的17 吋面板 成立,1977 年所生產的彩色電視機開始外銷,1984 年改名為三星電子。至於雄霸市場的TFT-LCD,則是 1995 年二月才開始進入量產,四年內(1999 年)就擊敗所有日商,變成全球最大的TFT-LCD量產公司。

10LG逾 1987 年開始研發TFT-LCD技術,緊接著三星之後半年,在 1995 年八月進入TFT-LCD量產,該公 司並在1997 八月正式推出全球地一片 14.1 吋XGA等級的Notebook用面板,1999 年九月引進荷商飛利浦

(Philips),以十六憶美元的代價,各持股五成合組新公司LG Philips LCD,變成當時全球第二大的TFT-LCD 製造廠。由於策略運用得宜,LG Philips LCD其下全球首座TFT-LCD第五代廠在 2003 年四月開始量產,為

內面板製造商的特色之一,企業之股權愈集中,有利於決策速度,以及在國際競 爭之反應速度與彈性方面之應變能力,這亦是台灣企業的主要特色。且各廠技術 的主要來源,也都各自對應著一家日本廠商,其中,中華映管因有感於本身CRT 產品將面臨威脅,早在90 年代初期積極尋求 TFT-LCD 技術的引進,為國內最早 引進日本技術者。

未來面板廠商必須持續改良良率、加強研發、降低材料成本,才能大幅、迅 速調降液晶電視面板銷售價格,以提昇市場接受度,進一步拓展液晶電視的市場 佔有率。目前液晶電視已知的研究方向包括:縮短製程、更新模組,以降低成本。

南韓三星與LG.Philips LCD 業者在技術上有先進優勢,南韓廠商自 2003 年 3 月 已開始投產新的背光模組系統,如具有高輝度、高效能光源的 EEFL(External Electrode Fluorescent Lamp;外部電極螢光燈),並且採用三道光罩製程取代原有 的四道光罩製程,預估能降低生產成本10%。而大型 TFT-LCD 產業為一個價格 敏感度相當高的產業,價格變動對於整體產業產量與產值的變動相當大,雖然價 格降低會帶來低價效應之銷售量。但也會使得廠商在相同的產量下,營業收益下 降,以2002 年台灣各大型 TFT-LCD 生產廠商預估總計,在預期之產量下,售價 變動1%,將影響台灣整體大型 TFT-LCD 廠商之營收變動 18.93 億元台幣。在經 濟環境對產業之影響層面來看,產品售價變動對廠商營收之影響最大。此外,要 有效的發揮LCD 對 CRT 替代效應,最重要的就是產品價格的下降。以目前而言,

儘管LCD TV 價格仍居高不下,但 Display Search 卻樂觀預估 LCD TV 將成為大 尺寸(10 吋以上)面板成長最快的應用領域,且預估到了 2006 年,LCD TV 將 達1400 萬台的出貨量,屆時將佔電視機市場 5%的佔有率;市場產值也將由 2002 年的14 億美元,成長至 2006 年的 138 億美元之規模。因此,未來產品價格下降 的幅度及速度,將影響廠商的營運狀況及生存。

1. 縮短次世代生產線的學習曲線,提高良率

台灣在加入TFT-LCD 量產初期雖然落後韓國 3~4 年,但是借助日本技術人 員的協助,加上過去在半導體、電子業代工所累積的豐富經驗,使台灣廠商得以 快速的追上南韓。

第五代生產線的高難度、漫長的學習過程與全新的生產製程,讓台灣與南韓 廠商重回到新的起跑點上,南韓廠商起步雖早,但是在由於量產上的不順利,拉 近了彼此的距離。因此可以預見未來的擴廠競賽上,第六代、第七代生產線的難 度更高,擅長製程的台灣能否一舉超越韓國,並且進一步提昇第五代生產線良率 到95%以上,頗值得玩味。

2. 產業內垂直整合能力

回顧台灣晶圓代工業產業結構,過去高毛利時代,產業分工角色很清楚,設 計的做設計、生產的做生產,測試封裝也都有相對應的公司負責完成,過去的晶 圓廠只要管製程是不是能達到成本的合理化,但現在隨著毛利下降,晶圓廠必須

將原來分散的四個主要環節串連起來,單一公司已很難獨自承受開發的成本。由 於TFT-LCD 產業原材料成本高達五成以上較遠 IC 產業的材料成本三成大很多,

所以產業變動成本較高,固定成本與人力成本較低,教易因應景氣的好壞來調整 產能的大小。因此TFT-LCD 上游原材料及零組件產業的完整,與下游應用通路 的掌握,將變成非常的重要。

晶圓代工屬於零組件產品,面板產業則是關鍵組件,市場的主導性雖然不 同。但是從獲利的角度來分析,2002 年起面板價格的快速滑落雖然開拓出新市 場,也迫使面板廠需提早面對低獲利時代,因此垂直整合已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

3. 產業內存在眾多的競爭對手

台灣電子代工產業 Oversupply 的特徵,在面板產業上也同樣的可以看到多 家廠商爭相投資的狀況。過去台灣 CRT 顯示器總產量世界第一,但是台灣最大 的Acer 與外資第一大的 Philips 顯示器中壢廠,雖然排名在世界前五大內,但整 體產業實力分散,始終擠不進前二名。從競爭的角度來看,台灣2 大 4 小的格局 勢必會分散產業的實力,從長遠來看對台灣弊多於利。

4. 藉調整產品線佈局,避免產能過剩的隱憂

2004 年面板廠商快速擴散,也提高了投資者對產能過剩的憂慮。觀察台、

日、韓前五大領導廠商,除了具備有較為完整的產品線外,在生產上均積極投入 第六、七代廠,全力搶攻高階的液晶電視面板市場。排名在後的廠家,則多鎖定 低毛利、量大的筆記型電腦與LCD 顯示器面板市場,並積極尋求與日商合作,

伺機搶攻液晶電視面板。從產品的佈局上,可以明顯看出多數台灣廠商主要集中 在15 吋、17 吋與 32 吋以下液晶面板市場,唯獨奇美選擇緊追韓國的策略佈局。

目前台灣、韓國、日本之廠商已囊括全球近乎百分之百支市場佔有率,本研 究認為如果從“全球市場佔有率與面板廠產能”高度集中的特性,考量關鍵材料如 玻璃基板產能持續供不應求、關鍵設備(如CVD 化學氣相沈積設備)的寡占等 因素,目前面板產業實務上應可將整體產能維持在合理的安全範圍。

此外由於面板建廠與主要機器設備採購需要一年以上,除非液晶電視在生產 成本上,能預期有明顯的突破,否則業界在次世代廠的擴張上仍需審慎評估。

5. 高退出、進入障礙

由於面板廠投資金額大,形成較高的退出障礙;現有投入的廠商已經站穩腳 步場,進入障礙提高,購併與合併的難度均高。由於台灣面板廠家過多,未來一 旦供過於求時,產品多元化較差、是佔率低、管理成本較高的廠家,比較容易產 生虧損或集資困難的問題,被迫出局。此外,考量過去台灣廠家自相殘殺、破壞 市場機制的特性,本研究認為由於韓、日廠商佔有品牌優勢,當市場供過於求時,

台灣廠家對價格的破壞性應大於來自南韓的競爭。

相關文件